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小说故事情节教材衔接汇编

 一中大语文 2024-01-17 发布于福建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在其间充分表现出林冲性格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发展性。小说兼有以下叙事特点:

(1)一波三折式:小说情节的发展并非一条直线,在叙述的过程中有意插入其他内容,使主要情节舒缓下来,然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波折,有时这样的波折不止一处。一波三折式的情节往往巧设悬念,引人注意,增强吸引力和表现力。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沧州遇旧,情节比较平缓;当他听闻李小二报信后,买刀寻仇,情节陡然紧张;寻仇不遇,林冲“心下慢了”,情节又趋于平缓;整个故事情节在波澜起伏中推进。

(2)欧·亨利式:在结尾处情节突然逆转,出人意料,但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耐人寻味。

(3)延迟式: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了小说的结构张力。

(4)抑扬式:情节本欲“扬”,却先从“抑”着笔,最后笔锋突转,归在“扬”,即“欲扬先抑”。或者相反,即“欲抑先扬”。用这种手法,使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对话式: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言为心声,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在有限的篇幅里,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6)留白:指省略某些故事情节或省略某些表现性格特点的事实,抑或省略某位重要人物的形象描写。作用:增加作品的艺术容量,突破叙事时空界限,将读者的视野和想象拉向无限深远的空间。

(7)蒙太奇式:蒙太奇原是电影里的一种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常常以画面感很强的“分镜头”似的片段,跳跃性地向前推进,片段与片段之间,省掉了过程性的交代。它往往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交错地叙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生活片段。采用这种结构可以突破时空局限,闪现主要情节,省略烦琐的交代过程,节奏明快,视觉形象感强。

(8)悬念:俗称“卖关子”,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用:①巧布疑云,引人注意,突出有关内容;②增加行文之美,增强吸引力和表现力。

(9)伏笔与照应:伏笔,是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容的出预设的埋伏,对文中将出现的人物、故事情节先作一个提示或露一点消息;照应,又叫呼应,是指在适当的地方让前面埋下的伏笔显现其作用,或对前面提出的问题加以解答,或对前文简单的暗示予以详细描写。作用:①使情节波澜起伏,环环相扣;②使结构紧凑严密,浑然天成,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③能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思考、回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0)铺垫: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作为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作用:①制造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使情节发展更合理;③使结构更严谨;④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01

回扣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体会林冲是怎样一步步被“逼上梁山”的。

【参考解析】

①李小二店中的林冲:忍辱求安、不思反抗、性格软弱、善良厚道。

②天王堂(点视厅)里的林冲: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但容易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③草料场里的林冲:随遇而安、心存幻想。

④古庙里的林冲:英勇果敢、愤而抗争、丢掉幻想、清醒决绝。

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在于一个“逼”字,“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从林冲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加害于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卑劣、阴险、狠毒。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虽然安分守己,忍辱求全,也被逼得走投无路,愤然而起;至于广大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他们所遭受的迫害,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只有奋起反抗进行斗争才是唯一出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体现作品中心思想——“官逼民反”。

主题:本文通过林冲由逆来顺受到杀人上梁山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现实,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狠毒凶残,说明人民只有反抗才有生路,表达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02回扣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参考解析】

小说明线是 :林冲寻仇——林冲换岗草料场——林冲山神庙听毒计——林冲奋起杀人 ;小说暗线是 :陆谦设计——陆谦火烧草料场——陆谦山神庙谈毒计——陆谦等人被杀。

①明暗线交织使得文章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内容丰富,吸引读者;②小说暗线不断推动着林冲思想性格的变化(把林冲走上反抗的心理历程揭示得更为鲜明全面),使得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饱满;③两条线索以山神庙为联结点,激化矛盾冲突,凸显小说“官逼民反”这一主题。

03

回扣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小说如何在情节的发展中塑造人物性格?

【参考解析】

①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课文开篇写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可以佐证:他明知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称高俅为“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而后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安稳度过刑期,回家团聚。

②正直,善良,有侠肝义胆;同时又刚猛激烈,嫉恶如仇。林冲在东京时曾“看顾”过李小二,在沧州服刑,还“把些银两”给李小二“做本钱”,表现了林冲心地善良,行事侠义的方面。但是,当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心中充满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充分体现了林冲性格中刚烈的一面。在山神庙林冲手刃仇敌时,一声怒吼,惊破敌胆,林冲威猛之中迸发出了他性格中反抗黑暗、崇尚正义的本质。③细心、缜密也是林冲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管草料场,小心谨慎,去打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做事很细致;草厅被雪压塌后,他又“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细心探查;山神庙歼敌时,他“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出其不意,占据主动。这些都表现了他细心缜密的性格特点。

04

回扣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是非常丰富、细致的,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透露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事件的发生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

细节描写作用
①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②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③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
④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⑤从草料场去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而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放火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高考必备知识:细节描写】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

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细节描写的作用: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如《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片段写“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作铺垫。

④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风波》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

⑤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作者在写竺可桢到毛主席住处时,有一处细小的景物描写: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寥寥几字就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虽是冬日,却温暖如春。烘托出会见时的融洽气氛,衬托人物的愉快心情。

⑥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影射了秋瑾。

05

回扣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段写林冲“闲走”,遇到李小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插叙林冲在东京时曾救过李小二,表现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②从情节上看,为下文李小二夫妇报恩埋下伏笔;③以林冲明明遭受冤屈却平静地称自己是“罪囚”来表现他委曲求全、不思反抗的性格。

06

回扣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巧妙的伏笔对情节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请结合课文选择几处分析本文是如何巧妙运用伏笔的。

【参考解析】

①伏笔:“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

“(林冲)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钱。’”

分析:老军送酒葫芦,告诉买酒的市井,这为后面林冲买酒埋下伏笔,进而有了林冲去山神庙躲避风雪的情节,以及后来血染山神庙的情节。

②伏笔:“(林冲)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分析:林冲枪不离手的特点也为后文林冲听到陆虞候的谈话后,挺着花枪出来刺杀陆虞候等人埋下伏笔。

③伏笔:“(庙)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

分析:林冲本是用大石头靠住门来挡风雪的,却阻住了陆虞候等人进庙,这就为林冲无意中听到陆虞候等人的谈话埋下了伏笔。

07

回扣教材:《祝福》在叙述上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①以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讲述故事,既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这个线索人物使得情节紧凑;②采取了倒叙的手法。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③首尾呼应。开头和结尾都有对祝福情景的描写,这种描写前后照应,与祥林嫂悲惨的死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④对比。祥林嫂在年底祈福的热闹祝福声中悲惨死去,祝福与死亡、热闹与冷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文章主题。

08

回扣教材:《祝福》小说几次描写了鲁镇祝福的情景?作者将环境置于“祝福”的特定背景下,有什么作用?

【参考解析】第一问:共有3次:①第一次是开头两段通过描写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气氛;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的景象。第二问:①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③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09

回扣教材:《促织》对比手法的充分运用,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表现力、主题和思想,请找出相关对比并加以分析。

【参考解析】①促织盛产地与稀有地征收促织成对比:“此物故非西产”,作者在用陕西征促织之举与盛产地征促织作对比,故“倾数家之产”为平常,“迂讷”之人被“报充里正役”为必然,“游侠儿得佳者”“昂其直”为可能。作者之憎恶犹然在目,弄权者无视民生之丑态亦毕现。

②成名前后职业、命运状况的对比: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时的清贫、苦读、宁静平和的人生与“充里正役”时的唯思自尽、曲折跌宕、几番沉浮的命运,极尽痛楚的辛酸成为鲜明的对比。

③成名自身前后际遇的殊异,是最鲜明的对比:成名无意中“成名”富贵,与前番“操童子业”形成鲜明对比,走“正道”“久不售”,走“媚上”之道却可以数岁“过世家”。

④诸多官僚的征促织、奖成名形成对比:“上”“抚军”“宰”等见成名所献之促织,“大悦”并“赏成”“诏赐”“免成役”“厚赉成”等,此等官僚赏罚分明、大举赏赐与其征促织的残忍,与民众所期待的“德政”“仁政”等对比中美丑自见。为政者不计民生、不理民事、不谋其位的丑态尽现。

⑤文章的喜剧结局与其情感基调对比深刻:以成名的成名显贵、富耀一方结局,这是典型的以乐写哀,这种叙事的外在完美结局和主题情感的强烈伤怀又形成一组对比。10

回扣教材:《变形计》 小说中人变形为虫的情节非常荒诞,为何还能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呢?

【解析】这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参考答案】(1)真实:①文本中有真实、具体的生活细节,有人物逼真的心理状态。比如,甲虫的样子和行动,符合甲虫的习性;②格里高尔有着自己的亲人、上司、工作,符合社会生活真实。

(2)荒诞:①格里高尔能够听懂父母的话,但是父母和协理却是觉得格里高尔发出来的是动物的声音(第20段)②父母对待格里高尔刻薄、冷漠、残忍。“他固执地一心只想着格里高尔能快快进屋去。”(第28段)③人变成甲虫是荒诞的,又与现实社会不同,是象征、隐喻人的生存状态。

回扣教材:拓展:《促织》中的魔幻与真实。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魔幻小说。它谈狐论鬼,超越现实,《促织》也不例外:其一,成名在走投无路之时,求神问ト,巫婆竟能“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问ト得图,按图苦搜,终获佳品;其二,成子因误毙促织而投井,竟然魂化为虫,历经险厄,拯救全家,因祸得福。这些看似虚幻的想象,其实都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神产生于人对自然的恐惧,源于人对现实的无法超脱。当人们在现实中无法解决自身困难的时候,便很自然地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成名正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求神问的。试想,如果不是神的意志,成名如何能从现实的苦难中得到解脱?因此,这个看似荒诞的情节,并没有减弱作品的思想意义,相反,它更深刻地反衬了现实的黑暗——百姓苦海无边,除非神仙显灵,否则不能脱离苦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