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析《孟子》中的正文训诂

 青山绿水春风 2024-01-19 发布于浙江

摘要:正文训诂是文献本身所含有的注释形式, 在训诂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孟子》中包含丰富的正文训诂资料, 文章试从训诂内容、训诂方式、训诂术语三方面入手举例分析《孟子》正文训诂的特点以及对后代训诂学的影响。

关键词: 《孟子》;正文训诂;训诂内容

文献正文里的训诂是古代文献中由文献撰写者本人作出的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正文训诂是我国传统训诂学的源头,在甲骨刻辞中就已经出现,在《尚书》中更为广泛,在《春秋三传》中达到成熟。我国训诂学最早能追溯到先秦时期。其中,文献正文中的训诂是不可忽视的语言材料。

一、训诂的内容

(一)解释字词

解释字词乃是训诂的核心,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1)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梁惠王·下》)

(2)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於天子曰述职。(《告子·下》)

例(1)中“鳏”本义是大鱼,假借为鳏寡的鳏。《诗经·小雅·鸿雁》:“爰爱今人,哀此鳏寡。”毛传:“老无妻曰鳏。”《释名·释亲属》:“无妻曰鳏。”“寡”本义是少,引申则为鳏寡的寡。《礼记·王制》:“老而无夫者谓之寡。“《释名·释亲属》:“无夫曰寡。”“独”本义是狗相遇而斗,由好斗不合群隐身之则为孤独的独。《礼记·王制》:“老而无子者谓之独。”《释名·释亲属》:“老而无子曰独。”“孤”,《说文》释为“无父也”,《礼记·王制》曰“少而无父者谓之孤”。孟子对鳏、寡、独、孤四词的训释,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大家公允的说法,相对客观科学。例(2)中“巡狩”谓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古时皇帝五年一巡守,以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书·舜典》:“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孔传:“诸侯为天子守土,故称守。巡,行之。”

以上两例是社会公允的字词的解释,此外,《孟子》正文训诂中还有孟子对某些术语词意义不尽同于他人的特殊规定。如:

(1)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万章·上》)

(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

(3)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失博者,善道也。(《尽心·下》)

(4)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

以上各例都是孟子对有关伦理道德、政治哲理方面词语的训释。例(1)中“天”《说文》解释为顚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天是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狭义仅指与地相对的天;广泛意义上的天,即道、太一、大自然、天然宇宙。“命”《说文》从口从令。表示用口发布命令。本义指指派、发号。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传承功能的载体,分天命、生命、性命、使命等。例句中的“天”、“命”均为哲学术语,是一种抽象的表述,孟子通过对“天”、“命”的训释,无形中体现了自己的唯心主义天命观。例(4)中对“惠”、“忠”、“仁”的训释体现了孟子的儒家道德思想,在《离娄·上》中孟子也将“仁”训释为“人之安宅也”,可见这些例子在体现思想的同时其准确性有待商榷。

(二)阐释古代制度

《孟子》正文训诂中十分重视说解某些名物制度语词,常常寓文化阐释于语词训诂之中,发揭词语所包蕴的丰富文化内涵。例如:

(1) 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万章·下》)

二、训诂的方式

训诂的方式就是解释语词的方式、方法。《孟子》中的训诂涉及到了声训、义训。

(一)声训

从语词的声音方面探求词的来源意义,以音同或音近的词为例,来说明其命名的所以然的方式。

1.同字为训,例如:

(1)彻者,彻也。(《滕文公·上》)

2.同音为训,例如:

(1)征之为言正也。(《尽心·下》)

3.音近为训

(1)畜君者,好君也。(《梁惠王·下》)

(2)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滕文公·下》)

“畜”是古屋韵,“好”是古号韵,二韵对转,音近;“庠”和“养”,“校”和“教”,“序”和“射”,古音同在一韵,音近。

(二)义训

是相对于形训和声训而言的,指直陈语义而不借助音和形。

1.同义为训。例如:

(1)“《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滕文公·下》)此例属于对引文中的古书进行解释,孟子释“洚水”为“洪水”。《说文》曰:“洪,洚水也。”又曰:“洚,水不遵循。“段玉裁于”洚“下注云:”水不遵循,正谓逆行。惟其逆行,是以绝大。洪洚儿子,义实相因。”可见以“洪水”释“洚水”,是用一个词释另一个同义词。

2.义界,就是给词所表示的事物下定义,用几个词或几句话对被训词的概括意义及其特点做出界说,它与形训、音训不同,不追求近似,而必须概括出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能和近义词区别开来。例如:

(1)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梁惠王·下》)

(2)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於天子曰述职。(《告子·下》)

(3)从流下而忘返谓之流,从流上而忘返谓之连。(《梁惠王·下》)

(4)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梁惠王·下》)

(5)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尽心·下》)

设义界区分近义词主要有三个角度。对象不同,如(1)例“鳏”、“寡”、“孤”、“独”是近义词,都有没有亲人之义,但各自的内在意义有差别,通过义界而把各自的本质属性区别开来。如例(4)由于“无厌”的对象不同,而出现了近义词“荒”、“亡”。方向不同,如(3)例“流”、“连”都表水流,但从上游到下游和从下游到上游名称各异。程度不同,如例(5)“美”和“大”是从好处在那人身上表现的程度不同所体现的。

3.描述性状释义,即通过对词所表示的事物、形状、性质、性能等,加以比拟,或描述来解释词义。例如:

(1)“夫义,路也;礼,门也。”(《万章·下》)

由于“义”、“礼”都是抽象名词,难以解释清楚,用形象的比喻使人有更深层的了解。“义”犹如大路,“礼”犹如大门,这则训诂把抽象的“义”、“礼”比喻成人人皆知的形象的路和门。

三、训诂的术语

《孟子》中大量使用训诂术语,其中有些术语对后代影响深远。据统计《孟子》中使用的训诂术语主要有“曰”,“谓之”,“谓”,“犹”,“之谓”,“之为言”等,下面依次说明:

(一)使用“曰”的训诂术语。例如:

(1)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梁惠王·上》)

(2)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滕文公·下 》)

(3) 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万章·下》)

(4) 天子适诸侯曰巡守,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告子·下》)

(二)使用“谓之”的训诂术语。例如:

(1)从流下而忘返谓之流,从流上而忘返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梁惠王·下》)

(2)贼人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戝之人谓之'一夫。(《梁惠王·下》)

(3)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

(4)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敝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离娄·上》)

(5)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万章·下》)

(6)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告子·下》)

(三)使用“谓”的训诂术语。例如:

(1)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万章·下》)

(四)使用“之谓”的训诂术语。例如:

(1)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梁惠王·下》)

(2)生之谓性。(《告子·上》)

(3)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尽心·下》)

“曰”、“谓”、“谓之”、“之谓”这几个术语的用法基本相同,相当于今语的“叫做”,一般情况下都是用以解释的词语在前,被释的词语在后。

(五)使用“犹”的训诂术语。例如:

(1)泄泄犹沓沓也。(《滕文公·下》)

(六)使用“之为言”的训诂术语。例如:

(1)征之为言正也。(《尽心·上》)

“之为言”是一种音训方式,“即以声音通训诂,表示被解释字词和用来解释的字词音因音相通而有意义的联系。”

此外《孟子》中仍然存在“某也”、“某者,某也”等判断句格式,用来说明被释词是什么意思,指的是什么事物,并且数量最多,约有十六例。

使用“也”的训诂术语。例如:

(1)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离娄·上》)

(2)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

(3) 夫义,路也;礼,门也。(《万章·下》)

使用“某者,某也”的训诂术语。例如:

(1)畜君者,好君也。(《梁惠王·下》)

(2)夫明堂者,王之堂也。(《梁惠王·下》)

(3)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公孙丑·上》)

(4)彻者,彻也;助者,籍也。(《滕文公·下》)

(5)洚水者,洪水也。(《滕文公·下》)

(6)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下》)

综上可知,《孟子》正文中训诂术语虽不成熟但已初具规范,表明《孟子》正文的训诂中,使用判断句式其最重要的训诂手段,同时训诂术语也日益丰富,形式逐渐多样,且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

四、结语

通过《盂子》中大量的训诂材料可以得出其正文训诂继承了春秋正文训诂的成就,内容涉及广泛,重视从人伦道义、抽象名物、王政、王道等词语的解释,通过训诂的形式,表达了孟子的哲学思想,训诂方法上灵活多样,格式上颇具规模,对《孟子》的研究以及文献正文训诂和专门训诂的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

(作者简介:罗婷(1987-),女,汉族,河南省三门峡人,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