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研究专家陈尚君40余年孜孜以求:精确考证还原唐诗本真面貌

 xianfengdui111 2024-01-15 发布于河北

作者:李婷

2024-01-13 06:42

字号

《唐五代诗全编》昨天公布初步装帧设计方案,将以16开精装的形式推出。

中国被誉为“诗的国度”,唐诗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几乎每个国人都知道几首唐诗,很多孩子牙牙学语时就开始背唐诗。

近年来,伴随着一系列诗词类节目的热播,

更是掀起了学唐诗的热潮。

然而,

我们现在所读的唐诗都是

真的唐诗

吗?

40余年来,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唐诗研究专家陈尚君

以老吏断案般的精确考证,

对今存唐五代诗歌文献进行了详尽、全面的清查整理,

力求还原唐诗本真面貌。

总结性著作《唐五代诗全编》

昨天在北京举行编辑出版发布会,公布初步装帧设计方案,将以16开精装的形式推出,并制作了一本“原大试读本”供读者“尝鲜”。

全书共1225卷、50册,逾1500万字,收录诗人近4000名,诗55000余首。

出版方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吕健透露,

眼下,所有稿件都已写定、编定并排出校样,审校进入最后阶段,预计年内面世。

唐诗研究专家陈尚君

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并非最初的文本

“诚惶诚恐地期待全书与读者见面。”心血之作即将出版,陈尚君如是表达自己的心境。惶恐源自对学术的严谨认真

——陈尚君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他的唐诗研究之路。

最初,他将唐诗的基本文献和清代人所编《全唐诗》做比对,

发现了前人在汇集、整理唐诗时,还有大量的文献没有用到,

以至于对唐诗有失收、误收、作者小传缺误、诗歌录文讹误等各种问题。

比如,李白《静夜思》在宋蜀本《李太白文集》和宋杨齐贤、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都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如今通行的两个“明月”的文本,是经过明代李攀龙修改的。

《春晓》,在孟浩然诗集之唯一宋本中的题目是《春晚绝句》。

张继《枫桥夜泊》,在武进费氏影宋本《中兴间气集》卷的题目是《夜宿松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题目为明人杨慎所拟,诗篇为陈子昂友人卢藏用撰《陈氏别传》时,根据陈子昂《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内容概括而成。

《登鹳雀楼》几乎可以确认不是王之涣所写。

长期被认为是杜牧所写的《清明》始见于南宋类书,无作者,也难说是唐诗……

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代研究不可谓不多,尚且如此,

一般作品和其作者的传误情况更为严重。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修成的《全唐诗》,是目前最为大众熟知、体量最大的唐诗总集文献。这部900卷的大书,由十位江南在籍翰林用一年半时间编完。《全唐诗》虽然带动了其后三百年的唐诗研究,但成书仓促,对所收录的唐诗未充分考证鉴别。

陈尚君说,

《全唐诗》收录的49403首又1555句诗之中,未收唐诗超过10000首,误收唐前、宋后诗约1500首,一诗而见于两人或多人名下者,多达6800首。

这让陈尚君认识到全面而细致地重新整理唐诗,向人们提供一部可靠的、令人信服的唐诗集成性文献的重要性。

于是,他便开始利用目录学的手段,各方搜集资料、发现唐诗文献,并对所有的唐诗文献作逐篇复核和追究。

其间,

陈尚君出版的唐代文献的重要整理著作有

《全唐诗补编》

《全唐文补编》等。

这部《唐五代诗全编》则无疑是他这40余年来花费心力最多的。

回到唐人立场,展现“活化”的

唐诗生态

陈尚君给《唐五代诗全编》设立的学术目标是:

不仅追求唐诗之全、之真,更尽可能接近唐人写作的原貌。

也就是说,将

每个诗人、

每首诗都追溯文本来源,

记录传播变化,

参考历代研究,

重新写定。

以该书的“杜牧卷”为例,在充分吸取各家意见后,芟除《全唐诗》误收诗75首,存留的457首又6句诗中有37首与杜牧生平扞格的诗作,不知为谁作。

他选择将疑点揭出,存疑不删,

在这些作品旁以按语的方式将前人的说法呈现出来,供读者做判断。

“年轻的时候喜欢做'翻案’文章,即要表达自己所见与别人不同。现在我更希望做的事情是'存而不断’,

多层次反映唐诗文本状况。”

他说。

“《唐五代诗全编》

不是《全唐诗》的整理,

也不是在《全唐诗》基础上的增订,

而是穷尽现有文献,重编唐五代诗。”

古籍出版专家徐俊用“体大思精”形容《唐五代诗全编》,认为将其评价为清编《全唐诗》升级版并不确切。

在他看来,不能仅从诗人诗作数量的扩容、全书篇幅的巨大去理解,而应该看到《唐五代诗全编》背后庞大且复杂的唐诗基本文献,

陈尚君“回到唐人立场,还原唐人作品原貌”的学术追求,

以及对每一个文本的传播衍变的揭示,

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理念:

全方位、全景化地反映唐诗一代之风貌,以及后世对于唐诗文本的理解与改变,展现了一种“活化”的唐诗生态,

将极大地提高学术界及大众对唐代诗歌的认识水平。

陈尚君坦言,这项工作其实超过了人力的极限,更何况他是一人之力,不借助手。

“所幸我们身处一个幸运的时代,

古籍数字化使全部古籍可以精细检索,

计算机写作可以成千上万次的反复修改,

全世界公私收藏的古籍善本得缘大范围公开。”

他努力打破学科壁垒,广泛吸取古今研究与新见文献,戏说自己是用西方生物分类的方法,即首先是文献的全面调查和占有,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类与编校。

两次推出“试读本”,亦展示了《唐五代诗全编》的学术追求。

2023年8月,在上海书展首次介绍《唐五代诗全编》进展情况时,为读者准备了一本“杜牧卷”的“试读本”。

此次北京图书订货会,又为读者提供了“原大试读本”,

陈尚君还现场介绍了在编纂戴叔伦、许浑、杜牧、陈陶等诗人作品时的心得,

从具体问题出发,以明该书之编纂用心、体例以及特色等。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阚宁辉感叹:

“一部书出版前两次做'试读本’让读者先睹为快,可说是史无前例、绝无仅有的。”

知名学者、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

葛晓音

认为,《唐五代诗全编》的辑录校勘,展现了编者

全面统摄浩繁文献的超凡能力,

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明辨善见的卓识,

在今后的唐诗研究史中,将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文:本报记者 李婷
图:均出版方供图
编辑:傅璐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古今“穿越”里,追更文化天团

作者:王彦

2024-01-12 23:54

字号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又有一档文化节目出圈了,几乎一有动态就被送上热搜。

昨天,《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节目上线了一首MV。

画面中,明月清风,江河入我怀;

歌词里唱“文眼穿越千年,皆付真心与河山”,

音画同构、见证苏轼名篇诞生瞬间。

相关话题里,年轻网友用他们带着浪漫修辞的赞美向历史深处致敬,“这样的场景宛如梦里相见”。

此前,从《韩愈篇》《柳宗元篇》《欧阳修篇》到《苏轼苏辙篇》(上),节目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了七期,网友们不厌其烦催了一周又一周,如今央视频在b站的官方账号下,最多的评论词是“苦等”。

而在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推出的2023“中国视频节目年度掌声·嘘声”发布暨论坛中,《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更一举收获“年度掌声”,

是大众心目中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治愈心灵的

“电子营养液”。

这档节目缘何能吸引年轻人穿越古今,

追更唐宋“最强文化天团”?

以精神立根基,召唤今天“我”之认同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顾名思义,主角便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节目以八位文学宗师的人生故事为线索,穿越千年,寻访他们的文章与事功,既领略文人风骨、探究历史真相,更梳理我们刻在文脉基因里的中国精神。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韩愈研究会副会长

谷曙光

看来,

节目从选题起就立住了精神的根基,给后世以滋养,召唤今天每一个“我”之认同。

他表示,作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文化矩阵,

“八位巨匠既是千古文章之宗师,

又是士人安身立命之楷模,

更是精忠报国之良臣。

他们厚德载物、文以载道,树立了垂范后世的文采、风骨与思想”。

以首期《韩愈篇》为例,他是公认的八大家之首、“百代文宗”,不仅由于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成就,更在乎他以天下为念的情怀。

他“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的精神力量,有着极为深刻的启迪意义,泽被千年。

节目组选取了韩愈人生中若干最值得展现的横截面,譬如他在京城的苦斗、与十二郎的叔侄深情、协助裴度平淮西、宣抚镇州等,加以浓墨重彩地勾勒,塑造出“大唐孤勇者”韩愈的鲜活形象,扣人心弦之余,展现他“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的剀切名言,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而在苏轼苏辙篇,节目将兄弟二人处在不同人生节点的如一信念娓娓道来。经由演员们具有临场感的表演,“夜雨对床”、中秋重逢等历史名场面得以还原,文坛“双子星”“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的忧国丹心被刻画得入情入心。

回到历史“现场”,见证千古名篇诞生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文化的代表者和集大成者,他们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被视为中华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韩愈的《马说》《师说》,柳宗元的《江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赤壁赋》等,都是几代人语文书本里的背诵内容。

但对不少观众而言,

宗师们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境遇,在什么心境下完成创作,往往不甚了解,所谓“当时不懂句中意,读懂已是句中人”。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的节目形式独特新颖,自出机杼。每期由主持人撒贝宁与另外两位文史专家组成探访团,集结于虚拟空间,然后穿越千年,沉浸式探索,回到鲜活的历史“现场”,见证千古名篇的诞生。

第七期苏轼苏辙篇(上)开篇,《潇湘竹石图》《黄州寒食帖》两件文物为索引,探访团继而在XR(扩展现实)空间里“遇见”苏轼26岁初次为官、46岁被贬黄州、62岁被贬儋州的三个重要人生节点。在1061年的怀远驿,探访团见证兄弟二人名动朝野的高光时刻,目睹兄弟分离时“应似飞鸿踏雪泥”的离愁与慰勉;在1066年,探访团望着兄弟二人坐船扶柩归宁的悲恸背影;又去1075年的密州,融入一场军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篝火夜歌行……如节目主创的阐述,是在对人们耳熟能详的知识点进行“再唤醒、再挖掘、再认知、再补充”,以引导观众结合人生经历去体悟、共情。

重返历史“现场”,宗师们不再是史书上的单列名字,而是有温度的人。

节目中,

宗师的“亲友团”“关系网”被呈现得异常丰满。

《韩愈篇》的挚友孟郊、赵德,

《柳宗元篇》的母亲卢氏、挚友刘禹锡,

《欧阳修篇》的忘年之交范仲淹等,

探访团从“关系网”着手,逐步完成宗师的人生经历和人物画像,最终得见宗师本人,接近宗师精神的核心,观众也得以看到一个全面、立体的宗师形象。

构建历史“现场”,

宗师和他们的朋友圈以外,节目细致观照的更有彼时的社会风貌、人们的衣食住行。

《韩愈篇》里,节目对唐代科举、官制、休闲、美食、住房等,都有涉猎,趣味盎然。《苏轼苏辙篇》里,北宋的“急脚递”、当时徐州作为自古军事必争之地的彪悍民风等,在故事中输出新知。

正因细节感见品质,

节目实现长效传播。

正因细节感见品质,

依赖长效久远传播。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在央视综合频道、央视频APP持续热播的同时,

不少观众也在通过看重播、点播回看等方式,

重温已播的篇章。

“第一遍看情节

,第二遍看细节。”

正如一位微博网友评论:“品一杯香茗,执一笔,阅《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

移步千年,

观古人风采,

兴起时,记录名句,

心情舒畅,精神愉悦!

与古人来一次神交,

惬意美哉!”

文:王彦
图:节目组供图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李婷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