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下自找的痛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

 蓝雨飞逸 2024-01-16 发布于广东


六阶书法课上,有同学问怎么才能知道自己长了些智慧呢?糊糊老师回答说:“看自己有没有变得开心,有没有变得更富有生命力。”

这是个简单明确的标准。

蛤蟆先生原本消沉低落,很不开心,没有兴趣做事情,也不想和朋友们交往,跟心理医生面谈十次之后,他变得心情愉快、精神爽朗,并开始着手去开展计划已久的几件事情。



2021年10月4日,星期一

李松蔚老师倾力推荐的书。只看了开头几十页。

扉页上写着:

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相信。是的,你相信什么,就会实现什么。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

第二次会面,咨询师首先询问蛤蟆先生的感受。

蛤蟆先生回答说:“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接着咨询师又详细询问感受的细节问题,引出“儿童自我状态”,指行为和感受都像孩子。

蛤蟆先生问:“处在儿童状态是坏事吗?”

咨询师说:“没有好坏,只是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实际状态,也许更好的一个问题是:处于儿童状态会有什么效果?”

对自己的感受不评价好坏,这很难做到。

第三次会面,蛤蟆先生觉得很打动,因为每次在咨询室里,总是能得到咨询师全神贯注地关注,总是被耐心倾听。

专心地倾听,也是很难的,倾听自己或他人都一样难。





2021年10月11日,星期一

“那么,蛤蟆,你感觉怎么样?”在咨询室里,蛤蟆先生得到咨询师苍鹭全心地倾听,他开始关注自己的感觉。

事情是怎么样,并没有所谓客观的视角,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主观感受在解读。所以,你的感觉很重要,是你之所以成为的原因。

苍鹭跟蛤蟆解释“儿童自我状态”,引导他理解“儿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这些基本情感,都是儿童的自然状态。但是在被父母养育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父母的养育方式,哪怕是婴儿,也会慢慢发展出适应型行为。

这些行为会慢慢固定下来,然后发展为一个人的人格。

蛤蟆先生回想起自己童年的一些经历,觉得愤怒,又悲伤。下一次见面,他忍不住嚎啕大哭,这让他很不喜欢。

苍鹭说:

“你肯定不喜欢,可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嗯,我也可以像蛤蟆先生一样,跟着苍鹭去回顾自己的童年,去认出性格里很多无法解释的部分。





2021年10月18日,星期一

看完电子版,还是买了书。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感觉真的很不一样,拿在手上一页一页翻阅,才觉得是在看书。

几乎一口气看完,不愧是大众心理学畅销书,将童年时期对个人一生的影响描述得合情合理。

儿童状态,父母状态,成人状态,人生剧本,角色扮演……通过人物对话,作者罗伯特·戴博德将这些名词解释得很透彻,就像《被人讨厌的勇气》里的对话一样。

有些观念跟阿德勒也很接近。

比如,说到角色扮演,咨询师说,有个角色叫“生气鬼”,有些人就很擅长表演。

蛤蟆先生很不解:“你是说愤怒的人是故意愤怒的吗?”

“当然,不然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也可能是有人让他们生气。”

咨询师解释道:

“你说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蛤蟆,值得我们仔细想一想。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没有一个正常人会'选择’去感受悲伤或痛苦。这完全说不通。”

“我知道,这听上去不太可能,但你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个人怎么能进入你的脑袋,强迫你产生任何情绪?那才是真的不可能。别人或许会影响或说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

“你是说,人们的痛苦和折磨都是自找的?我实在不能相信。”

“我同意,要接受这一点很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