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继红 :芦荡火种沙家浜

 杏坛归客 2024-01-17 发布于山东

芦荡火种沙家浜

江刘继红

【往期阅读】01人间天堂杭州 02六朝古都南京 03奇松怪石黄山 04青松挺拔皖南 05莲花佛国九华山 06浪漫之都大连 07威震海疆威海 08山海仙境烟台 09东方瑞士青岛 10天涯海角三亚 11东海名郡连云港 12千年古都西安(上) 13千年古都西安(下) 14华夏之根华山 15山清水秀桂林

2007年4月14日,我和单位同事一起游览了江苏省常熟沙家浜。

沙家浜,原名“横泾”,一个曾经不为人们所熟知的地方,后因经典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样板戏《沙家浜》而名扬四海、家喻户晓。沙家浜旅游风景区,位于明媚秀丽的阳澄湖畔,交通便捷,北离常熟市区10余公里,是长三角高速公路网的重要节点。景区占地6000多亩,拥有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资源,一年四季如诗如画,春有桃红柳绿、夏有荷藕飘香、秋有杏林尽染、冬有雪融芦花,是拥抱大自然、享受生态绿色、追寻返璞归真的休闲度假胜地。

▲芦荡火种沙家浜

▲沙家浜芦荡幽深

我们首先来到横泾老街。横泾,一个隐藏在沙家浜芦苇荡深处的老街。铺天盖地的芦苇,是沙家浜的标志,漫天飞舞的芦花,将小小的横泾古镇团团围住,隔断了红尘亦隔去了喧嚣;沿街河道规整洁净,河水清晰,小桥流水,自然优雅。修复后的横泾老街内一切都原汁原味,随处可见陈旧的木柱构建街廊,廊下挂着一串串红灯笼,大街、小巷、码头、河埠、廊棚,打着各式各样幌子的铺坊,有打铁铺、酿酒坊、印花布坊、各式展览馆,重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江南古镇风味。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酿酒、磨豆腐、织布、打铁等场景,还可以参观陈列着农村生产、生活用具的江南农俗馆,老街北端还有一段为拍戏需要而建的城墙。老街上吃的用的都有,可以在在豆腐店买一碗现做的豆腐脑,味道很不错,来一碟油炸臭豆腐干,或者吃一碗小馄饨,来几个小笼包。酒铺里有一股酒味,可以买一些酒回去给爱喝酒的家人品尝一下,味道正宗地道。老街现在还是一个影视基地,为拍摄电视剧《沙家浜》依照江南古镇原貌修复而成,重现了春来茶馆、刁宅大院等一批沙家浜影视场景。

▲横泾老街

老街上最吸人眼球的要数《沙家浜》中阿庆嫂开的春来茶馆了。春来茶馆是近代典型的江南水乡茶楼建筑,临水而居,廊檐下“春来茶馆”四个字是郭建光生活原型、当年 “新江抗”(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司令夏光同志于1996年重返沙家浜时题写的。馆内仿京剧《沙家浜》春来茶馆的原貌保存着八仙桌、七星灶、铜壶等物件,满满的江南民俗风味。春来茶馆环境不错,有不少游客在茶馆点一壶茶,品茗休憩,唠嗑聊天,我等也在春来茶馆门前小坐片刻,颔首遐思当年阿庆嫂智斗刁德一的风采。有人提出当年横泾老街是不是真的有“春来茶馆”?不敢肯定当时有没有“春来茶馆”,但能肯定的是当年横泾老街确有“春海茶馆”、“东来茶馆”、“涵芬阁茶馆”、“老云头茶馆”等。之所以《沙家浜》中采用“春来茶馆”店招,或许蕴含着“江抗”部队给江南水乡带来抗日春天的意思。

江南水乡茶馆多,在抗日战争时期,仅沙家浜镇大大小小的茶馆就有34家之多。当年新四军经常利用茶馆作为掩护,联络接头,传递情报,许多茶馆曾经是我们地下党的交通站,如董家的函芬阁茶馆,唐市振的徐家浜茶馆,北桥村的南桥茶馆和北桥茶馆,曹家浜的春海茶馆和东来茶馆,横径镇的里乐园、称心楼茶馆等等。茶馆是一个不论身份卑贱、不计钱财贫富的什么人都能去的公众场所。在那里有看似吃茶聊天,实为以暗号秘密交流情报的;也有衣衫破烂的乞丐向穿着体面人士央求乞讨,然后拿着施舍点头哈腰而去的,很可能这一央一施的过程中就传递了重要的情报。既然各种人物都能去的地方,当然也难保敌特不来茶馆,所以在这些联络点的地下工作者,必定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说话听声、锣鼓听音,足智多谋、当机立断的一流人才。在茶馆对面的戏台每天有两场京剧样板戏《沙家浜》中的“智斗”上演。可惜那天我们去得不在时点,故未能看到演出。

▲春来茶馆

▲茶馆铜壶

老街上还有一处值得一看的是汉奸刁德一故居——刁宅大院,大门左侧还挂着“忠义救国军第五支队司令部”的牌子。宅院为典型的江南风味,两层楼建筑。跨入大门,天井内有石桌、石凳,虽不算豪华却古风淳淳。穿过一方天井,“六顺堂”正厅井然有序地摆放着古玩、青瓷、书画。由于江南多梅雨,屋内闷热潮湿,刁家的卧室和书房都设在二楼。刁德一早年留学日本,雕梁画栋的老宅充斥着中西合璧的布局。一楼还有一扇小门通往竹林,一扇后门开在沿河之处,夏天纳凉十分惬意,爬到刁宅大院楼上还可以俯看横泾老街。

▲刁宅大院大门

▲刁宅大院内部

除了横泾老街,芦苇荡也是景区的一大亮点,凡来沙家浜,必游芦苇荡。芦苇荡本是芦苇、杂草丛生的荒地,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众多的“转水墩”、“活络圩”, 和绵密起伏的芦苇、纵横交错的河港构成了一个个狭长辽阔、僻静幽深、迂回曲折的水上和陆上迷宫,是当年新四军伤病员开展敌后斗争的天然庇护所。

游水上迷宫可乘坐手摇船,游陆上迷宫直接走铺在水面的栈道即可。我们选择了栈道游。走在蜿蜒曲折的栈道上,追寻野趣和体验新四军辗战芦苇荡情景。漫步其间,鸟儿婉啼,凉风习习,芦香扑鼻,野趣横生。“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深厚绵远的歌声伴着芦苇摇曳声从湖心迎面而来。置身于芦苇荡中,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阿庆嫂与当地百姓就是将受伤的新四军藏在这样的芦苇荡中疗伤、与日寇及汉奸周旋,演绎出生动感人军民鱼水之情,彰显出新四军伤病员战天斗地顽强斗志。沉思良久,我等似乎感觉到一段耳熟能详的京剧《沙家浜》精彩唱段在芦苇荡上空荡漾:“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俺十八个伤病员,要成为十八棵青松!”真是太震撼、太感人了!

▲穿行在芦苇荡中的手摇船

▲芦苇荡中的步行栈道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也是此行必游之处。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原名为沙家浜革命历史教育馆,1990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参观展览并题词。2001年,在芦苇荡风景区重建并更名为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配套建造碑亭、瞻仰广场。广场上有反映军民鱼水深情的花岗石群雕及反映抗日活动的锻铜浮雕两幅,雕像基座前后镌刻叶飞、江渭清的题词手迹。2005年11月,在瞻仰广场北侧重建纪念馆,2006年11月6日竣工并对外开放。也就是说在我们来之前,新馆刚刚对外开放不久,真是太巧了,太幸运了。

新馆对展出内容全新改版,布出照片300多幅,实物160多件。展览紧扣“芦荡火种,鱼水情深”主题,立足苏常太,向外伸展至整个东路的抗战历史。展览采用声光电自动感应和实物场景、虚拟影视等现代艺术表现手法,辅以雕塑、绘画、沙盘、图表等展示手段,增强了展览的形象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设“烽火沙家浜”、“京剧沙家浜”、“情系沙家浜”三个分展馆,十二个板块,突出了抗战时期沙家浜儿女在党的领导下,组织武装、团结抗日的斗争史迹,展示了沙家浜各界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的感人场面和“新江抗”的英雄业绩。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广场

时间不早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虽然还有一些景点没有来得及游览,我们还是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沙家浜。离开沙家浜,暂别芦苇荡,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沙家浜,不仅是一出唱不断的经典剧目,一支讲不完的革命故事,更是一处游不尽的自然生态。红色的革命烽火,绿色的幽深芦荡,都将永远镶刻在沙家浜的记忆里而成为江南水乡的一张耀眼的名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