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简介 吴钟华 1989年在驻斐济使馆工作,1990年2月被派往基里巴斯建立大使馆任临时代办,1994-1998年任驻美国洛杉矶总领事馆副总领事。 胡亚基像 // ![]() ![]() ![]() △旧时植物园 ◁ 新加坡的树干果 ![]() 委任日本驻新副领事公文 -End- ![]() 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来源:外交官说事儿——古代外交官 | 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 匆忙上任的第一任驻外使节 ![]() 1875年,英国驻华使馆官员马嘉理率人到云南“探险”,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被杀,是为“马嘉理事件”。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借机滋事,迫使清廷与之签订了《烟台条约》。随后,英国政府又强迫清廷派大员亲赴英伦“道歉”。这个赔礼又丢人的差使落到了郭嵩焘肩上。后来,清廷索性又追加了一项命令,告诉郭嵩焘赔礼后不必回国,直接出任驻英国公使。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就在这样的无奈与尴尬中产生了。 消息传开,顽固派纷纷指摘、讥讽,更有文人编了一副对联讽刺郭嵩焘:“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只有李鸿章为他撑腰。 1876年冬,郭嵩焘率副使刘锡鸿等随员三十余人启程赴英,在伦敦设立了使馆。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公使。 首设领事馆以护侨 ![]() 1878年,郭嵩焘在英国访问期间,了解到很多身居英国的中国人,在利益受到侵犯时却因力量孤单而申诉无门,同年上奏清廷,建议在华侨集中的各埠设领事馆以护侨,该建议得到清廷赞赏,翌年即在新加坡、旧金山、横滨等地设立领事馆,以尽护侨的责任。今天世界各地的领事们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初设领馆的由来。 首提中体西用思想雏形 在赴英途中,郭嵩焘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后该书寄到总理衙门,不料遭到顽固派的攻击、漫骂,直到郭嵩焘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郭嵩焘到达英国后,非常留意英国的政治体制、教育和科学状况,访问了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社等,结识了众多专家学者,并以六十高龄潜心学习外语。还将考察心得不断寄回国内,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 黯然回国 ![]() 公元1877年七月时,郭嵩焘与守旧顽固的副使兼驻德公使刘锡鸿发生激烈冲突。刘锡鸿暗中对郭多加诋毁,指责郭嵩焘有“三大罪”: “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 “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 “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 但实际上,只是有次参观炮台,天气骤变,陪同的一位英国人将自己的大衣披在郭嵩焘身上。刘锡鸿认为“即令冻死,亦不当披”。 光绪五年(1879年),郭嵩焘与继任公使曾纪泽办理完交接事务后,黯然回国,称病回籍。五月五日乘船抵达长沙。由于湘阴发生守旧排外风潮,形势颇为紧张,连用小火轮拖带木船到省城都受到长沙、善化两县的阻止,大骂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标语贴在大街之上。尽管郭嵩焘钦差使臣的官衔暂时尚未解除,而自巡抚以下的地方官员都对他傲慢无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