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史丨李鸿章“苏州杀降”是否正确?

 人文之光 2024-01-19 发布于辽宁

相信每个人都遇到过抉择困难的情况:毕竟,人世间太多的事情的抉择,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模式,而是存在千丝万缕的瓜葛,以及各有利弊的取舍。比如晚清李鸿章的苏州杀降决定是否正确,时至今日依旧受到争议。

1、暗流涌动的苏州

虽然理论上说,太平天国运动的覆灭,一般认为是以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清军攻陷天京为标志。事实上在天京陷落以后,太平天国的残余势力依旧有很大的影响力,抗清活动也持续了多年。毕竟,肃清一个政权的残余势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

而李鸿章的苏州杀降事件,发生在同治二年。

同治二年年初,李鸿章率领淮军联络英国佬戈登的武装,在拔掉太平军控制的多个城池以后,又进攻太平军掌控的苏州。不过苏州对于太平军来说算是军事重镇,因此在装备配置方面比其他城市也强很多。因此苏州的太平军依靠以逸待劳以及装备优势,给前来攻城的淮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同时,攻打苏州的失败,也让淮军士气败落——战争讲究士气,如果继续维持这样的僵持局面,淮军闹不好会被太平军反杀,这对李鸿章来说,可是难以承受的代价。

就在李鸿章陷入进退两难的时候,戈登的情报人员收到了一则消息:那就是苏州城内的情况,可以用来作为夺取苏州的突破口——即可以通过非军事手段,来夺取苏州。

苏州原本是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所驻守的重镇。当时洪秀全指令李秀成带兵和曾国荃交战,因此苏州的防务归谭绍光负责。此外,在苏州,除了谭绍光以外,还有郜永宽等八个太平天国将领。

郜永宽等人和谭绍光有冲突,而且郜永宽等人有“待价而沽”的想法:就是打算通过现在手里的资本,投诚清廷,并得到比在太平天国这边更合适的待遇。对于这个情报,李鸿章决定积极利用:李鸿章派人去联系郜永宽,告诉郜永宽:只要弄死谭绍光,就答应郜永宽等人的请求。

2、互相猜忌

郜永宽作为乱世中的一方将领,也是经历很多历练的。所以他倒是盲目相信李鸿章的承诺,他也担心会不会在杀了谭绍光以后,遭遇李鸿章爽约,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对于郜永宽等人的担忧,戈登表示,作为一个洋人,他愿意作为双方的中间人、担保人——即担保郜永宽等人投降后的安全。

有了洋人的保证,于是郜永宽等人杀死了谭绍光,投降了李鸿章,并期待李鸿章兑现承诺,上奏清廷,册封他们官职。不过接下来的事情,让李鸿章和郜永宽等人有了冲突。

其实晚清乱世,降将投降以后,往往会被清军收编,而后参与对原本阵营的战争,并通过战功来积攒战功作为投名状。比如丁汝昌原本就在太平军里当兵,后来跟着部队投降清朝以后,也逐步成为了晚清著名的将领。但是,郜永宽等人的主张,和李鸿章产生了冲突。

先是郜永宽希望继续卫戍苏州,并掌握原本的军队,同时希望清廷册封他们担任总兵等职务。

这些要求让李鸿章无法兑现:因为如果让郜永宽等人继续掌握军队并留守苏州,这等于给清廷留下隐患,毕竟信任成本有限,李鸿章不敢保证这些降将会不会来个再度反水,背刺清军。至于要求的职务,更不是降将一投降就能有的,而是需要投降后通过积累一定的投名状(军功)来作为信任成本,才能获得的。

同时,虽然有戈登作为担保,但郜永宽等人在很多行为方面对李鸿章以及淮军依旧存在较强的戒备心——比如虽然名义上投降李鸿章,但是郜永宽等人的部队对苏州各处要塞的依旧处于掌控状态。郜永宽等人目的很明显,就是给自己上个双保险。而这些行为让李鸿章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这八个太平军将领,很可能成为隐患。

双方互不信任、互相猜忌的情况下,苏州杀降事件发生了。

3、苏州杀降的博弈

于是这天,李鸿章请郜永宽等八个将领来吃饭,等到吃到一半、诸位将领放松警惕的时候,李鸿章趁机让手底下的军士突袭郜永宽等人,将郜永宽等人悉数杀死。随后李鸿章利用苏州城内太平军群龙无首的机会,对城内二万多太平军进行清洗。这便是苏州杀降。苏州杀降事件让戈登和李鸿章反目,与此同时,也让李鸿章在后世备受诟病。

在苏州杀降之前,李鸿章也有过招抚太平军降将的记录,并且都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毕竟,华夏传统文化也认为杀降兵是要遭报应的。更何况,出尔反尔的人意味着信用破产,容易让自己难以立足。因此李鸿章选择苏州杀降,其实也是基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想法:毕竟,郜永宽等人反复无常,而且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留着他们迟早是祸害,而且一旦出事,其责任也是自己担不起的。所以基于这些考虑,虚名之类的,也就可以成为牺牲品。

因此在内心博弈里,李鸿章选择苏州杀降。

说直白些,李鸿章赌不起,也输不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