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与汝州的故事

 sun918 2024-01-22 发布于河南

      苏轼,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诗为巨匠,词称词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雄,书冠宋四家之首,画开文人画创意先河,可以说五者无一不精,均达到了当时的发展高峰。北宋年间名震天下的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其中尤以苏轼成就最为突出,并称为“三苏”。

     宋元丰十年(1084年)三月,神宗手札授苏轼(号东坡)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此为虚衔)汝州团练副使。

      团练使一般由知州兼任,副使的职责是监察州内属员有无违法行为。苏轼接到任命后,并不急于北上,相反却顺江东下,登庐山、逛金陵、游山玩水、吟诗题字。

      9月,他在江苏常州宜兴县自己的宅院里给神宗皇帝上了一个《乞常州居住表》,言明因“资用罄竭,去汝(州)尚远,20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申请辞职。经批准后就定居在常州。

     苏轼这次虽未到汝州上任,但他一生中曾5次到过汝州,在他的著作中也有不少有关汝州的记载。

       第一次是在嘉右二年(1057年)三月。他和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的带领下过成都,去长安“骑驴在渑池”,由许洛大道经汝州赴汴京参加礼部秋天的考试。那年苏轼仅21岁。

      嘉右四年(1059年)五月,六年(1061年)十一月,治平元年(1064年)十二月,苏轼回四川奔母丧,由汴京赴凤翔上任,曾三次经过汝州。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时,苏轼由定州知州(今河北定州市)被贬为英州(广东英德市)知州。由定州至岭南数千里,举家远徒,费用浩大,苏轼宦囊羞涩,只好再次到汝州找他的弟弟苏辙(汝州知州)筹措路费。这次住有十来天,在苏辙带他游了温泉、龙兴寺,最后又领他到郏县的小峨嵋山游览。二人站立山巅,北望嵩岳逶迤,南瞰汝水如带,脚下两道山梁“峰峦绵亘,状如列眉”,青山绿水,风景如画,酷似家乡的峨嵋山。这时的苏轼已届58岁,宦场失意,便对弟弟说,将来致仕后便来此隐居。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在常州病危,因生前未能如愿来小峨嵋享受林泉之乐,苏氏子孙这时又多散居在郏城、汝南、颖昌、斜川一带,为了便于祭祀,临终前他便留下“即死,葬我嵩山下”的遗嘱。苏轼死后,苏辙将他的灵柩由常州运往汝州所辖郏县小峨嵋山南麓埋葬。11年后,苏辙也埋葬在此地。后人又从四川找来了其父苏洵的衣冠一同安葬,这便是驰名中州的“三苏坟”。

     苏轼在他的《温泉七记》中,记录了汝州温泉的盛况:“……沐浴可疗疮疾。前人引水行数步为浴池,珉(白石)秋瓦(池壁)甚洁,规模颇宏……”在游龙兴寺后,写有《子画壁》一诗,中有“他年吊古知有人,姓名聊记东坡弟”等句。

      更有趣的是他在《东坡记》中记下一件令人引以为荣的无人售笔之事。这件事在宋人著的《文房四宝·笔》中也有同样的记载,说五代后晋(937~946)年间,汝州城内有一个做笔的读书人,他每晚上只做10支,天一亮就把笔装进一个特制的竹筒里,然后将竹筒插在门旁的墙洞中,随即关门读书或者全家出游。有人买笔,只需向竹筒内投入30文钱,便有一支笔自动跃出,质量绝对上乘,勿须挑拣。投的钱少,则无笔跃出,卖完为止。第二天又是10支,不多不少。由于他的笔物美价廉,而且卖法奇特,人们对他十分尊敬,称他为“笔仙。”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编辑:汝声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