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ι14取资化源:当取其化源也。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化之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

 黄帝内经参详 2024-01-15 发布于山东

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变之成因,或为天、地九室之窒抑,或为五运中运之窒抑,刺治之法,或为折郁,或为扶运。天、地九室窒抑折郁之法已参详完毕,五运中运窒抑扶运的情况尚未明了,是以黄帝将继续发问。

先附录原文如下:

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
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化之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资取之法,令出《密语》。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

一、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

十干化五运,甲、丙、戊、庚、壬等五阳干主岁运太过,太过则岁气先天时而至,谓之“前”;乙、丁、己、辛、癸等五阴干主岁运不及,不及则岁气后天时而至,谓之“后”。

五运位居司天在上、在泉在下之间,为中运,如下图所示:

唐代王冰《素问六气玄珠密语卷之一·五运元通纪篇》讲:“夫运者,司气也,故居中位也。在天之下,地之上,当气交之内万化之中,人物生化之间也。故运者,动也,转动也,即轮流运动往来不歇也。于是太极始判,横五运于中,轮流至今,终而复始,圣人望而详之。”在《素问·五运行大论》中,《太始天元册》对“十干化五运”中有所论述,可参看之。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的“中运”屡屡以“上司天 中……宫……运 下在泉”的固定句式表述之。在本篇大论《素问遗篇·刺法论》中,“中运”作为正式术语方被屡次提起。

五运太少相生有前后,司天在泉升降有往来,五运与司天在泉的关系有相承接者,有相阻抑者,阻抑则司天在泉不迁正,不退位,或者,气交有变,在泉右间不升,司天右间不降,此类刺法可得闻乎夫子乎?

二、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

五运中运与司天在泉以及在泉右间升前司天右间降下的关系太过复杂,岐伯不愿枝叶蔓延地展开论述,故直接言其刺法。

“取”,张介宾注曰:“取,治也,总言当治之谓,与下文资取之取不同。”这里的“取”乃一般用法,有“从……取治”之谓,下文资取之取乃特殊用法,有折泻之义。

“化源”意指原穴。五运应五脏,五脏之经各有其气化之本源亦即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岐伯讲:“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当取其化源”,意即当从五脏五经的气化之本原意即原穴处取治刺法。

具体而言如何呢?

三、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

“取”之法有二,有取法,有资法,王冰《素问六气玄珠密语卷之一·迎随补泻篇》讲:“资者补之,取者泻之,当泻其胜实,补其衰弱。”太过则脏气胜实,是故取以泻之,不及则脏气衰弱,是故当资以补之,王冰紧接着讲:“假令木气之盛,土当衰弱也,故泻其肝源,补其脾源也。火气之盛,金当衰弱也,故泻其心源,补其肺源也。土气之胜,水当衰弱也,故泻其脾源,补其肾源也。金气之胜,木气当衰,故泻其肺源,补其肝源也。水气之胜,火气当衰,故泻其肾源,补其心源也。”肝源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即太冲穴,脾源为足太阴脾经之原穴即太白穴,心源即手厥阴心经之原穴即大陵穴,肺源为手太阴肺经之原穴即太渊穴,肾源即足少阴肾经之原穴即太溪穴。

取治之法有资、取二法,此为合言之,分言之又如何呢?

四、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化之源,令折郁气

五脏脏气经气太过而胜者,当先取其运化之源以取泻之,次则抑制郁气之发作,取其运化之源以折泻之,譬如肺金气胜而郁木,则当先取肺气运化之源即太渊穴以取泻之,次取肝气运化之源即太冲穴以折泻之。此乃双管齐下之法,先泻其胜,后折其郁。

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

五脏脏气经气不及而衰者,当资补其化源,以扶资与运气相对应的衰弱之脏气经气,以避免虚邪之侵袭。

六、资取之法,令出《密语》。

具体资取化源之法,其规令出自《密语》。唐代王冰有《素问六气玄珠密语卷之一·迎随补泻篇》。故此句或为后人注解混入正文。当然,也有可能岐伯之时确实有《密语》一书,王冰取“密语”二字命名其书,已不可考。

气交升降不前的问题已参详完毕,司天、在泉不迁正的情况又如何呢?

明日继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