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境由心生,心外无法

 开心康乐场贾泳 2024-01-22 发布于海南

德然养生荐读:

心外无境,境外无心

刘余莉刘余莉2023-09-29 07:59发表于北京

信事、信理,什么是“事”?《大学》中讲家、国、天下,这都是事。事是无穷无尽的,朱子讲“要穷尽万物之理”,万事万物的理无有穷尽,如果心向外攀缘,永远不可能明白事理。比如现在的科学,对外到宇宙太空,对内到分子、原子、电子,但是能够把万事万物之理都搞通吗?有知就会有不知。

怎样才能穷尽万事万物之理,达到无所不知呢?只有求无知,无知才能够无所不知,所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这就是儒释道求学问的方法。首先让心空灵,反求诸己,反求于自己的本心,当自己把心搞明白后,万事万物之理也都在其中了。所以只要自己不向外攀求,回归自性,万物之理就能够豁然通达。

事和理是相对的,有事必有理。事上是林林总总,理是一念心中所现之物,也就是家、国、天下都没有出“一念介尔之心”。蕅益大师所用的“介尔”,比喻极其微小。这些境界、万事万物都没有离开自己的念头,都是自己的心所变现,如果离开念头,就没有事了。念依真心而起,离不开真心,而真心从来没有动摇,真心是念的体,念与真心合在一起,所以被称为妄念,因为它不长久,转瞬即逝,前念灭后念生,刹那都不停留,而真心不生不灭,生灭的是念头。

格物,“格”也有正的意思,把心正过来,也就把物正过来了,因为“心外无法,心外无境”。境既然都是心的呈现,心一变外界的境也就随之转变,所以“境随心转,相由心生”。与心最切近的环境是身体,如果心有贪嗔痴慢,表现在身体上就会有不和合,比如疼痛或疾病,所以心一变,去掉贪嗔痴慢,身也就自然健康。

一个人的相貌也是由心生,比如小偷都长得贼眉鼠眼相,酒色之徒的眼睛都带着好色的表现,杀人犯、抢劫犯脸上也都有凶相,这就是长期的状态表现在脸上所导致的相貌,同样环境、人际关系也是由自己的心所产生。

比如江本胜博士的水结晶实验,当水被贴上爱和感恩的标签时,呈现的结晶很美,像盛开的花一样,让人看到很喜悦;当水被贴上“我恨你”、“讨厌你”、“丑死了”的标签时,就不能形成完美的结晶,很丑恶、浑浊。所以,看到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就知道我们对别人的心是怎样的,如果别人对我们不好,一定是我们的内心深处对别人产生不好的想法,而当我们把这种想法转变过来时,就会发现别人对我们的态度也发生转变。所以,不需要转变别人,只要转变自己的心,这就叫做“心外无境,境外无心”。

有一部影片叫《天下无贼》,讲的是在一列火车上有一个叫傻根的农民,他在大城市挣到钱,准备回家娶媳妇、盖房子。傻根的心地厚道、老实,他不相信天下有贼,就带着很多钱在身上,结果遇到两伙盗贼都想偷他的钱包,但是他并不知道。其中一伙盗贼是一对男女,他们想欺骗傻根,但是傻根非常厚道,被他们骗了也不知道,反而还想帮助他们。这对男女觉得傻根太淳朴,不忍心偷他的钱,这说明盗亦有道,盗贼也有道义、有良心。傻根的淳朴唤醒这对男女的良心,看到傻根这样淳朴,怕他上当受骗,所以就决定保护他,圆他一个天下无贼的梦想。

另一伙盗贼也想偷傻根的钱,就和这对男女明争暗斗,火车上的便衣警察也卷入这场斗争,后来傻根的钱被掉包,自己也不知道,一直坐在火车上。这几伙人一直打斗,打到最后钱又回到傻根那里,傻根还是不知道,后来他带着钱回家了。这部影片告诉人们,傻根的心里没有贼,而我们心里总是有贼,认为天下有贼,看谁都好像是贼,这是因为自己有贼心,如果没有贼心,天下就无贼,心里有贼,天下就有贼,“一切法从心想生”。

这部影片中有一句很著名的台词,是傻根对台下的贼人讲:“喂,你们谁是贼,站出来给老乡看看”,叫了两声也没有人站出来,然后傻根对老乡们说:“你看怎么样,没贼吧”,傻根不相信有贼,他的心里没有贼,他傻不傻呢?其实不傻,他活在纯净纯善的世界里,他的天下没有恶人、贼人,他的天下全是好人。所以傻根看到的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他的天下不就是太平的天下吗?

怎样让世界和谐?就是把自己内心的贪嗔痴慢,比如贪婪、猜疑、妒忌、嗔恚等诸多烦恼去掉,心和谐世界就和谐,宇宙也就和谐。所以不要去关注别人怎样,而要关注自己的修身,是不是自己太多疑、太嫉妒,自己的德行是否还有待提高,当事事关注自己的心时,就没有烦恼,心变好了,环境、人际关系就都变得和谐了。如果自己看别人不顺眼,说别人的是非,甚至批评、毁骂别人,看谁都是贼,自己就比傻根还傻,因为这是把自己的心变成承载别人过失的垃圾桶,把自己放在充满恶贼的世界里,这是不是最傻的呢?

所以,真正的圣人看一切人都是圣贤人,我们要相信人性本善,通过进德修业回归本性本善,就可以成圣成贤。只有明白这一点,自信心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语言简洁(当时文字刻于金石之上,惜字如金),微言大义,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无论是在维护皇权至上,讲求尊卑贵贱,调整社会关系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遵从礼教,维护伦理,约束行为等方面,也都显得极为重要。

北宋丞相赵普曾说:“《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称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到了现代,《论语》被翻译成各国文字推向了全世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论语》中包含着大量的人生智慧、教育理念和为政经验,是孔老先生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和深思。更是中国悠远绵长历史传承下的灿烂的瑰宝,是我们需要深刻了解的文物。

《论语》第十三篇第二十六章: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该章译成現代汉语,其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安详坦然而不骄矜凌人;小人骄矜凌人而不安详坦然。”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命由心造,福自我招。

“相由心生”之“相”,指的是一个人的面相,也指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一个人,不可能决定自己的面相,却可以遵从内心,形成独特之精神气质;一个人的气质是藏不住的,是点滴间不经意流露出来的,展现于毫末之间;有君子相的人,往往福缘深厚。

本章夫子看似论及君子与小人的“骄和泰”之不同,其实阐述的是一个人的内在世界和外在展现的关系。

对于心和外界的关系,不同的人境界不同。一般的人,心随境转;高层次的人,境随心转;真正的智者,心境合一,乘物以游心。

君子者,胸襟开阔,卑以自牧,舒泰自如,不骄不傲;小人者,小肚鸡肠,睚眦必报,志得意满,心高气盛。

人生一世,心态极为重要。心态不是生命的全部,却往往可以左右生命。人生的许多时候,不是输给了别人,而是败给了自己的心态。

在夫子看来,君子因为无私豁达,胸襟开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故而言谈举止,安详舒泰,心静若水;小人则因为自私自利,自轻自贱,自惭形秽,妄自菲薄,故而外呈坚强,内心焦虑,五神不宁。

有所为无所求,尽人事听天命;无愧于心,无愧天地;一切随缘,从容豁达。真正的君子如此度过自己的一生,不经意之间或许会创造生命的奇迹。

好的人生,一定是不慌不忙,不急不躁,风轻云淡,心静如水。

君子泰而不骄,也是告诉我们,真正的智者,不亢不卑。不仰视高贵者,不俯视低贱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