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过年(散文)

 易海圣峰 2024-01-22 发布于内蒙古

 作者:乡情

   每当进入腊月,总令人想起曾经过年的那些情景。在江苏宜兴生活了那么多年,对当地过年习俗,已经非常熟悉非常了解。

    随着祖国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人懂得了养生,对健康意识和过节的方式在不断改变。虽说如今年味似乎没有以前浓,百姓已经认识到,吃腌制肉鱼,熏烤之类,不利于健康。以前浓浓的年味,也是有原因的。如今的日子等于天天都在过年,家家户户的饭桌上都有肉。所以,大人孩子对过年,也就没那么期盼。

        改革开放前,一年到头农家人吃不了几顿肉,听说我们钮家村小镇,一天也卖不了半头猪。那时过年,生活富裕点儿的,杀头猪也舍不得全部放在家里吃,也得卖掉一部分,然后留下包团子的馅儿肉后,其他的腌制起来。腌透后。把肉挂在屋檐下晾晒,那可是大半年的荤菜。平时假如有客人来,那是一道好菜。由于当初农村都还没有冰箱。谁家门前晒的鱼肉多,谁家的日子过得富裕。有适婚青年的,媒婆也乐意光临,娶媳妇不成问题。

       腊月里,喜欢喝酒的水乡汉子就开始做酒,用箩筐挑着糯稻去加工厂,加工成糙米,淘洗干净后上蒸笼,蒸熟后,等凉到温度在三十度左右,即可把预先买回的酒曲,拌入蒸熟的糙米里,然后放进一个陶瓷大缸里面,缸的大小,要看做酒的米多少而定。因为发酵,必须保温,酒缸周围要用预先编好得稻草围起来,缸盖是用稻草编好地厚厚的盖子盖好,这样,过个十多天糯米酒就做好了。过春节,家里假如来了喜欢喝酒的客人,一般都是喝自家做的米酒。米酒也可以做菜使用。

          腊月十七是“打尘”得日子,我们宜兴话说“打尘”把小竹子扎在很长的竹竿子上,扫室内的灰尘。因为那时都是烧稻草,房屋多年失修,容易挂蜘蛛网。说是进腊月逢七“打尘”沾满灰尘的蜘蛛网不容易掉下来。

    我想这些都是从老一辈传下来的吧!。于是把这一年的灰尘打扫一遍。然后洗被子,洗床单。如若有客人来住下,床上才能干干净净的。水乡村民都非常爱干净,所以大河边,那几天的上午忙的不行,那时乡村都还没装自来水,哪怕淘米洗菜,都必须去河边石口。那里聚集了很多村里的女人。一边聊天,一边漂洗被单,也别有一番风景。等蒸完团子,一家人开始洗澡,洗衣服。万不能把旧年的灰尘带去新年。

        在那个年代过年,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到进腊月就有换糖坨的下乡,也就是麦芽糖,生产队为了增加点收入,每到年底就办起制糖厂。我们宜兴人称“糖房”,据说是大麦芽发酵后和大米制作的,具体怎么做,我也不太清楚。换糖的挑着竹箩筐担子,筐子里装满一块块,乳白色的糖坨。可以花钱买,也可以用大米换,每当卖糖坨的进村,把村里整年没零食的吃的孩子们,馋的直砸吧嘴儿,围上去看,似乎多看看也能解馋。每年仅有一次,因为过年了嘛!母亲们忍不住,用那点紧巴巴口粮,换个两三斤后,砸一小块给孩子解馋,其他的留着过年做炒米糖吃。

        农历腊月初几,卖鞭炮也的开始陆续下乡。有的用小板车拉着,也有的把鞭炮装进大蛇皮袋里挑着的叫卖。哪怕日子再难,家家都要买十几个鞭炮,因为祭祖要用,送旧年,迎新年,都必须要放。这鞭炮寄托着来年的丰盈和期盼。

      从腊月二十过后,无论日子过得多难,年年都忘不了祭祖,一块油煎豆腐,一道五花肉。必须连着肋骨。还要煎一条鱼,一只煮熟的鸡,再炒几个素菜。点上蜡烛叫男孩子们在堂前磕头,祭拜前还要放几个大鞭炮,然后开始祭祖。过了大年三十就不能祭祖。

     年三十关门睡觉前,必须要放三个,或者四个大粗鞭炮,一个是两响,三个正好是六响,或者八响,意味着送旧年。大年夜这一夜,鞭炮几乎一休不停,睡觉有早有晚。睡眠不好的这一夜就不能入睡。据说迎新年谁家的大鞭炮放的早,谁家就万事顺意。之所以这样,有的过了零点一二分钟,就开始放开门迎新年鞭炮了,反正年三十到年初一,这一休大小鞭炮声连续不断。

          大年夜这天,把年初一的饭菜都做好,然后一家人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在一起吃团圆饭。我们宜兴人还有这风俗。年初一这天,男人必须把预先煮好的鸡腿,下锅放水下几根粉条,磕上一个鸡蛋煮好,端到妻子床前,念几句新年的吉祥话,媳妇吃完老公端来的新年早餐,然后起床。因为一年到头都是妻子在做饭、做家务,只有年初一这天,才是男人伺候妻子的一天。

           大年初一早上,村上的孩子们兴高采烈的起了床,穿上稍微整洁点儿的所谓新衣服,满村的拜年。那时的日子虽然穷,大人们都非常客气的接待着这些孩子们,把做好的炒米糖、炒好的葵花籽、花生再加几颗果。给孩子们吃,来拜年的孩子口袋里塞的满满的。不出五服的,还要发点压岁钱,两毛、五毛不等。正月十五前,有人来串门儿的乡邻里,必须泡杯糖水,有带孩子的,要给孩子一方糕,意思是日子甜甜蜜蜜,越过越好,芝麻开花节节高。

      由于当初日子艰难,包团子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八九,因为过早,怕正月十五前吃完,万一家里来了客人,没有了过年包的团子,似乎不太好。团子皮是糯米粉做的,用开水烫三分之一,然后再揉干米粉进去,揉搓好,即可包团子。馅子大致分甜咸两类。咸的有青菜的,萝卜丝的。甜的芝麻、豆沙、还有花生的。甜的是绿色的。绿色团子是有一种灌木,叶子是圆的,叶背面是白色的有绒,无毒。五月份采摘,用石灰腌制好,放进罐子里密封,等过年备用。每到年底市场上也有卖的。咸的是白的,为了增加喜庆,在白色的糯米团子点上红点儿。

       大年初一,就让孩子们去到舅舅、姨妈、姑妈等长辈那里拜年。父母千叮咛万嘱咐,桌上的菜不能任意的乱吃,有一样菜是摆着好看的,可以吃,但又不能吃,在当初经济困难,桌上的菜太少了难看,不知谁想起地摆设菜。这摆设菜,是过年包团子地肉馅儿,塞进油炸豆腐,或者塞进油炸面筋里,然后红烧。就这么来了客人,就摆上桌,一般都不敢吃,假如有孩子下筷子夹着吃,长辈们当面也不说什么,可就落下,这孩子不懂规矩的话柄。就这么端出端进,直到过了正月十五,最后那位客人来了才可以吃完。

       家族里,假如有当年的结婚的新娘子、新女婿,大年初几上,必须去拜见新长辈,在那个年代晚辈买几包酥糖、几包点心、几瓶麦乳精即可。长辈必须留顿比较丰盛一桌菜。出几十块钱的见面钱。再丰盛无非是红烧肉、糖醋鱼、鸡鸭肉等罢了。

          以上说的是改革开放前,宜兴人过年的习俗。自从改革开放后,农家人包产到户,农忙过后有的去厂家上班,有的外出打工,有办厂的,有做生意的,搞水产养殖的,农民经济蹭蹭的往上长。随之,过年也和以前大不一样。大人孩子,不再盼着过年吃几顿肉。而是盼着过年团聚一堂。

       在外打工的一般在农历腊月中旬几乎全部到家。上班组,春节放假一个礼拜。去街镇买回对联,在大年三十这天贴上,家家如此。

       曾经低矮的房子,都翻盖成两层小楼房,门前不再是腌制的咸鱼咸肉,年底这几天采购的年货也大不一样,有干果小核桃,杏仁、松子、碧根果等,糖果是牛奶巧克力的。肉,吃多少买多少,家家有了冰箱,进了腊月二十,就开始包糯米团子,做好放进冷冻箱里坏不了,吃完再做。经济条件好了,啥时候想吃啥时候做。村上的孩子很少,因为年轻人都在城镇买了房子,到年初一这天,孩子们回家看望父母,孩子大人地穿着整洁时髦,不亚于城里人。门前不再是挂着的咸鱼咸肉,而是停着的一辆辆轿车。

     请新娘、新郎吃饭这风俗依然没变,只是不再在家里炒菜吃饭,而是去宾馆。晚辈去看望长辈,不再是酥糖,点心,而是水果礼盒和营养品,品种繁多,有冬虫夏草、有燕窝、有富硒康等。长辈们出的见面钱,有以前几十块,到如今的几千块不等。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贴春联,风俗不变,日子富裕了,祭祖依然没变。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没变,送旧年,迎新年由以前的大小鞭炮,变成了放烟火。

      回首往昔,喜看今朝,令人感慨万千,感恩祖国,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祝福我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