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膀胱——解剖及MR

 老食芭蕉 2024-01-17 发布于广东
1、膀胱( urinary bladder )是贮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其大小、形状和位置均随尿液的充盈程度而变化。成人膀胱平均的容量为 350~500ml,当膀胱内尿液达 350ml 或更多时可出现尿意,但有意识的控制可使膀胱容纳 700ml 或更多尿液。新生儿的膀胱容量约为成人的 1/10 。
图片

2、形态:
膀胱空虚时呈三棱锥体形。
   ①膀胱尖:朝向前上方。
   ②膀胱底:呈三角形,朝向后下方。
   ③膀胱体:尖与底之间。
   ④膀胱颈:在膀胱下部,男性与前列腺接触,女性与尿生殖膈接触,内有尿道内口。
   ⑤膀胱三角:在膀胱底部,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区域,此处由于缺少粘膜下层,无论膀胱膨胀或收缩时也无粘膜皱襞,是膀胱结核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⑥输尿管间襞: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粘膜深面有横行的平滑肌束,是膀胱镜检时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⑦膀胱垂:成年男性,膀胱三角前下部,尿道内口后方,因前列腺中叶形成微凸的纵行隆起。

图片
图片

3、位置:

    膀胱空虚时位于小骨盆腔内,膀胱尖不超过耻骨联合上缘;充盈时,可超过耻骨联合以上,儿童的位置高于成人,新生儿大部分位于腹腔内,随年龄增长位置渐下降。

图片

4、毗邻:

   前方:耻骨联合。

   后方:在男性为精囊腺、输精管壶腹和直肠,在女性为子宫和阴道。

   上方:有腹膜覆盖,男性邻小肠,女性有子宫伏卧于其上 。

   下方:男性邻前列腺,女性邻尿生殖膈。

图片
图片
5、血液供应:
    (1)动脉:①膀胱上动脉发自脐动脉近侧段,分布于膀胱上、中部;②膀胱下动脉发自髂内动脉,分布于膀胱底、精囊及输尿管盆部下份等处。
    (2)静脉:膀胱的静脉在膀胱和前列腺两侧形成膀胱静脉丛,汇入膀胱静脉,注入髂内静脉

6、淋巴引流:
    膀胱前部的淋巴注入髂内淋巴结;膀胱三角和膀胱后部的淋巴大部注入髂外淋巴结,少数沿膀胱血管注入髂内淋巴结。

7、神经支配:
   ①膀胱的交感神经来自脊髓第11、12胸节和第1、2腰节,经盆丛至膀胱。
   ②副交感神经来自脊髓第2~4骶节的盆内脏神经,支配膀胱逼尿肌,抑制尿道内括约肌,与排尿有关。
   ③与意识性控制排尿有关的尿道括约肌(女性为尿道阴道括约肌),则由阴部神经(属于躯体神经)支配。
   ④膀胱排尿反射通过盆内脏神经传入。
   ⑤膀胱的痛觉随盆丛中交感神经纤维传入,而膀胱三角部位的痛觉则随盆内脏神经传入脊髓
图片

8、膀胱周围间隙:

    男性膀胱直肠前有膀胱直肠凹,膀胱底与直肠之间为膀胱直肠间隙,此间隙被膀胱直肠筋膜分成两个间隙,前为膀胱后间隙,内含精囊、射精管;后为直肠前间隙膀胱直肠筋膜上与腹膜反折相连,下与尿生殖膈相连,为前后骨盆分界。

9、组织学:膀胱壁包括3个基本层,即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膀胱周围脂肪层。 

   ①黏膜层包括尿路上皮和尿路上皮下的结缔组织(固有层)。固有层包含黏膜肌层。

   ②黏膜下层为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之间的结缔组织。

   ③固有肌层由平滑肌组成。

   ④固有肌层炎症、纤维化和肿瘤可以使得区分固有肌层和膀胱周围脂肪变得困难。

10、膀胱三角区无粘膜固有层,故平展;其他部位有粘膜固有层,故空虚时有皱襞

图片

11、正常膀胱MRI表现:

   ①黏膜层在T2WI和DWI(包括ADC)上均不显示,在DCE-MRI上呈现早期增强,为高信号线。动态增强早期,因粘膜血供丰富致粘膜信号高于肌层)。膀胱壁厚度不超过1cm。

   ②固有肌肉(逼尿肌)在T2WI上显示为低信号线,在DWI(包括ADC)上显示为中等信号线,在DCE-MRI上呈现低信号线,其缓慢且逐渐增强。

   ③正常尿液:T1低、T2高信号

   ④造影剂增强后尿液:T1高、T2低信号,可类似软组织信号

   ⑤输尿管射尿表现为T2低信号

   ⑥伪影:常出现化学位移伪影和尿液振动伪影。

图片

12、建议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膀胱组织活检或膀胱内化疗等术前进行,或术后至少2周后进行MRI检查

    膀胱的空气会导致DWI伪影,如果患者的条件允许,建议膀胱镜检查或移除导尿管2~3天后,再进行MRI检查

13、线圈:

    体线圈、相控阵线圈、直肠内线圈

14、MRI检查前准备:

   ①在足够充盈的膀胱状态下,MRI可以清晰显示膀胱壁固有肌层(逼尿肌)。

   ②最佳的膀胱充盈量为300 ml,指导患者在成像前1~2h排尿,或指导患者在检查前30min内开始饮用500~1000 ml水。

   ③在没有足够的充盈状态下,膀胱壁表现为厚而不平坦的褶皱,可导致膀胱癌的误诊或高估肿瘤分期

   ④对于没有足够充盈的膀胱,在患者饮用更多液体后30~60 min内重复扫描

   ⑤膀胱过度膨胀状态会引起患者不适,而造成MRI运动伪影,从而不能明确肿瘤范围。如果膀胱充盈过满,患者应在重复扫描前排出部分尿液。

   ⑥肠管蠕动可注射解痉剂。

15、男性患者的MRI应包括整个膀胱、近端尿道、骨盆淋巴结和前列腺女性患者的MRI包括相邻的骨盆内脏(子宫、卵巢、输卵管和阴道)

16、扫描序列:

   ①T1WI:观察膀胱外脂肪侵犯、淋巴结肿大、成骨性转移、膀胱中的出血、血凝块

   ②T2WI:观察肿瘤的检出、分期

   ③动态增强:显示膀胱癌侵犯深度

17、DWI:

   建议采用高b值(800~1000 s/mm2)来获得膀胱癌与周围组织的高对比度。可采用的技术包括短回波时间的并行成像、增加激励次数以及调整矩阵和相应的体素大小。建议采用DWI解剖位置匹配对应的T2WI解剖位置,从而可以参考T2WI解释DWI。

18、DCE-MRI:

    可以采用脂肪抑制的2D或3D梯度回波(GRE)序列T1WI。建议优选3D采集(如VIBE、LAVA、THRIVE)。在注射开始后30 s获取初始图像,然后每30秒进行相同的序列4~6次采集显示膀胱壁内层的早期增强和肿瘤增强。如果使用各向同性体素采集的3D GRE,则可以重建垂直于肿瘤基底部的任意平面。


19、膀胱癌的临床

   ①尿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②男女比例3:1,平均发病年龄65岁。

   ③70%有血尿。

   ④膀胱癌好发于三角区膀胱颈输尿管口区域,较少发生于膀胱侧壁。膀胱颈癌的肌肉受侵率明显较高。

20、膀胱癌的分型:

    包括内生型(壁内生长)外生型(腔内生长)扁平型(无占位效应)混合型

   ①外生型包括乳头状型宽基底型带蒂型

   ②与乳头状无蒂或宽基底的癌相比较,带蒂的乳头状肿瘤通常具有较好的预后

   带蒂的T1期肿瘤通常大于T1期无蒂的肿瘤

   ④扁平的小膀胱癌(直径<1 cm)通常无蒂并且可具有与膀胱壁黏膜层相同的T2信号和DCE-MRI增强特征

21、膀胱癌的病理改变:

   ①60%-80%膀胱癌为浅表性

   ②20%-40%有肌层侵犯

   ③病灶<1cm时,99%为浅表性

   ④病灶>1cm时,三分之一有肌层侵犯

   ⑤85%的浅表性膀胱癌为乳头状生长方式

22、膀胱癌的治疗方式:

   ①经尿道切除

   ②根治性膀胱切除

   ③膀胱局部切除

   ④放疗

   ⑤化疗


23、膀胱癌的分期:

TNM病理-影像改变
Tis原位癌
Ta浅表乳头状癌
T1粘膜下侵犯
T2a浅肌层侵犯
T2b深肌层侵犯
T3肿瘤侵犯周围脂肪
T4a相邻脏器侵犯
T4b侵犯盆壁
N1单个恶性淋巴结<2cm
N2单个恶性淋巴结>2cm或多发淋巴结不>5cm
N3恶性淋巴结>5cm
M1
远处转移

图片

图片

24、膀胱癌的MR表现:

   ①T1WI

    与膀胱壁等信号

    高于尿液信号

    低于膀胱周围脂肪信号

   ②T2WI

    高于膀胱壁信号

    低于尿液信号

    乳头状生长的病灶中央有低信号提示为浅表性肿瘤

    经尿道切除1年后,随水肿消退,T2WI可鉴别术后改变和肿瘤复发。疤痕:低信号。癌复发:不均质中等信号

   ③动态增强

    移行细胞癌强化早于正常膀胱壁

    较炎症-肉芽肿性病变的强化早(平均6秒)

   ④延迟强化

    肿瘤相邻粘膜下层的持续强化提示肿瘤为浅表性

图片

25、膀胱癌:

   ①鳞癌:不易和移行细胞癌鉴别

   ②腺癌:罕见,常源自膀胱顶的膀胱脐尿管残留

26、膀胱转移瘤:

   ①直接侵犯:直肠癌、前列腺癌、子宫癌等

   ②血行转移:乳腺癌、胃癌、黑色素瘤

   ③尿路种植

27、中枢或周围神经损害所引起的下尿路贮尿、排尿功能障碍称作神经源性尿道机能障碍,习惯上简称为神经源性膀胱

   ①主要病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排尿反射过强,膀胱频发性不随意强烈收缩,括约肌功能紊乱,导致逼尿肌和括约肌增生与肥厚。

   ②神经系统病变常见于脑肿瘤脑血管意外脑脓肿多发性硬化Parkinson病脊髓横断脊髓压迫等。

   ③临床表现:频发性小便失禁或尿残留。

图片
图片
   MR:可显示膀胱壁增厚,膀胱增大、双肾盂积水、输尿管扩张等。

28、膀胱平滑肌瘤(良性)

   ①见于30-55岁女性

   ②源自膀胱三角,也可位于外侧壁和后壁

   ③MRI:

    T1WI中等信号、 T2WI高信号

    退变性平滑肌瘤表现不一,T1WI中/高信号,T2WI信号不均(出血、钙化/囊变)


29、膀胱乳头状瘤(良性)

   ①占膀胱原发肿瘤的2~3%

   ②良性,但可复发或恶变

   ③Gd-DTPA后立即扫描显示最清晰,明显强化(壁强化程度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