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术[资料汇编]

 虽然50 2024-01-26 发布于吉林

白术

  【性味与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用法与用量】6~12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摘自《2020版药典》

  ==========

  白术《神农本草经》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要用于脾胃虚弱,痰饮水肿,白汗盗汗,胎动不安等。西医诊为消化不良、慢性胃肠炎属脾胃虚弱证者,慢性肾炎、功能性水肿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证者,免疫功能低下、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先兆性流产、习惯性流产等属于脾虚气弱证者。

  【效用分析】白术甘温苦燥,补脾胃,祛湿浊,助运化,和胃气,善补后天之本,为补气健脾之要药。故可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四肢无力;脾虚不运,湿浊内生,便溏泄泻,食少呕吐;脾胃虚弱,食阻气机,不思饮食,胸脘痞满;脾胃虚寒,吐利腹痛,以及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久泻久利,脱肛阴挺。

  白术甘温健脾运湿,苦温燥湿涤饮,有较强的健脾燥湿、化饮利水之功,多用于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痰饮水肿之证。白术补脾胃,实肌肤,固表止汗,为补气固表止汗之常用药。治表虚白汗,单用白术即效。

  白术能健脾益气,兼有安胎之效,故适用于妇女妊娠,脾虚气弱,生化无源,胎动不安之证。

  【配伍应用】

  1.白术配苍术:白术偏于补,健脾之力强,长于健脾燥湿;苍术偏于燥,燥湿之力强,善于燥湿健脾。两药配伍,可增强燥湿的作用。适用于寒湿痹痛、带下等。

  2.白术配半夏:白术功善补气健脾燥湿;半夏功长燥湿化痰止呕。两药配伍,可增强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脾虚生痰所致眩晕头痛,胸闷呕恶等。

  3.白术配车前子:白术甘温能健脾,苦温能燥湿,具健脾燥湿之功;车前子甘而滑利,寒凉清热,具利尿通淋之用。两药配伍,有健脾燥湿,利小便实大便之效。适用于脾虚湿盛之湿泻、暑泻。

  4.白术配黄芩:白术长于益气安胎;黄芩善于清热安胎。两药配伍,可增强益气清热,和阴安胎的作用。适用于素体气虚、里有湿热的胎动不安。

  5.白术配杜仲:白术长于益气安胎;杜仲善于补肾安胎。两药配伍,可增强益气补肾安胎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胎元不固的胎动不安等。

  6.白术配当归:白术长于益气安胎;当归善于补血和血。两药配伍,可增强健脾益气,养血安胎的作用。适用于妇女妊娠,脾虚气弱,生化无源,胎动不安等。

  7.白术配升麻:白术长于补气健脾;升麻善于升举阳气。两药配伍,可增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适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而见脱肛,阴挺等。

  8.白术配人参:白术长于补气健脾;人参善于大补元气。两药配伍,可增强大补元气,补气健脾的作用。适用于脾胃气虚,运化失常引起的气短倦怠,面色萎黄,食少腹胀,饮食不化等。

  9.白术配白芍:白术长于健脾燥湿;白芍善于养阴柔肝。两药配伍,有健脾柔肝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肝旺脾虚之肠鸣腹痛,大便泻泄等。

  10.白术配巴戟天:白术健脾以助肠运;巴戟天补肾以助开闭的功效。两药合用,有健脾补肾,温阳开闭的功效。适用于肾阳衰微,大便秘结,畏寒腹痛者。

  【鉴别应用】

  1.生白术、土炒白术、麸炒白术:我国古代白术的炮制方法约有50多种,如生切、炒焦、土炒、麸炒等,应用辅料20多种。其中一些炮制方法白唐宋始,世代相传,一直沿用至今。现代白术炮制品主要有生白术、土炒白术、麸炒白术三种。生白术以燥湿健脾,利水消肿为主,用于痰饮,水肿,以及风湿痹痛等。土炒白术,因借土气助脾,故补脾止泻力胜,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等。麸炒白术能缓和燥性,借麸人中,增强健脾作用,用于脾胃不和,运化失常,食少胀满,倦怠乏力,表虚白汗,胎动不安等。

  2.苍术与白术:两者同属菊科植物,同归脾、胃经,均有燥湿健脾作用,用治脾虚水停、湿滞中焦之证。然苍术为化湿药,善于燥脾湿,又能发汗解表,祛风胜湿。白术为补气药,以补脾气见长,又能止汗,安胎。故湿盛之实证多用苍术,脾虚之虚证多用白术;风寒感冒及风湿痹证用苍术,脾虚白汗、胎动不安用白术。另外,苍术尚能明目,可用治夜盲及眼目昏涩诸证。

  3.人参与白术:两者均味甘苦、性温,入脾经,为补气要药,皆有补气健脾之功,且常相须为用。然人参补益力强,又归心、肺经,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之危重证;又可益血生津,用于热病口渴、气津两伤及消渴证;还能安神益智,益气壮阳,以治失眠健忘及阳痿等。白术虽补益之力大不如人参,但专入脾、胃经,擅长健运脾胃,燥湿利水,且有止汗、安胎之效,用于脾不健运,脾虚水停,肌表不固,胎动不安。

  4.黄芪与白术:两者均甘温入脾,皆能补气健脾,利水消肿,固表止汗,同治脾胃虚弱,水肿停饮,卫表不固。然黄芪补气之力更强,尤擅长益气升阳,兼能托疮生肌,用于脾阳不升,中气下陷,以及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溃久不敛等。白术补气之力较弱,但功专于脾胃,又有益气安胎作用,用于妊娠脾虚气弱,胎动不安。

  5.茯苓与白术:两者均味甘入脾而具健脾之功,同治脾虚诸证,且常相须为用。但茯苓甘淡平,归心、肾经,功善利水渗湿,且能宁心安神,用治各种水肿,心悸失眠。白术苦甘温,兼入胃经,长于燥湿健脾,利水,又能固表止汗,益气安胎,用治脾失健运,肌表不固,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5~15克。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

  【使用注意】燥湿伤阴,属阴虚内热或津液亏耗燥渴者,不宜服用。

  【药理作用】

  1.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白术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自然玫瑰花环形成率,促进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增加IgG的含量。且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2.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白术的主要成分苍术酮具有保肝作用,白术乙酸乙酯提取物可明显增加胆汁分泌量。白术丙酮提取物300毫克/千克可明显减少胃液量,提高胃液酸碱度,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保护胃黏膜,对应激性胃溃疡有显著抑制作用。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白术有血管扩张作用;对心脏则有抑制作用,剂量过大可致停搏。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白术制剂具有抑菌作用。

  5.对血液系统的影响:白术煎剂能显著延长凝血酶原时间,而根的作用强于茎。

  6.对平滑肌的影响:生白术煎剂对肠管活动的影响与肠管所处的机能状态有关,其兴奋时则呈现抑制作用,抑制时则呈兴奋作用,表现出双向调节作用,大剂量白术水煎剂能促进胃肠运动,而对子宫平滑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此外,白术尚有一定的抗肿瘤、抗衰老、抗氧化、利尿、降血脂等作用。

  【临床新用】

  1.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用顺激合剂(主要由白术、白芍、元胡、合欢皮组成)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效[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4):269]。

  2.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养阴清肺逐瘀中药(生地黄、麦门冬、黄芩、桑白皮、葶苈子、胆南星、炒枳实、全瓜蒌、鱼腥草、金银花、蒲公英、紫丹参、桃仁、川芎、苍术、炒白术、黄芪),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有效[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4):18]。

  3.治疗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运用张氏精索静脉曲张方(由黄芪、生地黄、党参、茯苓、赤芍、丹参、菟丝子、白术、当归、桂枝、淫羊藿、枸杞子、炙甘草、柴胡组成)治疗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有较好疗效,能增加配偶妊娠率[新中医,2003,(1):22]。

  4.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用健脾养胃汤(党参、白术、半夏、丹参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陕西中医,2003,(1):3]。

  5.治疗白细胞减少症:运用健脾养荣片(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精等)治疗气血两虚之白细胞减少症有效[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10):593]。

  此外,尚有用白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儿童支气管哮喘、儿童呼吸道感染、肝硬化低蛋白血症、高血压病、溃疡性结肠炎、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报道。

  ——摘自《临床中药学》[高学敏,钟赣生]

  ==========

  白术消痰壅,温胃,兼止吐泻

  【译注】白术燥湿化痰以消除痰浊壅积,温胃健脾而制止呕吐泄泻。本品味甘苦性温,有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治脾虚水停的痰饮水肿、小便不利,脾气虚证、食少泄泻及气虚自汗,脾虚胎动不安。

  【用量】6~12g。

  【用法】水煎服。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

  【注意事项】本品燥湿伤阴,用于中虚有湿之证,如属阴虚内热或津液亏耗燥渴便秘者,均不宜服。

  【配伍】白术配苍术,燥湿健脾,治寒湿痹痛、带下等症;配茯苓,健脾利湿,治脾虚不运,痰饮内停的呕吐泄泻及脾虚水肿;配干姜,温中散寒,健脾化湿,治脾胃虚寒,脘腹胀痛;配黄芩,益气清热安胎,治内有湿热的胎气不安。

  【附方】

  1.枳术汤(《金匮要略》)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及脾胃虚弱,饮食停滞。枳实7枚,白术60g。水煎服。

  2.白术散(《外台秘要》)治呕吐酸水,结气筑心。白术、茯苓、厚朴各6g,橘皮、人参各3g,荜茇、吴茱萸各2g,槟榔、大黄各5g。水煎服。

  【按】白术、苍术一类二种,古时通用,《神农本草经》未分,《名医别录》指出有赤、白两种,《本草纲目》列为两条,今已分别应用。二药均能燥湿健脾,白术兼能补气、止汗、安胎;苍术又能祛风湿、散寒邪、明目。苍术燥湿作用较白术为强,且可散邪发汗。故脾弱的虚证多用白术,湿盛的实证多用苍术;止汗安胎用白术,发汗散邪用苍术。

  ——摘自《药性赋白话解》[高学敏]

  ==========

  白术

  白术和苍术,在古代是不分的,在张仲景的一些处方,统称叫作术。后来陶弘景发现术有两种,植物的形态、功用有区别,一分为二,分为了白术和苍术。白术是在浙江的于潜,道地的药材又称为于术。

  白术的第一个功效,补脾气,可以用于脾气虚证。白术在补脾气的药当中,常常把它称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前人的这句话,绝不是说补脾气的作用,在这一类药当中,是最强的,脾气虚,有倦怠乏力一些症状,人参的作用是最强的。如果脾气虚,又有清阳不升,中气下泄,黄芪的作用是最强的。脾是主运化的,脾气虚,运化无力。不但表现在纳食的功能,消化的功能,散布精微的功能降低了,更主要,对水湿的运化,如果脾气亏虚,对水湿的运化功能也随之降低,就很容易出现水湿内停,也出现脾虚生湿的病理表现。脾虚以后,不但倦怠乏力,肢体沉重,往往与湿浊阻滞有关,不完全是气的充养不够造成的。脾虚很容易出现泄泻,大便溏薄,这湿浊内盛,引起痰饮水肿,或者妇女的白带过多,在脾虚证当中,经常出现了脾虚而有湿邪,湿浊内盛的情况,白术,既是一个补气健脾的药,又能够通过燥湿利尿,有效地排除脾虚而停滞于内的这种湿浊,白术是一个偏于温燥的药物,为脾所喜,在脾虚而出现的湿邪阻滞、倦怠乏力、身体困重,或者吐泻、痰饮水肿、白带过多这样一些证候当中,白术是最适合的,既能够补虚,又能驱除湿邪,称为是脾脏补气健脾的第一要药。四君子汤当中用白术,一方面补气健脾,可以增强人参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针对脾气虚而生湿的这种病理改变,是很重要的一个辅助的药物。对于有一些脾虚湿盛的,往往还要以白术作为方当中很重要的药,脾虚的泄泻,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七味白术散,里面很多补气健脾的药,既健脾补气又燥湿止泻。脾虚引起的痰饮,苓桂术甘汤,白术在里面也很重要。脾虚的水肿,人参这些补脾药经常可能还没有使用,五苓散、四苓散这些方。白术其实除了利尿以外,与它的补气健脾有关系的。

  白术作为一个燥湿药,性能里面有一个苦味,苦能燥,白术是一个苦温燥湿药,它的燥湿的功效一般结合到补脾气,用于脾气虚,主要是湿浊内停的时候使用。相对于苍术来讲,它的燥湿的作用不如苍术,如果说偏于实证的,湿浊内盛比较重的,脾气虚又不是很明显的,一般用苍术。

  白术有一定的利尿的作用,利尿作用,弱于黄芪,和黄芪不同,黄芪基本上是益气利尿,主要用于气虚的水肿,实证一般很少用或者不用。白术不同,对于水肿,虚实均宜。

  固表止汗,类似于黄芪,固表止汗的力量弱于黄芪,常常作为黄芪的一个辅助药,玉屏风散,里面有黄芪,也有白术的,黄芪是主要药,白术是次要药,主次比较分明,作为黄芪的辅助。在解释白术固表止汗的机理的时候,一般和黄芪不一样,黄芪是脾肺双补,本身就能够直接补肺气,使卫气强健。而白术,是在补脾气,卫气出自中焦,通过补气健脾,有利于卫气的生成,是从角度来解释,反正始终就避开了肺,对于白术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和知识点。

  从人参、西洋参、太子参、党参、黄芪都是脾肺双补的药,既能补脾气,又能补肺气。但白术就不一样了,没有补肺气的作用,只有一个补气功效,补脾气。为什么这样,白术是温燥的,脾喜温燥,而肺体属金,性喜凉润而恶温燥,温燥之邪,最容易损伤肺津,秋天的温燥,肺就很容易受邪,不喜欢温燥,白术由于的温燥性不为肺所喜,一般不称是补肺气的药。在临床上是不是肺气虚就不能用白术?同样使用,解释的方法是补土生金,通过补脾胃之气,间接地有利于肺气虚证。

  白术安胎和的补脾气密不可分的,用于脾气虚,或者脾虚湿浊内停,在早期出现了吐泻,影响了胎儿的发育,如果没有这种吐泻或者湿浊内阻,脾气虚,不能有效地充养胎元,出现胎动不安,可以使用,首先必须是脾虚证。脾肾两虚,本身有脾虚存在的,配伍一些补肾的药,可以使用。

  苍术和白术,相同的地方,四个字,健脾燥湿。白术,以健脾补气为主,主要用于脾虚有湿的,偏于虚证的,苍术以燥湿为主,以健脾为辅,主要用于实证。前人说白术用于卑监之土,卑监之土,比较低的,偏虚的。苍术,适合于敦阜之土,高出来的土堆,偏于实证,用这几个字,把白术和苍术一个偏于主实证,一个偏于主虚证。兼有功效,完全不同,白术能够固表,苍术能够解表,能够发汗解表,白术是用于表虚不固的自汗,苍术是用于外感风寒。白术还能利尿安胎,可以用于脾虚的水肿和脾虚的胎动不安。苍术还能祛风湿,或者说还能明目,可以用于治疗夜盲证或者风湿痹证,尤其是湿浊偏盛的痹证,相同或者相似的,健脾燥湿,各有侧重。不同的是兼有的功效,白术能够固表,能够利尿,能够安胎,有相应的主治,苍术能够解表,能够祛风湿,或者说能明目,又有不同的主治,这样比较出来,就比较全面。白术用来健脾止泻的时候炒用,其它的原则上还是适合生用的,尤其是脾虚泄泻的,有的还用土炒白术,炒白术、焦白术或者土炒白术都可以增强燥湿止泻的作用。

  ——摘自《张廷模中药学79讲[要点]》

  ==========

  白术

  【现代炮制】

  1.白术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水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2.土炒白术先将土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白术片,炒至白术表面均匀挂上土粉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白术片每100kg,用灶心土25kg。

  3.麸炒白术先将锅用中火烧热,撒入麦麸,待冒烟时,投入白术片,不断翻炒,炒至白术呈黄褐色,取出,筛去麦麸,放凉。白术片每100kg,用麦麸10kg。

  【炮制目的】白术性味苦、甘,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能。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等证。

  白术生用,以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为主,用于痰饮,水肿,以及风湿痹痛等证。土炒白术,借土气助脾,补脾止泻力胜,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等证。麸炒白术能缓和燥性,借麸入中,增强健脾作用,用于脾胃不和,运化失常,食少胀满,倦怠乏力,表虚自汗,胎动不安等证。

  【临床应用】

  1.生用

  (1)四肢浮肿: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具有燥湿利水的作用,用于水湿内停的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如五苓散(《伤寒论》)。现用于肾炎,心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尿潴留,急性肠炎属水湿内停者。

  (2)痰饮内停:常与桂枝、茯苓、炙甘草同用,具有健脾化饮的作用,用于痰饮内停,脾失健运,胸胁支满,目眩,心悸,咳而气短,如苓桂术甘汤(《伤寒论》);若与猪苓、泽泻、半夏等同用,用于痰饮水气停蓄心下,呕吐,吞酸,如苓术二陈煎(《景岳》)。

  (3)睥胃气虚挟湿:常与人参、茯苓、陈皮、半夏、炙甘草同用,具有健脾补气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食少吐泻,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如六君子汤(《世医得效方》)。

  (4)风湿痹痛:常与附子(炮)、生姜、炙甘草、大枣同用,具有燥湿散寒除湿的作用,用于风湿相搏,身体疼痛,不能转侧,如白术附子汤(《金匮》)。

  2.制用

  (1)炒白术

  ①脾胃虚弱:常与人参、茯苓、木香等同用,具有补脾止泻的作用,用于小儿脾胃虚弱,呕吐泄泻,频作不止,乳食不进,身体消瘦,如白术散(《药证》);若与山药、龙眼肉同用,用于泄泻久不止,气血俱虚,身体羸弱,将成劳瘵,如扶中汤(《参西录》)。

  ②痰涎内停:常与干姜、人参、半夏(姜制)等同用,具有健脾和胃,温中化痰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寒、痰涎内停,呕吐少食,或大便不实,饮食难化,咳唾痰涎,如理中化痰丸(《明医杂著》);若与炒半夏、炒桔梗、茯苓等同用,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和,胸膈不利,或痰气喘咳,饮食少思,如分气饮(《良方》)。

  ⑧肝旺脾虚:常与白芍(炒)、陈皮(炒)、防风同用,具有补脾泻肝的作用,用于肝旺脾虚,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如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2)麸炒白术

  ①五脏虚风:常与牡丹皮、枳壳(麸炒)、当归等同用,用于五脏虚风,及头目不利,不思饮食,手足烦热,肢节拘急疼痛,胸膈不利等症,如大效牡丹皮散(《医垒元戎》)。

  ②脘腹痞满:常与茯苓、党参、炙甘草同用,具有补脾益气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健,脘腹痞满,不思饮食,如四君子汤(《局方》),方中白术宜麸炒用。

  ③中气下陷:常与黄芪、人参、升麻等同用,具有益气升陷的作用,用于中气下陷,腹重垂胀,脱肛阴挺,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方中白术宜麸炒用。

  ④气虚自汗:常与黄芪、防风同用,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作用,用于气虚自汗,以及虚人腠理不密,易于感冒,汗出恶风,如玉屏风散(《世医》)。

  (3)土炒白术

  ①脾泄:常与莲肉、茯苓、麦芽(炒)、陈皮同用,具有健脾止泻的作用,用于脾泄,气弱易饱,口渴,大便稀溏,如扶脾散(《寿世保元》);

  ②脾胃虚弱:常与人参、枳实、陈皮等同用,具有健脾,除湿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弱,食停气滞,湿热内阻,胸膈痞满,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如大健脾丸(《古今医统》);若与潞党、云苓、归身(土炒)等同用,用于小儿久病,面黄肌瘦,头发稀少,如补脾汤(《揣摩有得集》)。

  ⑧胎动不安:常与熟地、姜杜仲、酒当归等同用,具有养血安胎的作用,用于妇人妊娠三月,气血不足,冲脉受伤,欲小产者,如千金保胎丸(《妇科玉尺》);若与人参、黄芪、当归(酒炒)等同用,用于妇人产时,损伤胞胎,小便淋漓不止,欲少忍须臾而不能者,如完胞饮(《傅青主》)。

  ④带下:常与山药(炒)、人参、白芍(酒炒)等同用,具有健脾燥湿的作用,用于脾虚肝郁,湿浊下注,带下色白或淡黄,清稀无臭,倦怠便溏,如完带汤(《傅青主》)。

  ⑤脱肛下血:常与生地(蒸熟)同用,具有健脾补血的作用,用于痔漏,脱肛下血,面色萎黄,积年不愈,如白术丸(《杂病源流犀烛》)。

  【按语】古代白术炮制方法约有50多种,应用辅料20多种,其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生切、炒焦、土炒、麸炒等。自唐宋始,世代相传,沿用至今。生用健脾燥湿,利水消肿;麸炒、土炒后增强健脾作用,并能缓和其燥性,临床用于脾胃不和,脾虚泄泻等症;乳制入血润燥;米泔浸,借谷气以和脾;姜汁炒燥湿痰寒痰;脾虚而气滞者,枳实炒或香附炒。

  白术中含挥发油约1.5%,其主要成分为苍术酮,苍术醇等。白术的另一类活性成分为内酯类化合物。白术经炒焦、土炒、麸炒后,其挥发油约损失15%,从而达到缓和“燥性”、减少对胃肠的刺激性的炮制目的,同时也有芳香健脾开胃的作用。

  ——摘自《中药炮制学》[叶定江,张世臣]

  ==========

  白术

  【概述】出自《本经》。苦、甘,温;功能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水肿、痰饮、气虚自汗及胎动不安等证。

  [临床应甩禁忌]

  1.本品苦温性燥有伤阴之弊,故阴虚内热、津液亏耗燥渴者不宜服用。气滞胀闷者忌用,《药品化义》云:“凡郁结气滞,胀闷积聚,吼喘壅塞,胃痛由火,痈疽多脓,黑瘦人气实作胀,皆宜忌用。”

  2.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止汗安胎宜炒用。此外,健脾止泻宜炒焦用,而通便必须生用。

  【用量禁忌】一般用量5~15克,通便则60~120克。

  ——摘自《中医临床用药禁忌手册》[马迁、杨勇]

  ==========

  白术与苍术

  白术与苍术皆味苦性温,归脾、胃经,都有燥湿与健脾之功,均可用于湿滞中焦,脾失健运而脘腹胀满,食少神疲,吐泻,带下等证。现代还常将它们配伍到主治方剂中用治内耳性眩晕。古时苍术、白术不分,统称为“术”,南北朝时期刘宋的陶弘景始分为二:“术乃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二药常相伍为用,如《遵生八笺》载有一方曰“九转长生神鼎玉液膏”其基本组成即是白术与赤术(即苍术)二药,所谓“九转”者,是在此二味主药的基础上(此为一转)根据病人体质的不同而又有八种加味法,如二转加人参,三转加黄精,四转加茯苓、远志,五转加当归,六转加鹿茸、麋茸,七转加琥珀,八转加酸枣仁,九转加柏子仁,总以苍、白二术为基础。白术健脾益气,苍术安胃除湿,使后天脾胃运化有力,气血得以化生,脏腑得以滋养,故方有轻身延年,悦泽颜色之效。现今临床亦常相伍为用,处方往往简称“二术”。

  二药之不同在于:

  1.白术温而不燥,守而不走,最善健脾益气,脾胃气虚而运化无力者尤宜。《本草通玄》赞曰:“白术,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苍术性温而燥,走而不守,偏于运脾燥湿,对湿胜中焦而脾失健运者为宜。《本草崇原》区别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

  2.白术还能健脾利水,《新修本草》即言其有“利小便”之功,用于脾虚水停,而为痰饮、水肿、小便不利。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重用白术(30~60克),治疗肝硬化腹水有满意疗效。苍术可健脾升提,《东医宝鉴》谓其为“雄壮上行之药”,《罗氏会约医镜》谓其为“治痿要药”,《医方十种汇编》谓苍术“入脾能升阳”,现有人用单味苍术治疗胃下垂有良效。

  3.白术能固表止汗,可用于气虚而肌表不固汗多者。《千金方》即单用“白术末,饮服方寸匕,日二服”,治自汗不止;苍术能发汗解表胜湿,可用于外感风寒挟湿之表证。《本草正》谓:“苍术,其性温散,故能发汗宽中。”因其长于祛湿,又可用于风湿痹证。《药品化义》谓其能“统治(上、中、下)三部之湿”。

  4.白术有健脾安胎之效,可用于脾虚气弱而胎动不安。《女科经纶》谓“白术为补脾安胎之要药也”,《本草正义》言:“东垣谓白术主安胎,盖谓妊娠养胎,依赖脾土,术能健脾故耳”。苍术可治眼疾,可用于夜盲症及眼目昏涩。《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即有“苍术治目盲”之说。《医学纲目》说:“治雀目眼,不计时月,用苍术一两,捣罗为末,每服一钱”,《东医宝鉴》有盐术散,即将苍术四两与青盐同炒,去盐,加木贼二两,童便制,共为末,每服一钱,谓“治内障”最验。

  5.白术补脾助运,可使清升浊降,故能用治气虚之便秘。《伤寒论·太阳病》有言:“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入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即风湿病而见脾虚便秘者,用白术治之。苍术水煎服可用治窦性心动过速。

  ——摘自《常用中药功效鉴别》[章恪、章红英]

  ==========

  白术与茯芩

  白术与茯苓均味甘入脾,故同具健脾之功而用治脾虚诸证,二药常相须为用,如《伤寒论》中主治中阳不足,饮停心下的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益气健脾的四君汤等即有此二味。二者又都有利水消肿的作用,所以临床多用以治疗脾虚湿盛所致的肢体困倦,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泄泻,小便不利,水肿,以及脾虚带下等证。如《保命集》中的茯苓汤仅由此二味组成,主治脾虚湿泻之证。

  二者的不同之处是:

  1.白术味兼苦而性温,兼入胃经,药性偏于温燥,以健脾益气为长,如《本草求真》所说“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也”。《本草通玄》亦赞之曰:“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白术又能扶土胜湿,改善脾运,燥湿利水,用治脾气虚,失其健运而湿邪内生,痰饮内停者,亦可用于脾虚妊娠水肿。茯苓味兼淡而性平,兼入肾经,其药性平和,甘补淡渗,以利水渗湿消肿为主,而健脾益气之力不及白术,能使水湿痰饮之邪下行随小便而排出。适用于各种水肿,小便不利之证。《用药心法》谓:“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本草求真》亦强调茯苓“最为利水除湿要药”。《世补斋医书》则言:“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有人用茯苓研粉配合青黛外用治疗骨折所致张力性水泡有很好效果。

  2.白术能固表止汗,可用治气虚肌表不固而自汗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白术可以“止汗”,《丹溪心法》中益气固表止汗的玉屏风散三味药中就有白术。茯苓入心经,可宁心安神。《药性本草》谓其“善安心神”,可用治心悸失眠。如有人以茯苓为主,配合生脉散治疗心悸之证而获良效。还有人用其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获显效。

  3.白术还能益气安胎,《万氏妇人科》谓“白术补脾,为安胎要药”。可用治脾虚胎儿失养,胎动不安。茯苓研末冲服,有生发之效,可能因其能健脾渗水,使湿去血生之故,故可用治脱发证。

  4.白术可以健脾运以治便秘,用于气虚之便秘有良效,有人单用生白术研末吞服治疗虚性便秘颇有效验,茯苓可治中风后语言蹇涩。《卫生宝鉴》载:以炒茯苓配薄荷、蝎尾为末,温酒调服,治中风舌强语涩。现亦有人用茯苓为主配全虫、僵蚕、郁金为末开水调服,治疗乙脑后遗症失语有效。

  ——摘自《常用中药功效鉴别》[章恪、章红英]

  ==========

  白术——茯苓

  【单味功用】白术(见前)。茯苓又名云苓。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肾经。本品甘淡而平,甘则能补、淡则能渗,既能扶正,又能祛邪,功专益心脾、利水湿,且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故为健脾渗湿之要药。用于治疗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内蕴,症见食少脘闷、便溏泄泻,或痰饮停滞、咳逆胸闷,或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还能宁心安神,用于治疗心悸、失眠等症。《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阳,浮而生,言其性也;李东垣谓其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观此,则知淡渗之药,皆上行而后下降,非真下行也。”盖李时珍之说,茯苓职是水汽传输之要药,水气在体内之运行必先上行滋水之上源,耳后才能下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才有利小便之功。

  【伍用功能】白术甘温补中,补牌燥湿,益气生血,和中消滞,固表止汗;茯苓甘淡渗利,健睥补中,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白术以健脾燥湿为主;茯苓以利水渗湿为要。二药伍用,一健一渗,水湿则有出路,故脾可健、湿可除、肿可消、饮可化、诸恙悉除。

  【主治】1.脾虚不运,痰饮内停,水湿为患,饮停心下,振振有声,头晕目眩,痞满吐泻,食欲不振,以及脾虚小便不利,水肿等症;2.晕眩(美尼尔综合征);3.中风后遗症,症见偏瘫肢体肿胀者;4.盗汗,证属脾虚为患者;5.高血压病,证属水饮为患者。

  【常用量】白术10~15克。茯苓10~15克。

  【经验】茯苓、白术伍用,名曰茯苓汤。出自《景岳全书》。治湿热泄泻,或饮食泄泻。张元素《医学启源》以茯苓、白术为君治疗水泻。盖治水泻之理,乃是利小便实大便是也。

  茯苓、白术伍以桂枝、甘草,名曰苓桂术甘汤。用于治疗痰饮病,胸胁支满,心悸目眩,或短气而咳,大便溏,口不渴,舌苔白滑,脉弦滑等症。尝治一妇人,久罹慢性泄泻,每日大便3~5次,近半年来,又增眩晕(美尼尔综合征),治之不愈,投以茯苓30克、白术15克、桂枝10克、甘草6克为治,药服3剂,病去一半,又进5剂,眩晕未再发作,大便恢复正常,观察半年余,几如常人。

  《古今医统》名曰术苓汤,治脾虚盗汗。盖脾气虚弱,清气不升,元气下流,阴火自生,夜间蒸津而出,是谓盗汗。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健脾养心,二药参合,脾气建、元气充、阴火降、心神安、内无热扰、盗汗自无。

  ——摘自《施今墨药对》[吕景山]

  ==========

  白术——黄芩

  【单味功用】白术(见前)。黄芩(见前)。

  【伍用功能】白术甘温味厚,阳中之阴,可升可降,补脾益气,健中增食,燥湿利水,固下安胎;黄芩苦寒而降,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去热安胎,又善除胃热,泻肝、胆、大肠之火。二药&甩,一补一泻,一温一寒,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清热凉血、补脾统血、泻火利湿、安胎的力量增强。

  【主治】1.湿热内蕴,胎热升动,恶心呕吐,胎动不安等症;2.习惯性流产诸症。

  【常用量】白术10~15克。黄等6~12克。

  【经验】白术、黄芩伍用,名曰良方白术散。出自<景岳全书>,治妊娠伤寒内热等症。清·张璐云:“黄芩助白术安胎,盖黄芩能清热安胎,白术能补脾统血也。此惟胎热升动不宁者宜之。”

  清,邹润安《本经疏证》白术、黄芩安胎之理,不能简单地解释为白术健脾、黄芩泄热而己,应当看到妇女之病多半涉血,初孕之时,下焦血旺,致气反上逆,是为恶阻。恶阻则中焦之不变赤而为水。《内经》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是白术在所必需,以后妊娠五六月时,多有子肿之证,也是由于水阻于脐之间所致。故《别录》载,白术利腰脐血。

  朱丹溪称黄芩、白术为安胎之圣药,夫芩术非能安胎者,乃去其湿热而胎自安耳。根据临床体验,白术、黄芩伍用,善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症。还可用于习惯性流产诸症,若与杜仲、续断合用,其效更著。

  ——摘自《施今墨药对》[吕景山]

  ==========

  白术——鸡内金

  【单味功用】白术(见前)。鸡内金(见前)。

  【伍用功能】白术甘温补中,苦温燥湿,能补脾燥湿,益气生血,和中消滞,固表止汗,安胎;鸡内金甘平无毒,可生发胃气,养胃阴、生胃津、消食积、助消化,还可固摄缩尿,化结石。二药伍用,白术偏于补,内金善于消。白术多用、久服有壅滞之弊,故与鸡内金伍用,其弊可除。二药相合,一补一消,补消兼施,健脾开胃之力更彰。

  【主治】1.虚弱,运化无力,食欲不振,食后不消,痰湿内停,脘腹胀满,倦怠无力,或泄泻等症;2.萎缩性胃炎,证属脾虚夹瘀者。

  【常用量】白术9~10克。鸡内金6~10克。

  【经验】白术、鸡内金伍用,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健脾化痰丸,由生内金、生白术各半组成,炼蜜为丸,每服三钱,治脾胃虚弱,不能运化饮食,以致生痰。盖脾胃同居中焦,乃升降之枢纽,若有瘀滞,升降势必受阻,以致脘腹胀满,大便不爽。治之,以鸡内金消积化滞,白术补脾和胃。二药参合,相互为用,为健脾胃,除积滞之力益彰。施师临证处方时,习惯以焦白术、生内金伍用。白术炒焦,意即加强健脾止泻作用,鸡内金多取生品,目的是为保持其有效成分,以增强治疗作用。

  ——摘自《施今墨药对》[吕景山]

  ==========

  白术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规定剂量】6~12克。

  【古今超大剂量应用】

  1.治胃虚苦饥寒痛:白术五两(折合72.1克),人参、茯苓、当归、川芎、陈皮、厚朴、桔梗各三两,桂心,炙甘草各二两,吴茱萸二两,炒麦芽二升。水煎服(《外台秘要》人参补虚汤)。

  2.治疝气,睾丸作痛,后变为术而不痛者:白术三两(折合111.9克),附子、甘草、延胡索、柴胡各一钱,肉桂三钱,黄芪一两。水煎服(《辨证录》卫睾丸)。

  3.治妇人任督脉虚,带脉下坠,腰酸背痛,胸满腹胀,倦怠欲卧,不能受孕:白术一两(折合37.3克),人参、荸荠粉、制鳖甲、茯苓各三钱,沙参五钱,肉桂、制半夏、炒神曲各一钱。水煎服(《傅青主女科》升带汤)。

  4.治肾疸之症,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不思饮食,不得卧:白术二两(折合74.6克),肉桂三钱,茯苓、山药、薏苡仁各一两,茵陈一钱,芡实五钱。水煎服(《辨证录》济水汤)。

  5.治呆病如痴,默默无言:白术二两(折合74.6克),人参、白芥子、菟丝子各一两,茯神三两,半夏五钱,附子五分,白薇、朱砂(冲服)三钱。水煎,分2次服(《石室秘录》逐呆仙丹)。

  6.治脾胃虚寒,气逆欲呕,大便滑泄:炒白面二两,冬白术一两(折合37.3克),补骨脂五钱,研末,加白糖,开水调服(《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敦阜糕)。

  7.治小腹痈,漫肿坚硬疼痛,皮色不变,有热渐红,或无热不红:白术、金银花各三两(折合111.9克),茯苓、肉桂各三钱,附子二钱,当归二两,蛇床子五钱。水煎服(《疡医大全》辟寒救腹丹)。

  8.治疗胃柿石合并急性胃翻转:生白术60克,枳实15克,川朴、郁金各12克,香附、苏梗各10克,当归、火麻仁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刘栾瞽.中医药学报.1994;(1):51)。

  9.治疗腰痛:白术40~120克,薏米30~90克,川断20克,桑寄生20克,并随症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共治疗50例,结果:治愈42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1例(周黎民等.陕西中医.1985;(7):297)。

  10.治疗肝硬化腹水:生白术30~60克,地骷髅.、石见穿、仙灵脾各30克,党参、茯苓、当归、牛膝、车前子、肉苁蓉各15克,广木香、知母各6克,炒白芍、商陆各10克,黄柏、陈葫芦各9克,肉桂3克,炙鳖甲12克,大温中丸30克包人煎,并随症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顾耀平.浙江中医杂志.1987;22(3):102)。

  【古今医论】

  1.《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妇人因行经下血不止,服药旬余无效,势极危殆。遂于治下血药中加白术一两,生鸡内金一两,服一剂血即止,又服数剂以善其后。一少年咽喉常常发干,饮水连连不能解渴。诊其脉微弱迟濡,当系脾胃湿寒,不能健运,以致气化不升也。投以四君子汤加干姜、桂枝尖,方中白术重用两许,一剂其渴即止。”

  2.上海名医顾丕荣主任医师,治疗肝病,擅长超大剂量应用白术。当白术用于实脾时,小剂量用15~30克;中剂量用30~60克;而大剂量用60~100克;用于肝硬化腹水时,取白术健脾行气利水之功,剂量常用30~60克(史宇广等主编.肝炎肝硬化专辑.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317)。

  3.名医魏龙骧治疗便秘症,提倡超大剂量应用白术,取其运脾通便之功,单用或配伍升麻、生地应用,剂量用60克,均取得良好的疗效(刘树民.等,中医药学报.190;(2):31)。

  4.唐文安认为:白术超大剂量应用必须对症,必须是脾胃气虚证或因虚致实证。相反,凡实证或虚实挟杂之证,要慎用,更不能超大剂量应用,否则会加重病情,出现不良反应。他还列举了呕血症及痢疾症用大剂量的白术60、40克,反使病情加重的实例(唐文安.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7;(4):45)。

  【按语】白术系常用益气健脾中药,毒性极低。关于其毒性的动物实验报道,完全与临床观察的结果相反,临床上常用白术来治疗贫血症、白细胞减少症,因此,需要对其亚急性毒性进行进一步的证实。临床用于虚性便秘、慢性腰肌劳损、肝病时剂量常超大,经验比较成熟,可以推广应用,剂量以每日30~60克为宜。

  ——摘自《古今中药超大剂量应用集萃》[许振国、谢守敦]

  ==========

  白术

  白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南、湖北、江四等地也有栽培。多于农历十月采收,去净泥土及地上部分,哂干或烘干贮存。用时经水或米泔水浸软切片。生用或麸炒、土炒用;炒至黑褐色,称为焦白术。白术生于浙江于潜地区者称为“于术”。于术补脾益气的功效较其他地区的白术为佳,所以一般健脾燥湿可用普通白术;欲补脾益气,当用于术。性温,味苦、甘。归脾、胃经。

  【功能】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周师多用白术益气健脾之功,治疗脾虚的重症肌无力、肝硬化腹水、肝硬化低蛋症、白细胞减少症等;用白术的燥湿利水之功,治疗湿盛的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

  【药代药理研究】白术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苍术醇和白术醇,并含维生素∧类物质等。

  白术具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对各种动物(如鼠、兔、狗)都有作用。白术还有降低血糖作用,以及增加血清蛋白、保护肝脏、抗溃疡、抗凝血和镇静等作用白术对小鼠肉瘤、艾氏腹水癌及腹水型淋巴瘤均有抑制作用。白术内酯对小鼠肉瘤也有抑制作用。白术的抑癌作用同降低肿瘤细胞的增殖率、减低肿瘤组织的侵袭性、提高机体抑制肿瘤反应能力及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有关

  【用量用法】常用6~15克,大剂量可用30~60克。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白术燥湿伤阴,故只适用于中焦有湿之证,如属阴虚内热或津液亏耗燥渴者,均不宜服用。

  【临证应用】

  1.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多种原因引起胃黏膜上皮反复损害,导致胃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的一种病变。一般认为本病与胆汁反流及其他化学物理致病因素有关。病变主要在胃体部,可波及窦部。胃酸正常或略低。血清胃泌素正常。胃壁细胞抗体可能阳性,可以癌变。内镜检查,病变不局限于胃体部或胃窦部,亦可弥散;黏膜呈灰白或红白相间,皱襞变细,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透见。胃黏膜活检可见腺体大部分消失或完全消失。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是本病最常见的病因。《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食寒凉生冷,寒积于胃;偏嗜辛辣烟酒,湿热滞胃;暴饮暴食,则脾胃受伤。以上各种情况,都可以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脾虚不能转输精微,气机升降失常,形成本病。忧思过度,肝气郁结,肝木失于疏泄,或暴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横克中土。以上情况,都可以引起胃之受纳、运化功能失常,而发为本病。中老年人,脾胃功能渐衰,无力运化,也可引起本病。白术入脾、胃经,暖胃,消谷嗜食”(《别录》),“破消宿食,开胃……止呕逆,腹内泻痛,吐泻不止,及胃气虚冷痢”(《药性论》,白术“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和胃”(《医学启源》)。《本草汇言》更言:“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脾虛不健,未能补之,胃虚不纳,未能助之。是故劳力内伤,四肢困倦,饮食不纳,此中气不足也;痼冷虚寒,泄泻下利,滑脱不禁,此脾阳乘陷之证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术有提高胃液酸碱度,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保护胃黏膜之作用。故可用白术于本病的治疗若症见胃脘胀满,嘈杂泛酸,胸闷食少,舌苔薄白,脉弦,可治以疏肝理气、和胃益中。常用处方:醋柴胡6克、白术12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枳壳6克、法半夏10克、川楝子10克、郁金10克、佛手6克、白及10克、麦芽15克。若症见胃脘灼热胀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口苦口臭,渴不欲饮,大便溏滞,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可治以清热化湿、健脾理气。常用处方:白术15克、苍术10克、豆蔻(后下)5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滑石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或症见胃脘痞闷,食后更甚,食少纳呆,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可治以健脾益气。常用处方:人参10克、白术15克、黄芪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山药10克、木香6克、陈皮6克、升麻10克、生甘草6克。或见胃脘隐痛,遇冷加重,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质淡嫩,脉沉细,可治以温中散寒、健脾助运。常用处方:桂枝6克、白术12克、芍药10克、党参10克、半夏10克、吴茱萸3克、干姜3克、香附6克、炙甘草5克。

  本病呈慢性过程,反复发作,不易治愈。而且本病有可能成为胃癌的癌前状态,故治疗本病,对防治胃癌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白术有抗癌作用,故可用于治疗本病,兼防止胃癌的发生。主要方法,可结合辨证论治,适当增加健脾益气、活血理气、解毒抗癌药。健脾益气药以白术为主,还可选用党参、黄芪;活血理气药,可选用丹参、川芎、红花、鸡血藤;解毒抗癌药、可选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红藤。

  周师特别强调,用白术于本病治疗中,不能以白术有抗菌作用,而针对本病病名中的“炎”一字。而应该从白术的健脾益气、燥湿理气功能,结合对本病的辨证而考虑。而白术有抗菌作用,只能作为辨证论治之参考,而不能作为用药依据。

  2.治疗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个病理解剖学概念,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组织炎症、坏死所致的肝脏纤维化和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一般肝硬化病人往往有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嗜酒、化学药物中毒性肝损害、营养不良等病史。其代偿期的表现,可以为食纳欠佳、恶心、腹胀、乏力、肝脾大或缩小、脾可触及、肝功能异常。其失代偿期可表现为上述症状加重,并有出血倾向、男子乳房发育、女子月经不调、腹水或出现昏迷、脾大。肝硬化可能为酒食所伤引起。《景岳仝书·论积垢》说:“饮食之滞,留蓄于中,或结聚成块,或胀满硬痛,不化不行,有所阻隔者,乃为之积”。此“积”实系酒食所伤,脾胃失运,湿浊内聚而成。也可能由情志失调引起。

  尤在泾在《金匮翼·积聚统论》说:“凡忧思郁怒久不解者,多成此疾。”这是忧怒伤肝,肝木克脾,脾胃虚弱,水湿内强,聚瘀浊为“积”。或病后正虚也可引起肝硬化。病后正虚,气血阻滞,瘀浊滞于肝,久而成“积”。白术健脾益气、消肿、运化水湿。《本草经疏》称白术“消痰水,逐皮问风水、结肿”;《医学衷中参西录》则称白术“治水肿胀满”。故可用白术于肝硬化的治疗中。

  若症见食欲减退,胸腹闷胀,嗳气不舒,两胁胀痛,乏力,便溏,苔白滑,脉弦,治以疏肝健脾。常用处方:柴胡12克、白术15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桃仁10克、甘草6克。若胸闷饱胀较重者,可加苍术、厚朴;脾虚为主者,可加黄芪、砂仁;肝气郁结为主者,可加郁金、延胡索。或见腹大如鼓、胸腹满闷,恶心时作,小便短少,苔薄白脉弦细,可治以健脾化湿、理气行水。常用处方:党参10克、白术15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厚朴10克、陈皮6克、山药10克、大腹皮10克。若腹水较多者,可加牵牛子。也可见面色萎茭黄,畏寒肢冷,神疲便溏舌质淡胖,脉沉细,可以治以健脾温肾、化气行水。常用处方:制附子6克、白术15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牛膝10克。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明显者,可加黄芪、山药;怯寒肢冷、腰膝酸软明显者,可加仙茅、淫羊徽。

  肝肾综合征是晚期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病死率较高,周师认为应及早治疗其中方法之一,为健脾行湿、疏肝理气。这适用于肝硬化肝肾综合征早期,以及肝硬化尚末达到肝肾综合征、但已有肝肾综合征征兆出现时,可以选用:柴胡、白术、白芍、香附、厚朴、猪苓、栀子、车前子、甘草。当肝硬化肝肾综合征已到中期,则可予温阳化浊、利湿降逆。常用:附子、白术、党参、茯苓、泽泻、车前子、肉桂、大腹皮。

  至于肝硬化肝肾综合征晚期,则宜应用小剂量白术,结合辨证论治治之。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可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的原则,酌用逐水药。但使用逐水药,剂量不可过大,攻逐时间不可过久,以免损伤脾胃,引起昏迷、出血之变。一般主张在攻逐药应用之前,可用些健脾益胃药,以防逐水药攻伐脾胃太过:而在用过攻逐药后,也应使用健脾益胃药,以保护脾胃。而健胛益胃药,最常用的就是白术。而在应用逐水药时,可以不用健脾益胃药,以免削弱逐水药之功。但对于腹水日久、正虚体弱者,则不宜用逐水药。即使要用,也得注意配用白术等健脾益气药以扶助正气,只能缓中求治,缓缓图之。

  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术有降血脂作用。周师有时将白术作为降絮浊值的中药,加入辨证论治所列的方药中。白术有健脾降浊作用。临证上,降肝硬化絮浊度比降肝硬化转氨酶要困难得多。因为絮浊度的异常,反映正气已亏,脾虚阳衰。

  常见腹胀食少,神疲肢软,便溏肢肿,舌苔厚腻,可以治以健脾运湿,用白术为主,适当配入党参、黄芪、茯苓、肉桂、大腹皮、半边莲、薏苡仁、猪苓。周师特别指出,肝硬化絮浊度高时应用白术,主要是看有没有脾虚湿阻的征象;而絮浊度高,只作为参考指标。绝不是见肝哽化絮浊度高,就用白术治之。因为引起肝硬化絮浊度高的原因不只是脾虚湿阻,还有肝脾两虚、或肝肾阴虚、或肝肾阳虚、或气血两亏、或肝血不足。以上这些病因病机,并不全是白术所适宜的。在降肝硬化絮浊值时,可以根据辨证所得,遹当选用党参、黄芪、丹参、黄精、鳖甲、栒杞子、板蓝根等。以上这些中药,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均有降肝硬化絮浊度之作用。但同时也可以看出,以上这些中药的作用各不相同,如党参补气,黄精补肾阳,板蓝根清热解毒,等等。

  所以选用时必须以辨证为主,而肝硬化絮浊度指标仅作参考而已。

  3.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运动神经兀病的一种类型,系一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下部脑干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和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一般多在青、中年发病,男性较多,病程进行缓慢:有时可见手臂部肌力减退、肌肉萎缩及肌束颤动,腱反射活跃,锥体束征阳性;可逐渐发生延髓麻痹症状;一般无感觉障碍,膀胱括约肌功能多正常;肌电图可示神经元变性。本病的治疗迄今仍是世界性难题。中医治疗可提供一个减轻病痛,提高生存质量,带病延年的机会。根据本病的特征,可以归属于中医的“痿病”“瘠痱”“颤病”痉病”等。肝脾失养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肝主筋、臧血,为经脉之所宗;脾主四肢肌肉,为气血化生之源。肝脾亏虚,则可导致筋脉肌肉火养而痿废不用。白术治“死肌”(《神农木草经》);或治“筋骨弱软……除烦长肌”(日华子木草》);也可治四肢困倦”(《医学启源》)。故可用白术于本病治疗中。

  若症見双上肢疲软乏力,少气懒言,形寒肢冷,面色皖白,下利清谷,千苔白滑,脉沉弱,可以治以温补脾肾、益气养血。常用处方: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术15克、丹参10克、白芍10克、紫河车10克、山茱萸10克、巴戟天10克、杜仲10克、鸡血藤15克。若症见双上肢萎软,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语音低微,健忘失眠,头晕日眩,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可以治以益气柔筋、滋补肝肾。常用处方:人参10克、黄芪10克、白术15克、熟地黄10克、补骨脂10克、菟丝子10克、牛膝]0克、川续断10克、龟甲10克、鸡血藤15克、廿草6克。荇症见周身乏力,肢体茭软,少气懒言,舌质晦黯,脉沉细涩,可以治以益气活血化瘀。常用处方:人参10克、黄芪15克、白术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贝10克、赤芍]0克、穿山甲10克、三七10克、川芎10克周师指出,治疗本病,应抓住治病的纲领。本病多由于脊髓侧索退行性变,脊髓萎缩变小,前角细胞及脑桥细胞神经运动核变性破坏,肌肉显示神经支配性娄缩,以手足痿软无力为主要临证表现,故一般可宗中医“痿证”之治法。《素问·痿论》中提出痿病病机是内脏精血损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痿叙论》认为痿证是“脏气不足之所为”。本病大致与《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之“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元气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则骨之无力,是为首要”相类。枚本病主要由脾肾亏虚引起。治疗上亦应始终重视健脾益肾。白术是治疗本病的常用药之一。临证中周师还常以白术配合其他药为主要治疗核心组方治之。如用白术配附子,用附子填补真阳之力,以助白术健脾温阳:用白术配黄芪,以黄芪补气力强,更有益气升阳之功,以助白术健脾益气升阳;用白术配巴戟天,以巴戟天补肾之功,以助白术健脾以外,尚可滋养肝肾。

  本病常有瘀血阻滞、脉络不通的病机存在。但周师认为有部分本病是气虚致瘀,即气虚无力掣动血液运行,也即“无力帅血”。血行不畅,甚或停留,可以产生血瘀诸证。故治疗时,应以健脾益气的白术为主,适当配伍活血化瘀之品,如当归、赤芍、红花。必要时,可加动物药,如地龙、土鳖虫等,以增加疗效。

  4.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很多,包括各种致病微生物感染、多种药物诱发、化学物质中毒、放射线损伤、造血系统疾病和部分先天或遗传性疾病等。主要引起血外周白细胞低于4.0×10°/L(4000/mm3)。临证常可见乏力,头晕,发热等症状,甚至可出现败血症而致命。中医的“眩晕”“虚劳”“劳热”与本病有类似之处。本病可因禀赋不足、后天失调、劳倦过度,而导致肝肾亏虚,引起气血不足;大病失养,放疗、化疗后也可致肝肾功能衰退,引起气血不足。白术功能健脾益气,《本草汇言》曰:“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是故劳力内伤,四肢困倦,饮食不纳,此中气不足证也……,或痰涏呕吐,昡晕昏闷,或腹满肢肿,面色萎黄,此胃虚不通,脾虚蕴湿之证也。以上诸疾,用白术总能治之。清代傅山(青主)所著《傅青主女科》书中载100余方剂中,应用白术的方剂达60余首,使用白术的频率甚高。盖如女人阴性,以血为用,经、孕、产、乳皆赖其血。若脾冑失健,生化无源,则阴血亏损。傅青主之频用白术,意在健运脾胃,安定中洲,以助气血生化之源。傅青主之频用白术生气益血之理,同样可以借用于本病之治疗中。

  若症见倦怠乏力,面色无华,头晕目昡,心悸气短,食少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可以治以健脾气养血。常用处方:人参10克、炙黄芪10克、白术15克、当归10克、肉柱3克、大枣6枚、甘草6克。若症见食后腹胀,可加神曲、山楂;若低热反复,而又无外感之征,则可加升麻、柴胡。若症见面色皖白,畏寒肢冷,头晕凵眩,气少懒言溲清便溏,腰膝酸软,舌苔薄白,脉沉细,可以治以补益肝肾。常用处方:淡附子6克(先煎)、黄芪10克、白术15克、肉桂6克、山茱萸10克、山约10克、熟地黄10克、当归10克、杜仲]0克。腹中冷痛者,可加延胡索、吴茱萸;食少腹胀者,可加木香、香附;阳痿、滑精者,可加黄精、巴戟天;尿少浮肿者,可加茯苓、猪苓。

  本病的治疗,固有补脾益肾之法。但周师临证喜以健脾为主治之。因为脾胃健运,则气血生化之源旺盛,就有利于其他各药发挥作用。故常在辨证论治之时,以白术为主,适当选配党参、黄芪、茯岺、白扁豆。同时配以砂仁、神曲,以醒脾运胃。周师指出,本病也可能以肾阳虚为主要表现,但治疗时切勿以猛烈的补肾阳药治之,最好用性平之益肾药,如熟地黄、枸杞子。另外,虽然可能有些病人以肾阳虚的表现为主,但大多肾阳虚多在脾气虚、脾阳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所以在补肾阳的同时,必须同时配用健脾凎气药。白术就是其中主要的一味。

  5.治疗胃癌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消化道肿瘤的首位。中医的噎胸”“反胃”“积聚”“癥瘕”等与胃癌有类似之处。临证主要可见上腹痛,早期尚不明显,晚期则呈持续性剧痛;食缺乏,伴恶心、呕吐。晚期则厌食,体重下降,进行性贫血,恶病质状;小量消化道出血,反复呕血或血便;贲门部肿瘤可出现吞咽困难,幽门部肿瘤则出现潴留性呕吐。转移症状有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血性胸腔积液或腹水,进行于性肝大或肝痛。X线钡剂检耷,常见有局部胃壁强直、黏膜皱襞中断、允盈缺损、巨大龛影、蠕动消失及胃窦部狹窄与梗阻现象,一般认为胃癌可因肝郁气滞,导致血行不畅而凝结成瘀,久瘀留胃而成癌。也订因脾胃受伤,混浊内生,’滞血瘀与崁湿内聚合留于胃,久则成癌。白术能益气健脾、运湿通络、消肿抑瘤。现代约理硏究表明白术有抗癒作用。如白术挥发油对小鼠肉瘤有抑制作用,白术内酯对小鼠肉瘤也有抑制作用。白术挥发油尚能增强癌细胞的抗原性抗体的特异主动免疫,显示白术对带瘤机体有免疫保护作用。故可用白术于胃癌治疗中。

  症见胃脘隐痛,喜按喜暖,朝食吐或猝食朝吐,四肢发冷,神疲懒言,舌淡脉沉迟,可以治以温补脾肾。常用处方:黃芪10克、党参10克、白术15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熟地黄10克、半枝莲15克、肉柱6克、炙H草6克。若症见胃痛,吐频仵,「喜饮,大便干结,身疲乏力,门汗盜汗,气短懒,舌质淡红,脉沉细,可以治以奤气养阴。常用处方:党参10克、白术15克、生地黄10克、枸杞子10克、石见穿10克、半枝莲15克、半夏10克、白花蛇舌草15克。

  为防止胃癌术后复发、周师也常以白术为主组方防治。盖胃癌于术后,脾气尤虚,治当补益脾气为主,故可以以白术为主,适当配伍党参、黄芪、山药、陈皮、白芍、甘草,以及用生薏苡仁、石见穿、龙葵、白花蛇舌草等防治胃癌中药,以达到抑制胃癌复发的作用。人的正气与其所生癌瘤是矛盾对立的两方面,进则一退,一退则进。故治疗胃癌,就是协调扶正气与抗癌抑瘤两个方面。至于防癌作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人的正气。而白术等益气药的应用,就是起到了扶助和调动机体自身的抗防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止:胃癌复发的目的

  【体会】白术的临讪应用,清代傅青主用得较为广泛。周师指出,在《傅青主女科》所载的一白余药力剂中,白术六|多首,白术使用频率甚高。一般弄清傅青主临证应用白术的终验,就可以基本上掌握了白术的功能与应用。《傅青主女科》书中以白术为君的方剂有九首。综观这九首方剂,白术的主要作用是健脾燥湿。

  历代医药文献对白术的作用也作过详尽的论述。如《本经》说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別录》则说术:“消痰水,除皮间风水结肿,暖胃消谷嗜食”;《珍珠囊》也说白术能“除湿益气,补中补阳,消痰逐水,生津止渴,泻痢,消足胫湿肿”:《本草会编》则论曰:“脾恶湿,湿胜则气不得旋化,津何自生,故曰:膀胱者,津液之府,化则能出焉。用白术以除其湿,则气得周流而津液矣”,《木经逢原》对生、熟白术有所论述:“白术,生:用冇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散腰脐间血及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之功;制熟则有和中补气、止渴生津、止汗除热、进饮食、安胎之效”。

  周师认为首先要弄清白术的益气健脾与人参不同。人参补益力强,大补元气,复脉固脱,可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之危重证;又可益血生津,可用于热病口渴、气津两伤之证。而白术补益之力不及人参,但其专入脾、胃经,故周师常用白术于脾不健运,或脾虚水泛的重症肌无力、肝硬化腹水、肝硬化低蛋白症、白细胞减少症等白术有燥湿功能,但其与苍术不同。苍术为化湿药,既能燥湿,又能祛风胜湿。

  而白术不是化湿药,而是补益药,以补脾为主,通过补脾而达燥湿作用。故湿盛之实证多用苍术;脾虚有湿则多用白术。周师临证多用白术于脾虚有湿之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症、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

  白术系常用益气健脾中药,毒性极低。周帅常以常用量(6~15克)治疗贫血症、白细孢减少症,而用较大剂量(30~60克)治疗虚性便秘、慢性腰肌劳损、肝病。

  对于历代医药文献中超大剂量用白术,周师认为要慎重。如以下两例均属超大剂量应用白术的情况:《辨证录》的乜睾丸治疝气、睾丸作痛,用白术3两(约折合111.9克),附子、廿草、延胡索、柴胡各!钱,肉桂3钱,黄芪1两,水煎服;《疡医大全》的辟寒救腹丹治小腹痛、漫肿坚硬疼痛、皮色不变、有热渐红或无热不红者,用白术、金银花各3两(约折合111.9克),茯苓、肉桂各3钱,附子2钱,当归2两,蛇床子5钱,水煎服。周师认为临证岩无十分丰富的经验,不提倡超大剂量使用白术。白术超大剂量应用必须对症,必须是脾胃气虚证或因虚致实证。相反,凡实证或虚实挟杂之证,就要慎用,更不能超大剂量应用,否则有可能会加重病情,出现不良反应。

  ——摘自《周超凡临证用药经验集锦》[孙尚见]

  ==========

  白术

  (一)传统沿用

  白术性温,味苦、甘,入脾、胃经。功效为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养血安胎。

  本品甘温补中,苦可燥湿,故有补中益气,燥湿健脾的功能。为治中气不足,脾阳不运等证常用药。

  1.脾胃虚弱少食胀满,泄泻。配伍枳实,可消痞健胃,增进食欲;配党参、干姜、甘草等治脾胃虚寒泄泻。

  2.水肿常与云苓、桂枝、甘草等配伍,治疗痰饮;配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五加皮、地骨皮,治面目水肿、四肢肿满等证,特别是对于妊娠足肿有良效;配黄芩清热安胎。

  3.表虚自汗可单为散剂服用,或与黄芪、浮小麦等药配用。

  此外,白术还可以治风湿肢体疼痛证。

  (二)用量标准

  煎服10~15克。

  (三)施治鉴别

  本品苦温,带有燥性,燥能耗伤阴液,凡阴虚火盛者忌用。白术生用功偏燥湿利水,炒用功偏补气健脾,故取其燥湿,可生用;意在健脾,可炒用。

  白术与苍术,均能燥湿健脾。然前者兼能补气、止汗、安胎,适

  用于脾弱虚证;而后者且可散邪发汗,主治湿性实证。

  (四)名医绝招

  ▲魏龙骧(北主任医师)

  凡症见舌淡苔白或腻,脉细或细弦,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者,必用白术。

  白术有生熟之分,生用生津止渴,炒用补气除湿,焦用则健脾止泻。

  阴虚内热、津液亏耗燥渴者禁用。

  治慢性肝炎、溃疡性结肠炎,以炒白术10~15克,配伍柴胡、白芍。

  治眩晕、失眠,以炒白术10~30克,配伍明天麻、清半夏。

  治原发性高血压病,以炒白术10~30克,配伍制附子、生龙骨、生牡蛎各10克。

  治老年性习惯性便秘,以生白术15~90克,配伍生地黄、升麻。

  ▲王文彦(辽宁中医学院教授)

  肝功能损伤、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有脾胃虚弱见症者,均可用白术。但大便干燥者一般不用。

  白术配伍用量为10~80克。

  治肝炎,配伍柴胡、泽兰、丹参、郁金等;治肝硬化,配伍丹参、泽兰、蓼实、枳棋子等;治眩晕,配伍半夏、天麻等;治慢性胃炎,配伍党参、云苓、鸡内金、砂仁等。

  ▲曲生(长春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白术主治脾胃虚弱、水湿停留、肿满痰饮、表虚等引起的纳差,腹胀喜按,泄泻,自汗等证。

  阴虚燥渴、肾虚均不宜用。

  白术配伍用量为10~30克。

  治气虚,用四君子汤(人参、甘草各10克,茯苓、白术各15克)。

  治食少,腹胀,便溏,以炒白术15克,配伍茯苓20克,人参、甘草、清半夏、砂仁各10克,陈皮15克(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治痰饮病、心悸、眩晕、气短、咳嗽、胸胁胀满,以白术15克,配伍茯苓20克,桂枝、甘草、生姜各10克。

  治表虚自汗,以白术15克,配伍黄芪30克,浮小麦、牡蛎各20克。

  ▲李莹(吉林省中研院主任医师)

  白术主治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以水肿为主要表现者;脾虚气弱之食少便溏,脘腹胀满,倦怠无力、自汗等证。

  治阳水之水湿浸渍型,阴水之脾气虚衰、肾阳衰微型,以白术20克,配伍茯苓30克,大腹皮15克,陈皮10克。

  治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所致之食少便溏,脘腹胀满,倦怠乏力等,以白术20克,配伍茯苓30克,人参10克,炙甘草6克。

  治胸胁胀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等,以白术15克,配伍茯苓30克,炙甘草、桂枝各10克。

  ▲张林(吉林白城医院主任医师)

  白术乃补气健脾之要药,功善燥湿,更有补中温阳,固表止汗,安胎之功,善治脾肾阳虚,水湿失运之水肿、泄泻等证。补气生血宜生用,健脾燥湿宜炒用,补中健脾止泻宜土炒焦用。但内热燥渴者不用。

  治郁证(重症神经官能症),以白术15~50克,配伍白参25克,香附20克,升麻、远志、石菖蒲、杭芍、郁金各15克,菊花、甘草

  各10克。

  治臌胀(肝硬化各期),以白术15~50克,配伍黄芪、何首乌等各30克。

  治肾病重症水肿,以炒白术40~60克,配伍党参、黄芪、黄精、何首乌各35克。

  ▲朱秉宜(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白术主治慢性腹痛,长期便秘而无器质性病变者。用量为10~30克。

  长期便秘者,重用白术30克;口干者,以白术30克,配伍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玄参各20克,升麻15克,柴胡10克;血虚肠燥者,以白术30克,配伍当归20克,肉苁蓉15克。

  ▲赵忠仁(安徽濉溪县中医院主任医师)

  以白术9~24克,治疗贫血、湿阻中焦证及脾虚失运,胃失和畅。

  治贫血,以白术15克,配伍茯苓、太子参各20克,当归、川芎各10克,枸杞子、白芍、丹参各12克,山萸肉18克。

  治湿阻中焦证,以白术15克,配伍茯苓20克,太子参15克;川贝母12克,半夏、陈皮、桔梗、杏仁、藿香各10克,甘草4克。

  治脾虚失运,胃失和畅,以白术18克,配伍太子参、茯苓各20克,砂仁6克,木香、陈皮、法半夏各10克,炒麦芽15克,炒枳壳12克,甘草3克。

  ▲李鸣皋(河南南阳市中心医院主任医师)

  一般以生白术入药,传统炒白术有咽干之弊,生白术有抗菌利尿之效。

  白术临床应用指征为脘腹胀满,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

  红,苔薄白,脉沉细。但血虚、湿热内蕴者不宜用。

  治脾虚泄泻,以白术15克,配伍焦山楂20克15克,砂仁6克。云苓、车前子各

  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以白术20克,配伍车前子30克,生地炭、炒蒲黄、茜草各15克。

  ▲王铁良(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凡是脾虚湿阻,或湿浊困脾,症见腹胀纳差,尿少水肿,困倦乏力,舌质嫩,边有齿痕,脉滑濡无力者,白术均为首选药物。

  治脾虚湿阻,湿浊困脾之水肿或蛋白尿不消者,以白术30克,配伍金银花、板蓝根各30克,茯苓、连翘各20克,猪苓、泽泻、桂枝各15克。

  治脾虚水肿、蛋白尿,以白术20克,配伍白花蛇舌草50克,益母草30克,党参、云苓各20克,淮山药、白扁豆、陈皮、莲子、薏苡仁、砂仁各15克,桔梗10克。

  ▲郑孙谋(福州市中医院教授)

  白术配伍用量为5~12克。

  配伍党参、黄芪各24克,治中气下陷证;配伍薏苡仁、黄柏各9克,苍术5克,治疗带下病;配伍灶心土30克,黄芩6克,治脾虚失摄之出血证。

  (五)临床妙验

  ▲肝硬化腹水

  曹克允等老师以白术治肝硬化用30~60克;治迁延性肝炎用30克;治原发性肝癌用60~100克。苔腻或薄,有脾虚湿阻指征者用焦白术;有真阴亏损证(舌光红少津或光剥)用生白术。随证加减,收到较好疗效(《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4年2期)。

  ▲梅尼埃病

  彭连章老师取白术、泽泻、炒薏苡仁各30克,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防治本病,每获良效(《湖北中医杂志》1983年4期)。

  ▲急性肠炎

  贾怀玉老师取白术50克,丁香、肉桂各10克,共研细末,取药粉适量,填满已洗净的肚脐为度,胶布固定,每1~2日换药1次,用热水袋敷脐部。治疗小儿腹泻82例,痊愈80例(《中国中药杂志》1989年8期)。

  ——摘自《名老中医临床用药心得荟萃》[刘兰芳]

  ==========

  白术

  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主治脾气虚弱,食少腹胀,大便溏泻;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湿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

  【万庆林经验】曾治贺某,男,76岁。得偏枯病半年。半月前因小便不利,给利尿药治疗,排尿持多,继而出现大便秘结,腹胀满不能食,已5日汤粥未进,大便8日未行,小便艰涩,靠输液维持。来门诊时,精神疲惫,气短,声低息微,左半身不遂,腹部痞满而坚,按之表情痛苦而有痛感,舌质红不鲜,苔满布乏津,根部灰黑尚润,脉沉细而弱。急用:白术30g,肉桂3g,当归12g,肉苁蓉15g,郁李仁12g,升麻1g,生大黄7g(后下),芒硝5g(冲服)。水煎频服。服药3剂,下大便如栗子状约半盂,腹软,正气来复,已欲汤饮,厚苔己退,灰黑已消。故依上方减硝黄之通下,加砂仁、陈皮以理中州,又给3剂,诸证消失,病告痊愈。唯左侧上下肢不仁不用,脉沉细缓,改为补阳还五汤加味以调治。此证乃过服利水药,通利太过,骤伤脾肾,损液耗津,气津两伤,致使便秘。观其腹满而坚,二便不通,饮入即吐,是气伤不能化饮,津枯而成燥结,病在脾胃;精神萎弱,气短,声低息微,虚在脾肾。舌苔根部灰黑而润,非实火伤津。故重用白术,佐肉桂取其温脾化气以治本;配当归、肉苁蓉、郁李仁养血润燥;使以硝黄、升麻使清阳得升、燥结之浊得降,标本相得。此症若只通便,不仅便不得通,且祸不旋踵矣!从此例始,吾对治病求本,深有体会,临诊时审证求本,不明本源不书方药,故而医术日进。(《黄河医话》)

  【吕同杰经验】白木为健脾利湿之要药,为脾胃虚弱或脾虚泻泄之首选药物。《伤寒论》174条云:“……若其人大便鞭,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即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四两加白术四两)对便鞭加白术,令人费解,历代医家也说法不一。近年来余在临床中,遵张仲景便鞭加白术之训,用白术30~60g,加生地黄、当归等养血润燥之品,治疗脾失健运、胃肠功能失调的大便硬结的患者,每多取效,进一步证实了白术不但可以用于脾虚泻泄病人,而且也适用于大便硬结的病人。这种作用。般称之为“双相”作用。大量临床和实验证实,不但白术如此,而且很多中药都有“双相”作用。白术所以能止泻又能通便,其主要原因是通过白术的健脾作用,使胃腑的运化、升降传导功能得到了调节和恢复。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机体内部经常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现代医学称之为“内稳态”),一旦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疾病。所以治疗疾病就是通过抑盛扶衰,达到“调节阴阳,以平为期”,使机体达到正常的动态平衡。(《黄河医话》)

  【单志群经验】古代医家称白术为安胎圣药,有言过其实之嫌。白术味甘苦性温,甘以健脾益气,苦以燥湿,脾健自无湿邪,气旺胎可同摄。傅青主善用白术安胎,认为此药有利腰脐之气的作用。脾所主带脉环腰一周,运用白术健脾益气,使腰脐间气血通畅,而无湿邪留滞之患,故有安胎之作用。但白术毕竟是温燥之品,若兼有阴虚者,可用山药、扁豆、石莲代之。若气虚所致腹痛下坠,大便干结者,重用生白术,有益气通便之效。(《黄河医话》)

  【徐敏等经验】白术30g,研末,加水300m1,煎取300m1,纱布过滤,取100m1,保留灌汤。每日1次。某,男,13个月。腹泻1周,大便始为不消化食物,饮食尚可,未曾用药治疗,继则出现水泻,曰10~20次,腹痛多啼,夜卧不宁,不思乳食,小便短少,无发热,遂来本院。予庆大霉素静滴及补液治疗,未见疗效,又予阿托品脐周封闭,腹痛消失,但水泻仍日10余次。予上法治疗1次,排出少许黑色块状物,小便增加,次日巩固灌汤1次,腹泻立止。

  由于小儿脾胃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消化于小儿脾胃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消化功能较弱,故无论内伤乳食或外感六淫,均可引起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泄泻。白术甘温补脾,苦温燥湿,为治脾胃气虚、水湿不化之要药,且用土炒之焦白术,窃土气以助脾。现代药理研究,白术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醇和苍术酮,并含维生素A类物质,能促进肠胃分泌一且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使水湿走小便而腹泻得止。故用其灌汤治疗婴幼儿腹泻,药物直达病所,方法简便,临床应用屡验屡效。[徐敏,付国俊,白术煎剂灌肠治疗婴幼儿腹泻,河北中医,1991,13(5):25]

  【于伟臣经验】白术补益脾气,化湿利水,常用量5~15g。清王旭高《医学当言》腰痛门记载“陈修园治腰痛久不愈,用白术一两为主……据云神效”。陈士铎《辨证录》腰痛门,自制12方,无一方不用白术,最小量5钱,最多1剂半斤,指出“白术善通腰脐之气”“必须多用乃神”。笔者30年前,治28岁程姓妇,白带淋滴,日两换内裤尚湿漉难耐,食少体弱,自汗乏力,而腰痛益苦,俯仰艰难。投补中益气汤7剂,每剂总量100g,白术10g,诸症好转,唯腰痛如故。乃学步前人,原方增焦白术50g,仅4剂,淹缠半载之腰痛,霍然消失,且无任何副作用。嗣后凭借此案之经验,获效屡屡。[于伟臣,大剂量用药举隅,四川中医,1990(6):10]

  【胡慧明经验】白术配僵蚕疗瘰疬瘰疬,类似现代医学“淋巴结核”多因痰湿凝聚或阴虚内热煎液为痰而成。白术健脾化湿,以杜生痰之源;僵蚕软坚散结以消疬核。古月老认为白术化痰以治其本,僵蚕散结以化其核,可配合温经、利气等法,临床颇得效验。[王以信.胡慧明外科用药经验琐谈,天津中医,1988(4):5]

  【魏龙骧经验】白术通便秘便秘者,非如常人之每日应时下也。此症恒3~5日、6~7日难得一便,大便干结坚如羊屎者,窘困肛门,支撑不下,甚则非假手导之不能出,亦有便不干结,间有状如笔管之细者,虽有便意,然临厕便不出。

  便秘一症,医书所裁,治方不少。然有效亦有不效者,轻则有效,重则无效;暂用有效,久则失效。孟浪者,但求一时之快,猛剂以攻之,以致洞泄不止,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东垣所谓“治病必求其源,不可一概用牵牛巴豆之类下之”。源者伺在?在脾胃。脾胃之药,首推白术,尤需重用,始克有济。然后,分辨阴阳;佐之他药可也。或曰:“便秘一症,理应以通幽润燥为正途,今重用燥脾止泻之白术,岂非背道而驰,愈燥愈秘乎!”余解之曰:“叶氏有言,脾宜升则健,胃主降则和。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便干结者,阴不足以濡之。然从事滋润,而脾不运化,脾亦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终属治标。重用白术,运化脾阳,实为治本之图。故余治便秘,概以生白术为主,少则30~60g,重则120~150g,便干结者加生地黄以滋之,时或少佐升麻,乃升清降浊之意。若便难下而不干结,或稀软者,其苔多呈黑灰而质滑,脉亦多细弱,则属阴结脾约,又当增加肉桂、附子、厚朴、干姜等温化之味,不必通便而便自爽。

  1977年6月,患者于某来诊。谓患便秘6、7年。多年来,服汤药数百剂,滋阴如麦冬、沙参、玉竹、石斛、知母有之;润下如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桃仁有之;泻下如大黄、芒硝、番泻叶有之;补益如党参、黄芪、太子参、淮山药、肉苁蓉、狗脊、巴戟天有之;丸药如牛黄解毒、牛黄上清、更衣丸、槐角丸、麻仁滋脾丸,他如开塞露、甘油栓等,且常年蜜不离口。然便秘之苦不解,颇为失望。余诊之,心烦易汗,寝食曰减,脉细,舌苔薄滑。上症皆由便秘过久,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当授生白术90g,生地黄60g,升麻3g。患者半信半疑,以为仅仅三味又无一味通下药,默然持方而去,实则并未服药。终因便不自下,姑且试之。不期4小时后,一阵肠鸣,矢气频转,大便豁然而下,为数年之所未有如此之快者。此后,又继服20余剂,6~7年之便秘,竟获痊愈,患者喜出望外,称谢而去。

  高龄患便秘者实为不少。一老人患偏枯,步履艰难,起坐不便,更兼便秘,查其舌质偏淡,苔灰黑而腻,脉见细弦。此乃命门火衰,脾失运转,阴结之象也。处方以生白术60g为主,加肉桂3g,佐以厚朴6g,大便遂能自通,灰苔亦退,减轻不少痛苦。(《名老中医医话》)

  【剧新民等经验】笔者临床时,在辨证的基础上重用白术,对腰痛的治疗收效甚捷。白术,补脾益气,燥湿利水。《本草从新》言能“定痛”,《本经逢原》还说“散腰脐间血”。综腰痛成因不外有三,肾虚、湿蕴、气血瘀滞而已。肾阳不足,腰府失养而作痛,当以温肾强腰为治,加白术健脾益气,强健肌肉,燥湿利水,补而不滞,故见效甚速。湿邪留滞腰府,或兼寒,或兼热,应以温阳散寒利湿或清热利湿治之,重加白术,燥湿利水,湿去经脉通利,腰府自健。跌仆闪挫,损伤腰部脉络,瘀血留滞不通则痛,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加白术利腰脐间血,又能定痛,再配活血舒气之品,故瘀血去而痛止。笔者常用白术治疗腰痛,实为治疗腰痛之良药。

  薛某,男,30岁,干部。一年前因搬重物,致使腰部剧痛,不能转侧,难以俯仰,经针灸,按摩,又外敷草红花油等疼痛大减。嗣后每于夜间痛甚,起床活动后痛减,久治罔效,舌暗有瘀斑,脉弦涩。证为外伤损络,瘀血未尽,气血不畅。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处方如下:白术30g,熟地黄30g,延胡索10g,血竭6g,穿山甲10g,鸡血藤15g,木瓜20g,甘草6g。服5剂症减,服10剂夜间疼痛已失。[剧新民,王石先,王丽英,治疗腰痛白术甚效,颈腰痛杂志,1994,15(2):113]

  【孙朝宗经验】善用白术以通便秘久秘大便干结病人,乃阴不足以濡之。若攻而下之则更伤津血:反之,若一味滋润则脾湿不化,更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下之润之暂用有效,久则大便更秘。盖便秘一症本源在于脾胃虚滞,而调理脾胃虚滞之药,首推白术。《本草汇编》谓“脾恶湿,湿胜则气不得施化,津何由生……用白术以除其湿,则气得周流而津液生矣。”孙师也常说:白术有通便之功,能使津液分一半于大肠,一半于小肠,善治久秘,虚秘”。故临证重用白术,以使脾气健旺,津血得复,便秘可疗。

  郭某某,男,63岁,1994年7月20日来诊。患便秘4年,每5~7日1行,便干难下,多方中西药治疗不愈,观舌淡红苔白,脉沉。孙师诊之,拟健脾养血法。处方:白术50g,当归10g,桃仁10g,杏仁10g。上4味,水煮2遍,取汁300m1日分2次温服。上方连服9剂,病人大便得畅,2日1行,续守方治疗半月,病愈。随访半年,便秘未作。[刘政,闫俊霞,孙松生、孙朝宗临床用药经验.北京中医,1997(6):3]

  【毛德西经验】由于老年人肠道蠕动功能减退,加之肾阴渐耗,故见气虚便秘与阴亏便秘者居多。老年患者常以生白术为君,治疗虚证便秘,屡见良效。考白术治便秘,始于《伤寒论》的白术附子汤,至清代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说:“白术之功用在燥,而所以妙处在于多脂”。此即生白术不仅补气健脾,而且有润下之功。老师治便秘,生白术用量少则30g,多至90g,加用滋阴药,每起沉疴。

  赵某,男,63岁。患便秘3年,并有高血压、冠心病,每3天或5天甚则7天大便1次,排便困难,干结难下。常用开塞露、麻仁丸治疗,甚则用大黄煎取液灌肠排便。舌苔白厚而腻偏干,脉滑大,沉取无力。脉证互参,系大肠传导功能减弱,且有化燥之兆。拟补气滋阴便方:生白术45g,草决明、全瓜蒌、天冬、麦冬各30g,生甘草10g。服用3剂,顺利排便1次,后每周服药3剂(1天1剂或2天1剂),大便2天1次,顺利。后守上方加入柏子仁、火麻仁各30g,取3剂水煎取汁3次,混合浓缩,加蜂蜜成膏。每次10g,1天3次。服用1个月,大便保持1天或2天1次。后又配制膏剂一料服用。半年后随访,便秘消除,排便无痛苦。[毛开颜,袁晓宇.毛德西教授治疗杂病用药经验拾萃,陕西中医,2004,25(4):341]

  【李希今经验】便秘,尤其是慢性便秘为医家一棘手事,中西通便药虽多,但常易致腹泻。近10多年有医家言:白术既能通便,又不致泻,如此则为一理想之通便药。为此,本人在肠道专科工作时给予了应用。观察了用大剂量生白术治疗便秘28例的情况。凡成人便秘,不论急、慢性,病程长短,证型,只要3天以上无排便,或虽每日排,但粪便干燥艰涩者,均为治疗观察对象。28例中,男15例,女13例;急性便秘10例,慢性便秘18例;急性便秘最长5天无排便,慢性便秘最长7天无排便,病程最长达12年;辨证分型:热秘14例,冷秘2例,气秘4例,血虚便秘3例,阴虚便秘5例。

  用单味生白术,以60g为一剂(特别体壮高大者加10g,特别体弱瘦小者减10g)。急性便秘只投1剂;慢性便秘每日或隔日投1剂,连用3剂。每剂煎煮两次,煎开20分钟取汁,两煎共取汁200m1左右,一次服下。用药后,急性便秘12小时内排便、慢性便秘24小时内排便者为有效,反之为无效。28例中有效20例、无效8例,有效率71.4%。其中急性便秘有效18例,无效12例,有效率80%;慢性便秘有效12例,无效6例,有效率66.6%。排便时间:急性便秘8例中5例于服药后6~8小时排便;3例于10~12小时排便;慢性便秘12例中5例于8~12小时,3例于13~18小时,4例于19~24小时排便。排便次数:1次或2次12例,3次6例,4次2例。粪质情况:按例次多寡排列,依次为软润条形、半成形、糊状。结果证实白术对各种中医证型之便秘,无论是一时性的,或是长久性的,均能显示其通便作用。特别对一时性便秘效果较肯定,这可能与一时性便秘多为功能性、单纯性便秘或多为热秘有关。

  验证中对有效的8例慢性便秘者随访了1~2个月,发现停药则便秘依1日,提示对某些便秘者,用单味白术可能仅是一治标之法。白术通便作用的优点在于不致泻,一是排便次数不多,二是粪质软润成形或稀软,又别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是有一定价值的,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的通便药物。

  杨某,女,39岁。1992年10月16日诊。诉便秘2年,常三五日一次大便。干硬难排,每遇月经来潮后排便更加艰涩,必须用双醋酚酊、或果导、或大黄或灌肠等才能排便,但也感疗效日差,痛苦异常。2年来月经失调,经量多、经期长,神疲,纳差,面萎黄,毛发皮肤枯槁无华,舌质淡苔少,脉细弱。证为血虚便秘。给单味生白术60g煎服,每日1剂,连用3剂,结果于服药后次日顺利排便1~2次,粪质稀软,有2次排全时,第二次则成稀糊状,试于第三剂时将药量减为50g,结果次日排软条便1次。3剂药后均无其他不良反应。[李希今.大剂量白术治疗便秘的临床验证,四川中医,1994(7):29]

  ——摘自《名老中医用药心得(1)》[张栋,王志]

  ==========

  白术

  【张锡纯经验】白术:性温而燥,气香不窜,味苦微甘微辛,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泄泻。治脾虚作胀,脾湿作渴,脾弱四肢运动无力,甚或作疼。与凉润药同用,又善补肺;与升散药同用,又善调肝;与镇安药同用,又善养心;与滋阴药同用,又善补肾,为后天资生之要药。故能于肺、肝,肾、心四脏皆能有所补益也。

  【附案】一妇人年三十许,泄泻半载,百药不效,脉象濡弱,右关尤甚。知其脾胃虚也,俾用生白术轧细焙热,再用热枣肉六两,和为小饼,炉上炙干,当点心服之,细细嚼咽,未尽剂而愈。

  一妇人因行经下血不止,服药旬余无效,势极危殆。诊其脉象浮缓,按之即无,问其饮食不消,大便滑泻。知其脾胃虚甚,中焦之气化不能健运统摄,下焦之气化因之不固也,遂于治下血药中加白术一两,生鸡内金一两,服一剂血即止,又服散剂以善其后。

  一人年二十二,喘逆甚剧,脉数至七至,投以滋阴兼纳气降气之剂,不效。后于方中加白术数钱,将药煎出,其喘促亦至极点,不能服药,将药重温三次,始强服下,一剂喘即见轻,连服数剂全愈。后屡用其方以治喘证之剧者,多有效验。

  一少年咽喉常常发干,饮水连连不能解渴,诊其脉微弱迟濡,当系脾胃湿寒,不能健运,以致气化不升也。投以四君子汤加干姜,桂枝尖,方中白术重用两许,一剂其渴即止。(《医学衷中参西录》)

  【吉良晨经验】白术、苍术同是健脾燥湿之品,然白术健脾燥湿,苍术燥湿健脾。因之四君子汤主治脾胃虚弱,运化无权引起的少气纳呆,是补益中气、健运脾胃之剂,用白术是以健脾为主,为扶正之药;平胃散用苍术而不用白术,是因为平胃散主治湿郁脾胃,不能运化,引起的中满腹胀,是燥湿醒脾、运化中焦之剂,用苍术是以燥湿为主,为祛邪之药。四君子汤、平胃散均为《局方》,验之临床甚效,然应辨证确切,主次分清用药才不致有误,如系脾虚邪实(湿重)有时白术、苍术并用。扶正祛邪,抑或祛邪扶正,审证权衡,用药定量,当然病除。(《中医医素医话》)

  【颜德馨经验】颜老临床上常用苍白二术,从脾胃入手,治疗诸病。如湿热并重,伤及胃阴者,可与石斛、麦冬,玄参同用。肝阳夹湿,目糊便燥者,可与黑芝麻同用。气虚夹湿者,可与黄芪同用。白术配茯苓治耳源性眩晕;苍术治耳疾、夜盲症多效,去垢腻苔尤佳;湿温口甜用苍术煎汤代茶饮之;单味白术煎汤治咯血肺痛、小儿疳积、久痢均验,据冬病夏治之义,还以苍白术或苓桂术甘汤防治哮喘。临床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在双补气血之红参、紫河车、龟鹿二仙膏等方中加入苍白二术,利于药物吸收,促进生化之源,有利于病情缓解。故应用苍白二术调治脾胃,不但能治疗本脏的病变,还能治疗它脏病变,确有临床指导意义。(《授业传薪集:曙光名医临证经验荟萃》)

  古人赞白术云;“味重金浆,芳渝玉液,百邪外御,五脏内充。”盖言其功之广,好古则称:“在气主气,在血主血,无汗则发,有汗则止,与黄芪同功。”张元素称其功有九:“温中一也;去脾胃中湿二也:除胃中热三也;强脾胃进饮食四也:和胃生津液五也;止肌热六也;四肢困倦嗜卧,日不能开,不思饮食七也;止渴八也;安胎九也。”确属经验之谈,余临床探索亦有下列诸胜可供品味。

  1,止血曾治大咯血患者,气脱频危,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施以白术100g,米汤疾火煎服1大碗,药后2小时血止神清,肢和脉起,竟未复发。亦以之治肺结核大咯血,居经不行,每晨晚各以米汁调服白术粉1匙,1个月后血止经行,体渐康复,血证当以胃药收功,土厚火敛,信而有证,可供玩味。

  2,通使人知白术止泻,殊不知白术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津润则便畅,凡老年人便秘,以白术30g煎汤服之,可治肠液枯燥,使大便通畅。

  3,消肿白术与赤豆煎服,在自然灾害时期,浮肿病比比皆是,投之多验。

  4,治小儿单纯性泄泻生白术、生扁豆同煮元米粥,日服2次,颇效。

  5.预防哮喘夏令以白术煎服,日服2次,培土生金,冬病夏治,常服可控制哮喘病发作。

  6,治耳源性眩晕白术与茯苓各15g,煎服其汁,有治疗效果。

  7,保健《神农本草经》曰:久服轻身,寇宗爽称:稽康曰:“……饵术,黄精,令人久寿。”余则从“脾统四脏”之理论出发,嘱久病者服之,促进康复,收效颇捷。(《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

  【顾丕荣经验】顾师在肝硬化腹水治疗中最喜重用白术。轻则20~30g,重则50~60g,白术不仅具有益气健脾燥湿之功,更兼利小便、退水肿、化血结的作用,白术擅利水散血之长,却无刚燥劫阴之弊,水臌属脾虚者宜用,属肝肾虚者亦可用之。大剂投用,以补药之体,奏攻药之用,培中伐邪,两恰其宜,顾师使用白术讲究炮制,以便发挥一药多用。生则刚燥化湿,炒用健脾利水,炙可滋润生津。如首X者湿盛用生白术,舌淡苔薄边有齿痕者脾虚用土炒白术,舌红苔少或剥者阴虚宜蜜炙白术,用量宜大,配地骷髅即《绛囊撮要方》之水臌方,临证屡试不爽,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的升高白蛋白,纠正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的功能。并具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且能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泄,又有抗血凝作用,因而肝硬化腹水的形成机制与白术的药理作用不符而合,故为要药,[张俊,顾丕荣重用参术活肝硬化腹水的经验,中医杂志,1996,37(7):394]

  【何任经验】余用白术,认为按仲景诸方用之确当,多有显效,我治肝硬化腹水或妇科卵巢肿瘤等腹水者,病人服西药“双克”后,有四肢怠乏等不良反应出现,常以真武汤方加减,略得小便而腹水缓解,较极度利尿为妥。

  1.以玉屏风散治气虚自汗,黄芪1两,白术2两,防风1两为末。若不用全方,单以白术30g煎服亦往往可以得益气、同表、止汗之功。

  2,口腔溃疡,久治不愈。余除用补中益气汤全方之外。仅用黄芪、白术亦常能得减轻症状,减少复发之功。对脾虚宗气不足者宜之。

  3,白术治脾虚久利比较易见效。而急迫的类湿热之新病泄泻,则宜用苍术10g,慧仁15g同煎服见效快,而用白术反不易见功。

  4,白术安胎,宜与桔黄苓、桑寄生合用,远较单味效佳。

  5,小儿流涎。余视其年龄长幼,以白术10~30g蒸水,缓缓饮之,每有捷效。(《何任医案经验集》)

  【吴惠兰等经验】根据肝病的病理特点和历代医家的经验,本着《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旨意,在辨证的基础上,以白术为主药(用量分大、中、小剂,炮制分生用、焦用),对治疗肝病,改善肝功能和消退腹水等常可获显著功效,临床上将肝硬化腹水归纳为肝脾型、肝脾肾型、肝肾型3类,将慢性肝炎归纳为肝郁脾湿、肝邪耗正、肝阴亏损3型,现将重用白术为主药的治疗体会分述如下。

  1,肝硬化腹水(白术用中等剂量:30~60g)

  (1)实脾补肝,化滞利水法,药用焦白术.炒党参、茯苓、当归、炒赤白芍、石见穿、大腹皮、泽泻、广木香、陈葫芦、虫笋。有健脾朴肝、化滞利水和行气活血的功效。适用于肝硬化肝病传脾,脾虚不能制水,以致脘腹膨大,纳谷难化,小溲不利,脉濡或弦,舌质淡胖苔腻的肝脾型患者。

  (2)健脾补肝,益肾利水法:药用焦白术、炒党参、茯苓、当归、赤白芍、制鳖甲、生牡蛎、制龟甲、大腹皮、广木香、泽泻、陈葫芦、地蛄蝼,有培土制水、补益肝肾的功能。适用于肝病传脾及肾。脾不制水,肾关不利,以致腹鼓如釜,下肢浮肿,小溲短少,脉沉细而弦,舌淡红苔薄的肝脾肾型患者。

  (3)滋肾养肝,崇土防涝法:药用生白术、炒党参、当归、赤白芍、生地黄、山药、枣皮、泽泻、云茯苓、川牛膝、怀牛膝、车前子、车前草、陈葫芦、虫笋、滋肾通关丸、地蛄蛾。本方有补肝肾、益脾胃.滋真水、逐邪水的功效。适用于肝病久延及肾,肝肾阴虚,真水将涸,邪水旺盛,关门不利,腹大肢肿,脉细弦数,舌光红少津或如镜面的肝肾型患者。

  随证加减:3型之中兼见气滞者加木香、枳壳、槟榔等:血瘀加大黄、桃仁、五灵脂等;邪水旺盛加甘遂、椒目、黑白丑等以治标。

  上述分型以验舌为主要依据,舌苔腻者为湿,湿属脾土,故列之为肝脾型;舌质红,苔薄或薄白,为脾虚不能制水,肾虚关门不利,故列之为肝脾肾型;舌红少津苔剥或镜面,是真阴亏损,邪水旺盛,敞列之为肝肾型:舌质紫暗,为兼瘀,苔黄为兼热,舌胖为水盛。兼症颇杂,难以尽述,对症分型,又当脉症合参。

  鲁某,男,50岁,1992年初诊,1989年起患肝病,肝功能反复异常,近期肝功能检查,A1T159U/1,γ蛋白33.5g%.腹围93.5cm,HB5Ag(+),超声波检查,腹水液平1cm,侧卧2cm,肝波前段密集高波,见肝前液平2cm。自觉腹胀,夜晚尤甚,右胁痛,纳谷难化,大便清,小便短,舌红,苔少,脉弦细,此为肝脾肾三阴亏损,脾虚不能制水,肾虚关门不利。法当三阴同治,攻补兼施,生白术50g,炒党参、炒白术、制鳖甲、山药、车前子、车前草各15g,当归、生地黄、川牛膝、怀牛膝、泽泻各20g,六味地黄丸12g(包煎),地蛄蛾、陈葫芦各30g,山茱荑、椒目各6g,木通10g,甘遂5g,经4次复诊。以上方增损共服20剂,腹围减至72cm。超声波检查未见移动性液平,纳佳,二便正常,舌质红,有薄苔,精神渐振,后以调补肝胃之阴而善后。

  临床实践,重用白术,取效甚捷,因白术具有健脾、利水、消肿之功。近代药理研究,证实白术具有增加白蛋白、纠正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的功能,并有显著持久的利尿作用。又能促进钠的排出,纵观白术的药理作用,符合现代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原则,两者不谋而合,由此可见,白术补中寓消,为治疗肝硬化腹水的要药。对白术的用量要重,轻证要有30g以上,重证需用60g左右,关于白术的炮制应根据不同病情随证选择,如舌苔黏腻感,为湿盛型,白术宣炙用。舌红苔少者。为阴虚型,白术宜生用。舌淡苔薄边有齿痕者,为脾虚型,白术宦炒用。对本病的疗法,必须三阴同治,重用白术以健脾;归、芍、枸杞子、何首乌以养肝,地黄丸、肾气丸、淫羊藿、肉苁蓉以补肾,结合临床随证加减。

  2,慢性肝炎(白术用小剂量15g)

  (1)肝邪耗正用八珍汤合迫遥散加减:药用焦白术、炒党参、云茯苓、当归、川芎、熟地黄、柴胡、丹参、炙甘草。有补中益气、养血疏肝的功效。适用于头昏眼花,身倦乏力,面色咣白,右胁隐痛,脉弦或弦细,舌淡红苔薄等症。

  (2)肝郁脾湿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药用焦白术、苍术、柴胡、炒白芍、炒党参、云茯苓、法半夏、陈皮、砂仁、丹参、生甘草,有疏肝达郁、健牌燥湿的功效,适应于右胁胀痛,纳谷不香,食后腹胀,四肢乏力,舌淡红苔腻。脉弦濡等证。

  (3)肝阴亏损用一贯煎加减:生白术、人参、当归、生地黄、麦冬、沙参、炒白芍、石斛、枸杞子、川楝子、制鳖甲、丹参、鸡血藤、五味子、炙甘草,有朴脾柔肝的功效,适用于头晕目干,右胁痛,口干,脉弦细无力,舌苔少等症。

  以上3型用药,临床时可随症加减。笔者认为在辨证基础上重用白术治疗肝病确有良效。肝硬化腹水的肝脾型,肝脾肾型舌苔腻或薄,有脾虚湿阻的指征,白术宜焦用,因焦用可以香燥化湿,湿化则脾机健运,脾健则肝木条达而疏泄。肝肾型舌光红少津或光剥,是真阴亏损的指征,白术宜生用,以柔养生津,真阴有源而肾气温煦,枢机扭转,则脾胃升降和精血化生的功能逐渐得到恢夏。对于肝肾阴虚的肝硬化腹水患者重要的是处理好“化湿伤阴,滋阴碍湿”的矛盾。重用白术为主药治肝病,具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化湿不伤阴,生津不碍湿,补中有滋,滋中有消之特点,配伍得当,有益无弊。[吴惠兰,章仲雄,重用白术治疗肝病的体会,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0,10(1):50]

  【李华经验】余之宗兄曾病眩晕,据证情笔者投以补中益气汤加减与之。方中白术之量初用为15g,药下数剂后,诸证悉减,惟眩晕仍迟迟未尽消失,乃求教于老中医姜发。姜老曰:“方可也,惟白术之量何其小也,宜倍增之。”余依姜老之意,增白术为30g,再进3剂,眩晕—证即完全告愈,现姜老业已作古多年,余虽未能有机会再面聆其教,但白术于眩晕证之功效,则耿耿于怀,乃追考历代医籍。《名医别录》白术“主……风眩头痛。”此为白术治眩晕的最早记载,而《伤寒论》《金匮要略》仲景于其所制之治眩名方,诸如苓桂术甘汤、泽泻汤、近效术附汤等亦均重用白术,而且二书中凡治疗范围中有眩晕症状的方剂,诸如五苓散、真武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及后世之《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严氏济生方》《证治准绳》《慎斋遗书》《医学心悟》《中医诊疗要览》等医籍所载之治眩名方亦均有白术,其中《医学心悟》之半夏白术天麻汤,原书载白术之量倍于半夏,二倍于治眩名药天麻;而《严氏济生方》之芎术汤、《证治准绳》之白术饮,不惟用白术,且均以之为君药,此岂偶然乎?笔者多年来每每以白术为主治疗各种眩晕证,如以《中医诊疗要览》之联珠饮(即苓桂术甘合四物汤)治疗排尿性晕厥、低血压;以之加葛根、川羌、鹿含草等治疗椎基底供血不全之眩晕,加半夏、泽泻等治疗内耳性眩晕等证,收效均甚为满意。

  体会①应用白术治眩晕,不必拘于痰饮与火的临床见证,除肝阳上亢及舌红无苔,或舌苔黄爆外,其余诸型眩晕均可选用。②应用白术治眩晕用量宜大,成人不宜少于25g,内耳眩晕可用至50g。③白术质润气香,一经炒炙,香损质枯大失其性。近人研究证实,炙白术其挥发油损失约15%以上。而挥发油很可能即是白术治疗眩晕的主要成分,所以白术治疗眩晕,最好用生品。[李华,白术为治眩晕要药,河南中

  ——摘自《名老中医用药心得(2)》[张栋,林翠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