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围绕“农业发展与建设”这一主题,同学们展开了探究活动。 材料一 生产工具的发展进步。 材料二“灌”是这项水利工程的魂,它在于万山之下的灌县地方,由岷江中流凿开离堆以分散水势,以内外二江,然后再设都江堰操纵水力,使其灌溉整个成都平原,由水害转为得水之利,让岷江为民所用,为万顷土地所用,是中国早期对河流进行开发利用的实证。 ——摘编自《同舟共济》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两件文物都是用于什么劳动?这两个时期的工具材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这项水利工程建成后发挥的作用。 (3)上述材料对促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有何启示? 2.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史料二(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长屋。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梅福根、吴礼贤主编《七千年前的奇迹》 (1)写出两例“穴居而野处”的远古人类。史料一说明人类的居住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史料二中的“他们”应该属于哪一原始居民?这种房屋属于什么类型的房屋? (3)史料二中的房屋与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在结构上存在差异,请说出这两种房屋各自的优点。导致这两种房屋的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有人推荐共工,但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 材料二:传说舜年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1)依据材料分析,上述传说时期,民主推举首领的制度是什么? (2)在上述制度下产生了哪几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这些首领具有怎样的共同点? (3)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有无借鉴意义?请简要说说。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北起辽宁,南及云南,东到安徽。沿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分布较为密集。” ——《中国原始社会史》 材料二:北京猿人遗址……发现大量的人类化石、10万余件石制品、具有人工砍砸痕迹的骨片和丰富的人类用火遗迹等。……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以中、小型石器居多,主要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砍砸器、球形器。 材料三:北京人遗址中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其中第四层灰烬最厚,有的厚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 材料四:这处中华文化遗址因20世纪20年代出土了较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而闻名于世,尤其是1929年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从而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1)从材料一中“云南”所在的重要原始人类遗址是什么?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推断,北京人已经掌握了什么生活技能?并指出推断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三推断,北京人掌握了哪一生活技能?该技能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四中“中华文化遗址”发现的意义。 5.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依据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材料三:人法(法:效法,学习)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材料四: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孟子 (1)材料一图二是哪一工程示意图?结合所学思考图一、二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什么共同作用? (2)结合所学,思考材料二阐述的是哪一事件?谈谈其影响。 (3) 结合所学,分别归纳材料三、四的观点。 (4)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材料一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对当时和日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三 商君合并小郡、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官兵之吏。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孝公用商君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法家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谁? (2)根据材料二,说说“管仲相桓公”成就了齐桓公怎样的千秋伟业? (3)材料三反映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概括其主要内容。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变法历史作用。 (5)目前我国也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乃罢兵而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节选自《史记·周本纪》)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所示建筑样式的名称是什么?它们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的建筑样式?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中的“诸侯”对周天子承担的义务以及自身所享有的权利。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三: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2) 材料二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反映的这一时期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与哪些部落首领的传说有关? (3) 材料三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人开始的?“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标志着什么制度代替了什么制度?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大量的人类化石、10余万件石器、具有人工砍砸痕迹的骨片和丰富的人类用火遗迹等.....器的打制方法有多种。 材料二: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半坡人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半坡人还会制造陶器,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1)材料一中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有怎样的地位?北京人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了哪些不同类型的工具? (写出两例)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的这个遗址位于什么流域?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什么?他们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 10.阅读下列材料: ——《白虎通》 料二:(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右图)。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七千年前的奇迹》 材料三: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据材料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他们”应该属于哪一个原始居民?房屋属于什么类型的房屋? (3) 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并说出判断的依据。“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材料一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指的是哪一原始人类? (2) “火“对于材料二中“北京人“有何用途?(四例即可) (3) 学会用火对人类有何意义?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某地区举办轩辕黄帝祭祀活动,来自社会各界共1000余人来到当地的黄帝祭祀广场,共同祭祀轩辕黄帝……诵读祭文、行祭祀礼,百余人着汉服颂歌乐祭,还有轩辕车会、舞狮等民俗表演活动,民众纷纷敬献花篮和鲜花…… ——《史记·五帝本纪》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时期发生的两次较大的战役。战争结果如何? (2)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出现了哪种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材料二:“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材料一、材料二中的治国理念有何不同? (2)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哪些治国理念? (3)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 (4)百家争鸣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14.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则民不移(迁移....无夺民时(不要侵占生产的时间),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 材料二:勤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票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给后世的启示。 15.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中国历史和其他各国文化有唯一最重要的歧异,那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的统一全国。随着青铜时代的终止,全国立即展开政治的统一,这种政治上初期的早熟,创一个惊人的记录,在此后千百年间树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传统。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汉武帝执政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辉煌的“西汉盛世”,汉武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诸多首创精神和积极的治政态度。 材料三:随着西汉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算缗,对商人征收的财产税),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树立“中央集权的传统”,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在监察制度上进行“首创”的表现。秦朝设立的监察官职又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告缗”的目的是什么?(答出一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实现这目的,汉武帝采取的其他措施是什么? (4)综上所述,秦始皇、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具有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16.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材料三:商君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1)“孝公”是哪国国君?卫鞅是谁?卫鞅变法始于何时? (2)假如你是生活在商君变法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君的做法?为什么? (3)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理由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三,说明商君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结合材料指出他的这一思想带来什么影响? (5)材料所述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材料二: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材料三: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根据材料一请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变法开始于哪一年?当时在位的国君是谁? (2)结合材料二回答,在商鞅变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 (3)商鞅后来被车裂而死,那么他变法的目的有没有达到?请说明理由。 18.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据史书记载:汉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还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材料二: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汉武帝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不复为中央政权的威胁。同时武帝还利用各种机会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除国。 ——摘编自库晓慧《从汉初制度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材料三: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 (1)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后来对中央政权造成什么影响?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为消除这一影响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三中的“臣”是谁?他向汉武帝提出什么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建议的实施产生的积极影响。 (3)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在经济方面又有哪些创新措施? (4)依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汉武帝的丰功伟绩。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农业劳动。 变化:由磨制石器到铁器。 (2)①灌溉成都平原;②治理岷江水患;③促进农业发展。 (3)①改进和应用先进生产工具;②重视水利建设。 2.【答案】(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人类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 (2)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 (3)河姆渡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可通风防潮,防止野兽侵袭等.半坡聚落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适应北方冬天寒冷、夏日炎热的气候。自然环境不同。 3.【答案】(1)禅让制。 (2)尧、舜、禹;共同点:都有卓越的才能,都功绩突出等。 (3)有借鉴意义,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等。 4.【答案】(1)遗址:元谋人遗址。主要依据:化石。 (2)生活技能:北京人懂得制作和使用工具,其生产工具包括石器和骨器。理由:从材料二描述的石器看,种类繁多,形状各异,并且有明显的加工痕迹。从工具的命名可以看出,不同工具有不同的用途。这些充分说明北京人会制作和使用石器。 (3)生活技能:会使用火并能够保存火种。判断依据:遗址有厚度达到6米的灰烟,说明北京人已经掌握了保存火种的技术。作用: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4)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5.【答案】(1)工程:都江堰。共同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2)事件:商鞅变法。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三:顺应自然。材料四:主张实行“仁政”。 (4)对待:如我们应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等。 6.【答案】(1)创始人:孔子 核心思想:仁 代表人物:韩非子 (2)千秋伟业:春秋时期第一霸主 (3)历史事件:商鞅变法 内容:建立县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4)历史作用:改变旧的风俗;民富、国强;百姓乐意为国家出力;诸侯归附;疆域扩大;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5)借鉴意义: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等。 7.【答案】(1)图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图二:干栏式建筑,河姆渡原始居民;原因:地理环境和气候不同; (2)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权利: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8.【答案】(1)华夏民族是众多错居杂处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即“多元一体”的特征。 (2)标准:才能和品德(贤德之人);首领:舜、禹 (3)夏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9.【答案】(1)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尖状器、刮削器、石锤、石砧。(两例即可)旧石器时代。 (2)黄河流域。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粟。 10.【答案】(1)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2)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 (3)半坡原始居民。依据是材料中提到了“彩陶”。粟。 11.【答案】(1)元谋人。 (2)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等。 (3)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12.【答案】(1)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阪泉之战中,炎帝失败,归顺黄帝。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2)华夏民族是多民族融合交流而逐渐形成的。 (3)禅让制;品德高尚,功劳大。 13.【答案】(1)材料一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材料二主张治国要靠法令、 权术和威势,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2)墨家: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同时要选贤能的人治 理国家,批判奢侈生活,提倡节俭。道家: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等。 (3)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纷争不断,学者获得了相对充分的自 由。经济有了极大发展,封建经济的迅速兴起,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在阶级关系上,出现地主、农民、工商阶层,士族活跃起来,并受到重用。在思想文化 上,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 舆论阵地。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 决社会问题,同时相互批评,取长补短。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等。 (4)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4.【答案】(1)内容:按照土地生产状况征税;减轻徭役,增加农业生产时间 。作用:增加了政府 和人民的收入;使人民安居乐业,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为提高,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物质基础。 (2)措施: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重农抑商 。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就必须与时俱进, 敢于改革。但改革必须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调动其积极性,并与国家的、社会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相统一。改革手段不能太简单、太粗暴。(意思相近即可) 15.【答案】(1)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建立刺史制度;御史大夫。 (3)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16.【答案】(1)秦国;商鞅;公元前356年。支持;因为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2)支持;因为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3)对按军功授予爵位这一措施最为不满;因为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4)法家;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5)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7.【答案】(1)粟:半坡原始居民;水稻:河姆渡原始居民。 (2)图1:干栏式建筑;图2: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图1:长江流域;图2:黄河流域。 (3)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18.【答案】(1)影响: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意思相近即可)措施: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王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除国。 (2)臣:董仲舒;建议:罢默百家,尊崇儒术;影响: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实现了思想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进了大一统格局;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儒学逐渐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3)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意思对即可) ![]() 文章来源网络 | 不代表本号观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