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为何葬在河南郏县?

 白云73 2019-09-09

苏轼,别称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于今四川省眉山市,是一个地道的川汉子。他是宋代文学的典型代表人物,代表了当时文学发展的顶峰。

苏轼一生受到佛教与道教的影响,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显示出了不同的思想感情,苏轼一生命运多舛,但他从未被命运打败过。苏轼早年跟随父亲进京参加科举考试,本该得第一名,却因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误会,苏轼只得了第二名。欧阳修误以为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苏轼便只能屈居第二。但这不妨碍苏轼的文名远扬,受到其他文人的赞叹与赏识,当时欧阳修就评价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作为文人,常常在自己的诗歌中书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有时不免就带有自己的政见,正是这些带有个人色彩的文章被新党抓住了把柄。苏轼上任刚刚三个月,牵连数十人的“ 乌台诗案”就发生了。乌台诗案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虽然在许多朋友的援助和营救下,苏轼最终免于牢狱之灾,但他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手中失去了实权,职位又相当低微,苏轼在此时变得心灰意冷,很是丧气。但生性乐观旷达的他不久便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情。

但命运又给予了他沉重一击,在他奉诏前往汝州任职的途中,由于路途坎坷艰辛,他的幼子在路途中不幸夭折了。幼子的夭亡,仕途的不顺给予了苏轼双重的打击,在这种打击下,苏轼向朝廷申请不再继续前往汝州就职,而是在常州停留平复心情。朝廷同意后,苏轼回到常州居住。常州交通发达,经济繁荣,风景又颇为优美,满足了苏轼游山玩水的需要。那里远离京城,没有政治上的勾心斗角,又衣食无忧,苏轼在这里与家人过得十分惬意,最终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但此后苏轼又因与朝堂高官政见不和,又是多次被贬,已然六十二岁,白发苍苍的苏轼更是被贬去了当时的蛮荒之地海南。豪放旷达的苏轼再一次从命运的重击中站起来,喜欢美食的他发现了海南当地的种种美味,开心得不得了,便把海南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海南办学讲授,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前来学习。儋州的百姓都对这位文化的传播者、开拓者十分崇敬、敬仰。

苏轼死后,苏轼之子按照苏轼的遗愿将其安葬在了汝州,也就是如今的河南。古人都讲究“叶落归根”,那么本为四川眉山人的苏轼为何最后没有安葬在家乡,而是安葬于河南呢?苏轼对于汝州有着深厚的感情,当苏轼在汝州任职之时,他的弟弟苏辙也恰好到汝州任职。两兄弟好不容易相聚,自然是常常聚会、游乐,观览汝州的名胜山水,十分快乐。而当兄弟两游览到汝州的郏县时,发现郏县不仅风水俱佳,是一个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而且峰峦叠嶂,山峦秀美,山清水秀,神似他们心心念念的家乡眉山。于是兄弟俩相约百年之后,同葬于此。

苏轼葬于汝州,不仅实现了与弟弟苏辙相聚的愿望,而且汝州神似家乡,能够满足苏轼思家之念。郏县在宋代风水、人文都十分兴盛,四周有许多大都市,又有宋皇陵群,此地作为墓地堪称绝佳。苏轼苏辙两兄弟葬在汝州后,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在此定居了下来,还形成了两个苏姓村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