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年话龙|阜阳城“龙王庙”在哪,“龙王爷”是谁?

 颍州西湖会老堂 2024-01-25 发布于安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王是神话传说中最具代表性的水族灵兽,被认为是掌管雨水等与水相关的至尊大神。古代先人出于自然力量和龙图腾的敬畏,黎民百姓对能在广袤的天空上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龙王爷崇拜有加,无论是各级官府还是普通百姓,在各地城乡建有大量供奉龙王爷的“龙王庙”。

  龙王庙既然与与水相关,通常多建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如江河湖海、水渠沟洫和甘泉水井等处。古代颍州官府所建的“龙王庙”,也叫张公祠、张龙公()祠等,坐落于阜阳古城南城“迎薰门”(南门)外护城河南岸的一片高耸的地带上。

  阜阳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明正德《颍州志》(卷之二·祠祀)记载:张龙公祠,“在南城外郭,神本颍人,居百社村,张姓,讳路斯,隋进士,令宣城。罢归,尝告其妻子曰:吾龙也。后与九子俱化为龙,立祠百社,岁时请祷获应,移庙南郭”。

(《州图》)

  旧志中所记载的张龙公,即“由人化龙”的张路斯。张路斯祖籍河南南阳。在唐朝景龙年间(707709)曾任宣城县令,关心百姓疾苦,重视农耕生产,率领百姓开沟挖渠,利废造田,遗存有“张路斯田”“张公桥”等,在任颇德卓越。后隐退于颍上县百社村,他自认是龙的化身,民间也把他神化为龙,他的9个儿子也都成了龙,官方建了祭祀他的张龙公祠。不仅在颍州地方,而且在河南境内遇有旱涝灾害,如果诚心祀祷,往往也很灵。因此朝廷下诏封张路斯为“昭灵侯”,他的妻子石氏封为“柔应夫人”。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在其金石学著作《集古录》中,记载有张路斯与九子化龙的神话故事。

  古代政府官员祭祀龙王祈雨祈晴,不仅是本职责任所在,也是为百姓解除困厄,体恤民情和爱民之心的体现。唐宋以来,颍州官府遇有旱涝等天灾,往往是在第一时间前往颍上县张龙公祠祭祀。北宋皇祐元年(1049),大文学家欧阳修任颍州太守时(相当阜阳市长),曾多次去颍上张龙公祠祭祀应验,写有《祈晴文》《祈雨祭张龙公文》等。北宋元祐六年(1091),苏东坡任颍州太守,遭遇大旱,粮食歉收,苏东坡一面上奏朝廷减轻百姓赋税,开仓赈济,一面特遣州学教授陈师道和儿子苏迨去颍上张龙公祠迎接“龙骨”。随之在颍州西湖改建了一座张龙公行祠,因张路斯赐为“昭灵侯”,此行祠后来又称“昭灵宫”。

  苏东坡“与吏民祷焉。其应如响。”他为此作《祈雨迎张龙公祝文》《祈雨送张龙公祝文》及《祷雨张龙公既应,刘景文有诗次韵》等诗文,书《颍州祈雨诗帖》(《颍州祈雨诗帖》、《颍州祷雨纪事》、《龙公神帖》),立《昭灵侯庙碑》记述这次祷雨活动。东坡的行楷《颍州祈雨诗帖》仍存世,但大楷《昭灵侯庙碑》却不知所终了。

(图《颍州祈雨诗帖》)

  后来黄河决口,黄水泛滥,多次侵颍,造成“大水冲了龙王庙”,设在西湖之畔的张龙公行祠受到严重损毁,祠内的张龙公神像也被洪水冲的晕头转向,不知去了何处。后来巧了,被一农民在犁地时从淤土层中发现,此事不敢怠慢,遂敲锣打鼓,毕恭毕敬地把神像送归在南城迎熏门(南城门)外护城河南岸重建的张龙公祠内。张龙公祠坐北向南,两进院落,有山门、正殿、耳殿、厢房等及龙井等建筑,正殿供奉张龙公神像和木主,祠内立有布衣赵耕,官员欧阳修、苏轼等记载张龙公及祷雨活动的碑石。

  龙公祠内还有一眼古井。道光《阜阳县志》(卷二·舆地志)评价:“龙王庙井,县南,张龙公庙前。水最甘洌。”附近的市民常到这眼井打水,相传常喝古井甘泉有助益寿延年。民间还把这眼古井视为龙异出入之地。大凡有龙王庙的地方必有“龙王庙井”,而祭祀古井也是祭奠龙王的重要内容。龙王庙移建城南后香火蔚盛。官方岁以春、秋上巳日隆重致祭,其祝文曰:“于维明神,孔武且仁,有求即应,有旱即霖,茂我百榖,粒我烝民。今兹仲春、秋,特举明禋,神有显道,桴鼓鉴临。尚饗!”

  明嘉靖五年(1526),北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史道任河南按察司颍州按察分司兵备道佥事。在颍期间多有善政和建树,使民心安稳、社会安定。有一年,颍州大旱,史道心急如焚,带着供品,亲往城南门外的龙王庙祈雨。心诚辄应,不日大雨倾盆,旱情得以缓解,百姓心存感激,以至史道离开颍州5年后,官府仕民仍感念他的业绩,在南城河南按察司颍州按察分司兵备道衙署内立《佥宪史公去思碑记》。清康熙《颍州志》等收录碑记全文。《佥宪史公去思碑记》由著名书法家、河南按察司佥事李宗枢书丹,字体呈现出方劲古拙、笔势生动的汉隶特色。这块石碑于2014年10月2日,在清代颍州府署衙旧址(今东关铂金广场地域)施工时出土,现藏于阜阳市博物馆。

  (图《佥宪史公去思碑记》)

  清嘉庆七年(1802)年,山西临汾人樊士鉴,由工部郎中外转任颍州知府,也到张龙公祠祈雪,应验后并作《辛酉正月祷雨张龙公祠,得雪盈尺》诗。进士出身的知府樊士鉴精于收藏鉴赏,也是苏东坡的崇拜者,现在称“粉丝”。他与阜阳县学训导宫樟多方访求苏东坡碑刻遗墨,终于在颍州府城宁秀才家发现了《西湖月夜泛舟听琴》残碑,并精拓多份珍藏馈朋,还为此特作长篇《志东坡西湖月夜听琴诗》,以明志趣。清嘉庆十一年丙寅(1806),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翁方纲七十四岁时,在苏轼生日(农历十二月十九)这天,邀集诸多名士到家中,在自家的“宝苏斋”(藏书楼)展示了收藏的诸多东坡书画真迹和珍稀碑帖,如《天际乌云帖》《罗浮松石屏》,及新获的《西湖月夜泛舟听琴》残石拓本等,以大家分别在这些书画上写跋题记等形式,为所景慕的苏东坡庆祝生日,雅称为“祭苏会”。会上,翁方纲作诗《苏书颍州月夜泛舟听琴诗残石本》。

(图 《西湖月夜泛舟听琴》) 

  清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十五日,安徽巡抚陶澍来颍州大校场(今千百意地域)校武阅兵。陶澍,清代名臣,中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改革家。陶澍莅临颍州府时正赶上颍州及各属县久旱无雨,民情惶惶。陶澍即斋宿行馆,翌日凌晨,由颍州知府马志燮、阜阳知县朱艧等随侍,至城南郊张龙公庙焚香祈雨。

  两天后,下微雨,后便大雨滂沱,遍及颍州各县。陶澍的这次祈雨大见成效,不仅解决了旱情,还给颍州带来了连年的粮食大丰收。知府马志燮、知县朱艧遂在颍州古西湖建“临颍亭”,亭联为“爱民霖雨降;德政颍河清”,颂扬陶公之德知府马志燮亲撰《新建临颍亭碑记》为陶公树碑立传,碑阴还刻《岣嵝碑》(原在湖南省衡山县云密峰)文字内容。相传此碑为颂扬夏禹治水功德遗迹,亦被称为“禹碑”、“禹王碑”、“大禹功德碑”。

(图《新建临颍亭碑记》)

  当时的颍州及辖县均建有张龙公祠。当然,也有颍州官员认为颍上县的张龙公祠才是“正宗”,阜阳龙公祠源自颍上。因而则径直去颍上祀雨。如“清光绪某年,颍州府境大旱,知府曹炜亲诣庙祷雨,立应,报以额,令悬庙内”(民国《颍上县志》與地书下)。曹炜,江苏甘泉县(清代江苏旧县,现为扬州市邗江区)人,癸亥进士。殿试二甲朝考一等,入翰林院,获朝廷倚重。

  清光绪六年(1880)七月始任颍州知府,主政多年颇有德声。光绪十三年(1887),上游河南郑州黄河决口,阖郡被水淹,人民流离失所,惨不忍睹。炜饬所属出仓谷散放,并请于当道,募集赈款,全活无数。以忧劳致疾,翌年卒于任上。追赠道衔,授中宪大夫。(《甘泉县续志》)光绪十三、十四两年,黄河在郑州决堤,安徽多地受灾。时任安徽凤颍六泗道任兰生“奉檄抵颍州,督皖北赈抚”不幸摔伤,染毒不治卒于颍州。颍州知府曹炜听说湖北提督颍州人程文炳,与之多年至交,宅中存有金丝楠木“花板”(棺材),即飞函“议酬价五百金”应用,程文炳答复乐意出让,但拒收酬金,并撰挽联致哀,一时传为佳话。任兰生身后,留有一座蜚声中外的私家园林苏州“退思园”。

图曹炜书法

  历代颍州旧志城厢图多有“龙公祠”(龙王庙)在南门外东则护城河南岸的标志。民国三十五年(1946)《阜阳县城厢图》中仍有标注,“张龙公祠”赫然在目。城南门外龙公祠旧址先后为阜阳县马车社、运输公司等单位。据《阜阳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8月第1版,第二十八章·宗教)记载:“龙王庙”,位于阜阳城南马车社,有庙产房屋16间,田地100亩,民国时期毁于黄泛。目前龙公祠旧址所在地域仍存,但已在开发为一处住宅小区。

  张龙公祠曾是古代颍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旧志城图均有标记。属于“汝阴八景”之”“南冈雪色”、“杏林晓莺”景区的范畴。每当春季,“城南高阜,杏花最繁,金衣掷锦,红树歌春”。南门护城河东西小沿岸的卧牛岭、龙公祠等景致,掩映在胭脂万点的杏花丛中。阜阳南郊“张龙公祠”,做为曾经的一处历史文化景点,当年曾有文史专家学者建议在南城河南岸原址或附近,重建一座“龙王庙”或“龙王庙井亭”,并与其东侧的“望霍楼”(奎星楼)和“青龙桥”(塔南侧,护城河水流经东清河)相呼应,应是一个不错的城市建设规划创意。至少设立一块《张龙公祠遗址纪念碑》,以便市民了解古颍州的这处曾经辉煌的景点和这段历史文化。很遗憾,没人理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