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青诗学院茂荣辞赋讲座 辞赋第6讲

 耕读洛阳 2024-01-26 发布于河南

骈句和骈文的平仄

长青辞赋:钟茂荣

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骈句的节奏划分: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骈句就是偶句。

骈句就是对偶句,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有韵味,增加了词语的表现力。

节奏,又叫节拍,本指音乐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韵文体中句子的节奏分为字意节奏和吟诵节奏两种。字意节奏是由组成句子的字意决定的,属于自然节奏,字意节奏统驭的是文法结构通顺;

而类似辞赋和诗词一类用来吟诵的文体,它们除了本身的字意节奏以外,还有一种节奏,这种节奏是人为控制调整音节之后的一种专门节奏,叫吟诵节奏,吟诵节奏统驭的是吟唱时的气氛,即抑扬顿挫。这种节奏虽然也以字意节奏为主,但在不同的文体中,常需要对字词的意义节奏加以修饰整理,以符合朗诵与吟唱的需要。

一般来说,散句的节奏,由字义节奏来决定,属于自然节奏,而骈句则以人为控制调节以后的吟诵节奏为主,因为韵文类以及需要讲究对偶的体裁,由于顾及音韵特性,在这方面便有一些独特的要求。字意节奏和吟诵节奏,自韵文体产生之日起,这两种节奏就一直如影相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骈句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骈句的节奏是变化的,根据字义和字数的不同而变化,骈句有一个字一个节奏的,两个字,三个字,甚至四个字为一个节奏的也有。这就是骈句和诗句的不同点之一。

总结:骈句节奏的划分

1、领字为一个独立的节奏,例:穷/睇眄//中天,极/娱游//暇日。这句中的“穷”“极”是句前领字,是一个独立的节奏。又如:台隍//夷夏/之交,宾主//东南/之美。这句中的“枕”、“尽”、“非”、“无”、“分”、“误”是句中领字(也有人称为句腰字),是一个独立的节奏。

2、虚词的节奏划分

前面我们讲过虚词,一是虚词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二是虚词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三是虚词不能重叠。这些与虚词无词汇意义有关。

虚词在骈句中的平仄是可计可不计的,所以,要不要单独划分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有几种:

1)虚词在倒数第二个字的位置的时候,一般虚词跟后面的那个字组成一个音节,如:台隍//夷夏/之交,宾主//东南/之美;虚词在顺数第二个字的位置的时候,一般虚词跟前面的那个字组成一个音节。如:放之/可包/海岳,收之/能满/怀襟。

2)虚词处在其他位置的时候,一般跟其他字词或前或后,一起划分音节,也可以单独划分音节,不作统一要求。如:贯/星象/而调/七政,列/山川/而宅/五都。

3、提引词单独化为一个节奏。

如: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下面进行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骈句和骈文的平仄特点与要求。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骈句的句式有长有短,节奏多变,这种朗读节奏给人以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形式的美,其声音的高低起伏、气息有节律的转换,更彰显了音韵流畅的美感和铿锵通畅的气势。这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辞赋中骈句四字以上必须加虚词,且本句与对句节奏点上的字平仄也遵循一定的规律。

那么,骈句中本句与对句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到底要遵循哪些规律呢?

一、平仄的定义

平仄是指平声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根据隋朝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平仄是根据声调有无升降变化来定义的,声调平直的,就是平声;声调不平直的,就是仄声;在不平直之中,再加上升降与短促声调的区别,分别对应的就是上、去、入三个声调,这三个声调都归纳在“仄”声调,加上“平”声调,就成了我们中古音系的四声系统。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二、骈句的平仄

骈句的平仄包括四个方面:

1、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

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

3、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

4、同一节奏内的字的平仄。

具体我们看例句来说明:

1

台隍/枕夷/之交,宾/尽东南/。《滕王阁序》

本句:隍--交,主--美。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交替。

对句:隍-主,夏-南,交-美。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句脚:交-美。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2

珠旒/将,方熠/以/星悬;彩/徐来,已煌煌/而/电。《庭燎赋》王起(唐)

本句:旒-出,熠-悬;仗-来,煌-设。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交替。

对句:旒-仗,出-来,熠-煌,悬-设,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句脚:悬-设,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3

飞烟/,乍回/翳(yì)/之姿;喜/上浮,疑/羲和/。《黄云捧日赋》

本句:烟-接,回--姿,气-浮,绕--控。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交替。

对句:烟-气,接-浮,回-绕,翳-和,姿-控。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句脚:姿-控。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4

/,龙光/射牛/之墟;人/地灵,徐孺/下陈/之榻。《滕王阁序》

本句:华-宝,光--墟;杰-灵,孺--榻。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交替。

对句:华-杰,宝-灵,光-孺,斗-蕃,墟-榻。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句脚:墟-榻。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当然也有例外,因为前面我们已经讲过,骈句一开始并不是十分工整的,后来才逐渐变得精巧和工整。

5

赫朱/以/具,列彤庭/而/有辉。《庭燎赋》王起(唐)

本句:燎-举,庭-辉,这里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没有交替。

对句:燎-庭,举-辉,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句脚:举-辉,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6

居其中/得通/,察其/想维城/之亲。《黄云捧日赋》

本句:中--体,外--亲,这里理-体,城-亲,平仄没有交替。

对句:中-外,理-城,体-亲,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这是赋句允许的。

句脚:体-亲,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7

// //。(颻,念yáo

本句:绕--峰,飖--毯,本句山-峰,野-毯,平仄没有交替。

对句:绕-颻,山-野,峰-毯,对句平仄有相对。

句脚:峰-毯,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六朝骈赋,其声调应用比仅区分平仄两类应用更加细腻与复杂,尤其是在两句之间的骈对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六朝骈句在仄声调对仄声调时,允许上、去、入声调变化相对,这种现象,在句脚字上,尤其多见。唐代律赋中,用仄韵时,亦常见句脚以不同声调的仄字来做骈对,并没有严格到凡仄字必以平声字相骈对。但是同声调不能骈对的观念早已形成,即上声不能对上声,只能对平、去、入声调。如:

8

信乾坤之覆,承雨之繁。《林表吴岫微赋》

本句:坤-载,露-茂,本句里露-茂的平仄没有交替。

对句:坤-露,载-茂,对句里载-茂的平仄没有相对。

句脚:载-茂,载为上声,茂为去声,对句句脚的字允许在上去入中求变化,这也是赋句允许的。

9

//,川//。(纡,念yū)

本句:原--视,泽--瞩,本句旷-视的平仄没有交替。

对句:原-泽,旷-纡,视-瞩,对句视-瞩的平仄没有相对。

句脚:视-嘱,视为去声,瞩为入声,这个骈句句脚上的字虽然同是仄声,但是在上、去入中寻求了变化。

平仄在同一节奏内的应用,有个内容需要补充一下:

骈句绝大部分都是两字为一个节奏,也有三、四字为一节奏的情形,此时,同一节奏里的字的声调,若全用仄声调字,亦要争取上、去、入三声变化。极少有一个节奏内,用三、四仄声字都用一个声调的情况,如:“上、上、上”“去、去、去”“入、入、入”,如此声调,实在难读。用平声字时,同一吟诵节奏内,亦较少见三或四个平声字排在一起的情况。这些声调运用规律,骈句与诗句原理是相通的。

结论:

骈句的平仄特点包括四个方面:

1、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而并非每个相邻的节奏点都做到了平仄交替。

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3、对句句脚上的字一般是声调不同。

4、同一节奏内不能出现三或四字同声调。

对于第4条,上面的例句没有分别列出,那是因为赋句中三字及其以上为一个节奏的本来就不多,如“孟学士”“王将军”“金谷盏”“习家池”,这四个专有名词的节奏的平仄分别为“去入去”“平平平”“平上上”“入平平”,而像“王将军”这样的节奏,在赋文中是极少见的,是特例,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归纳起来,无非是“韵同调,对求异”。即对诗赋而言,押韵字必须同声调,相骈对的字要求声调的不同。正因为如此,无论诗与赋,用平声韵时,其相对的字要用仄声。而仄声韵时,除了可以用平声字相对之外,还可以用仄声字中的其余两个声调的字去骈对。但就声韵原理而言,两句之间无疑是“凡平以仄对”或“凡仄以平对”读起来更加铿锵有力。所以,在我们今后的创作中,我们要尽量做到这点。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无论放哪里都不会被挑剔。

三、骈文的平仄

上面已经讲了骈句的平仄,以骈句为构成要素的文体有骈文也有骈赋律赋,骈文与骈赋、律赋在句脚平仄上的区别较为明显。骈赋和律赋的句脚平仄,在以后的讲义中会做专门的介绍。下面我们要讲的是骈文的句脚字的平仄。

前面我们在讲隔句的时候,我们介绍了马蹄律。马蹄律的概念与应用,最早起源于骈文。后广泛应用于骈文,多分句长联,及赋类隔句句式的句脚字平仄安排。要注意的是,在六朝以后,句脚字平仄相对已是作骈文的规则之一。所以,真正的马蹄律,其开始平仄都是相反的,比如起句的句脚字为平,对句的句脚字就必须是仄,然后,相邻句的句脚字平仄与对句相同,比如:“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此往复。这就是清人说的“平顶平,仄顶仄”---第一骈中对句的脚字如果是平,那第二骈的出句脚字亦当用平,若是仄,第二骈的出句脚字也是仄。

骈文和骈律赋中“隔句对”的句式,其原理都是一样的。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隔句句式总共有四个分句,每个分句的句脚字的平仄都是“仄,平;平,仄”或“平,仄;仄,平”,所以隔句遵循马蹄律。

我们知道,骈文是两句为一个骈对单位而串成文章的,马蹄律即是这个环境下,针对骈文句脚字平仄而言。它首先注重在一个骈对单位之内,其每句的句脚平仄要相对。若起为平,对即是仄,这是它的第一个规则。在这个规则之后,还要注重两个骈对单位之间的句脚字平仄协调。而这个协调方式,亦始终处于“对”的概念之中,即前一个骈对单位的句脚字的平仄,与后一个骈对单位的句脚字平仄相对。如以文章的横排版式来看,即“平,仄”(即第一个骈对单位的句脚字平仄),“仄,平”(第二个骈对单位的句脚字平仄),如此即是马蹄律。骈文不可能仅此四句,再往后,第三个骈对单位又与它前一个单位(第二个骈对单位),在句脚字上发生“对”的关系,如此循环往复。所以,马蹄律的关键就在开始时的一个骈对单位之中。如开始时的骈对单位(两句)不能做到句脚平仄相对的话,则以后无法继续。

对于马蹄律,现在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这样说的:“马蹄律,简单地说,即“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这种规则之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就是仄仄,仄仄之后就平平。鉴于后脚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单仄。”

按照这个解释,马的行走姿态就变成了先运动一边的前后蹄,即此处说的“平平”,再运动另一边的前后蹄,即“仄仄”。而这显然与马行走的“斜对角迈蹄”规律相背离。所以,这种解释,是不尽完善的。

骈文的句脚字平仄亦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汉文字声韵学的不断完善而完善的,从发现“四声”(即平上去入)到研究“四声”,再到具体使用在各种文体之中,而后经过不断修正直到取得大致认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大抵从六朝开始到唐初或唐代中期才基本定型。

六朝骈文的句脚字平仄,与唐宋相比较,不尽相同。前面说过,六朝时期,在平仄字相骈对时,允许“上、去、入”求变相骈,且对于隔句对中分句的脚字声调安排,亦不及唐宋认识清晰。

先来看一段《哀江南赋》:

粤以戊辰之年(平),建亥之月(仄),大盗移国(仄),金陵瓦解(仄)。余乃窜身荒谷(仄),公私涂炭(仄)。华阳奔命(仄),有去无归(平),中兴道销(平),穷于甲戌(仄),三日哭于都亭(平),三年囚于别馆(仄)。天道周星(平),物极不反(仄)。傅燮(xiè)之但悲身世(仄),无处求生(平);袁安之每念王室(仄),自然流涕(仄)。

昔桓君山之志事(仄),杜元凯之平生(平),并有著书(平),咸能自序(仄)。潘岳之文采(仄),始述家风(平);陆机之辞赋(仄),先陈世德(仄)。

从这些句脚字可以看出,常有数仄字连用现象,那是因为这个时期的骈文,还没有形成如唐宋骈文在句脚平仄上那样严格讲究“平顶平,仄顶仄”的马蹄格式,隔句对亦是如此。考其主要原因,大抵是六朝时期尚无较统一的“平仄”概念。

我们从上面段落可以看出,其句脚字虽常见仄声对仄声,但细考之下,其声调上皆有上、去、入声调的细微变化。如:“大盗移国(仄),金陵瓦解(仄)。”其中“国”是入声,“解”是上声。又如:“潘岳之文采(仄),始述家风(平);陆机之辞赋(仄),先陈世德(仄)。”这一隔句对,“采”与“赋”上下句脚平仄相对,“赋”与“德”分句句脚相对,其声调亦在上、去、入三个声调中求变。另要注意,此段凡是平声调的句脚字,其对应的句脚字皆是上、去、入三声,即仄声。通过看六朝骈文,句脚字以平声对平声的情况极少。可见骈对时声调求变的观念,在六朝更细,后世更笼统,就分平仄。后世仅仅区分平仄相对的方法,更容易说明与掌握。另有一个现象,仄声句脚的声调相对时,求上、去、入声调变化可以对的做法,在唐宋骈赋律赋中时常可见。相比较,唐比宋更加常见,愈后愈少。特别是在骈文中,较之骈赋律赋而言,唐宋时期骈文仄脚对平脚的概念已颇分明,相对较少见到此类上、去、入声调求变的做法。这符合文体发展规律,文的发展总是领先于赋一步。

所以说,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以严格的声调两分法的平仄概念去衡量六朝作品,无疑是不合理的。

经历隋到唐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让我们先来看看唐代骆宾王极负盛名的骈文《代徐敬业讨武曌(zhào)檄(xí)》:

伪临朝武氏者(仄),性非和顺(仄),地实寒微(平)。昔充太宗下陈(平),曾以更衣入侍(仄)。洎jì乎晚节(仄),秽乱春宫(平)。潜隐先帝之私(平),阴图后庭之嬖bì(仄)。入门见嫉(仄),蛾眉不肯让人(平);掩袖工谗(平),狐媚偏能惑主(仄)。践元后于翚huī翟dí(仄),陷吾君于聚麀yōu(平)。加以虺huǐ蜴为心(平),豺狼成性(仄),近狎邪僻(仄),残害忠良(平),杀姊屠兄(平),弑君鸩zhèn母(仄)。人神之所同嫉(仄),天地之所不容(平)。

犹复包藏祸心(平),窥窃神器(仄)。君之爱子(仄),幽之于别宫(平);贼之宗盟(平),委之以重任(仄)。呜呼!霍子孟之不作(仄),朱虚侯之已亡(平)。燕啄皇孙(平),知汉祚zuò之将尽(仄);龙漦chí帝后(仄),识夏庭之遽衰(平)。

敬业皇唐旧臣(平),公侯冢子(仄)。奉先君之成业(仄),荷本朝之厚恩(平)。宋微子之兴悲(平),良有以也(仄);袁君山之流涕(仄),岂徒然哉(平)!

是用气愤风云(平),志安社稷(仄)。因天下之失望(仄),顺宇内之推心(平),爰举义旗(平),誓清妖孽(仄)。南连百越(仄),北尽三河(平),铁骑成群(平),玉轴相接(仄)。海陵红粟(仄),仓储之积靡穷(平);江浦黄旗(平),匡复之功何远(仄)?班声动而北风起(仄),剑气冲而南斗平(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平),叱咤则风云变色(仄)。以此制敌(仄),何敌不摧(平);以此攻城(平),何城不克(仄)!

公等或居汉位(仄),或协周亲(平),或膺重寄于话言(平),或受顾命于宣室(仄)。言犹在耳(仄),忠岂忘心(平)?一抔之土未干(平),六尺之孤安在(仄)?倘能转祸为福(仄),送往事居(平),共立勤王之勋(平),无废旧君之命(仄),凡诸爵赏(仄),同指山河(平)。若其眷恋穷城(平),徘徊歧路(仄),坐昧先机之兆(仄),必贻后至之诛(平)。试看今日之域中(平),竟是谁家之天下(仄)!

仔细阅读这篇千古骈文,其中“伪临朝武氏者”这句是散句,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每个句子的句末字平仄的玄妙。除起句与尾句的脚末平仄为单起单收之外,其余脚句平仄大抵是“成双”的,如把句脚字的平仄排列出来,即为: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这样看就明显了。而这样的骈文脚句平仄安排,几乎一丝不苟,这就是走马蹄。

再看一篇初唐时期王勃的骈文《滕王阁序》,高宗时期,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并于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作者前往交趾看望父亲时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

原文:

滕王阁序

王勃〔唐代〕

豫章故郡(仄),洪都新府(仄)。星分翼轸(仄),地接衡庐(平)。襟三江而带五湖(平),控蛮荆而引瓯越(仄)。物华天宝(仄),龙光射牛斗之墟(平);人杰地灵(平),徐孺下陈蕃之榻(仄)。雄州雾列(仄),俊采星驰(平)。台隍枕夷夏之交(平),宾主尽东南之美(仄)。都督阎公之雅望(仄),棨戟遥临(平);宇文新州之懿范(去),襜帷暂驻(仄)。十旬休假(仄),胜友如云(平);千里逢迎(平),高朋满座(仄)。腾蛟起凤(仄),孟学士之词宗(平);紫电青霜(平),王将军之武库(仄)。家君作宰(仄),路出名区(平);童子何知(平),躬逢胜饯(仄)。(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青霜一作:清霜)

时维九月(仄),序属三秋(平)。潦水尽而寒潭清(平),烟光凝而暮山紫(仄)。俨骖騑于上路(仄),访风景于崇阿(平)。临帝子之长洲(平),得天人之旧馆(仄)。层峦耸翠(仄),上出重霄(平);飞阁流丹(平),下临无地(仄)。鹤汀凫渚(仄),穷岛屿之萦回(平);桂殿兰宫(平),即冈峦之体势(仄)。(层峦一作:层台;即冈一作:列冈;飞阁流丹一作:飞阁翔丹)

披绣闼(仄),俯雕甍(平),山原旷其盈视(去),川泽纡其骇瞩(入)。闾阎扑地(仄),钟鸣鼎食之家(平);舸舰弥津(平),青雀黄龙之舳(仄)。云销雨霁(仄),彩彻区明(平)。落霞与孤鹜齐飞(平),秋水共长天一色(仄)。渔舟唱晚(仄),响穷彭蠡之滨(平);雁阵惊寒(平),声断衡阳之浦(仄)。(轴通:舳;迷津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遥襟甫畅(仄),逸兴遄飞(平)。爽籁发而清风生(平),纤歌凝而白云遏(仄)。睢园绿竹(仄),气凌彭泽之樽(平);邺水朱华(平),光照临川之笔(仄)。四美具(仄),二难并(平)。穷睇眄于中天(平),极娱游于暇日(仄)。天高地迥(仄),觉宇宙之无穷(平);兴尽悲来(平),识盈虚之有数(仄)。望长安于日下(仄),目吴会于云间(平)。地势极而南溟深(平),天柱高而北辰远(仄)。关山难越(仄),谁悲失路之人(平);萍水相逢(平),尽是他乡之客(仄)。怀帝阍而不见(仄),奉宣室以何年(平)?(遥襟甫畅一作:遥吟俯畅)

嗟乎!时运不齐(平),命途多舛(仄)。冯唐易老(仄),李广难封(平)。屈贾谊于长沙(平),非无圣主(仄);窜梁鸿于海曲(仄),岂乏明时(平)?所赖君子见机(平),达人知命(仄)。老当益壮(仄),宁移白首之心?(平)穷且益坚(平),不坠青云之志(仄)。酌贪泉而觉爽(仄),处涸辙以犹欢(平)。北海虽赊(平),扶摇可接(入);东隅已逝(仄),桑榆非晚(上)。孟尝高洁(仄),空余报国之情(平);阮籍猖狂(平),岂效穷途之哭!(仄)(见机一作:安贫;以犹欢一作:而相欢)

勃,三尺微命(仄),一介书生(平)。无路请缨(平),等终军之弱冠(仄);有怀投笔(仄),慕宗悫之长风(平)。舍簪笏于百龄(平),奉晨昏于万里(仄)。非谢家之宝树(仄),接孟氏之芳邻(平)。他日趋庭(平),叨陪鲤对(仄);今兹捧袂(仄),喜托龙门(平)。杨意不逢(平),抚凌云而自惜(仄);钟期既遇(仄),奏流水以何惭(平)?

呜呼!胜地不常(平),盛筵难再(仄);兰亭已矣(仄),梓泽丘墟(平)。临别赠言(平),幸承恩于伟饯(仄);登高作赋(仄),是所望于群公(平)。敢竭鄙怀(平),恭疏短引(仄);一言均赋(仄),四韵俱成(平)。请洒潘江(平),各倾陆海云尔(仄):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仔细阅读这篇千古骈文,其中“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是散句,其它全是骈句。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每个句子的句末字的平仄。

第一段:

郡(仄),府(仄)。轸(仄),庐(平)。湖(平),越(仄)。宝(仄),墟(平);灵(平),榻(仄)。列(仄),驰(平)。交(平),美(仄)。望(去),临(平);范(上),驻(仄)。假(仄),云(平);迎(平),座(仄)。凤(仄),宗(平);霜(平),库(仄)。宰(仄),区(平);知(平),饯(仄)。

我们把脚末平仄排列一下为: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去平上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一段前三句的句脚是仄声,其余基本上仄平平仄。。。

第二段:

月(仄),秋(平)。清(平),紫(仄)。路(仄),阿(平)。洲(平),馆(仄)。翠(仄),霄(平);丹(平),地(仄)。渚(仄),回(平);宫(平),势(仄)。

我们把第二段脚末平仄排列一下为: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即为:仄平平仄仄。而这样的骈文脚句平仄安排,几乎一丝不苟,这就是走马蹄。

第三段:

闼(仄),甍(平),视(去),瞩(入)。地(仄),家(平);津(平),舳(仄)。霁(仄),明(平)。飞(平),色(仄)。晚(仄),滨(平),寒(平),浦(仄)。

我们把第三段脚末平仄排列一下为:

仄平去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中第二骈的脚末平仄为仄外,其余脚句平仄大抵是“成双”的,如上把句脚字的平仄排列出来,从第三骈开始即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而这段的骈文脚句平仄安排,也是中规中距的,这就是走马蹄。

第四段:

畅(仄),飞(平)。生(平),遏(仄)。竹(仄),樽(平);华(平),笔(仄)。具(仄),并(平)。天(平),日(仄)。迥(仄),穷(平);来(平),数(仄)。下(仄),间(平)。深(平),远(仄)。越(仄),人(平);逢(平),客(仄)。见(仄),年(平)?

我们把第四段脚末平仄排列一下为: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我们这样一眼就看出,脚句平仄大抵是“成双”的,即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五段:

齐(平),舛(仄)。老(仄),封(平)。沙(平),主(仄);曲(仄),时(平)?机(平),命(仄)。壮(仄),心(平)坚(平),志(仄)。爽(仄),欢(平)。赊(平),接(入);逝(仄),晚(上)。洁(仄),情(平);狂(平),哭!(仄)

我们把第五段脚末平仄排列一下为: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入仄上仄平平仄,其中第八骈句脚是“接”和“晚”,是在上去入中求变化,其余脚句平仄大抵是“成双”的。即为:平仄仄平。

由此可见,骈文的句脚平仄一定要符合马蹄律!

骈句和骈文的平仄特点总结如下:

1、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要有交替(但不是每个相邻节奏点都要交替)。

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反。

3、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反,在某些情况下,也允许上、去、入声调变化相对。

4、同一节奏内的字的平仄不能有三连平,三连仄。

5、骈文的句脚要走马蹄。

以上五点是我们以后造骈句和创作辞赋作品的最基本的要求。既然我们学习辞赋,当然也有理由要熟悉并掌握这些骈句的特点和要求,并且要按照骈句的规则来创作。当然,我们在学习很多古人的辞赋作品,也可能会发现,有些作品并不符合这些标准,但是,不论历史和文学,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四声八病之说,南北朝才有,《平水韵》到宋朝末年才出现,而《词林正韵》清朝嘉庆年间才出台。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通过实践的检验,只有正格才能流传久远。这就好比马车,人力车,汽车,火车一路发展下来,我们总没有理由到了现在还一定要坚持去坐马车。既然我们是初学,就要从正格学起,从严学起。有两句话说的好“负百斤而行千里。”,“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其下,法不得也!”。当我们开始学习辞赋时候,要求的严格,一旦卸下了这百斤,就可以轻装前进。

本讲提纲:

一、平仄的定义

二、骈句的平仄

三、骈文的平仄.

6讲作业

http://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439

一、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明了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平仄?

2、骈句的平仄有什么特点?

3、骈文的平仄有什么特点?

二、《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一篇骈文,请对骈文句脚标注平仄,并仔细体会马蹄律的运用。

在狱咏蝉(并序)

初唐骆宾王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⑴;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mò)。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⑹,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三、请摘抄《笠翁对韵》四支部分(4小节),结合该部分内容请完成下列练习:

1、说出本段(4小结)中有至少两个典故(可以群里相互讨论学习,禁止抄袭!)

2、以本段内容为基础,找出壮、紧、长,隔句各一组,用“组篇法”并组成一篇短文(三、四个句子即可,最好是走马蹄,无需写成一篇骈文,)!

温馨提示:

1、顺序:紧、长、隔、依次相随;

2、壮句前加提引词;

3、四字以上长句需加上虚词;

4、隔句需要走马蹄;

5、注意虚词、提引词的灵活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