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韩愈草书,《师说》名作真迹

 泊木沐 2024-01-19 发布于辽宁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官员、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等。韩愈虽是生于官宦家庭,但其父不幸于韩愈三岁时病故,由其兄韩会抚养成人。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刻苦读书,七岁言出成文,十三岁能诗,十六岁作赋。后其兄又不幸早逝,再随寡嫂生活。十九岁时,韩愈到京师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几经挫折,后得前宰相郑余庆赏识,播扬声名,考入官场。

韩愈在官场担任过监察御史、考功郎中知制诰、刑部侍郎、相州刺史、吏部侍郎等,其间上下起落,所至皆有政绩,深得百姓拥戴。

韩愈的历史贡献主要是在文学方面,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文章气势雄伟,逻辑透彻说理,被尊为“唐宋文学八大家”之首(即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在文学史上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美名。韩愈作品较多,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文学体裁有诗、赋、论、说、传、记、颂、赞、书、序、杂文等。其中韩愈创作的一篇散文《师说》,提出“尊师重道”的教育观,蕴含文学、理学、美学等思想价值,成为千古名篇流传后世。

《师说》格局严整,层次分明,以“古之学者必有师”开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之圣贤皆出于从师学习而有所得,圣人愈学习愈具有圣贤之得,愚人愈不学习愈愚钝无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的创作背景,是韩愈直指当朝社会,士大夫贵族阶层耻师弊端,有感而发一篇政论文,短小精悍,理正词严,不可置否,气魄冲天,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师说》全文仅有460余字,释文如下(图1):

韩愈创作《师说》是赠予名叫李蟠的学生,并在文章结尾处注明。对于《师说》文章的解读,不是本文内容重点,本文重点是展示民间收藏韩愈草书《师说》长卷原迹。

关于韩愈书法,极少有资料记载,现存世仅有几件法帖(图2),另在辽宁省博物院,收藏有一件东晋《曹娥诔辞》佚名书卷,在书卷上沿,韩愈写有一段批注题字,称是韩愈存世的唯一真迹(图3)。

文博界所称某些藏品“存世唯一”,许多是情况不实,是民间收藏重器没有浮出水面的自嗨而已。以下披露民间收藏韩愈自书《师说》长卷,虽不敢说是“存世唯一”,但作品将为韩愈的文学、诗人、教育家等头衔,再添写上书法家称谓。

《师说》墨本共有两卷(卷一、卷二),以大字草书抄写了《师说》全文,单卷长960cm(含题跋),宽65cm,两卷总长1920cm。共书写86行(列),每行5—6字,单字见方10—12cm。图示如下(图4—5):

韩愈《师说》书卷文本与图1释文相同,但是漏写了其中两句,在图1以红字标出。从漏写“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这句看,漏写是看错文本句序,该句接写在前句“远矣”之后,本句尾也是“远矣”,故把前句“远矣”看成是本句“远矣”,漏写了该句。

韩愈书法古人给予较高评价,当代稀见其传世作品,对韩愈书艺几乎全然不知,虽是以上残卷片纸(见图2—3),不能体现韩愈书法功力,但在韩愈论道书法文章,可窥见其书法修养与造诣。其中有篇文章《送高闲上人序》,是韩愈写给唐代书法家高贤的离别赠言。高贤是当朝著名僧人书法家,工于草书,曾被唐宣宗召见,封为御前草圣,书法十分了得(图6,局部),曾与“草圣”张旭当朝齐名。

有说韩愈草书是师从张旭,但韩愈与张旭不是同代人,师承关系不是面授,而是承继书风,面帖摹写,悟道钻研,在《送高闲上人序》文中,韩愈对张旭草书有一段精彩描述:“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对此段文意简略概括是,张旭专于草书,能从音乐舞剑、喜怒情绪、山水草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水火风雨等景物变化,获得草书灵感,悟出笔法奥妙,故是癫狂恣意,酣畅淋漓,草书之技,名垂后世。看来韩愈对张旭十分崇拜,心怀敬意,并对张旭草书作过颇深研习。

为便于鉴赏《师说》书卷,以下对书卷局部及部分单字,另作放大展示(图7—23)。

韩愈师法张旭,张旭草书精要是结字高古,字体宽搏,因势成形,草法精熟。张旭与东汉书法家张芝,并获书坛“草圣”美誉。韩愈草书既有张旭的草书韵味,又有自己的书法特色,从卷面看韩愈草书,单字独立,行草并用,神气畅然,依循法度,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力,是写不出来笔法恣意,龙蛇竞走,行写如水,随性挥遒的草书。

书卷附载的其它信息有,卷一、卷二前隔水处题鉴,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分别为两卷题写“阅徽草堂传世真品宝藏”签条,并具名“王安石鉴”(图24右、图25右)。题首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分别为两卷题写了“师说全文”隶书大字(图24左上、图25左上)。

尾跋题字者依序有(图24左下、图25左下),卷一:唐代官员、书法家、诗人柳公权,唐末五代画家卫贤,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北宋皇帝、书画家赵佶,南宋诗人蒋璨。卷二: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北宋文学家、思想家苏辙,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北宋文学家、诗人、书法家曾纡,北宋皇帝、书画家赵佶。

限于篇幅,以上诸位尾跋题字内容不再详列。

书卷钤盖有九十余枚印记(含重复),包括唐、宋、金、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官印与私印(图26,部分印迹)。

书卷官印(内府收藏)有宋徽宗“御书(方印、葫芦印)、宣和中秘、双龙(方印、圆印)、内府图书之印”。宋高宗“奉华堂印”,宋理宗“缉熙殿宝”,金章宗“明昌御览”,元文宗“天历之宝”,元鲁国“皇姊图书”,明宣宗“武英殿宝”,明恭亲王“晋府书画之印”清康熙“宣文之宝、体元主人”,清雍正“雍正御览之宝”,清乾隆“乾隆御览之宝(方印、圆印)、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古稀天子、寿”,清内府“御书房鉴藏宝、宝笈重编、宝笈三编”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