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运行:7-9点) 足阳明胃经的注意事项: 1、胃经当令时吃早餐容易消化吸收,适合安排温和养胃的食物,如小米粥,燕麦等。 2、胃经可采取拍打方式,脸部的可按揉,腿部可拍打加重,每天3次(辰时,饭后1小时,睡前1小时),每次5-10分钟。 3、胃经穴位有45个,左右侧加起来共90个。 4、胃经有毛病,人经常会出现4种症状: ①经络症:本经从头走足,如有不畅,容易发高热、出汗、脖子肿、咽喉痛、牙痛、口角歪斜、流鼻涕或流鼻血。 ②脏腑症:胃经功能下降,则会出现胃痛胃胀、消化不良、呕吐、反胃、肠鸣腹胀,严重时则胃口全无、食欲不振。 ③亢进热证时症状:体热、腹胀、打嗝、便秘、食欲增加、胃痉挛性疼痛、胃酸过多、唇干裂。 ④衰弱寒证时症状:餐后腹疼或腹泻或呕吐、消化不良、胃酸不足、忧郁、下肢倦怠。 从始发穴承泣穴开始: 1.承泣:承受泪水的部位 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口眼歪斜。 位置: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 取穴:食指和中指伸直并拢,中指贴于鼻侧,食指指尖位于下眼眶边缘处即是。 功效:散风清热,明目止泪。 保健方法: 按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揉承泣200次,能防治眼部疾患。 2.四白:明目四方的穴位 主治:目赤痛痒、迎风流泪、眼睑动、口眼歪斜。 位置:在面部,眶下孔凹陷处。 取穴:食指、中指伸直并拢,中指指腹贴两侧鼻翼,食指指尖所按处。 功效:祛风明目,通经活络。 保健方法: 按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揉四白200次,能防治眼部疾患。 3.巨髎:穴在上颌骨与颧骨交接之巨大孔隙中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动、鼻出血。 位置:在面部,横平鼻翼下缘,瞳孔直下。 取穴:直视前方,沿瞳孔垂直向下,与鼻翼下缘水平线交点凹陷处。 功效:清热熄风,明目退翳。 保健方法: 按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揉巨髎200次,能防治鼻部疾患。 4.地仓:口腔犹如谷物仓库的组成部分 主治:口角斜、牙痛、流涎、眼睑跳动不止。 位置: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指寸)。 取穴:轻闭口,举两手,用食指指甲垂直下压唇角外侧两旁即是。 功效:祛风止痛,舒筋活络。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揉地仓200次,能治疗面瘫。或用指尖掐揉,能治疗面肌痉挛。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适用于口眼歪斜、牙痛、流涎。 5.大迎:穴在大迎脉(面动脉)旁 主治:口角歪斜、失音。 位置:在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凹陷中,面动脉搏动处。 取穴:正坐,闭口鼓气,下颌角前下方有一凹陷,下端按之有搏动感处。 功效:祛风通络,消肿止痛。 保健方法: 按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揉大迎200次,能治疗面瘫、牙关紧闭、牙痛。 6.颊车:下颌关节可以转动之处 主治: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齿痛。 位置: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中指)。 取穴:上下牙关咬紧时,会隆起一个咬肌高点,按之有凹陷处即是。 功效:祛风清热,开关通络。 保健方法: 按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揉颊车200次,能治疗面瘫、牙关紧闭、牙痛。 7.下关:穴在下颌关节颧弓下方,与上关互相对峙 主治:口眼歪斜、面痛。 位置: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处。 取穴:闭口,食指和中指并拢,食指贴于耳垂旁,中指指腹处即是。 功效:消肿止痛,聪耳通络。 保健方法: 按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揉下关200次,能治疗牙关紧闭、牙痛、下颌关节功能紊乱、耳鸣。 8.头维:维系头冠之处 主治:偏正头痛、目眩。 位置: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处。 取穴: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半横指,头正中线旁开6横指。 功效:清头明目,止痛镇痉。 保健方法:按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揉头维200次,能治疗头痛、眼痛。 9.人迎:迎受天地五脏之气之地 主治:胸满气逆、咽喉肿痛、瘰疬、高血压。 位置: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取穴:正坐,头微侧,从喉结往外侧量约2横指,可感胸锁乳突肌前缘颈部动脉搏动即是。 功效:利咽散结,理气降逆。 保健方法: 按摩:用拇指从翳风向人迎轻推10次,只取单侧,隔天1次,用于治疗高血压。 10.水突:穴在颈部,邻近通过食物的食管 主治:呼吸喘鸣、咽喉肿痛。 位置:在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 取穴:人迎、气舍连线中点。 功效:清热利咽,降逆平喘。 保健方法: 按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揉水突200次,每天1次,能够防治肺部及咽喉疾病。 11.气舍:穴在气管旁,犹如气之宅舍 主治:呼吸喘鸣、咽喉肿痛。 位置:在胸锁乳突肌区,锁骨上小窝,锁骨内侧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中间的凹陷处。 取穴:人迎直下,锁骨上缘处。 功效:宣肺定喘,理气散结。 保健方法: 按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揉气舍200次,每天1次,能够防治肺部疾病。 12.缺盆:如无盖之盆,指穴位于缺盆处也 主治:呼吸喘鸣、咽喉肿痛。 位置:在颈外侧区,锁骨上大窝,锁骨上缘凹陷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 取穴:正坐,乳中线直上锁骨上方有一凹陷,凹陷中点按有酸胀处即是。 功效:宽胸利膈,止咳平喘。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揉缺盆200次,每天1次,能够防治肺部疾病。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可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瘿瘤、水肿。 13.气户:穴在胸上部,故喻为气的门户 主治:呼吸喘鸣、咽喉肿痛。 位置:在胸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 取穴:正坐仰靠,乳中线与锁骨下缘相交的凹陷,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功效:理气宽胸,止咳平喘。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气户200次,每天坚持,能够防治胸肺部疾病。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用于治疗胸痛、咳嗽、痰多。 14.库房:呼吸之气存于肺如储存库;从上至下,犹如从门户进入房室 主治:胸满气逆、呼吸喘鸣、胸胁胀痛、咳嗽喘息。 位置:在胸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取穴:正坐,乳头向上推3个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处。 功效:理气宽胸,清热化痰。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库房200次,每天坚持,能够防治胸肺部疾病。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用于治疗气喘、咯血。 15.屋翳:穴在胸中部,呼吸之气至此如达深室隐蔽 主治:胸满气逆、呼吸喘鸣、胸胁胀痛、咳嗽喘息。 位置: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取穴:正坐,乳头向上推2个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处。 功效:消痈止痒,止咳化痰。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屋翳200次,每天坚持,能够防治胸肺部疾病。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能止咳化痰。 16.膺窗:穴在胸膺部,犹如胸室之窗 主治:胸满气逆、呼吸喘鸣、咳嗽喘息、乳痈。 位置: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取穴:正坐,乳头向上推1个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处。 功效:止咳宁嗽,消肿清热。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膺窗200次,每天坚持,能够防治胸肺部疾病。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能止咳化痰,治疗胸满气短。 17.乳中:穴在乳头正中 主治:本穴主要用作定位。 位置:在胸部,乳头中央。 取穴:将食指指腹放于胸部乳头中央,食指指腹处即是。 功效:调气醒神。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五指从四周向中间抓挤,每天200次,用于治疗产后乳少。 ②拔罐:产后无乳及乳痈患者,可挑出乳头上米白色颗粒,立刻用火罐吸拔。 18.乳根:穴在乳房根部 主治:胸痛、胸闷、咳喘、乳汁不足、乳痈、噎膈。 位置: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取穴:拇指在乳房上,其余4指在乳房下,食指贴于乳房边缘,食指指腹处。 功效:宣肺止咳,宽胸增乳。 保健方法:按摩:从乳根向乳中推揉,每天200次,用于治疗产后乳少。 19.不容:胃纳水谷达到的最高处,不可再 主治:腹胀、胃痛、呕吐、食欲不振。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取穴:仰卧,先取中脘穴,再取中脘与胸剑联合的中点作水平线,再取锁骨中线与前正中线之间的中点作垂直线,其交叉点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功效:调中和胃,理气止痛。 保健方法: 按摩:用大拇指或掌根按揉不容200次,可用于治疗呕吐、腹胀。 20.承满:穴在上腹部,意指胃纳水谷至此充满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食欲不振。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取穴:仰卧,不容垂直向下1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功效:理气和胃,降逆止呕。 保健方法: 按摩:用大拇指或掌根按揉承满200次,可用于治疗呕吐、腹胀、消化不良。 21.梁门:穴在上腹部,寓意饮食入胃之门户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食欲不振、便溏、呕血。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取穴:仰卧,取肚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再水平旁开3横指处即是。 功效:和胃理气,健脾调中。 保健方法:按摩:用大拇指或掌根按揉梁门200次,可用于治疗胃痛、便溏。 22.关门:约当胃肠交界之关,有开有关,如同门户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食欲不振。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取穴:仰卧,从肚脐沿前正中线向上4横指,再水平旁开3横指处。 功效:调理肠胃,利水消肿。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或掌根按揉关门200次,可用于治疗胃痛,胃胀。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食欲不振、腹胀痛、水肿、小便不利、小儿遗尿。 ③拔罐:用火罐留罐5~10分钟,隔天1次,用于治疗腹痛。 ④刮痧:从中间向两侧刮拭3~5分钟,隔天1次,可用于治疗大便泄泻、肠鸣。 23.太乙:脾土居中,寓腹中央为太乙;穴在胃脘下部,约当腹中央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食欲不振。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取穴:仰卧,取中脘与脐之中点,再水平旁开3横指处即是。 功效:清心安神,化痰和胃。 保健方法: 按摩:用大拇指或掌根按揉太乙200次,可用于治疗胃痛、胃胀。 24.滑肉门:精细食物通过之门户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食欲不振。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取穴:仰卧,从肚脐沿前正中线向上量1横指,再水平旁开3横指处即是。 功效:镇惊安神,和胃止吐。 保健方法: 按摩:用大拇指或掌根按揉滑肉门200次,可用于治疗腹痛、腹胀,减肥。 25.天枢:脐上为天属阳,脐下为地属阴。穴位平脐,犹如天地之枢纽 主治:口腔溃疡、月经不调、呕吐纳呆、腹胀肠鸣、赤白痢疾、便秘。 位置: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取穴:仰卧,肚脐旁开3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功效:理气调畅,调经止痛。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或掌根按揉天枢200次,可用于治疗腹痛、便秘、泄泻。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便秘、泄泻、痛经。 26.外陵:穴位局部隆起如山陵 主治:胃脘痛、腹痛、腹胀、疝气、痛经等。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取穴:仰卧,从肚脐沿前正中线向下量1横指,再水平旁开3横指处即是。 功效:和胃化湿,理气止痛。 保健方法: 按摩:用大拇指或掌根按揉外陵200次,可用于治疗腹痛、便秘、泄泻。 27.大巨:穴在腹壁最大隆起的部位 主治:便秘、腹痛、遗精、早泄、阳痿、疝气、小便不利。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取穴:仰卧,从肚脐沿前正中线向下量3横指,再水平旁开3横指处即是。 功效:调肠胃,固肾气。 保健方法: 按摩:用大拇指或掌根按揉大巨200次,可用于治疗小腹痛、小便不利。 28.水道:穴位深部相当于小肠并靠近膀胱,属下焦,为水道之所出 主治:便秘、腹痛、小腹胀痛、痛经、小便不利。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取穴:仰卧,从肚脐沿前正中线向下量4横指,再水平旁开3横指处即是。 功效:利水消肿,调经止痛。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或掌根按揉水道200次,可用于治疗小腹痛、小便不利。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小腹痛、痛经、大小便不利。 29.归来:穴能治宫脱、疝气等,有归复还纳之功 主治:腹痛、阴睾上缩入腹、疝气、闭经、白带。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下中线旁开2寸。 取穴:仰卧,从耻骨联合上缘沿前正中线向上量1横指,再水平旁开3横指处即是。 功效:活血化瘀,调经止痛。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或掌根按揉归来200次,可用于治疗小腹痛、痛经。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小腹痛、痛经、带下增多、不孕。 30.气冲:穴在经气流注之冲要 主治:阳痿、疝气、不孕、腹痛、月经不调。 位置: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 取穴:仰卧,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水平旁开3横指处即是。 功效:调经血,舒宗筋,理气止痛。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气冲200次,可用于治疗小腹痛、痛经。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小腹痛、疝气、痛经、不孕、阳痿。 31.髀关:穴处乃下肢运动之机关也 主治:腰膝疼痛、下肢酸软麻木。 位置:在股前区,股直肌近端、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三条肌肉之间凹陷中。 取穴:仰卧屈股,大腿前髂前上棘与髌底外缘连线和会阴相平的连线交点处即是。 功效:强腰膝,通经络。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髀关200次,可用于治疗腰腿痛。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下肢寒痹。 32.伏兔:穴位于股前方肌肉丰厚之处,形如兔伏,故名伏兔 主治:腰膝疼痛、下肢酸软麻木。 位置:在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取穴:屈膝90°,手指并拢压腿上,掌后第1横纹中点按在髌骨上缘中点,中指尖端处即是。 功效:散寒化湿,疏通经络。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伏兔200次,可用于治疗腰腿痛。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下肢痿软、脚气、疝气、谵语。 33.阴市:穴能疏散膝部寒气 主治:腿膝冷痛、麻痹、下肢不遂。 位置:在股前区,髌底上3寸,股直肌肌腱外侧缘。 取穴:正坐屈膝,髌底外侧直上4横指,按压有痛感处。 功效:散寒除湿,理气止痛。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阴市200次,可用于治疗腰腿痛。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下肢寒痹、疝气、腹水。 34.梁丘:形如山梁丘陵 主治:胃脘疼痛、肠鸣泄泻、膝胫痹痛。 位置: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取穴:坐位,下肢用力蹬直,髌骨外上缘上方凹陷正中处。 功效:理气和胃,通经活络。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或中指掐揉梁丘200次,可用于治疗腹痛。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下肢寒痹、胃寒、乳痈。 35.犊鼻:膝盖形如牛鼻,穴在膝眼中,故名 主治:膝部痛、腰痛、冷痹不仁。 位置: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取穴:坐位,下肢用力蹬直,膝盖下面外侧凹陷处。 功效:消肿止痛,通经活络。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掐揉犊鼻200次,可用于治疗膝关节痛。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膝冷。 36.足三里:穴在下肢,位于外膝眼下三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疳积、不寐、遗尿、产后腰痛、下肢不遂、高血压、头晕。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取穴:站位弯腰,同侧手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指尖处。 功效:健脾和胃,通经活络。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足三里200次,用于日常保健,可治疗一切虚证。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补气培元,治疗脾胃病、下肢痹痛。 ③拔罐:用火罐留罐5~10分钟,隔天1次,用于治疗腰腿酸痛、胃痛。 ④刮痧:从上向下刮拭3~5分钟,隔天1次,可用于治疗脾胃病、下肢痹痛。 37.上巨虚:胫骨和腓骨之间形成的较大空隙,穴在此空隙上方 主治:泄泻、便秘、腹胀、肠鸣、肠痈。 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取穴:坐位屈膝,先找到足三里,向下量4横指凹陷处即是。 功效:调和肠胃,通经活络。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上巨虚200次,用于治疗腹痛、泄泻。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寒湿泄泻。 38.条口:穴在腓骨和胫骨之间的长条隙之中 主治:肩背痛。 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取穴:坐位屈膝,犊鼻与外踝尖之间的中点,胫骨外1横指处。 功效:理气和中,舒筋活络。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条口200次,用于治疗下肢痿痹。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寒湿腿痛、脘腹痛。 39.下巨虚:胫骨和腓骨之间形成的较大空隙,穴在此空隙下方 主治:肠鸣、腹痛。 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取穴:坐位屈膝,先找到条口,向下量1横指凹陷处即是。功效:调肠胃,通经络,安神志。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下巨虚200次,用于治疗小腹痛。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泄泻、睾丸痛。 40.丰隆:胃经谷气隆盛之处 主治:痰涎、胃痛、便秘、癫狂、善笑、痫证、多寐、脏躁、梅核气、咳逆、哮喘。 位置: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 取穴:坐位屈膝,先找到足三里,向下量6横指凹陷处即是。 功效:和胃气,化痰湿,清神志。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丰隆200次,用于治疗各种痰证。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咳嗽、咳吐白痰。 41.解溪:穴在踝关节前骨节分解凹陷中 主治: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 位置: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取穴: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足背两条肌腱之间即是。 功效:清胃化痰,镇惊安神,舒筋活络。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解溪200次,用于治疗足背疼痛。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头痛、腹胀。 42.冲阳:穴在冲阳脉(足背动脉)所在之处 主治:善惊、狂疾。 位置: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足背动脉搏动处。 取穴:足背最高处,两条肌腱之间,按之有动脉搏动感处即是。 功效: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冲阳200次,用于治疗足背疼痛。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头痛、口眼歪斜。③刮痧:从踝部向足尖方向刮拭3~5分钟,隔天1次,可用于治疗善惊、足背红肿。 43.陷谷:在跖骨间隙凹陷中 主治:足背肿痛。 位置:在足背,第2、第3跖骨间,第2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 取穴:足背第2、第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功效:清热解表,和胃止痛。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陷谷200次,用于治疗足背疼痛、肠鸣腹痛。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水肿、头面肿痛。 44.内庭:门内的庭院 主治:腹痛、腹胀、泄泻、齿痛、头面痛、咽喉肿痛、鼻出血、心烦、失眠多梦、狂证、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位置:在足背,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取穴:足背第2、第3趾之间,皮肤颜色深浅交界处即是。 功效:清胃泻火,理气止痛。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内庭200次,用于治疗牙痛、腹痛。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鼻出血、咽喉肿痛。 45.厉兑:厉,指胃;兑,代表门;本穴在趾端,犹如胃经之门户 主治:多梦。 位置: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旁开0.1寸(指寸)。 取穴:足背第2趾趾甲外侧缘与趾甲下缘各作一垂线,交点处即是。 功效:清热和胃,苏厥醒神,通经活络。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指尖用力掐揉厉兑200次,用于治疗癫狂、梦魇。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牙痛、鼻出血。 经络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