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精通诗书画印,画山水和花卉别具一格,晚年用左手作画

 蓝鹰书院 2024-01-15 发布于北京


文/本院首席鉴美官 余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一个人若想成大器,功成名就,就须得历经多种磨难。饱经风霜之后,其方能变得意志坚定,最终迈向成功大道。
画史上的画坛名家们,一生中皆被各种苦难折磨,然他们并未因此被打倒,而是越挫越勇。在艰苦岁月中,他们的傲骨更坚,心气更足,斗志更盛。
清代时,就有一位坚贞不屈的大画家。
他精通诗书画印,画山水和花卉别具一格。晚年右手无法作画,遂用左手作画,却能绘制旷世杰作。   
   
这位杰出画家就是高凤翰,生于1683年,卒于1749年,号南村等,山东胶州人。
其生前曾入仕,在安徽歙县担任县丞,后来离开官场,赴扬州定居。其技艺非凡,尤精于画山水和花卉。摄取了宋人的山水画技法,画风与名家郭熙颇为相似。
然其到了55岁左右,右手突然患病,从此只能改用左手作画。即便是用左手,其依然能画出惊世巨作。
且自从其开始用左手创作之后,画技更加精湛。作画时,潇洒灵巧,笔愈苍辣。一幅幅精品力作,不断问世,惊艳世人,着实令人叹服。
其还著有《砚史》《南阜集》。   
   
其十五岁那年,父子俩一起前往淄川教谕任。
大诗人王渔洋的故里就在附近,且这里也是文人荟萃之地,如张元和李尧臣都是当地极负盛名的文艺名家,他们皆练就了精湛的书画技艺。
而其当时与这些著名文艺家是同辈学友,他们之间经常往来,切磋交流技艺。久而久之,其也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日渐成长为一名能诗善画的名家。
十二载春秋一晃而过,二十七岁时,其赴江西,在滕王阁拜见了当时的画坛名家沈宗敬。二人一见如故,吟诗作画,畅谈技艺,这也让二人收获颇丰。
1711年是其人生中的重要一年,是年,二十九岁的他,中秀才。   
   
和很多大画家一样,其也好游历,以求增长见识。故其在1711年至1727年这十几年间,云游四方,曾涉足济南、莱阳等不少地方。
期间,其饱览名山大川,欣赏名胜古迹,以诗文书画会友。这些珍贵的人生经历,对其艺术创作颇为有益。
1728年秋,其前往京城应试,最终名列前茅。
皇帝对这位才华横溢的人物颇为赏识,遂在圆明园召见他,并任命其为修职郎,之后天子又授其安徽歙县丞试用。能被一国之君器重,足见其也是人中龙凤。
六安州的知州卢见对其才华敬佩有加,遂向当时的安徽巡抚极力推荐他。故其有机会得到重用,并先后代理歙县、绩溪县的知县。
1737年,对其而言是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年。   
   
因为这一年夏日炎炎之时,其来到扬州。在此期间,其右手突然发病,很快就无法动弹。转眼到了七月之时,右手最终病废。故其无法继续做官,而是辞官赴扬州寺中生活。
或许,其也曾有过伤心失望的心境,毕竟这样的打击突如其来,确实很沉重。
然其身残志坚,不久就振作起来,并开始用左手代替右手作画。左手所画的作品也全是妙品神品,人见人爱。不禁令人感叹:其真乃天才也!
在寺中居住之时,其与“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方膺等人志同道合,他们常聚在一起提倡革故鼎新,交流画技。
后来,其以古法为根基,大胆创造新画风,终成画风奇崛的画坛巨擘,名震画坛。   
   
晚年时期,其回到故乡,生活一直很贫苦。但其坚韧不拔,不断与苦难作斗争,并用画笔对抗命运的悲惨与不公。
八年之后,这位非凡的大画家在家乡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其才高八斗,早年以诗著称,青年时就已是名扬四方的大诗人。其所作的诗,文辞精妙,当时的一位大人物王士祯甚是喜爱,对其视作备受推崇。
而且其能当着众人的面,快速写出优秀诗篇。
相传,一日,其参加了两江总督举行的一次酒宴。期间,以雁名题,其即刻挥笔写诗,完成之后给在场者欣赏,人们无不啧啧称奇。   
   
其书法技艺也相当了得,其右手所写的书法,艺术特色为“严谨流畅”。
而其用左手所写的书法则更为神妙,有魏晋之时的书风,还汲取了元明两代的笔法,故而呈现出“气韵流动,古趣盎然”的书风。
世人惊叹折服,曾有人如是赞誉:其书法堪称明清数百年间以左手擅长书法的第一人。
其画技更是超凡脱俗,多爱画花卉、山水,作品不拘成法,自成一家之妙。故其也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也有人将其列入“画中十哲”。
其有一些作品得以传世,其中包括《牡丹竹石图》轴等。
作为一名鼎鼎大名的篆刻家,其篆刻技艺非同寻常。其篆刻,一开始是以汉印为宗,后来转变成以白文为主,笔画看起来颇为丰腴,留红也非常宽,自成一格。   
   
毋庸置疑,高凤翰是一位诗书画印“四绝”的文艺大师。其博学多才,艺绝千古,昭厉后人。
不过,其在绘画方面的成就最为璀璨。其画作,巧妙地将宋人的雄浑之神,以及元人的静逸之气熔于一炉。可谓独具匠心,千古罕见。
秦祖永曾对其作品盛赞有加:其画离奇超妙,脱尽笔墨畦径,法备趣足,不拘泥古法,却又传承了古法。这样的评价很高,也颇为准确。
其呕心沥血,用一生时光,将书画等多种传统技艺发扬光大,故其必将流芳百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