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文化,看茶叶产量及制茶工艺的演变

 北极熊788 2024-01-15 发布于浙江
茶文化,看茶叶产量及制茶工艺的演变

神农遍尝七十二草终发现“荼”可药用,周朝《诗经,邶风,谷风》记载:“谁谓荼苦”。

茶文化,看茶叶产量及制茶工艺的演变

喝茶去

茶是天地人和

阴阳五行自然恩典

每一种茶都有它独有的特点和香气

更有他独到的韵味及价值

各花入各眼,各取所已所需

茶文化,看茶叶产量及制茶工艺的演变

除了固有的产地自然环境之外,茶青采摘时间与方式后期的制作工艺,成品茶的存放,也是影响茶叶品质主要原因。只要不是劣质和烂制的茶,只要存放得当,就是一款好茶。

茶文化,看茶叶产量及制茶工艺的演变

茶叶的演化

汉时毛享传日:“荼,苦菜也”。说明汉代以前对茶的食用,是以采摘后直接与其他物料共烹而食之,主要还是用其药性与其物质同煮而食以其味苦而提神,用以清火解毒。

茶文化,看茶叶产量及制茶工艺的演变

由于季节理替,及茶树鲜叶的保存及运输问题,据史书记载汉时已采茶作饼以确保随时随地可用的问题,又经过劳动人民不断努力后的智慧结晶,到唐朝时皇宫贵族煎茶已成风尚经过文火烘烤,碾碎成末加入沸水煮食

茶文化,看茶叶产量及制茶工艺的演变

唐、宋制茶工艺为采青、蒸青、捣碎、拍形、焙火、穿饼保存,一直到明朝,在废团饼制茶的基础上,青叶炒青后散收直接饮用。

茶文化,看茶叶产量及制茶工艺的演变

明朝后,随着制茶工艺的不断发展变化,各种品类的茶叶随之而产生,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分化为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墨客文化茶两种形式。前者注重解渴及养生,后者注重禅茶一味修身养性。

茶文化,看茶叶产量及制茶工艺的演变

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中国茶区分布辽阔,有21个省或自治区,967个县市生产茶叶。中国可耕种园地有2017.16万公顷,其中茶园168.48万公顷,占比8.36%,茶大多可采三季到四季,所以说中国的产茶量还是非常可观的。

茶文化,看茶叶产量及制茶工艺的演变

西南茶区

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贵、川三省以及西藏东南部,大叶种主要基地之一,中国最古老的茶区

茶文化,看茶叶产量及制茶工艺的演变

西南茶区

茶树品种主要是红茶、绿茶、大叶古树白茶、普洱散茶及紧压茶等。

云、贵、川高原为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形复杂,同纬度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差别很大。大部分地区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不寒冷,夏不炎热。土壤状况也较为适合茶树生长。四川、贵州和西藏东南部以黄壤为主,有少量棕壤;云南主要为赤红壤和山地红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比其他茶区丰富

华南茶区:

位于中国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区,是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

茶文化,看茶叶产量及制茶工艺的演变

有大小乔木、灌木等茶树品种,生产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六堡茶等,所产大叶种红碎茶,茶汤浓度较大。

除闽北、粤北和桂北等少数地区外,年平均气温为19℃-22℃,茶年生长期10个月以上,年降水量是中国茶区之最,其中台湾地区雨量特别充沛,茶区土壤以砖红壤为主,部分地区也有红壤和黄壤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

江南茶区位置:

是中国茶叶主要产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皖南、苏南、鄂南等地,年产量占全国的 2/3。

茶文化,看茶叶产量及制茶工艺的演变

主要有绿茶、红茶、花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

茶园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少数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这些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18℃,冬季气温一般在-8℃。茶区土壤主要为红壤,部分为黄壤或棕壤,少数为冲积壤。

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主要生产绿茶,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

茶文化,看茶叶产量及制茶工艺的演变

茶区年平均气温为15℃-16℃,冬季-10℃左右。降水量较少,土壤多属黄棕壤或棕壤,是中国南北土壤的过渡类型。但少数山区,有良好的微域气候,故茶的质量亦不亚于其他茶区,如六安瓜片等。

茶 者

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

茶汤入杯樽,怡养天下人,

浓茶解烦忧。淡茶养闲情,

花茶和肠胃,清茶滤心尘,

牛饮宜解渴,慢品能娱乐,

茶趣之所长,静心又自省,

自省而能悟,悟而能重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