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伏羲女娲手里拿的根本不是“规矩”,而是“正”和“反”两个字

 大山860 2024-01-25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伏羲女娲图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都认为伏羲女娲手里拿的就是圆规和方矩,很少有人去怀疑。

但是,笔者认为,他们手里拿的是最原始的文字符号:“正”和“反”。

我们先来看看把甲骨文作为字源的演变过程。

“正”字的演变:

图片

甲骨文的“正”,就是有一只脚,脚趾对着一个城邑(方形框),表示向着城邑出征,所以人们认为“正”来自“征”。

图片

甲骨文的“反”,是一个半包围的框里面有一只手,人们认为“反”的意思就是在攀爬悬崖。

图片

反字

因为人们只见过甲骨文,没见过比甲骨文更原始的文字符号,所以只能这样解释了。

然而,当我们看到伏羲女娲手里拿的东西,对“正”和“反”就有了真正的理解。

图片

正——反

两只脚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就是正。

两只脚分别指向不同的方向,就是反。

图片

正——反

这就类似“镜像效应”或‬所谓‬的“量子纠缠‬”,如果其中一个是正的,那么另一个肯‬定是反的。

图片

伏羲女娲图

在“伏羲女娲图”中,那个代表“正”的符号被人们误认成了圆规,那个代表“反”的符号被人们误认成了方矩(角尺)。

太极图(河图):

“正”和“反”代表了太极图(河图)的阴仪和阳仪。

图片

阴仪阳仪

伏羲女娲图实际上也代表“玄”字:

图片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

“伏羲”二字是什么意思?

“伏”字的上古音:

图片

伏字古音

查一下“伏”字的古音,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伏”和“蜀”一样,都是西羌语'brug(龙)的音译。

“蜀山”的“蜀”、“逐鹿‬”的“逐‬”、“伏羲”的“伏”、“天竺”的“竺”、“不周山”的“不周”,都是西羌语'brug(龙)的音译。

而“羲”的意思,大致是表示柱形的物体或环形的物体。上面是一个羊头,下面是一个戈。

所以“伏羲”的意思就是“龙柱”或“龙环”。

图片

伏羲(龙柱)

“女娲”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女娲”的“女”字并不是代表女性,而是代表蛇(龙)。

在咱们中国的很多方言里,都把蛇叫做nag,发音近似“那个”。

我们再来查一下“女”字在古代的发音,居然可以带有尾音g:

图片

女字古音

由此可见,“女”字在古代可以发成nag的音,也就是代表蛇。

图片

女——蛇

梵语中的nāga就是蛇,和我国方言nag是同源关系,也就是有相同的来源。

由此可见,《山海经》里有很多带有“女”字的人名,实际上都不是女性,而是蛇龙。

再看“娲”字:

图片

娲字古音

“娲”字的古音近似“哥落尔”,来源于藏语(西羌语)的'khorlo(འཁོར་ལོ 圆形、环形),汉语的“轱辘”也是其同源词,代表圆环形的物体。

“女”就是蛇,“娲”就是圆环,所以“女娲”就是一条圆环形的蛇。

图片

环形蛇龙

图片

各种环形蛇(女娲)图案

图片

盘龙——环形蛇——女娲

补充说明:

《路史》里说尧帝“握嘉履翼”,意思是说尧帝手里握着“嘉”,脚下踩着“翼”。

“嘉”是什么东西?

很多人都认为“嘉”就是权杖。

但是,“嘉”这个字,无论字形还是发音,都和“杖”没有联系。

“嘉”字的上古音是kral:

图片

嘉字古音

嘉,上古音“格拉尔”kral

看来,汉语的“嘉”和藏语的'khorlo(འཁོར་ལོ 圆形、环形)同源。为什么kral和'khorlo同源呢?因为他们都包含了 k、r、l 三个共同因素。

图片

尧帝握嘉

藏语的'khorlo,意思是圆环、圆圈、轮、圆形。有些人把轮胎叫做“车轱辘”,其实“轱辘”这个词就是'khorlo,指圆形的东西。而古代的“嘉”字,也是代表圆形的。所以说,“握嘉”并不是手里拿着权杖,而是把手握成圆环形。

以前有一个成语叫“握嘉赤手”,就是把手握成环形,手里什么都没拿。

下图是陕西鱼国墓出土的“国王鱼伯和王后井姬”铜像:

图片

赤手握嘉

这种“握嘉”的环形手代表权力,握成的环越大,权力就越大。

《山海经》中“女娲之肠”解析

“女娲”一直都是很多人眼里的女神,实际上女娲是环形蛇,并不是女性。在《山海经》里,这位“女神”只出现了一次。

《山海经·大荒西经》:

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图片

淑字古音

看看“淑”字的古音,就会发现“淑”和“蜀”一样,都是的音译,代表龙。所以这个“淑士国”就是“龙国”,就是二里头绿松石龙的国度(巫咸国)。

图片

二里头绿松石龙

淑士国有神十人,叫做“女娲之肠”?

很明显“女娲之肠”是“女娲之祭”的误认:

图片

祭——肠

考古工作者发现,二里头遗址的祭祀团队大约由十人组成。正符合《山海经》的十个女娲之祭,也就是十个大祭祀。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巫师团队——女娲之祭(灵山十巫)

图片

祭祀团队(想象图)

二里头(淑士国)十个祭司的首领就是巫咸,就是商朝的始祖——契。

图片

商朝始祖——契

图片

河南偃师境内的山

伏羲的姓氏——风(凤)

《山海经·西山经》说:

“又西二百里,曰鹿台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银,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其鸣自叫也,见则有(无)兵。”

原文是“见则有兵”,意思是说只要凫傒出现,就会有战争。

但是,根据《山海经》的其他描述,应该是“见则无兵”。

《山海经·海内经》说:

“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

《山海经·南山经》说:

“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羲,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凫傒就是凤凰,而《山海经》里的其他章节提到凤凰都是“见则天下和”,所以凫傒应该是“见则无兵”。

《阴阳书》说:

“凤凰之象,首戴德,背负仁,颈荷翼,膺报信,足履政,尾系武。”

这些书提到凤凰时,都说“首文曰德”,就是头上有代表“德”的符号。

“德”字的核心部分就是凸出的眼睛。

图片

德字

直——德——纵目

三星堆的几个人面鸟身铜像基本都有凸出的眼睛(纵目),所以符合“德”字的形象。

图片

“翼文曰义”,就是翅膀上有代表“义”的符号,就是羊角形符号,其实这个符号也是“九”字的另一种写法。

“膺文曰仁”,就是胸部有代表“仁”的符号。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鼎文,“仁”字都是由“人”和“二”两个字组成的。而这个“二”字,正是太极图的“阴”和“阳”,所以太极图就是代表“仁”的符号。

图片

早期的太极图,又名河图

“腹文曰信”,就是腹部有代表“信”的符号。是“信”的同音字“囟”。

图片

囟字

囟——信:

图片

凤鸟

“背文曰礼”,尾巴上有代表礼器的“豆”字。

由于人面鸟身铜像看不清尾巴,所以用“颛顼首戴干戈”的铜像把这几个字展示一下:

图片

颛顼首戴干戈

人面鸟身铜像(凫傒):

“足履政(正)”,如果两只脚指向同一方向,就是“正”;如果两只脚指向不同的方向,就是“反”。

图片

凤鸟凫傒(伏羲的姓氏)

两仪:

图片

太极图(两仪)

四象:

图片

轩辕之丘(其丘方,四蛇相绕):

图片

原创:常行居士  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