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宅是一本耐读的古书

 苏迷 2024-01-25 发布于上海
《姑苏晚报》2024年01月09日 B06版

  马安沧

  2021年的一个春日,一行访客衣着光鲜,来到金庭镇林屋村洞山下二组,自述姓马,来自湖南长沙,来苏州寻根问祖。一番交流之后,确定为林屋村“遗安堂”马氏后人。一行人既激动又感慨,功成名就后的寻根问祖,远比毅然决然离开时来得愉悦洒脱。

  1653年冬,下了罕见大雪,极为寒冷,灾情严重,苏州太湖断航,港口封冻,“人畜冻死万计”,柑橘、茶树几乎灭绝。无奈之下,马家兄弟随几位乡人逃荒般离开西山,前往湖广。卖苦力、当学徒、讨生活,置之死地而后生,兄弟俩肯吃苦、人机灵,渐渐站稳脚跟,几年后有了自己的门面店铺。此后,利用苏杭得天独厚的条件贩运棉布、丝绸和粮食等物品,“以轻重而取弃之”,居然有所成就。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小说集《醒世恒言》中写道:两山(指东、西二山)之人,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为贾,江湖上有个名号,叫做“钻天洞庭商帮”。

  父亲端坐在老宅厅堂中,老屋静谧,一只猫趴在窗框上,说起祖辈“钻天洞庭”的往事他总是虔诚而敬佩。那是康熙三十四年春节的一天,已在湖南长沙经商半生的马家兄弟二人,对着窗外漫天飞雪愁肠百转:米行、丝绸生意竞争越来越激烈,听说开年后赋税又要增加,趁现在略有积蓄,身体尚健,不如回老家吧。此念一出,便如野草般疯长。半年后,兄弟俩回到苏州西山洞山下村。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房安家。兄弟两人在几间破老宅前兜兜转转,最后在山坡南侧定下方位不日开工。历时两年,宅院终于落成,依山而建,侧有橘林。父亲清晰地记得它的格局:前后五进,砖木结构,门厅、厢房、书房、院落、天井精巧雅致,高耸的烽火墙气派宏伟,最后取名“遗安堂”,意指把安定留给子孙后人。

  洞山下是西山岛上一个小山村,遗安堂是古村中几个堂之一,名不见经传。而距遗安堂一箭之地,却有一座比钻天洞庭商帮年代更久远、影响更大的书院——林屋书院。江南好读书出状元,林屋书院走出了多少状元已无从考证,书院的创办人马国珍,却有点来头。马国珍,宋代理学家,林屋洞山下人,此人遵从赫赫有名的白鹿书院条规,一心治学,1228年,被宋理宗赵昀召见,赐号静逸居士。林屋书院相继走出多位名人,其中,武将秦孝义,西山秦家堡人,平生倜傥有大节,南宋祥兴二年(1279)宋军大败,秦孝义随南宋末代皇帝赵昺在广东崖山一起跳海,壮烈殉国。文人秦敏树,号林屋山人,清光绪十七年作《林屋山民送米图》赠予廉吏暴式昭,轰动一时。秉性温润的江南人士,此刻的忠义气节和宅心仁厚,跃然纸上。父亲识字不多,这样的故事他是认真说与我们听的。

  父亲说,西山林屋马氏祖籍陕西茂陵,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老宅与祠堂一样,是家族的根脉与血地。遗安堂现仅存一进,保留砖雕门楼一座,砖雕字迹已基本破坏,“孝友大义”依稀可辨。我伫立无言,我的祖、父辈在那里降生、成年,直至老去,我和我的兄长们也在这座老宅里玩耍、成长。我一直觉得,老宅是早起断文识字、深夜挑灯苦读的好地方,它没有浮躁,使人安静。

  当然,古村古宅也有烦恼时。每逢黄梅天,老方砖能沁出水来;“台痕上阶绿”是寻常,行走其上胆战心惊;最苦农忙时,父辈们拖着笨重的农具在斑驳的青砖上进进出出,游客眼中古村落“残缺的美”此刻并不完美。灰蒙蒙的老宅,弄堂逼仄,古巷幽深,我习惯在天井中抬头看四角天空。

  再说回父亲。父亲兄弟四人,父亲分得老宅中的一进。然而世事叵测,老宅的命运随着时代而不断变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破四旧”时,精美的砖雕、木雕或被凿或被砸;八十年代,花格窗、大方砖在古董玩家的反复光顾中消失;九十年代,手中有闲钱新建三上三下的新居了,掐头去尾进行拆建,前后五进变成三进;跨入新世纪,伴随着新农村建设,伯父们陆续拆建出去,最后仅留下父亲与叔叔。母亲总嘀咕此事,也向往搬出去,父亲大发雷霆,坚决不允。

  父亲将气撒在了田地上,用他的话讲——向荒山进军。几番酷暑寒冬,屋后七墩山上的枇杷、茶树、梅李渐成规模。与我相反,父亲特别喜欢黄梅季,那是农民最忙碌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短短30天,枇杷、杨梅、黄李……挨着上市,接续了碧螺春茶与银杏板栗的空档。农忙是要抢时间的,这样的日子叫“汛”,枇杷汛、杨梅汛,即来即走、转瞬即逝。黎明即起,上山采摘,一根扁担两个筐,再赶早班车,在姑苏城里沿街叫卖的,很多都是东西山的乡亲。

  而与父亲务农主战场七墩山遥遥相望的林屋山,历史上曾有过一场人文盛事。据载,吴王阖闾使灵威丈人入林屋洞寻找大禹治水的水经《素书》,志书中有权威的《吴地记》载:“包山,在县西一百三十里,中有洞庭,深远世莫能测。吴王使灵威丈人入洞穴,十七日不能尽,因得玉叶,上刻《灵宝经》二卷,使视示孔子,云:'禹之书也’。”现林屋洞入口处存摩崖石刻“灵威丈人得大禹素书处”。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难抑好奇,“万历丁未,始泛舟太湖,登眺东西洞庭山,访灵威丈人遗迹”,据考,林屋洞或是徐霞客出游第一站。由此,天下第九洞天——林屋洞名扬天下。

  渐渐地,与林屋洞一路之隔的古村老宅有了商机,破墙开店,搞农家乐、民宿,人流熙攘。但父亲不为所动,不拆不建不开店。他朴素而坚定地认为:“老房子是祖上传下来的,不能动;房子要有人住,不会坏。”他或许是对的。

  父亲老了,更加木讷寡言,除了劳动,便是在老宅中闭目养神。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老宅,也不愿离开。他的执着甚至执拗,我不理解,我已理解。我眼中的他,笃定而实干,细腻、坚韧、不服输,我解读成一种寄托和传承。父亲的老宅,是一本耐读的古书,它滋养在历史的时光深处,从太湖山水间款款走来,携一袖得水藏风的好风水,出落一卷钟灵毓秀的江南好风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