分享

南召县乔端镇野牛岭下神奇的“地质构造”传说

 刘沟村图书馆 2024-01-12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图片

南召县乔端镇
野牛岭下神奇的“地质构造”传说
秦楚

整个楚长城内城在南阳境内,象一个“口”字没有最后一横一样,是故当时称为“方城”,在楚长城内城第二笔“横折”的起笔处有一条河,叫白河,古代称淯水,因它是汉水源头之一,加上汉水中下游都在楚长城以内,所以在春秋时期,也即公元前656年,楚内长城告竣不久,齐桓公率鲁、宋等八国联军与楚对峙于召陵(今漯河市召陵区),楚成王派大夫屈完出使齐军,屈完对齐桓公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从,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也。”意思是说“如果您以仁德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楚国有方城当作关塞,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人马虽然众多,阻于坚城之下,陷于广池之中,被动挨打。人马再多,也没什么用处。”在楚长城内城“横折”处的白河的东北面,被白河依山环绕有一座山,叫“野牛岭”,上面曾有楚长城八处雄关之一的“野牛岭关”。沿浑椿剌岭——狮子岭——野牛岭——黄鸡垛——真武顶——沟曼山——演义山——留山——鲁山一线的山体高峻陡峭,形成山地断裂带,这一线山外便是伏牛山余脉所延伸成的丘陵地带。所以楚长城在这一线山岭上都是夯土为墙,垒石做寨的,这一线自野牛岭向东一直到鲁阳关都是在楚长城北端那一“横折”的“横”上。而野牛岭上的楚长城雄关当时叫什么关已无可考证,咱们暂且叫它野牛岭关,它当时雄亘在楚晋交界,扼西宛洛大道的咽喉,山势险峻,雄关锁钥,在沐雨栉风中守护了楚国四百余年的安宁。

图片

伏牛山是秦岭余脉,在商周以前,秦岭并不叫秦岭,因秦岭在关中平原和河洛平原这片商周时期统治的中心地域以南,所以整个秦岭都叫南山。“嫘祖教民桑柞养蚕于南山”便是指整个秦岭地带。春秋时期,因秦岭主脉在秦地,所以才有秦岭这个称谓,将秦岭的余脉仍旧称为“南山”,此时才将余脉山地几个重要地方命名。如秦岭正余脉在商淤,所以命名为商山,将商山以北比商山明显高峻的山叫终南山,意为南山至此而止。都城旁如妙莲耸翠,危锷剌天的山定为华夏族发源地的祖山,命名为华山。因将扼河洛平原和关中平原的唯一通道的崤关所在周围的山称为崤山。将河洛平原上如同定海神针一样的那座山称为嵩山。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将豫西秦岭余脉的一大嘟噜山体按河流走向划了区域,命了名字。将西起潼关,东至崤关的一段山叫小秦岭山;崤山以东的大片山地是以河流流域分界命名的。将洛河与黄河的分水岭称为崤山山脉(含北邙山系);将西起终南山,东止樱山,伊河与洛河的分水岭这一片山长得像熊的耳朵,就称为熊耳山(含嵩箕山系);将西起蓝田,东到尧山的沙河与伊河、汝河的分水岭这一带的山叫外方山,外方山也是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界山。唯独商山与终南山交界处以东,沙河以南的自鸡角尖以下(含鸡角尖),栾川境内的老君山——栾川与西峡交界的老界岭——嵩县与内乡交界的不放头山(白云山)———嵩县与南召交界的攻离山(龙池曼山)——嵩县与鲁山及南召交界的石人山(也叫真武顶,真武顶在鲁山一带叫尧山,在嵩县车村处的山体叫木札岭)及其以南的山无法命名,就权且还称为南山,这时的南山就是整个号曰八百里的伏牛山,也就是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亚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带。

图片

伏牛山得名比较晚,有说伏牛山形似一牛俯卧而得名,有说是太上老君的赶山鞭赶秦始皇的铁牛于此化山,所以叫伏牛山。有说与汉皇遗踪有关,王莽撵刘秀时刘秀到野牛岭降伏一头野牛,作为坐骑。所以刘秀逃难所过之山地就叫伏牛山。持此说的人说牛到山下被断竹扎破牛蹄,所以那地方叫“破蹄场”,到了马排庄牛一口气将小河水喝干,至今那道河除了山洪暴涨时有水外,平时都是干的,所以叫“干河”,还有刘秀路过的八里湾的“造饭台”、南召和嵩县交界的“掉马崖(方言读ai)”'为证。还有人说是嫦娥奔月前家养黑牛遭王母捉拿逃到此处化山的。持此说的人振振有词,说南召县皇后乡挖出过牛角,越挖越粗,赶紧填上,建铁牛庙祭祀之。民间尚留有该牛“吃南阳,屙陕西”的民间传说。

图片

王玉文先生在《伏牛山名称的由来地在乔端野牛岭》一文中引用了康熙年间的《河南通志》卷七十、康熙十二年《嵩县志》卷八艺文志上记载的明代兵部郎中洛阳人乔缙所写的《伏牛山云岩寺记》及大明政德十三年河南府嵩县主事王官之撰写的碑记《伏牛山云岩寺记》中记载的这样一段史实文字:

唐自在禅师,学道既成,欲幽栖名山,问于师,师曰:“逢牛则止。”北行至嵩县南山问路,闻俗呼野牛岭,及询其故,或告之曰:“此野牛岭也,岭一野牛据林莽,截路噬人,甚狠恶,行旅聚众鸣金始一过,虽猎者亦不敢施机械也,尔渺孤行者,且止勿往。”自在默忆师语,踖蹐而进,方至凸岭,果见野牛,暗想:果符先师之言。遂作法祝之,牛驯伏,自在遂跨以行,语之曰:“若到吾刹,即止。”行至今下云岩寺,牛止,自在曰:“此地虽佳,而狭小,更进之。”乃行至今上云岩寺止。自在曰:“可矣。”下牛趺坐,而牛奔突直上后山绝顶,跃入池中矣。俄而,云起昼晦,有龙见形,横腾东西两山之上。自在祝之:“娑伽,娑伽,夙性未化,见大法身惊骇徒众,可仍入池中,吾为说法。”于是龙敛形复入池中。今山名伏牛山,曼顶小池围丈,曰龙池,中产物如蜥蜴,金色,其地即名曰龙池曼,上供娑伽龙王,山高四十余里,铁瓦为殿,今废。

至今山人于野牛岭铸铁牛以像之,故号伊阙伏牛,自在禅师也。夫伏牛,天下名山也;云岩,天下名刹也。野牛降伏而山名,白云吐岫而寺号。山与寺相掩,寺与山相倚伏。草树阴森,藤萝交络,钟鼓齐音,殿堂轮奂。

图片

综合各种史料,王玉文先生在文章中说,野牛岭西麓“破蹄场”自然村落,是自在和尚在山岭降伏野牛后,下到山脚,将野牛的蹄子由独蹄破开为双瓣,钉上铁掌驯化,以便于行走山路。并在此逗留过一段时间,栽上了上百棵白果树,如今已是千余年树龄,至今尚有二十余棵存在,均二人方可合抱,并在此建了一个小型佛寺叫云空寺(见1995年《南召县志》第1090页),如今云空寺旧址犹存,寺附近现建有兴国庙。

由以上记载可知伏牛山得名自唐初,野牛岭得名比伏牛山还要早一些,伏牛山的“牛”就是野牛岭上那头化龙潜入龙池曼山顶龙池的野牛;“伏”之意是“降伏”,而不是“趴伏、卧伏”。

图片

如今的野牛岭通上了“G 55”国道,是乔端镇和马市坪乡的界山,围绕野牛岭有四个自然村落,野牛岭西南濒临白河有一自然村落叫“江边”,其得名据笔者推测古代时白河水大,山洪暴涨时如滔滔大江,其村落紧挨大河,故名“江边”。野牛岭西北有一自然村落叫“破蹄场”,传说是自在禅师骑牛到此破牛蹄而取的名字。破蹄场西北隔道山梁有一小村落叫“党房庄”,野牛岭东北关口下有一自然村落叫塔湾(实际叫塔庵),属马市坪乡黄土岭村管辖。这四个村落现住人口都是清末和民国初年时代移民过来的。明清以前烽燧兵燹频仍,开始在这四个地方建村的人不知始于何代,湮于何时。

图片

小时候就听老辈人说过,曾经有一和尚路过此处,说寨坡(指野牛岭,我们这里俗称寨坡或北寨)下面是一片汪洋,里面有两条已成气候的大乌梢蛇,已能行云布雨,兴风作浪。有一条大洞直通那汪洋,这两条蛇不在水里时就躲在那洞里。为保一方平安,那和尚作了法,镇住了那两条蛇。那时候年纪小,总觉得这故事的主人公和《白蛇传》里的法海和白蛇差不多。

图片

小时候,夏秋两季每逢下过猛雨,从江边组南边野牛岭西侧悬崖边向天上射出一截彩虹,我们叫它做“绛”,后来查过资料,“绛”就是彩虹的别称之一。在我们这里民间流传“绛”就是成了精的水族,如龙螭蛟蛇,鱼鳖鼋鼍之类的吐出的淫气。加上奇怪得很,那半截彩虹根就扎在野牛岭西悬崖下江边组南河岸边裂缝石的水边。又听大人讲,天旱时裂缝石偶尔露出来,从裂缝里往外汩汩流水。那时笔者方是十二三岁年龄,闻此更加惊悚,连玩耍也不敢去江边那个小村庄。后来上了初中,偶然间得了一本繁体字竖排的蒙学读物叫《幼学琼林》,上面的天文条上写有“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囫囵吞枣地去理解,更加认为大人所言不虚。渐渐长大了,知道地球本来就是个水球,地下水无处不在,即使野牛岭下真的是一片汪洋也不奇怪。早就听奶奶重复过曾祖曾说过的,不知出自哪里的一句话:“天是风悬,地是水悬,人是气悬”,不错,“地是水悬”,地表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悬浮在水上的。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有两条巨大的蛇也不足为奇,学过物理后也就知道了“虹”是一种水汽在光的作用下折射散射等的结果,裂缝石便不再使我望而生畏了。而到中年后一直钩起我好奇心的是野牛岭破蹄场村落中赵永范家老宅那个洞和那个村的那眼古井。

图片

大约是二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破蹄场赵永范家的老宅猪圈边曾坍塌出现一个黑黝黝的大洞,人们用手电筒往里照,那洞走向是往野牛岭山下延伸的,人们怕里面有什么暗道机关,又怕传说中的那两条大蛇,所以没人敢下去探,赵家就用石块将那洞口又填上了。赵家是明初从山西大槐树移民到南河店,于民国初年(大约是1913年)迁移过来的老户,据说赵家的老宅就在破蹄场兴国寺大殿旧址的前边。村庄前有一眼不太深的古井,解放前每逢天旱,人们将井一淘,便下雨了,灵验得很。所以总觉得野牛岭下,破蹄场村落,有着一丝神秘。

图片

今春我本家一侄儿结婚,我去随礼,见到赵永范,并和他坐在同一桌上,他和我三姐是中学同学,论亲戚关系我得叫他哥。我问起他家的情况,他说他们赵家从南河店迁到破蹄场时,破蹄场的庙已坍塌,那时破蹄场村落杳无人烟,他们家是现在破蹄场居民中最早定居的老户,后来他伯父赵开顺一家迁到党房庄居住。我问他家老宅猪圈旁坍塌的那个洞当时为什么没下去探洞,他说那洞可能是原来庙上和尚们挖的“地窨子”(地道),听老辈人说这庙上和尚不走正道,曾利用地道和佛像前拜垫下隐藏的翻板坑害良家妇女。怕有机关设置,便无人下去探洞,就又堵上了。

图片

他的回答显然不能满足我的好奇心,于是抽空我去拜访了已八十四岁的水晶河村的孙文钊老师,孙老师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口头表达能力很强,当我问道野牛岭和破蹄场下一片汪洋及大蛇情况时,他说,这传说是从祖辈一直流传下来的。大约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他作为民办教师在水晶河学校党房庄分校点教书,听赵永范的大伯赵开顺讲的。说是曾有一和尚路过此处,那和尚精通堪舆学,说破蹄场和野牛岭下是一片汪洋,有两条已成气候的乌梢蛇。为防止乌梢蛇出来为祸乡里,便在破蹄场盖了一座庙,并在破蹄场村面前的山梁上埋下一口宝剑作为镇物。那宝剑在解放前被“下江蛮子”(一些专门挖取地下文物的江南的堪舆家)弄走了。破蹄场村落前的那口小井泉,是破蹄场村落居民吃水的水井,解放前每逢天旱,一去淘井,天便下雨,非常灵验,自从那剑失了之后,到如今不再灵验了。但井水仍甘甜清冽,近年来国家给各自然村落都通上了自来水,那井便渐渐地荒废了,现在那井泉虽然还有水,已不如以前井水那么清澈旺盛。并说那寺叫兴国寺,塔湾有一比丘尼礼佛的庵堂,叫塔庵。有禅寺的附近必有庵堂,这我是知道的。因为佛教传教既有男信徒,也有女信徒,所以才有“一寺对一庵”的现象,寺附近的庵堂隶属禅寺管辖,但为了使信徒持戒,不破淫戒,庵堂离禅寺总有一段距离。塔庵和兴国寺相隔了整整一座野牛岭,大约有三四公里。

图片

当我向他说道自在禅师的故事,我们都猜测,说汪洋和大蛇及盖寺埋剑的和尚也许就是自在禅师。因自在禅师在破蹄场盖“云空寺”是不争的史实。至于后来为什么改为兴国寺,据孙老师讲,在唐朝时该寺和尚曾为国家出过力,所以御赐名为“兴国寺”,在唐末五代十国时寺里和尚走了邪路,利用地道翻板坑奸并杀害前来烧香的良家妇女,有次一皇姑降香至此,也被坑奸,野牛岭现留有皇姑纵身悬崖的皇姑台。所以兴国寺历代被官府剿没就有三次。而毁于兵燹战火的次数更多。明清时期,该寺成为佛道合一的道场,改名兴国庙,现留有明代所建火神庙三间。1984年国家宗教政策放宽,才在原寺庙旧址旁盖了“兴国庙。”至于那洞,孙老师说洞口原先是用小石头砌的,外面涂上泥巴,掩以泥土,在赵永范家的猪圈边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某一年,赵永范家喂了一头大老母猪,将洞口拱开了,人们怀疑里面有机关暗器,所以没人敢下去探洞,所以又填上了,因赵家老宅是原庙址,所以他也怀疑是和尚挖的地道,他的说法倒是和赵永范说的一致。

图片

至于那两条大乌梢蛇,谁也没见过。只是传说而已。孙老师说他在党房庄教书时曾在党房庄往里山脚下的岭南水库见过一条大蛇,但不知是否是其中的一条。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约是1960年左右,因他在党房庄分校教书,吃住在校。大约是在春末夏初,一天下午放学后,他拿一柄鱼叉,到岭南水库捉潭鱼(俗称老鳖,我们这里叫潭鱼或甲鱼),叉着了一只横量直径有七八寸的大潭鱼。第二天下午放学他又去了,有几个农村老人在潭边放牛,喊他去坐下歇歇说会话。而那几头牛就钻在潭边密集的杏叶柳丛中吃草。大约是牛踩到了那条乌梢蛇的属巴,那蛇将头高高昂起,昂起的高度有丈把高,然后又“啪”的一声扑在水里。据孙老师说目测那条蛇有大瓷碗(大约直径在25公分)粗,那几头牛吓得四散奔逃,那蛇也不理会,顺着潭边的杏叶柳丛像箭一样窜向山中。只见蛇身过处,杏叶柳丛向两边倾倒,带起一阵腥风。孙老师和放牛的人们吓得愣了半晌。孙老师向我说起时至今心有余悸。

图片

从孙老师家中出来,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虽然是传说,但事实证明,中国古代留下的传说大多数并非空穴来风。如何探寻大自然的秘密,有待子孙后辈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