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亚基与郭嵩焘:近代外交史上的两位第一!

 sdtsgxsyl 2024-01-19 发布于天津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吴钟华 1989年在驻斐济使馆工作,1990年2月被派往基里巴斯建立大使馆任临时代办,1994-1998年任驻美国洛杉矶总领事馆副总领事。

原文链接:胡亚基——中国驻外第一任领事

新加坡植物园是新加坡人和外国游客必游之地,它占地60英亩,地处繁华地段,真可谓闹中取静。它以植物种类繁多、管理有方而闻名于世。这么好的游玩之处,我当然要步行而去。然而,我去植物园的目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由于工作关系,热带植物园我看的不算少了,这次去植物园,是想追忆和怀念这座植物园的创始人——我国驻外第一任领事胡亚基先生。

胡亚基像

//

图片
胡亚基,字璇泽,号琼轩,1816年出生于广东省黄埔。他15岁来新加坡,先跟父亲做生意,父亲去世后,他子承父业,并有发展,生意越做越大,后居当时新加坡华商之首。因其经营的商店名为黄埔公司,故人们称他为“黄埔先生”。
像其他华人商贾一样,他事业有成之后,就热心慈善事业和关心华人教育。胡亚基是新加坡提倡子女教育的先驱。他鼓励家长送女孩子到学校读书,凡是女孩进学校读书的,都给每人每月补助4元学费。
他热心园林事业,为发展新加坡园林业,他将自己一片地处繁华地段的60英亩土地私产出让给新加坡政府,换回一块沼泽地,使政府得以将此地辟为植物园,它就是新加坡今日的植物园。


图片
图片

旧时植物园

◁ 新加坡的树干果


鸦片战争以前,清朝朝廷实施海禁政策,禁止国民出国,国民一旦出国在海外居住或经商,便被视为弃民,任凭他们在海外受欺凌,甚至被害,清朝政府都不闻不问,更谈不上保护。
鸦片战争敲开了清朝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外接触开始多了起来,洋务运动随之而起,商务活动日渐增多,清政府开始认识到,海外侨民的经济实力如果善加利用,对富国强兵将有裨益。于是,便有人提出在海外设官以保护侨民。第一个提出这一主张的,是广东巡抚蒋益澧,而第一位促进清政府在海外设立领事馆的,则是郭嵩焘。
由于清朝后来解除了海禁,对外来往日益频繁,清政府很多官员逐渐对东南亚一带的侨民有所了解。
1872年12月,清朝官员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其时他就研究了在新加坡设领的可能性,并向朝廷奏折。郭嵩焘在去伦敦的途中,在新加坡停留两天,受到胡亚基的热情接待,郭对胡亚基颇有好感。
此后,郭嵩焘在伦敦就中国在新加坡设领事问题,与英国谈判成功,但英方提出,领事必须就地选人,不能从中国派员出任。这正合乎郭嵩焘拟委任胡亚基为领事之意。后郭嵩焘奏折清朝政府,核准了委任胡亚基为驻新加坡领事一事。1877年10月5日,胡亚基正式走马上任,成为中国驻新加坡第一任领事,也是中国第一任驻外领事。

图片

委任日本驻新副领事公文


领事馆开馆之初,清政府只负责开创领事馆的费用,领事馆的日常开支和工作人员的薪水,则由领事就地筹措,胡亚基为此付出的努力和风险可想而知。后来,胡亚基又被俄国政府和日本政府相继任命为他们驻新加坡的领事。一人兼任三国领事,这在中外外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胡亚基于1880年去世,当时,新加坡各政府机关和中、俄、日领事馆均降半旗志哀。他临终前留有遗言,“死后归葬故乡”,以表眷恋故乡之情。清政府满足了他的这一遗愿,他便葬于广州,清朝政府还给他加封了“太仆寺卿”衔。
新加坡至今尚有黄埔路、黄埔河、黄埔中学等称谓,以示对胡亚基的纪念。

-End-

文字 | 《南太不了情》 
作者 | 吴钟华
原文链接:胡亚基——中国驻外第一任领事

图片

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来源:外交官说事儿——古代外交官 | 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图片


公元1891年,一位湘籍老人逝世,终年73岁。
《天演论》译者严复曾以挽联致之:
平生蒙国士之知,而今鹤翅氋氃,激赏深渐羊叔子;
惟公负独醒之累,在昔蛾眉谣诼,离忧岂仅屈灵均。
如园先生萧大猷为其写挽联致之:
国无专祠,而士林有俎豆,家无私谥,而瀛海识姓名,真气塞乾坤,必到盖棺成众评;
功在绥边,以苦口破群疑,学在传经,以虚心衷一是,寒芒动奎壁,愿因修史上遗书。
图片

他就是郭嵩涛,年逾六十奔赴英国成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也是清朝第一位驻英法的大使。
甲子年华出使西方,却比当时许多的年轻人看得更远,也比当时许多的老年人看得更透彻。但正是这“超越”同时代的思想让他为时人所误解,为世人所铭记。

匆忙上任的第一任驻外使节

图片

1875年,英国驻华使馆官员马嘉理率人到云南“探险”,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被杀,是为“马嘉理事件”。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借机滋事,迫使清廷与之签订了《烟台条约》。随后,英国政府又强迫清廷派大员亲赴英伦“道歉”。这个赔礼又丢人的差使落到了郭嵩焘肩上。后来,清廷索性又追加了一项命令,告诉郭嵩焘赔礼后不必回国,直接出任驻英国公使。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就在这样的无奈与尴尬中产生了。

消息传开,顽固派纷纷指摘、讥讽,更有文人编了一副对联讽刺郭嵩焘:“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只有李鸿章为他撑腰。 

1876年冬,郭嵩焘率副使刘锡鸿等随员三十余人启程赴英,在伦敦设立了使馆。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公使。



首设领事馆以护侨

图片

1878年,郭嵩焘在英国访问期间,了解到很多身居英国的中国人,在利益受到侵犯时却因力量孤单而申诉无门,同年上奏清廷,建议在华侨集中的各埠设领事馆以护侨,该建议得到清廷赞赏,翌年即在新加坡、旧金山、横滨等地设立领事馆,以尽护侨的责任。今天世界各地的领事们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初设领馆的由来。

首提中体西用思想雏形

在赴英途中,郭嵩焘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后该书寄到总理衙门,不料遭到顽固派的攻击、漫骂,直到郭嵩焘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郭嵩焘到达英国后,非常留意英国的政治体制、教育和科学状况,访问了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社等,结识了众多专家学者,并以六十高龄潜心学习外语。还将考察心得不断寄回国内,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


黯然回国

图片

公元1877年七月时,郭嵩焘与守旧顽固的副使兼驻德公使刘锡鸿发生激烈冲突。刘锡鸿暗中对郭多加诋毁,指责郭嵩焘有“三大罪”:

“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

“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

“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

但实际上,只是有次参观炮台,天气骤变,陪同的一位英国人将自己的大衣披在郭嵩焘身上。刘锡鸿认为“即令冻死,亦不当披”。
当巴西国王访英时,郭嵩焘应邀参加巴西使馆举行的茶会,巴西国王入场时,郭嵩焘随大家一同起立。这本是最起码的礼节礼貌,但刘锡鸿却将其说成是大失国体之举,因为“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国主致敬”!
中国使馆人员参加英国女王在白金汉宫举行的音乐会时,郭嵩焘曾翻阅音乐单,刘也认为这是效仿洋人所为,有辱身份,应该双手下置端坐,不应翻看东西。

光绪五年(1879年),郭嵩焘与继任公使曾纪泽办理完交接事务后,黯然回国,称病回籍。五月五日乘船抵达长沙。由于湘阴发生守旧排外风潮,形势颇为紧张,连用小火轮拖带木船到省城都受到长沙、善化两县的阻止,大骂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标语贴在大街之上。尽管郭嵩焘钦差使臣的官衔暂时尚未解除,而自巡抚以下的地方官员都对他傲慢无礼。

图片

一生荣辱皆系“眼界开阔”,一生功过皆待后人评说。
公元1891年,历经了人生百种,郭嵩涛写下:
傲慢疏慵不失真,惟余老态托传神;
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世人欲杀定为才,迂拙频遭反噬来;
学问半通官半显,一生怀抱几曾开。
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历史云烟散尽,我们终归记得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