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南人的「抬杠」文学

 说咱闽南话App 2024-01-14 发布于福建

如今混迹于互联网遇到杠精的几率,可以说是高得惊人,无论我们说什么总有人唱反调抠字眼。他们就像是一个个“敏感词检测软件”。只要在别人的言论里,检测出三两个“异己”的关键词,他们就会立马肾上腺素飙升,开始抬杠。

闽南人深谙“杠”学,这点在“答喙鼓[tap⁷ ʦʰui⁵ kɔ³]”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是一种是以闽南语表演的叙事性、喜剧性说唱艺术,流行于闽南、台湾地区及东南亚闽南籍华裔聚居地区。

截自闽南语答喙鼓 ©《公婆弄》

它的起源、沿革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但大多数人都认为“答喙鼓”可追溯到唐宋时期

民间关于其起源说法不一,一说是起源于过去闽南地区农民在闲时聊民间趣事、斗嘴说笑的谈话内容。二是起源于梨园戏、高甲戏中一些插科打诨、语言调笑等形式的表演。三是起源于闽南市井生活,贩夫吆喝、乞丐行乞时会即兴念一些顺口溜来引人注意,这些顺口溜后面便发展成句式像唐诗的“念四句”。后来,“念四句”被闽南人带入台湾,逐渐演变成了“答喙鼓”。

它近似于对口相声,有严格的押韵,鲜明的语言节奏感,以一说一答的双人逗唱方式演出,用闽南语讲述着段子,穿插着诙谐风趣的俗谚,在逗人发笑中的同时,融合了由古至今闽南人的生活智慧。

梨园戏剧照 ©行吟色驴

正因为“答喙鼓”的特性,其词义也由此延伸出了斗嘴、争辩的意思,又叫“触喙鼓”“拍喙鼓”,比如“恁兩个侬不通各伫迄搭咧答喙鼓咯(你们两个人不要在那里斗嘴了)!” 有时候熟人你一言我一语,有点天南地北的乱扯瞎掰,或者不停吐槽,都算“答喙鼓”。

不过“答喙鼓”中的“杠”,更多的是逗趣,而不是真的在抬杠。抬杠在闽南语里有好几种叫法,一起来学习一下如何用闽南语表达!

争辩、争论在闽南语里叫作“诤[ʦĩ⁵]”或“相诤[sa¹ ʦĩ⁵]”,比如“明明是汝不着,各爱诤(明是你不对,还要强辩”。

亲目见较免相诤”,意思是亲眼看到了就不会发生争执,比喻眼见为实,事实胜于雄辩。这里要注意“相诤”不要读作“相争[sa¹ ʦĩ¹]”,“相争”的意思就是争抢、争夺

反复争论则叫作“抄盘[ʦʰiau¹ pũã²]”,指把已经过去了的事儿重新拿出来纠缠一番。

如果争辩不是为辨对错,而是为辩口舌,那便成了“抬杠”,闽南人称之为“诤喙[ʦĩ⁵ ʦʰui⁵]”,当你想要表达这个人很爱抬杠,就可以说“伊情爱合侬诤喙”。

通常,这样的“抬杠”不会有结果,而且往往越讲越大声。大声地争吵互骂,这样的行为叫作“相骂[sã¹ mã⁶]”或“相嚷[sa¹ liɔŋ³]”。

口角之争也叫作“相触[sa¹ tak⁷]”,原指牛羊等用角相斗,现在常用来比喻因矛盾或不和引起的口角或争吵。

在闽南方言中,还有一个接近于“抬杠”但意思更偏向顶嘴的词——“应喙应舌[in⁵ ʦʰui⁵ in⁵ ʦiʔ⁸]”,“应喙”即顶嘴,“应舌”为还嘴。它的意思是不管说什么都要反驳,说一句、顶一句,通常指晚辈或身份较低者对长辈不听话、不顺从

应该有很多“牙尖嘴利”的闽南朋友,在小时候都曾被爸妈或长辈教训过“简仔侬不通共大侬应喙应舌(小孩子不要跟大人顶嘴)”吧。相似含义的词语还有“拄喙[tu³ ʦʰui⁵]”“相拄喙[sa¹ tu³ ʦʰui⁵]”,两者都有顶嘴、口角之意。

抬杠再进一步升级的话,可能会演变为“冤家”,甚至“相拍”。在闽南语中,“冤家[uan¹ ke¹]”即吵架,“相拍[sã¹ pʰaʔ⁷]”即打架

闽南地区也有一些跟“抬杠”“吵架”有关的俗谚,比如“死龟诤遘变活鳖”,明明是死乌龟,却强辩说是活鳖,常用来形容人说话巧舌如簧,强词夺理。

俗话说“相骂无拣喙,相拍无拣位”,吵架时不会选择讲什么话才适合,打架时不会斟酌挑身体哪个部位打。这句俗语常用来劝架,指一般人在吵架或打架时容易丧失理智,因此任何事情都做得出来。所以意见不合时,不要马上发脾气,才不会吵到伤感情。

适当地抬抬杠,增添一点乐趣,也不失为无聊生活中的一种调剂。但千万把握好“度”,不要聊闲说笑,反倒变成“冤家”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你在抬杠时最常用的闽南话是?

点亮“在看” 留言评论分享

我们将根据点赞数及内容选出若干则留言

赠送 可以学习闽南话的手账本 一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