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中华文明的国家窗口之夏代

 京城漫游 2024-01-15 发布于北京

再次来到中国考古博物馆,直奔三层展厅而去。跨进序厅,只见左侧整面墙上,斑驳的青绿色衬托着各种古意盎然的图符,中央浮出「宅兹中国」四个认识而不明觉厉的大字

博物馆的讲解员给我们解疑释了惑。原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

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作出营建东都这一重大决策的经过。铭文中留下了祭告上天的话:“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天下之人。

宅兹中国」是博物馆的第二个主题,策展人用“建中立极“”青铜时代“”礼乐大成“三个篇章带我们走进夏商周的世界。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并走向鼎盛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民族风格、价值取向和文化格局的形成时期。

来到这一层完完全全被家底丰厚的考古博物馆,众多的国宝,酷炫的展程方式撞得眼花缭乱,只觉件件文物皆妙不可言,无法取舍之下,还是先来分享分享“建中立极“的内容和国宝们吧

约公元前2070年,华夏文明逐渐由多元的古国时期进入一体的王朝时期。

位于中原腹心地区的嵩山周围,新砦和二里头两个超大型都邑相继崛起。距今3800年的二里头文化似乎就是“新生王权国家”的代言,它以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开创了华夏文明新篇章。

一条银光闪闪的龙盘旋着从天而降,直扑向厅中玻璃罩下的木箱,这即是闪亮登场的第一件超级国宝——在二里头遗址整体切割套箱取回的绿松石龙形器本尊

这件绿松石龙形器全长约70厘米,由2000多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为0.2-0.9厘米,厚度仅为0.1厘米左右。

龙身有铜铃,内有玉石铃舌。龙形器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跃然欲生,非常形象而传神。

《诗经》中记周王祭祀于宗庙,有“龙旗阳阳,和铃尖尖”场景描写。与绿松石镶嵌器铜铃共存的情况,颇为契合。虽然,《诗经》的成文时间与龙形器相隔千余年,但二者一文一物,相映成趣。

身旁的小朋友说:“这条龙好小呀!“大抵是他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没想到亲眼看到这件绿松龙形器时,它比宣传片上的小太多大概是现代人们心中巨龙形象太过根深蒂固,殊不知龙的形象也是与时俱进的。

彼时随着中原王朝的社会文化整合,各地具有多源性特征的新石器时代的“龙”形象才规范划一,并逐渐抽象化和神秘化,作为兽面形象固定下来,成为王室贵族礼器或威权物品最重要的装饰主题。

吉金是青铜的美称,而石之美者也被称之为玉,我们在展厅里看到了第二件来自二里头的国宝——两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它们也是中国最早的“金镶玉”艺术品。

朋友们看看上图,左侧的铜牌饰以绿松石为主,微拱的弧形铜胎上铸出兽面纹,再以数百枚细小的绿松石片镶嵌其上,以浑圆的绿松石珠为晴,勾画出奇异的神兽形象。

右侧的铜牌饰,以青铜铸成兽纹镂空框架,镶嵌以绿松石片。兽面两眼圆睁、弯眉、虎鼻状直鼻,下颌有利齿,身有鳞状斑纹。

铜牌饰所嵌长条形、方形和三角形绿松石片百余块,厚约0.2厘米,大者仅0.5 厘米左右,排列致密有序,镶嵌十分牢固。

据说,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出土时位于墓主人的胸前或者腕部附近,表明它很可能是佩戴的饰品。

难以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三千多年前已经有这样造型独特,花纹古朴,手工制作,举世无双的饰品,不仅让人啧啧称奇

作为夏王朝晚期遗存的二里头遗址有多项中国之最: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最早的宫城(紫禁城)、最早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宫殿建筑群等等。

而墙壁上展示的从全国各地出土的牙璋,都和二里头有相似之处,表明它们都受到了二里头文化的影响。

可见以二里头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具有巨大的文化感召力,并势不可挡地向四周大规模辐射,在历史的天空中,成为昂然而立的夏文明代表。

人世悠悠,漫漫远意,亦如考古博物馆的历史大道,我们从石器时代走到了夏代,千年故事,不过是一场又一场送别。

继续往前走,下一次我们将在精彩绝伦的”青铜时代“再会

实用信息

最佳游览地:中国考古博物馆馆

开馆时间:09:00~16:3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周三至周日对社会公众开放。
周二对历史、考古、文博及相关单位团体开放。

门票:无(需提前三天预约)

交通:地铁奥林匹克公园站下D口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