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哲学基础概念:慎独、​达道、​亲亲有术、尊德性

 大智若愚wxy 2024-01-14 发布于重庆
中国哲学基础概念:慎独、​达道、​亲亲有术、尊德性

慎独 中国儒家道德修养用语。指在无人觉察的闲居独处时,尤须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循道德要求。《礼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郑玄注:“慎独者,慎其闲居之作为。”《大学》说:“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以为慎独要“诚其意”而“毋自欺也”,从道德心理对“慎独”作了阐发。南宋朱熹则以理学的观点进行发挥。认为对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的微细之事,君子之心应“常存敬畏”,不敢疏忽,此“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中庸章句》)。将“慎独”作为“存天理”的重要方法。真德秀又以“主敬”说释“慎独”:“盖戒惧慎独者,敬也。”(《西山答问》)明末刘宗周贯通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和修养论,以“心学”论“慎独”。认为“独”即“至善之所统会也”,是“本心”、“良知”,为“物之本,性之体”。“而慎独者,格之始事也”(《刘子全书》卷十二)。“千古相传只慎独二字要诀,先生(指王守仁)言致良知,正指此。”(《刘子全书》卷十三)又说:“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而慎独即尽性之学。”(《刘子全书》卷五)视“慎独”为能使人的道德修养达到“尽性”的必要途径。

达道 《中庸》用语。人所共由的准则。《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南宋朱熹注:“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中庸章句》)

亲亲有术 儒家伦理思想。指亲亲、爱人皆据礼而行,应有亲疏远近、上下尊卑之别。语出《墨子·非儒下》:“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礼记·中庸》作“亲亲之杀,尊贤之等。”《荀子·大略》说:“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是“术”与“杀”通。唐杨倞注:“差等也。”与墨家“爱无差等”相对,强调需先明亲疏之分、贵贱有等。做到“亲疏有方,则施行而不悖”(《荀子·君子》)。体现了儒家以维持宗法等级秩序为前提的“仁爱”原则。

尊德性 尊崇天赋之善性。《礼记·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认为君子既要尊崇天赋的善性,又要通过学习来培养善性。宋以后理学家发挥了《中庸》的思想,把“尊德性”和“道问学”看做是两种不同的治学和伦理修养方法。南宋朱熹《中庸章句》:“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认为“尊德性”是指存心养性的道德修养,“道问学”是指格物致知的道德学习。朱熹较注重“道问学”,陆九渊则注重“尊德性”。朱熹《答项平父》:“大抵子思以来,教人之法,惟以尊德性、道问学两事为用力之要。今子静所说专是尊德性事,而熹平日所论却是问学上多了。”“尊德性”和“道问学”成为朱、陆两派在方法论上的重要争端。明王守仁则认为,“尊德性”和“道问学”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传习录》下:“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也。”“如今讲习讨论,下许多功夫,无非只是存此心,不失其德性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