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毛主席曾有评价: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xianfengdui111 2024-01-17 发布于河北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人格魅力极强的帝王,堪称大唐全能偶像。

论文化修养,他勤奋博学,多才多艺;论政治水平,他开创贞观之治,万国来朝。

而在军事上,他16岁就征战沙场,20岁就挂帅出征。

无论武技还是战术思想,都出类拔萃。

作为统帅,他更是有着极高的军事指挥能力,运筹帷幄,战功赫赫。

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毛主席曾有评价: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坚壁挫锐,洞察时机

孙子曰:锐卒勿攻。强而避之,少而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避敌锐气,攻其懈惰。

如长勺之战中曹刿所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避其锋芒,攻其不备。

说起来虽然简单,但考验的却是统帅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捕捉、创造战机的能力。

杜佑在《通典》中将此战术总结为“坚壁挫锐”,而唐太宗李世民正是一位深谙此道的军事指挥家。

浅水原之战是大唐开国第一战,李世民一战定陇西,可以算得上是他的成名之战。

此战亦是一个坚壁对垒、以逸待劳的经典战例。

武德元年烽烟四起,西秦霸王薛举欲直取长安,大军出发前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成为了陇右军的统帅。

而唐军这边,则由秦王李世民亲为主帅,此时的他,要面对的困难不少。

陇右位于边陲之地,连年征战,民风剽悍,骁勇善战。

薛家割据陇右多年,穷兵黩武,率领关陇集团的精锐,战斗力是非常强的。

陇右骑兵可以说是天下之最,实力远在唐军之上。

而至于敌军统帅薛仁杲本人,也是勇猛异常,武力超群。

所以此战的难度不小。

薛仁杲那边,先有临阵换帅军心动摇,后有军师郝瑗一病不起。

虽说他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但李世民的日子也没那么好过。

此时的李世民只有20岁,第一次挂帅出征,军中许多将领对这位年轻的主帅并不是很信服

这一点从此前的失败中就可见端倪。

此前李世民已与薛家军交手过两次,一次扶风一次高墌,战果是一胜一负。

李渊攻占长安后,薛举率大军包围扶风郡城。

但这时的薛举刚吞并了扶风郡军阀唐弼的军队,一时之间还难以消化。

于是李世民主动请缨,趁此机会大破薛仁杲于扶风。

而高墌之役,也就是第一次浅水原之战,是李世民挂帅后的第一战。

当时的他突患虐疾,卧病于营中,无法指挥军队,因此就将军事事务和指挥大权交给了刘文静和殷开山。

李世民深知,薛举军队皆是精兵猛将,但悬军深入,自然是想要速战速决的。

因此他当时的想法是:深沟高垒,坚壁候隙

病中他也告诫刘、殷二人,不要急于与薛举决战,只以逸待劳,等待时机便可。

可惜这两人并没有听他的,“恃众而不设备”,兵多将骄轻敌了。

结果就是被薛举的精锐骑兵从背后包抄,导致高墌陷落,只得退回长安。

而这一次大败,也可见此时的李世民在军中还难言什么威望。

时间来到第二次浅水原之战。

九月,两军再度对垒,唐军刚经历了惨败,而敌军正是要乘胜追击的时候。

所以此时要做的仍然是坚壁不动、挫其锐气,“待其气衰而后奋击,可一战而破”

于是任凭敌军如何挑衅,李世民就是坚壁不出。

军中又有将领按捺不住,频频请战,李世民直接下令:

“敢言战者斩!”

就这样,两军对垒了两个多月。

陇右军是孤军深入,带不了太多粮食,补给线又长。

而唐军背靠长安,自然不用为补给发愁。

李世民坚壁不动,看似是无所作为,可实际上双方的力量就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改变,战机就这样被创造出来。

十一月,陇右军已有部队断粮,亦有将领来降。

李世民明白,到了该进攻的时候了。

他命行军总管梁实在浅水原扎营布阵,以此为饵,引诱敌军。

敌军将领宗罗睺见这样一块肥肉直接递到了嘴边,大喜,立刻率领手下精锐全力进攻。

而梁实则将李世民的防守反击战术贯彻到底,守险不出,顽强抵抗。

宗罗睺久攻不下,粮少兵疲,士气也有所衰弱。

李世民再一次捕捉到绝佳的战机。他果断命令庞玉在浅水原南面扎营,前往支援。

宗罗睺被迫迎战,而薛仁杲又没有增援,李世民便率大军直接绕到了宗罗睺背后,发起突袭。

敌军大溃后,李世民知道机不可失,便欲借此破竹之势,乘胜追击。

兵力有差距,窦轨劝他不要冒险,他只道“舅勿复言”。

而后率两千骑兵,直奔薛仁杲所在的折墌城,扼守泾水南岸。

到傍晚时大军赶来,将折墌四面包围。

陇右军军心已散,薛仁杲无计可施,也只能率军投降。

浅水原一战,唐军大获全胜,平定西秦。

柏壁之战亦是用了相似的战术。

刘武周占太原,李世民在柏壁屯兵,与大将宋金刚对垒。

刘军的中心在晋阳,运送粮草的距离比唐军要远得多。

李世民因此“分兵汾、隰”,为的就是断刘军的粮草。

而后他坚壁半年、养精蓄锐,只等刘军粮尽计穷,撤退之时乘胜追击。

坚壁不动,防守反击,并非难事。

但攻守转换的时机需要自己创造,且就在电光火石之间稍纵即逝。

所以真正难的,是对战局的判断,是对战机的精准把握。

因此,对“坚壁挫锐”这一战术的灵活运用,足见李世民的军事指挥水平,以及他异于常人的洞察力和冷静果敢的优秀特质。

因敌制胜,用兵灵活

《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而虎牢关之战,就是充分体现李世民因制胜、用兵灵活的一战。

武德三年,李世民率大军进攻洛阳王世充。

王世充得知消息后,立刻加强了洛阳、虎牢等地的防御,而后率领三万人马,在慈涧准备迎击李世民。

然而王世充在慈涧受挫后,立刻就做出了决定——退守洛阳。

洛阳城是出了名的坚城要塞。

613年杨玄感大军围攻洛阳不克,618年瓦岗军在洛阳城下鏖战经年,最终落得个溃败的下场。

从南北朝到隋朝再到唐初,战乱频繁,可洛阳却能87年金身不败。

王世充又在洛阳经营多年,因此很清楚洛阳的城防坚固。

在固若金汤的城池里坚壁不出、避敌锋芒,消耗远征的唐军,这是一场加强版的“坚壁挫锐”

然而此时他的对手李世民,正是靠着这套战术“起家”的。

李世民擅长打防守反击,自然已将这套战术研究透彻,对其利弊洞若观火,很清楚它的缺陷和突破口在哪里。

坚壁不动,防守反击,在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屡试不爽。

可消耗敌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将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敌军。

李世民很快就识破了王世充的企图,于是立刻做出了针对性的部署。

南下占据龙门,东进进攻河内,这样一来就阻断了王世充南方的援兵,也断了他与突厥的联系。

占领外围关口,再切断他的后勤补给路线。

李世民则亲率大军屯兵北邙山,从北方发动进攻。

周边的要道都被唐军截断,这样一来,任洛阳城如何坚固,此时也是孤城一座了。

形势发生逆转,本想以此消耗唐军的王世充,此时却陷入了粮尽援绝的困境。

王世充也知道不能再龟缩下去了,于是他便主动出击,要与李世民决战。

然而经此艰难一役,王世充被正面击败,损兵折将,彻底陷入了李世民的包围之中。

随后唐军接连几日猛攻洛阳,却怎么也啃不下这块硬骨头。

既然打不下,那就彻底困死,李世民直接下令——挖沟筑垒,困守到底。

洛阳城内已经断了粮,就连权贵公卿都吃不饱饭,老百姓只能吃些草根树叶,城中饿死了许多人。

王世充已经走投无路,预想中的“坚壁不战”,就这样被李世民给破解了。

围点打援,诱敌决战

重围之下的王世充只剩下一丝希望,那就是夏王窦建德的援助。

此时的局势,李唐势力占据关中、河东,王世充在河南,窦建德在河北。

三足鼎立的状态之下,想要一统天下,就必须要先消灭其他两股势力。

唐军进攻王世充,率先打破了平衡,窦建德自然也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洛阳开战后不久,王世充就向窦建德求援了。

这时,窦建德的十余万大军正驰援而来,朝虎牢关逼近。

唐军内部因此有了分歧。

大部分人都认为夏军人数众多,且刚拿下了孟海公,士气正盛。

而此时的唐军已经疲敝,面对来势汹汹的夏军,若是不撤军继续迎战,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这一次如若失败,所影响到的就不仅是兵力、士气这么简单,而是会失去大量地盘,甚至有可能被追击至关中。

因此军中绝大多数将领都建议要避开窦建德。

就算一定要打,那也得先解除对洛阳的围困,避免腹背受敌才行。

但李世民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在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时刻,他又展现出了优秀统帅过人的洞察力与魄力。

一方面,如果此时撤军,放弃对王世充的围困,那么一旦两方势力汇合,则更难对付。

另一方面,夏军虽然比唐军人数多、士气盛,但并没有那么难对付。

刚打了硬仗的他们也是一样疲惫,且骄兵易有轻敌情绪。

至于王世充那边,他已经损兵折将没有粮食了,只留一小部分兵力继续围守便可。

李世民力排众议,当即做出决定——围点打援。

接下来,他亲率三千五百精锐抢占了虎牢关,与窦建德在此对峙。

虽说是精锐,但面对窦建德的大军,显然是螳臂挡车。

于是李世民决定,主动发起进攻。

“攻守相生,交替为用”,而在某些情况下,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此时唐军势单力薄,将士们又有些疲惫,若是退缩不前,恐怕有伤士气。

因此,李世民安排好埋伏后,就带着亲卫直接向着夏军大营前进了。

离大营不远的地方,李世民遇到了敌军的游兵。

他不慌不忙,一箭射死对方将领,随后自爆身份,出言挑衅:我就是秦王。

夏军出营追击,李世民则以身作饵,一路把敌军引入早已布置好的埋伏圈里,杀死三百多敌军。

此战虽为一次小胜利,但意义很大,对唐军将士们的信心,是很大的鼓舞。

这便是李世民的第一步:嚣张叫阵,涨我士气

而第二步,则是坚壁不出,挫其锐气。

李世民观察窦建德的军队,发现夏军纪律松散,明显有轻敌之心,靠的就是此刻正盛的士气。

但唐军就这样坚壁不出、按甲不动,夏军在虎牢关耗了一个月,士气自然衰退。

此时的局面是越来越疲敝的三方对峙,全都想要尽快破局,速战速决。

而李世民又在这时展现了他对战机敏锐的捕捉能力。

窦建德着急寻找战机,因此在频繁侦察后他得知,唐军人困马乏,马吃的草料用完了,只能在黄河北岸放马。

于是,便想要趁唐军牧马时趁机偷袭。

李世民得知敌军这一意图后,干脆就将计就计,故意示弱。

他前往离窦建德大本营不远的广武侦察敌情,回虎牢关之前故意在黄河北岸留下了一千多匹马。

目的就是麻痹敌人,引诱敌人主动发起决战。

窦建德自以为抓住了关键时机,实则却是落入了李世民创造战机的陷阱中。

这便是第三步:创造战机,诱敌空壁。

此战唐军大捷,以少胜多,且几乎没有损伤。

窦建德被活捉,走投无路的王世充也只能投降。

一战消灭了郑、夏两个国家,成为了统一乱世的关键。

从洛阳到虎牢关,从坚壁不战到围点打援,李世民几乎是展现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战术演示”

战术价值、战斗意义、战争能效,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虎牢关之战都是天花板级别的。

李世民封无可封,受封天策上将,其军事指挥才华,在此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邢志刚.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探析[J]. 传承, 2008, (20): 84-85.

[2]李凌峰. 论李世民的武技、心理素质和军事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6.

[2]杨荫楼.试论李世民的军事战略思想及指挥艺术[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8(01):66-68.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