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退休老头吴工 2024-01-17 发布于北京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 波涛汹涌的怒江穿山而过,在这怒江之上,一个身穿粉色上衣年仅8岁的小女孩“飞索过江”的画面被抓拍了下来。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这个小女孩名叫余燕恰,年仅8岁的她,每天早上都要背着书包,拿着布条和铁钩,沿着湍急汹涌的怒江,来到悬崖峭壁之上。

她把布条紧紧地系在身上,将铁钩挂在钢索上,随后脚用力一蹬双手紧握滑行的钩子,身体用力向后仰,以飞快的速度到达悬崖的另一边。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头上是摇晃不定的铁索,身下是滔滔不绝的江水,稍有不慎就会跌入江里,这样的过桥方式就算是成年人都是望而却步的。

然而,这对于仅仅8岁的余燕恰来说,却是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她早就习以为常……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本文内信源来自共青团中央,2023年5月28日,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令人泪目的照片

2007年,一家电视台的记者来到云南省的村庄,想采访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一下人们的生活习惯。

因为经济发展落后,天险多现,许多江面之上并没有机会桥梁建设,于是溜索变成了当地人们通往江对面的必经选择。

当记者正拿着摄摄像机取景的时候,恰巧看到了在湍急汹涌的怒江铁索上,有一个身穿红色上衣的小女孩正被吊在铁索之上。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这个小姑娘就是余燕恰,她身背几根布条,双手握紧滑行的钩子,头用力的向后仰着,生怕快速滑行中铁索摩擦到自己,小女孩梳着的马尾辫在风中摇摆。

记者惊恐之余,旁边的向导便赶紧向记者说明了眼前的景象,这不是什么奇观,也不是什么意外,而是当地人非常常见的过桥方式。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远望过去波涛汹涌的江水之上仅有一根单薄的锁链连接,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一旦跌落,面对的不仅仅是万丈深渊,还有奔腾并且随即都能吞噬人的江水。

就是这样,放到现在依然还是会被很多人都视之为极限挑战的运动,在云南的很多天险地段,却是很多大人小孩子都必须掌握的交通方式。

此时的记者才明白了世界上还有名叫“溜索”的交通方式。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日常的溜索,也是夺命的恶魔

只要是身临其境的人,别说在溜索上滑一趟,就算是站在峭壁之巅,面对崖下湍急的江水,胆子大的人都会感到害怕。

记者也了解到,这里的人不是不知道危险,只是这里的人没有办法。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受到环境的影响,想要跨越河流,想要跨过江走到对面去,那就要翻过好几座大山,有的需要走几小时,甚至是十几小时的山路才可以到达。

所以,在没有钱建桥又不能划船的条件下,这里生活的很多人并没有多少机会能从这个小村庄出去看过。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但是经过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的经验积累,除了长时间的跋山涉水,他们便研发出了这样一种溜索的方式。

通过两岸高低之间形成的落差,在两岸拉一根钢索,便能用最短的时间到达对岸。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为此,村里的人们还编了一个美丽的传说:传闻江对岸的两人相恋了,为了能够见到对方,他们便建立了一座彩虹,而后来这道彩虹便形成了现在的铁索,他们通过铁锁来见到彼此。

虽然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是也无法掩盖它的危险程度。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不仅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甚至技术不熟练或者一不小心,就丢掉性命,每年,都会有几个人不小心伤到甚至丢掉性命。

有的溜索在两座山之间的落差较高,有些时候人们只要蹬一脚就可以越滑越快,快速的到达对岸。

但是这样仍有很大的风险,因为在溜索上的速度很快,所以很容易在到达对岸的时候撞伤别人,甚至撞伤自己。

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家只能手握一些布条或者是杂草,在人们快到达对岸的时候双手紧握溜索,加大摩擦力而减缓速度。

但是即便大家小心谨慎也不免很多人撞伤甚至摩擦伤,也有很多没有经验的人出现事故,一头撞到对岸的石头上。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即便是在较为平缓的溜索之上,也有很大程度的危险,有的小孩子年纪小,蹬一脚,甚至都不足以滑到溜索的正中间。

而没有速度的他们也只能手握着溜索,靠着悬挂在溜索上的钩子,一点一点的将自己拉到对岸去。

在此过程当中,如果稍不留意钩子滑落,就会掉入湍急的江水之中,想救都没有办法救。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所以,这里的很多人家,如除非是真的有什么需要的或者有什么紧急事情,大人们才会乘坐溜索,很多人也许一年才会使用一次。

而随着经济的一点点发展。在山的对岸修建了一所学校,为了能够让村里的孩子读上书,走出这个小山村,这些孩子才开始这个纷纷踏上了大家眼中最为凶险的上学之路。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千难万阻,斩不断对知识的渴望

记者将在怒江之上靠着溜索求学的照片报道了出来,一时间“溜索女孩”的事情被大家广泛关注。

大家没有想到在现代化建设的城市和正在建设的农村中还有存在“溜索”这种无法想象又危险重重的方式上学的孩子,而且她的年龄也仅仅只有八岁而已。

在后续的采访和报道中大家才得知,这个照片中的小女孩其实早在4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跟着母亲尝试溜索了。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虽然母亲一直生活在这个村子里,但是母亲深知:要想改变命运只能靠读书。

但是距离村子最近的一所学校就是在山的对岸,要想上学,要想获得知识改变命运,就必须要溜索过江,这是到达学校的唯一方式,所以训练余燕恰溜索变成这个母亲的一个心酸的任务。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其实与余燕恰有相同经历的孩子在这个小山村里数不胜数,但是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外面世界的向往,使得这些孩子很早就得面对波涛汹涌的江水。

其实余燕恰也出过意外,差一点也是回不来了。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那时候的她还没有多少经验,年纪尚小的她谨慎的挂好钩子,系好身上的绳子,但是还没有准备好,身子一歪就开始往对岸滑行了,幸好被身旁的大人一把抓住脚,将她从溜索上拽了下来。

那段经历余燕恰回想起来十分后怕,如果没有人在当时即时的抓住她,也许她可能被江水吞没或者撞到对面的岩石上,再也回不来了。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但是余燕恰也表示过:看见溜索还是会害怕,尤其是低头看见脚下的江水她更会紧张。

但是,她最害怕的是无法上学,无法学习知识,无法走出大山。怒江的水和呼啸的风,无论如何也挡不住她上学的热情。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后来母亲也经常在上下学的时候陪她去溜索,母亲在对岸一遍遍的大声叮嘱她一定系好绳子、挂好钩子,保护好头。

在余燕恰年纪大了些,溜索熟练了之后,母亲便放心的让她自己一人溜索。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这些通过溜索来与外界沟通,通过溜索来上学放学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在困境中坚强的走下去。

这根溜索牵动了数万大众的心,社会大众对于关爱溜索孩童的声音越来越高,媒体也纷纷开始跟进报道,随着报道的增加,社会大众开始出钱出力,纷纷捐款,给这些孩子们上修建一条安全结实的桥梁。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当时,报道仅仅两个月的时间,筹得的善款就超过了一百万。

到了2008年,几经波折在建筑队克服重重困难之后,村子里终于修建了第一条桥梁,希望之桥终于建成了。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因为余燕恰溜索的照片,这个事件被广泛关注,桥也最终建成,建成之时,余燕恰也被第一个邀请上桥来参观的。

她和村里的人们一样,又开心又担忧,他们没有见过桥,他们害怕这座桥,但是随着周围人的鼓励和引领,记者和周围的人带领这座大山里的人第一次慢慢的触摸到了桥,走过了桥。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虽然桥下还是汹涌的江水,耳边依旧是呼啸凌冽的风,但是如今他们在桥上行走跨江已经安全多了。

他们再也不用溜索去上学,而可以大踏步安全的走向学校,就像走在平底上一样。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余燕恰曾回忆:桥建成的那天,天空很是晴朗,大家脸上很是开心,大家好像有预感,有了这座桥,以后的生活就一定会越来越好一样,这座桥好像指引这大家一定能走向更宽阔、更明媚的未来。

那么,余燕恰后来怎么样了?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后来如何?

后来村里慢慢有了人,渐渐有了路,也有人开起了车,那个懵懂的余燕恰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以高分考上了昆明医科大学。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而在大学学习的几年中,她非常刻苦努力,她见识到了更广阔的未来,她见到了更多雄伟的建筑和更精彩的世界。

但是见到外面世界的她没有忘记当初修建桥梁时大家对他们山村的支持和帮助,在所有人都以为她彻底走出大山之后,她做出了一个让大家都意外和震惊的选择——她要回到大山里面,她要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她自己的小山村。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余燕恰放弃了在城市里的就业机会,在毕业之后回到村中的县医院,担任了一名医生。

余燕恰是一个勇敢、坚韧、有想法的女孩,很多人不解余燕恰的选择,但是她很坚定。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建设山村不仅仅是靠外面热心大众的帮助,更需要的是从这个小山村中走出去一个个人手拉手的建设。

她受山村的养育、受社会大众的关心才成就了现在的她,她要将自己所受的关心和爱护再回报给她自己所爱的家乡。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如今的山村已经不再见“溜索”,不再见泥巴路,村里的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也多了起来,这里需要更多人。

如果受山村养育的走出大山的他们不回到山村建设家园,那么谁又愿意来到这儿、建设这儿呢?,她愿意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她无悔自己的选择。

“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溜索,是当时人们走出大山之间的纽带,大家齐心协力建设的桥梁成为了村民通往外界的希望,而学成归来的溜索女孩也诠释了努力和回报。

让我们为这个勇敢的女孩加油,也祝福她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像余燕恰一样,用自己力量建设家乡,也希望越来越多落后和不发达的乡村被更好的建设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