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导学案的弊端:

 王跃树数学 2024-01-16 发布于安徽

图片

导学案编制存在的问题

学案导学在课改初期,对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好的引导性和示范性。但是,应该看到,导学案的使用仍具有过程性,并不是最终课改精神的集中体现。导学案的编制就目前来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师生两个视角加以分析。从学生视角上,导学案有以下不足。第一,导学案无形中还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完成导学案需要时间。学生手中一般最少都有一本和教材配套的随堂练习、基础训练之类的预习、复习巩固材料,能编出超过配套材料质量的导学案难度较大,也做不到根据各班学情制定学案,增加了学生学业负担,变成了无效的重复性训练,使学生事倍功半、无所适从。第二,导学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通过导学案往往被教师的思维定势所限制。更重要的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需要学习时,并没有教师提前预备好学案,而是需要自己从书中提炼自己所需知识。第三,导学案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个性学习的自由。在教师设计好的现成学案中,学生可能丧失发现问题的能力,不能形成科学的学习思想与方法。从而对教师产生了过分的依赖,一旦离开了教师的预备好的学案的引导,他们便不会学习了。

第四,导学案容易喧宾夺主,让学生忽视了对教材的研读。学案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学习教材,但实际使用中,学生往往在课下参考教材做学案,教师课上用学案,这样至少个别学生容易出现依赖学案而忽视教材的现象,有的抄教材填写学案。第五,学生利用学案学习的深度不够,学习往往浮于表面。由于完成学案要在课下进行,致使上课时某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完成了学案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舍本逐末,影响了课上的学习效率。第六,导学案一般非出一人之手,知识点的体系各异,给学生适应学案思路、掌握知识带来一定的难度。第七,导学案给学生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学优的吃不饱,学困的的吃不了,况且学生也不是都喜欢吃“橘子”这一个口味,违反因材施教的原则。第八,学案预设的问题固然可以使学生课下学、查着学,思考的更充分,但容易在上课时使学生对问题缺乏新鲜感,课堂近似对答案,产生疲劳厌烦情绪,不如课堂随机生成、提出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更能训练学生的思维。第九,(1人民教育,2013.11p46蔡林森“先学后教”岂要“学案”支撑)看起来,搞“学案”似乎是课改的创新,其实是把课堂上的学习任务向前延伸,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如果要学生准备发言稿,参与备课学生常常要费1个小时左右,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图片

从教师的角度看,导学案的使用也会带来一系列困惑。第一,集体备课与学案处理在时间上有冲突。每堂课都要自主备课和集体备课,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大量的,而结论往往是莫衷一是亦或走个场。而批改、检查、落实学案的时间相当受影响。第二,学案与各个教学班的学情有差异。各班学情各异,各人教法各异,然而,不能每个班都用不同的导学案,也不能每个老师每课都由自己设计导学案,最后只能弄出个折中的、大众性的导学案,既不符合教学规律又使备课效果大打折扣。第三,学案限制了教学个性的发挥。有了导学案,研讨的内容具体了,拓展的方向明确了,如果完全按照导学案上课,课堂过于程式化了,预设多而生成少了,个性化、个人性的东西消失了,近似于削足适履,似乎不符合新课改精神。集体备课使青年教师受益多多,然而,导学案用得越多,个性化的教学思路和尝试就越少,严重影响教师的个性化发展,趋向于批量生产“教书匠”。

第四,导学案的权威性值得怀疑。如果课堂对学案内容随机处理,那么我们还有必要舍本逐末地在教学的形式(导学案)上费这么大的气力吗?导学案与其他随堂训练材料何异?导学案也就有成了“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图片

    综上所述,导学案模式并不是十全十美,这种形式在教学改革之处的作用远大于它在改革较为成熟时期的作用,大家可以从以下例证中细细体会上述对导学案的议论。这也构成了我们对这一形式进行改进的原因和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