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自汗盗汗——三物黄芩汤,桂枝加附子汤,五苓散

 谷山居士 2024-01-20 发布于上海

图片

11异常出汗/三物黄芩汤——柴瑞霭医案

史某,女,33岁,工人,200437日初诊。初诊患者自诉家族(祖父辈、父辈)遗传即有手心、足心及腋下经常汗出,天气热时尤为严重。患者自上小学起就手足心及腋下容易出汗,成年后则更为明显,尤其是夏天热时则汗出欲滴,冬天冷时则蒸出白色热气,每遇紧张其症更加明显,但晚上睡着后即使是夏天手足心及腋下亦无汗出,冬天亦无蒸出白色热气。刻诊时:舌正苔薄,脉象细滑。中医辨证属:阴血内虚,湿热蒸熏。治法补阴养血,退阴虚之热,清热燥湿,除蒸汗之源。方药《金匮要略》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加味。

处方:黄芩10g苦参15g地黄30g地骨皮30g浮小麦30g5剂,水煎服,日1剂。

312日二诊 患者服2剂后,即觉上述症状似有好转,服完5剂后,手足心及腋下汗出明显减少。故嘱其上方续服10剂,煎服法同前。一年后随访,病愈后至今诸症悉除,疗效巩固。

按:《温病条辨·汗论》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然此例仅手足心及腋下汗出,夏如水滴,冬蒸白气,实属少见。究其原因,夏日手足心及腋下汗出欲滴由阴血内虚所致;冬天蒸出热气属湿热内蒸欲泄体外形成。故借《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该方治产后阴血两虚,阳气独盛,而致手足烦热。此案病机亦由阴血内虚,湿热蒸熏,汗液和热气从手足心及腋下人体阴部迫泄体外。病机相近,故借用之。方中黄芩清热燥湿,去除烦热;苦参清热燥湿,利尿杀虫;地黄补血养阴。本方既清热燥湿,除湿热熏蒸汗出之源,又补血养阴,退阴血亏虚所致之热。再加地骨皮性味甘淡寒,入肺、肾经,泻肾火,降肺中伏火……退热(出自《汤液本草》),清热凉血,退骨蒸劳热,清阴血亏虚之内热;浮小麦性味甘咸凉,入心经,轻虚象肺,能敛盗汗,取其散皮腠之热也(出自《本经逢原》),功在益气除热,敛汗止汗,以治骨蒸虚热。合方共奏补阴养血,清热燥湿,使阴虚内热得除,湿热熏蒸得祛。宿年瘤疾,经调理半月而愈。《全国名老中医柴瑞霭临床经验集萃》

附: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女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痛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多吐下浊。

注:自发露得风,也是产后外感之义。 

12阴虚盗汗——赵守真医案

刘永棠,男,46岁。身瘦长,性急,平日好胜之心甚盛,稍一拂意,即怒不可遏,盖其肝气之逆,火气之旺,由斯可见。因是无形中真阴内损,阳气越发,口燥心烦,夜不能寐诸证,相继而生。又去冬未能藏精,今春复发温病,身热不恶寒,汗多口渴,证属阴虚内热,治应清解生津,无如前服辛燥表药,重伤阴津,后虽多方获愈,但亏损过甚,真元不易恢复,故不久又夜间潮热,心烦难寐,寐则盗汗,以是阴虚益甚。医用知柏地黄汤、当归六黄汤等滋阴药,虽烦热得解,而盗汗始终存在,热久伤阴,骨瘦如柴,精神萎顿,每况愈下。遂远道迎余,切脉细数无力,夜虽得睡,而梦多盗汗,舌燥少津,尿短便结,呈现阴虚津枯之象,为一盗汗大证,故服前药不效。理应甘凉大补以固其本,本复则盗汗自止,又不可急于求功。当处以加减复脉汤、增液汤合剂加浮麦,首乌、乌梅、山药等甘凉养阴,剂量重,日二帖,一星期盗汗微减,脉象略有力,口仍干燥,阴津尚未复,再宗前意改处大小定风珠合剂煎服,一日二帖,早晚开水吞送六味地黄丸,进一步滋阴补肾,服至汗止津复为度,六十帖而病始已,体气渐健。阴虚难复,自古已然,观此而益信。《治验回忆录》

13自汗/桂枝加附子汤——陈瑞春医案

符某,女,68岁,医生。1997920日初诊。病者自汗半月余。询其病史,因感冒服板蓝根、感冒灵等中西医成药甚多,继之汗出不止,自早间进餐之后即全身出如洗,怕冷畏风,穿着甚多,卧床被以热水敷之,则身暖出较少。起进食,饮水后又而出。全身肌肤湿润,精神疲惫,饮食尚可,二便正常,睡眠安静,脉缓而弱,舌淡润。处方:桂枝10g白术10g生黄芪15g防风10g生姜3片大枣3枚白芍10g炙甘草5g,瞩服5剂,以观动态。

二诊:925日。患者告谓,服前方1剂,汗出有所缓解,但服第23剂后,汗出如前,且有增无减。病者虚馁少气,神志疲备,用热水袋放于腰腹部,身觉舒服,汗亦减少。脉虚无力,舌淡薄润。同时出示前医处方,与第一诊方相似,并用麻黄根之类无效。处方:桂枝加附子汤。桂枝10g制附片10g白芍10g大枣3枚生姜3片炙甘草5g,文火久煎,分3次温服。926日告谓,服上药1剂,汗出止,身体舒适,病告愈。

按:本案自汗原由服辛凉解表药过剂,酿成汗出伤阳,故动则汗出,得温则减。前医用桂枝汤加玉屏风散、麻黄根之属,益气解表,调和营卫,理应收效。药后非但汗出不止,且有愈出愈多之势。笔者接诊,第一次仍步前医后尘,只考调和营卫,益气解表,还是从表论治,故而未效。因为桂枝汤调和营卫,属表虚自汗,玉屏风散益气解表,寓有疏风外出之机,两方合用仍不失治表,所以无效。回顾《伤寒论》“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的经旨,对照患者除无“小便难”一症,其他汗后阳虚之症俱全,而且从字里行间看出了前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之从表论治,忽视阳虚于里的病机,其汗出(实际是汗漏)不止的症结在于阳虚,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一剂显效。这一例自汗的治愈,提示临床医者在辩证中有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也说明医道之难,毫厘不可差的深意。《伤寒实践论》

论:就是发汗解表,以致阳泄,内寒而风动,所以汗漏,必加附子温之,桂枝汤升陷,以熄风止漏。本案算是桂枝加附子汤的典型医案,可以当作教材。

图片

14漏汗/五苓散水气——陈瑞春医案

储某,女,60岁,退休干部。1999815日初诊。病者出汗已近10年,即自绝经后出汗甚多,白天汗出胜过常人,晚间亦汗出身冷,一医者谓其属更年期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系乱。中西药均用过很多,西药不详,中药有玉屏风散、凤凰衣,生龙牡及浮小麦等不计其数未能取效。就诊时,病者头颈、胸背、腰酸、四肢等全身性汗出如水,淋漓不止,一早换3次衣服,每天换衣10多次。头眩耳鸣,面色苍白,精神疲惫,夜间身冷恶寒,须穿羽绒服,盖棉被。病者形容自己像一整天泡在水中似的。饮食正常,大便成形,小便少,脉浮缓而弱,舌苔薄白。血常规检查正常,血压正常,B超检查肝胆无异,心电图、胸片检查均正常。处方桂枝汤合玉屏散加味;桂枝10g白芍10g生黄芪15g防风10g白术10g炙甘草6g生龙骨、生牡蛎各15g浮小麦30g生姜3片大枣3枚,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并瞩其温覆将息。

二诊:818日。服前方3剂后,出汗依然,虽略减少,但不能完全收敛。仍感头晕耳鸣,头颈胸背等处出汗甚多,小便少,大便稀。舌苔白润,脉缓。遂改三仁汤加味。处方:杏仁10g苡仁15g蔻仁5g通草6g滑石15g藿香10g厚朴10g法半夏10g竹叶10g生黄芪15g防风10g白术10g麻黄根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三诊:830日。服上药9剂,小有效益,但仍汗出,其汗淡而不黏,似水渗出,肌肤清冷,自觉形寒怕冷,小便少,口淡舌滑,脉缓而弱。遂改五苓散加味。处方:白术10g泽泻10g猪苓10g茯苓20g桂枝10g生黄芪15g防风10g浮小麦30g每日1剂,瞩服7剂。

四诊:910日。病者谓当天服1剂后,小便特多,溺后全身温暖,汗随之而止,全身清爽,精神舒畅,耳鸣减轻,摸之肌肤温和,全身清爽无汗。脉缓有力,舌淡红润。瞩再进方7剂。

五诊:920日。病者告谓,汗出已止,精神倍增,食纳正常,二便无异,脉缓有力,舌苔白润。再服5剂,以资巩固。

20002月来诊,随访漏汗之病,未再复发,已完全治愈。

按:本例漏汗病延10多年,以更年期综合征自主神经功能系乱对症治疗,中西药并进,未见显效。近3年间尤其夏令出汗甚至难以正常生活。接诊后仍以常法玉屏风散类未效,三仁汤略有寸功,因而悟及,此病属水气病,水饮聚散无常,郁逼卫阳,故身寒汗出溺短,以五苓散化利水,得小便快利而敷布正常,营卫和则汗自止。以五苓散治漏汗,实属罕见,真乃奇案,非熟悉《伤寒论》不可为也。或问五苓散为什么能治漏汗?答日:五苓散之治漏汗,首先应明确病机。因为水气病是水与气之失衡水无以下泄,气不能化水,故从肌肤溢出;病者越出汗越身冷,是汗出伤阳耗气之。故屡用补气固表的玉屏风散。桂枝汤调和营卫均无效。这就表明漏汗的病机是水气所为。其次,五苓散为什么能止汗?方中白术、茯苓补脾,泽泻、猪苓利水,且泽泻有泽上达下之功,用桂枝辛温透散,营卫和则自汗止。以上就是本案为什么用常法无效,而用五苓散有功的道理所在。《伤寒实践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