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性:认知的固化与超越

 长沙7喜 2024-01-19 发布于湖南

习性,作为个体认知和行为模式的固化,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它不仅根植于个体所处的语境,还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家庭背景、文化传承、教育体制和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等。然而,习性也是动态的,它可以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经验积累而发生改变。

习性的形成:完型结构的影响

布迪厄将习性描述为“完型结构”,意味着它是由个体所处的特定语境所塑造。这些语境构成了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使我们倾向于按照特定的方式理解世界和做出反应。不同的个体因为他们融入这些语境的程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习性。那些深入融入的个体更容易顺应现有秩序,与他们所处的语境和谐相处。

习性的动态性:挑战与适应

尽管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形成的,但它也包含动态变化的可能性。当个体获得进入新语境的机会时,他们的习性可能会受到挑战。这些挑战来自于新语境与旧有习性的冲突,促使个体重新评估和适应。这种过程可能涉及到对原生家庭的背离、跨越阶层的努力,或是重建自我以达到新的适配性。

路径化与秩序的形成

路径化是指特定的行为和思维模式被普遍接受并内化为社会秩序的过程。这些路径可能起初受到一部分个体的反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各种手段的强化,这些路径最终被广泛接受。在这种过程中,即使是约定俗成的规则也可能源于设计出来的路径。

福柯的规训理论与习性的重建

福柯的规训理论强调了个体如何被动地接受并适应规则。与之相反,习性的重建则关注于如何打破固有的模式,并探索新的可能性。这种理论尝试寻找个体打破路径控制、达到新的适配性的方法。

“内卷”:路径过度拥挤的后果

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入特定的路径时,“内卷”现象便产生了。这是因为大家都被设计出来的“通关暗语”所束缚。越是产生“卷”的路径,意味着系统的层级越固化,越多的人处于完型结构的习性模式中,导致系统和个体的极大内耗。

重建习性:获取“通过暗语”

重建习性的本质是获取目标层级的“通过暗语”。这涉及到打破与重建的过程,包括质疑和确认原有模式的消极性,以及根据新的模式重建习性。这是一个需要个体在不同系统语境下经历冲突,并以极端的代价和心智模式,获取不同系统的“通过暗语”的过程。

结论

习性不仅是个体的一种行为和思维模式,更是其所处路径的产物。个体的习性可能是封闭的、钝化的,也可能是开放的、批判的。个体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习性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通过挑战和适应新的语境来重建自己的习性。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可以突破现有的路径限制,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从而实现更全面和灵活的自我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