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名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

 zqbxi 2024-01-26 发布于江西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简称伊犁州、伊犁,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天山北部的伊犁河谷内,成立于1954年,是全国唯一的既辖地级行政区、又辖县级行政区的自治州,也是全国唯一的副省级自治州。

【伊宁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这里地处伊犁河谷,拥有三四十公里宽的冲积平原,两侧的南北天山高耸入云,使得来自西部地区的暖湿气流无法东进,进而在这里形成降水。充沛的降水量和大量的高山冰雪融水,让伊犁地区成为新疆最不缺水的地方,市区北部的赛里木湖被称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

伊犁州西邻欧亚国家哈萨克斯坦,中国陆路最大的通商口岸霍尔果斯口岸位于州境西部。境内驻有伊犁师范学院、农业第四、七、八、九、十师和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阿山林业局、新疆卷烟厂、阿希金矿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区直属单位。

伊犁被誉为"塞外江南"、"中亚湿岛","花城",伊宁市是伊犁州的首府。全州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因雨量较充沛被称为中亚湿岛或塞外江南。2013年末总人口440.8万人,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锡伯等47个民族成份,其中哈萨克族占25.5%(112万),汉族占45.2%,维吾尔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锡伯族占0.83%。2012年入选"2012年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历史沿革

名称起源

伊犁,得名于著名的伊犁河,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族众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内陆息息相关,远在汉代,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载入<<汉书>>,伊犁之名是清代正式确定的,据<<西陲总统事略>>载:"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定准噶尔,定名伊犁,盖取<<唐书>>伊丽水而名之".最早见于我国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公元552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突厥汗国在伊犁河城建立。

先给大家说说伊犁这个名字的由来。伊犁得名于伊犁河(光明显达,形容河水在太阳照耀下碧波粼粼),最早见于《汉书》,史称伊列、伊丽、伊里等名。清朝乾隆年间定名伊犁。《西域同文志》中,伊犁为维语,取义于“犁庭扫闾”(意即将庭院犁平整用来种地,把里巷扫荡成废墟),寓意平定准噶尔功盖千秋,西陲从此永保安宁。

远古伊犁

新疆地区基本上没有什么文献记载,实应属史前时期,所以,新疆地区的史前文化应指汉代以前直至远古的文化。在大约距今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天山南北各地,诸如哈密的三道岭、七角井、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乌鲁木齐县的柴窝堡,以及木垒、奇台、伊犁、库车、巴楚、且末、于阗、皮山等地都已出现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其石器形制、打刻技术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纹与中国甘肃、内蒙、宁夏等地相近。再说了新疆各地同中原地区交往联系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先秦(前221以前)古籍,诸如《尚书》、《竹书纪年》、《山海经》、《楚辞》中都有关于古代新疆地理、山川、河流的记载,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原人对于新疆的认识和了解。中国先秦时期的古籍《穆天子传》里记载,周朝(约前11世纪—前256)统治者周穆王(今新疆境内)西巡,这不仅反映了远古时代中原地区同新疆经济文化交流的关系,还证明了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这时已开辟通行。

最早见于我国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伊犁塞人是一个人数众多的氏族部落集团,他们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并且在伊犁形成了具有国家性质的集团,伊犁塞人广泛活动于伊犁河南北两岸和三大支流为主的河谷草原地带,大量的考资料表明,伊犁河上游地区是伊犁塞人的中心活动区,伊犁塞人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伊犁青铜器时代的文明,尼勒克县、昭苏、特克斯、新源、巩留、尼勒克、察布查尔等地出土的青铜武士像、三足铜斧、四兽足铜盘、等精美的铜制器皿等说明伊犁塞人具有很高的铸造技术。伊犁塞人后来与乌孙人相融合。

伊犁州最早居住的民族。塞人,原游牧于东起伊犁河、楚河流域,西抵锡尔河地区。因被月氏排挤而西迁,一部分退至锡尔河北岸,另一些南下帕米尔,散居各地。其次是月氏人,在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活动于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区,在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在汉朝时期最为强盛。在公元前176年前后,月氏人受匈奴的攻击,被迫向伊犁河流域迁徙,驱走那里的塞人而居其地。后来乌孙人,最初活动于河西走廊。秦末汉初,受月氏人的攻击而依附于匈奴,后在匈奴的支持下,袭击月氏人,并将其逐出伊犁河流域。

西汉时期

西汉初年,匈奴崛起,迫使大月氏西迁伊犁河谷,塞王南迁。后元四年(前160年)前后,乌孙西迁伊犁河谷等地,建乌孙国。元封元年(前110年)前后汉朝与乌孙结盟。前60年,汉朝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乌孙等国,伊犁等地正式纳入中国版图。6世纪中叶,阿尔泰、塔城、伊犁河谷为突厥地。

乌孙故国何处寻,牧人遥指伊丽水”乌孙是伊犁地方历史上著名的古老民族之一。原分布在我国河西走廊一带,比较弱小,常受月氏的欺侮。匈奴强盛大后,击败月氏,乌孙昆莫猎骄靡率领部众,西击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再次迁徙,乌孙遂居留在伊犁河流域,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孙国。乌孙在伊犁先后活动500余年,影响深远,影响深远,它是形成现代哈萨克族的族源之一,至今哈萨克中仍有叫乌孙的部落,乌孙古墓则是他们留存于伊犁草原的重要文化遗迹。


唐代时期

在唐朝中央政权的政治势力进入伊犁前,西域广大地区经历了一段政治局势极不稳定的时期。公元657年,唐朝政府命苏定方为伊丽道大总管,进军伊犁,以万人击溃了阿史那鲁的十万大军,并兵分南、北两路乘胜追击进军伊犁河谷,平定了阿史那贺鲁的叛乱,再次统一了西域。唐朝中央政府在西域实行了和内陆一致的行政建制,针对伊犁地方各部族多是西突厥这一特殊情况,采用羁縻性质的都督府州制度进行管理,任命和册封当地各族部落首领担任都督,允许世袭。他们作为唐朝政府的官员,领取俸禄,具体负责当地日常行政事务,在伊犁及其邻近地区设置了洁山、盐泊、双河、等都督府,在各都督府内设了功、仓、户、兵、法等专职官司吏,并在北庭沿天山北麓通弓月城,渡伊犁河到碎叶的交通线上,设置了完整严密的驿站制度,唐朝在伊犁除设官轩守,征收赋税外,还加强了军事部署 ,从内陆调拨了大批常备军队驻防伊犁,归北大庭大都护府直接指挥。唐朝在伊犁的这些措施,把伊犁同祖国内陆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维护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畅通和繁荣,使伊犁与中原的统一达到了新的高度。

唐显庆三年(658年),唐灭西突厥置昆陵、蒙池都护府,伊犁等地归于唐。宋时,塔城、伊犁为西辽地。嘉定十二年(1219年),成吉思汗灭西辽,地归蒙元。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伊犁河流域等地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封地,以阿力麻里为都;塔城、阿尔泰一带为三子窝阔台领地。元朝曾一度直接管理阿力麻里。


宋元明时期

唐代后期,伊犁地方的主体民族为突厥旧属葛逻禄部,葛逻禄与回纥、牙格马部联合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它的首领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自称“桃花石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地方政权。

公元1124年,东北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部万里西迁至西域,1131年灭喀喇契丹。伊犁的葛罗禄部即臣服于西辽王朝。在这一时期,伊犁著名的古城——阿里马城,赤木儿城兴建,并发展成为丝路北道上的重镇。

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草原诸部落,建立蒙古帝国,后又向西进军,开始征服西域,公元1211年,伊犁河流域的葛逻禄部投附成吉思汗,大大动摇了西辽的统治。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经伊犁河谷,出征中亚,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和中亚广大地区后,将伊犁等广阔土地分封给他的二儿子察合台,史称察合台汗国。

伊犁虽是察合台汗王的封地,但由于伊犁的战略地位,蒙古帝国和以后的元朝中央政府实际上是直接管理伊犁的,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于1268年派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镇阿里马城。公元1275年,又派丞相童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畏佐那木罕。1306年元朝政府将窝阔台兀鲁斯领地划归察合台汗国,元朝的统治达到包括伊犁在内的中亚地区。

16世纪20年代,察合台系的蒙古人已大部融合于四周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中,1677年,进入新疆的瓦剌又称厄鲁特、卫拉特、内分准噶尔、和硕特、土尔巴扈特、杜尔伯特四部中的准噶尔逐渐取得统治地位“以伊犁为会宗之地”。

明初,察合台汗国分裂,瓦剌崛起,相继控制阿尔泰、塔城等地,伊犁为哈萨克等部落牧地。明末清初,西蒙古厄鲁特再度崛起建准噶尔地方政权,政治中心由塔城移驻伊犁河谷。

清代时期

清朝政府统有伊犁,始自对准噶尔的平定,1755年,清朝政府在断续数十年对准噶尔部的征战后,乘准噶尔内讧之际,发兵讨伐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大获全胜,即指著名的格登山之役。为了纪念此次战役乾隆皇帝在昭苏格登山和宁远城建立现在著名的格登山碑。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平定准噶尔,新疆统一,继经4年平叛之战,始设军府制政权,期间阿尔泰划归科布多参赞大臣辖制,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设伊犁办事大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在伊犁设立“总管伊犁等处将军”(史称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作为当时新疆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统辖天山南北各路驻防城镇及归附清朝的中亚和哈萨克各部。治惠远城,统辖新疆。直辖伊犁参赞大臣,节制乌鲁木齐都统,乌什、塔尔巴哈台等处参赞大臣,羁縻管理沿边哈萨克、布鲁特各部。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伊犁将军体制变革,仅管伊塔军政。光绪十四年(1888年),伊塔道设立,下设伊犁府、塔城直隶厅和精河直隶厅,军政、民政分治。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阿分治,阿尔泰地方设科布多帮办大臣。尔后在伊犁将军所在地——伊犁河谷开始了大规模开发建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修建“伊犁九城”。其中惠元城为伊犁将军驻地,也是当是新疆政治、军事中心。瞻德城就是九城之一。

伊犁九城


1765年,乾隆帝为了充实伊犁边防军务,征调锡伯官兵1020名连同眷属4000多人,从盛京即现在的沈阳出发,沿北方蒙古高原驿路,长途跋涉历经千辛,整整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到达了伊犁,这就是锡伯族人的西迁史,每年的农历4月18日是他们的西迁节。

伊犁九大名寺之一的靖远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圣庙、娘娘庙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传承百年的清代末期民居等古代建筑,这些都是吸引八方游客的重要元素。

古城的功能布局以“一心六区”为主,“一心”即旅游集散中心,“六区”即锡伯文化展示区、靖远寺佛教文化展示区、关圣文化区、靖远路特色街区、弓箭文化体验区和民俗休闲度假区。锡伯古城城墙设计高10米,底宽8.26米,顶宽4.8米。古城的老城墙建设全长1700米,将用清代的工艺和材料进行还原,内部采用钢混框架结构,外立面采用生土建造工艺,这种建筑形式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和形式美感,也与锡伯族文化特色相契合。古城城门设置城墙、垛口、墙眼、便门、角楼,并将锡伯族图腾鲜卑郭洛、神像海尔堪、弓箭、骏马、马车等元素体现在景观装饰之中。

街区根据产品特性规划分为四大业态:酒店宾馆街、传统手工艺街、舶来品街和美食特产街,设置铁匠铺、弓箭铺、皮壶工坊、苇席工坊、银器坊、锡器坊、玉石坊、东布尔制作坊、刺绣坊、纸艺堂、风筝之家、香烛铺、陶泥坊、服饰铺、棉花铺、杂货铺、木雕铺、石雕铺、柳编铺、“锡医”佟氏仁德堂等。

近现代伊犁

民国元年(1912年),伊犁革命党人举义,成立中华民国新伊大都督府。是年伊犁军政府改设伊犁镇边使,塔城改设参赞,阿尔泰改设办事长官,均直属中央,并保留伊塔道建制。民国三年(1914年),伊犁镇边使改设镇守使归属新疆省管辖。民国五年(1916年),塔城参赞撤销,伊塔道分置为伊犁道、塔城道。民国6年(1917年)设伊犁道,民国八年(1919年),阿尔泰办事长官划归新疆,改设阿山道。民国时期,先后改为行政区、专区。1920年改设第二行政区,1927年设伊犁专区。1950年设伊犁专区,专署驻伊宁县,辖伊宁(驻宁远)、绥定、霍城、温泉、博乐、精河、巩哈、新源、巩留、特克斯、昭苏、伊宁等12县。

从盛京将军到伊犁将军

1952年由伊宁县析置伊宁市,伊犁专署驻伊宁市。1953年巩哈县改名为倪利克县。1954年原倪利克县改名为尼勒克县。1954年3月25日宁西县改称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区;同年将温泉、博乐、精河3县划归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区。1954年11月29日设立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伊宁市改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辖市,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辖伊犁、塔城、阿勒泰3专区。1955年撤销伊犁专区,原伊犁专区所属伊宁、绥定、霍城、新源、巩留、尼勒克、特克斯、昭苏等8县和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原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区改设)改由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直辖。1957年伊宁县驻地迁吉里圩孜。1965年绥定县改名为水定县。1966年撤销水定县,并入霍城县,霍城县迁驻水定镇。1975年设立伊犁地区,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领导。伊犁地区驻伊宁市。原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的伊宁市和伊宁(驻吉里圩孜)、尼勒克、新源、巩留、特克斯、昭苏、霍城(驻水定)等7县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划归伊犁地区。1979年,撤销伊犁地区,所属的伊宁市、伊宁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划归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1984年9月1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伊犁地区,辖原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的伊宁市、伊宁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伊克斯县、昭苏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驻地伊宁市。1985年伊犁地区正式成立。2001年3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撤销伊犁地区,变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管理体制。2001年10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伊犁地区。

行政区划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中国唯一的副省级自治州,截至2014年,伊犁州管辖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直辖3个县级市、7个县、1个自治县:伊宁市、奎屯市、霍尔果斯市、伊宁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县、巩留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直辖区域共有13个街道、19个镇、78个乡,160个社区、656个村民委员会。境内驻有第四、七、八、九、十师5个师60个团场和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阿山林业局等单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民政府驻伊宁市斯大林街60号。

“八卦城”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有一个世界唯一建筑完整而又正规的八卦城,她叫特克斯,她位处新疆西北边陲,是新疆伊犁州治下的一个普通县城,整个县城街道呈八卦图布置。以一环太极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八条主街,四条环路分隔八条主街,每条主街为900米,每一环的之间为300米,整个八卦老城共为64条街道,在八卦老城东边新规划了一个九宫新城,古老的周易文化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外地游客进入八卦老城经常迷路,整个城市就犹如一个迷宫,所以特克斯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特克斯整个县城被天山山脉和乌孙山脉所环绕,特克斯河穿县城而过,县内有33个民族,在县城中各民族和谐共居。特克斯的文化底蕴深厚,除了周易文化还有乌孙文化、马文化、以哈萨克民族为主的民族文化,境内的水资源丰富、雪莲、新疆美食都是特克斯特有的文化元素,如何将特克斯的主要文化元素和地域文化在夜景中完美的展示给市民和游客呢?依据特克斯的城市发展规划把夜景规划为“两轴”、“两城”,即城市发展的东西轴线、城市旅游的南北轴线、八卦老城、九宫新城。

△“两轴”、“两城”

夜景设计氛围主要为:大气、静谧、神秘、融合。整个八卦老城和九宫新城根据人流量和城市夜景功能分为了五个亮度区域:

△五个亮度区域

八卦老城采用2200K色温,衬托出老城的历史积淀。九宫新城采用3000K色温,凸显区域内的行政建筑的大气温馨而又不失庄重的夜景风格。

八卦城采用动静融合、色彩融合的夜景手法,在八卦城是外围设计的灯光手法都是动态和彩色结合的;八卦城的四个环内设计的都是静态的2200K色温,营造静谧、厚重的灯光氛围;在八卦城中心设计一个周易文化的灯光秀,形成一个城市视觉中心,凝聚市民及游客。

展示周易文化、天马文化、雪莲文化、草原石人文化、乌孙文化等。

 北四环犁铧雕塑节点是特克斯重要的窗口,是从伊犁州方向进入特克斯的第一印象。所以夜景尤为重要,在雕塑两侧设计了8台光束灯,形成一个宏大的背景光束,在雕塑上设计投影图案灯,随机的出现八卦卦象符号,强调特克斯神秘而又深邃的周易文化。

位置境域

伊犁州地处东经80°9′42″---91°01′45″,北纬40°14′16″---49°10′45″,位于中国的西北边陲,新疆西北部。东北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内邻克拉玛依市、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石河子市。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总面积的三十分之一。

气候特征

伊犁州极端最高气温42.8℃,极端最低气温-51.0℃,其中伊犁河谷年平均气温10.4℃,塔城地区年平均气温8.7℃,阿勒泰地区年平均气温5.8℃。年平均降水量:伊犁河谷417.6毫米,山区600毫米左右;塔城盆地342.7毫米,山区400毫米左右;阿勒泰山区202.6毫米;其余地区100-2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伊犁河谷2898.4小时;塔城地区2714.7小时;阿勒泰地区2976.8小时。

雪山连绵起伏,连成一条线

五花草甸——每年5月,玫瑰紫色的报春花在草原上遍地开放。紧随其后的是金莲花、银莲花、百里香、青蓝等多种野花争相吐艳。这些野花可以持续开放一两个月之久,将草原装扮成一个五彩的“ 空中花园”。

恰西草原——天山下的毡房

喀拉峻大草原地处天山中部,集森林、草原、雪山、冰川、峡谷、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观为一体。

喀拉峻原始而静谧,人迹罕至,深林茂密,山间峡谷中溪流潺潺,多小叶乔木和灌木,山间则是云山森林,至山顶则是阿苏塞大草甸,如同绿毯平铺直至阿苏塞雪峰脚下。

地形地貌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中亚内陆腹地,境内分布着许多高山峻岭,又有广阔的山间平原盆地和河谷地,"三山两盆两谷"组成自治州的主要地貌单元。

自治州东北部的阿勒泰地区,系阿尔泰山中段南坡,长约500公里。天山山脉及其支脉婆罗科努山横亘于自治州南部,西起伊犁地区,东至星星峡,长约1700公里,在自治州长约450公里。分水岭山脊海拔4000-6000米,最高的托木尔峰海拔7443米。山势西高东低,西宽东窄。西段宽达400公里,东段宽仅100公里。平行山脉之间为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和谷地。伊犁河谷位于天山西部,呈东南直向,三面环山,有婆罗科努、科古琴、乌孙山和那拉提山,谷地呈三角形,东部顶点为特克斯河与巩乃斯河交汇处,西部底边朝向中哈边界,东高西低,地势由东向西倾斜,东西长170公里。伊犁河两岸为洪积冲积平原,伊犁河谷地南部为昭苏--特克斯盆地,呈东窄西宽的楔形,主要为特克斯洪积冲积平原。

大唐苏定方率部击溃了阿史那鲁,统一西域。

阿尔泰山

在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有准噶尔盆地。其地势东高西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盆地轮廓呈不等边三角形。西面有萨吾尔、塔尔巴哈台、巴尔鲁克、阿拉山等低山;东面有北塔山;西面还有几个地势较低的缺口,故被称为半封闭性内陆盆地,海拔高度起伏不一,平均海拔不到100米,最低处艾比湖一带为89米。盆地东西长约850公里,南北宽约380公里,总面积约38万多平方公里。

天山

水文特征

伊犁境内主要有伊犁河、额尔齐斯河、额敏河、乌伦古河等。除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外,其他都属于内陆河,流入盆地的低洼部位。其中伊犁河是新疆水量最大的河流。

伊犁河,中国唯一一条自东向西流出国境的河

额尔齐斯河是自治州第二大河流,它发源于阿尔泰山南麓,由布尔津河、哈巴河、克兰河等支流汇合而成,流经富蕴县、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和哈巴河县境,向西流入哈萨克斯坦后,与鄂毕河汇合,注入北冰洋,是中国惟一的北冰洋水系。年径流量112亿立方米。

额敏河由东向西流经额敏县和塔城市境,至巴克图以南流入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阿拉湖。

乌伦古河发源于阿尔泰山东南麓,由青格里河和布尔根河汇合而成,自北向南而后转向西北,流经青河、富蕴、福海等县,流入乌伦古湖。乌伦古湖亦名布伦托海,位于福海县西北,是良好的天然渔场。

奎屯河发源于天山北麓,其主要支流有四棵树河、古尔图河,由南向北流经准噶尔盆地,最后向西流入艾比湖。

玛纳斯河发源于北麓,主要支流有金沟河和巴音沟河,纵贯沙湾县境,由南向北流入准噶尔盆地腹心的玛纳斯湖。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伊犁州国土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南北长760公里,东西宽630公里。其中州辖土地总面积270035平方公里,州直属县市57418平方公里,塔城地区95616平方公里,阿勒泰地区117000平方公里。与边境线总长度为2019公里。伊犁州地貌类型:山地8363244公顷;丘陵6298931公顷;平原10297437公顷;沙漠2043855公顷。土地利用类型:耕地174.62万公顷;园地0.93万公顷;林地180.11万公顷,其中天然林171.56万公顷;草地1895.12万公顷,其中天然草场1879.1万公顷;未利用土地409.07万公顷。

生物资源

森林面积88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6亿立方米,占全疆的74%;保存着60多种珍稀动物,700多种植物,是世界上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天然基因库。

水力资源

伊犁州境内有河流208条,年径流量363.2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自产319.6亿立方米,地下水186.08亿立方米,山区139亿立方米,平原106.44亿立方米;实际控制流量360.67亿立方米。湖泊(大于1平方公里)26个,总面积1125.2平方公里。冰川3065条,总面积3524.44平方公里,储水量1366.69亿立方米。水能储量为1248.65万千瓦。全州地表水年径流量占全疆的41%,水能蕴藏量占全疆的37%。

赛 湖

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赛里木湖(Sayram Lake)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伊宁市西面,丝绸之路的北道,博乐市西南90余公里天山西段的高山盆地中,乌鲁木齐--伊犁公路沿湖南岸穿过。以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享誉古今中外。赛里木湖湖面海拔2073米,东西长约30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周长90公里,水域面积455--460平方公里,呈椭圆形,最大水深92米,蓄水总量210亿立方米,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冷水湖。湖水除周围一些小河注入外,主要靠地下水补给。由于所处位置较高,蒸发量较小,湖水矿化度为3克/升左右 ,略带咸味,属微咸湖。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已发现的矿种达九类86种,其中28种具有工业储量,境内主要矿产有:铍、白云石、钾长石、铬、铯(居全国前五名)、煤、铁、锰、镍、金、银、铝、锌、石灰岩、萤石。煤、金、铜、铁等的储量在新疆占有重要份额,有新疆最大的金矿--阿希金矿、全国规模最大的铜矿--阿舍勒铜矿,具备建成中国西北重要矿产基地的条件。

人口民族

2013年末总人口44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5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48.92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56.5%。人口出生率16.81‰,死亡率4.85‰,自然增长率11.96‰。全州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9.82%。

风景名胜

伊犁风景名胜有巩乃斯草原、唐布拉草原、那拉提草原、昭苏草原;青铜时代的乌孙土墩墓葬群、西辽西域名城阿拉力马力遗址,唐代弓月城遗址,有乾隆皇帝御书的格登山记功碑和伊犁将军府、惠远钟鼓楼、林则徐纪念馆等众多的景观。

新疆杏花沟

 位于新疆伊犁新源县吐尔根乡,新疆杏花沟这是一片中世纪遗留最大的原始野杏林,集中分布于巩及斯河北岸,占地有3万多亩,新疆杏花沟是新疆野杏林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新疆杏花沟4月中旬,吐尔根乡朝阳的山坡上杏花便已打苞和开花。大家如约而至汇集到了新疆杏花沟,欣赏杏花兼踏春,新疆杏花沟果然是风光绝佳。由于新疆杏花沟坐北朝南的整体方向,以及鹿角状的整体结构,新疆杏花沟所以在日出后1到2个小时可以形成极佳的层次效果,所以此时是最佳摄影时机。位于伊犁河谷阿吾拉勒山南麓的杏花沟,受到伊犁盆地整体气候环境的影响,气候湿润,水汽充沛。加之南向敞开的马蹄形谷地,既屏蔽了西北向的山风,又揽抱着来自东南方向的充裕的阳光,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小环境。得益于此,三万多亩原始野生杏树林能够繁衍至今。

那拉提草原

位于伊犁州新源县境内的那拉提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亚高山草甸植物区。空中草原那拉提(伊犁草原)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伊犁草原即那拉提草原,那拉提意为“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这里丘陵连绵、水草丰茂,除了连绵的草原外还有森林、雪山、野花等,景色十分迷人,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全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

夏季是伊犁草原的最佳游玩时间,此时草原碧绿,还有野花盛开,景色优美,而且气候适宜,其他季节则比较寒冷。

巩乃斯大草原

伊犁巩乃斯,蒙语意为"太阳坡"分布在伊犁新源境内,是新疆细毛羊的故乡,也是"天马--伊犁马"的著名产地。伊犁巩乃斯,蒙语意为“太阳坡”分布在伊犁新源境内,是新疆细毛羊的故乡,也是“天马---伊犁马”的有名产地。新源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北麓的伊犁河谷东端,距伊宁市196km,巩乃斯草原四季景色俱佳,6月哈萨克牧民从“冬窝子”转场而来,盛装的少女,骠悍的骑手,为大草原增添了盎然生机。

果子沟

有"伊犁第一景"之称,它位于霍城县城东北的40公里处,是312国道乌鲁木齐-伊犁公路的必经通道, 果子沟全长28公里。果子沟雄踞于天山西部的关隘之中,为进入伊犁谷地的咽喉,自古以来以其位置险要而见称。据说在元代以前,果子沟还是一个不通轮轳的古牧道。南宋末年,成吉思汗挥兵四路西征时,为了加快迸军步伐,他的二太子察合台率部在果子沟境内“凿石理道,刊木为四十八桥”,终于凿通了果子沟天险。这在当时不仅加快了作战步伐,为成吉思汗夺取军事上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更重要的是打开了中原通向伊犁河流域的孔道,为古丝路新北道找到了一条捷径。当果子沟天险未凿通之前,古丝路新北道是由塔城和博尔塔拉境内进入楚河流域的碎叶等地;果子沟天险凿通后,中西商旅和友好使节,就取果子沟这条大道了。其后,元、清两代政府都在果子沟驻军把守,并设驿站为过往官兵、商旅效劳。特别是清代乾隆皇帝平定了盘踞伊犁河流域的准噶尔贵族的叛乱,把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设置于伊犁河畔的惠远城,建立了伊犁将军府以统辖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天山南北广大地区之后,清政府又在这条沟谷中设立了头台、二台两座驿站,负责传递朝廷政令和边防军情。自此,果子沟更是车马喧闹,显示了它的突出重要性。

伊犁河

伊犁河位于新疆伊犁地区,源于天山山脉,向西流出国界,最后注入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卡普恰盖水库。在中国境内全长400余公里,是新疆地区一条的内陆河。伊犁河景区位于伊宁市南侧,总规划面积40.75平方千米,整体投资约5亿元。东起吉里格朗河,西至可克达拉市是交界。北临伊河北岸滨水大道,南接伊河南岸伊水大道,围绕伊犁河所建,景区是在保护和复育伊犁河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托沿河两岸景观,融汇了伊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的一个全开放式、多功能的旅游风景区。

特色产品

啤沃 熏马肠 凉粉 马奶 纳仁    炖鱼 面肺子 粉汤 沾片子 油塔子 冰激凌 野马铃酱 刀瓦扑 酥油 羊头肉   恰玛菇 蜂产品 瓜果 薰衣草

城市荣誉

塞外江南 瓜果之乡 中国薰衣草之乡    

西北的“天”选之地

农耕文明的西北之楔

通往亚洲腹地的门户之城

141年前,里瓦几亚,克里米亚半岛。

一位名叫崇厚的清朝大臣,在一份条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当这份名为《里瓦几亚条约》的文件传回国内的时候,举国哗然。

▲ 《里瓦几亚条约》中关于领土割让的条款。图/Wikipedia

根据条约,沙皇俄国自1871年起侵占的伊犁九城, 除了伊犁这一个弹丸孤城外,都被割让了出去,俄国人可以由此轻松进入南疆,从此西北门户洞开。

伊犁,这个位于中国西北边陲、异常遥远的地方,对于中国,却无比重要。

塞外之外的江南

伊犁之远,超乎你的想象。它离汉唐的首都长安(今西安)约有2600千米之遥,是长安与另一个“边陲”广州之间距离的2倍,它距明清的首都北京更是有近3000千米之远,这甚至超过了北京到拉萨的距离。

▲ 伊犁河谷的位置。制图/Monk

在中原文明和伊犁之间,是一条狭长长长......的通路,自东往西,先要穿过祁连山北侧的 河西走廊,然后再经过 天山南北两侧的绿洲,再翻越几个山口,才能抵达伊犁。更不要说在 这条通路的北面是游牧民族的传统领地,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侵扰着这条细细的廊道。 因此,想要在伊犁站住脚跟,中原的补给是指望不上的。

▲ 伊犁河谷最早的历史遗迹是这些位于昭苏的小洪纳海石人,据说它们是古代人墓葬的标志,但具体的意义至今仍很难说清。图/《丝绸之路》,摄影/赖宇宁

不过这没有关系,伊犁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 如果要评比新疆的哪里受到了上天最多的眷顾,那非伊犁莫属。

天山在这里分成南北两线,形成了一个开口向西的、东高西低的三角形谷地。 来自大西洋的湿润西风受天山的阻挡,在这个最宽处达275千米的山谷里形成了丰富的降水。在迎风的山坡上,年降水量可达到600-800毫米,而西部的山谷平原地区的平均降水也在200-350毫米之间,这让 伊犁成为了新疆最湿润的地区。

丰富的降水孕育了大河,发源于伊犁及附近地区的特克斯河、喀什河和巩乃斯河共同汇聚形成了新疆水流量最大的河—— 伊犁河,它的年均径流量高达228亿立方米,约等于半个黄河。伊犁河是孕育伊犁地区的母亲,因此 我们也把这座山谷,称为伊犁河谷。

伊犁河谷虽然地处高山之间,但 谷底的海拔还不到1000米,这里 光照充足、温度温和,全年日照时间与传统农业大省山东近似,10摄氏度以上积温能与太原比肩,种种条件都说明了, 伊犁河谷将是一座远在塞外之外的粮仓。

早在汉朝时候,我们就发现了伊犁的好, 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朝政府就在在伊犁河谷的眩雷开始屯田,生活在边陲伊犁的军民,完全可以靠脚下的土地自给自足。

自盛唐之后,伊犁一直处于各民族政权的控制之下,直到乾隆年间清军彻底击败准噶尔, 于1762年在伊犁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才让这里再次成为了新疆的中心。在清代全盛时期, 伊犁是新疆最大的粮食产地,这个Title从那时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物产丰富的伊犁,是以农耕为底色的华夏文明在西北的一枚楔子,它的存在,让我们在向西一路跨越了沙漠和群山后,依然能够站稳脚跟。

谋大洲则伊犁

1902年,章太炎在日本与孙中山相识,在他们一起讨论的多个话题中,就有未来中国的首都选择。

孙中山当时认为,中华文明未来的都城有三个选择:“ 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对于他来说,伊犁靠近亚欧大陆的地理中心, 定都伊犁,可以震慑中亚,影响俄国,将我们的影响辐射到整个大洲。

▲ 孙中山像。图/Wikipedia

在孙中山眼中足以配得上中华泱泱大国都城地位的 伊犁,与内陆的交通实则并不便利。古人想要进入伊犁谷底,只能通过南面的 夏特古道和北面的塔勒奇达坂(果子沟)两条狭窄、险峻的通路。

▲ 果子沟里的牧民正冒着风雪前行。图/《丝绸之路》,摄影/赖宇宁

夏特古道从天山南麓的阿克苏,一路翻越木札尔特达坂抵达特克斯河畔的夏特古城。这条古道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时代,据说武帝时细君公主远嫁生活在伊犁河谷的乌孙时,就是经由此路进入伊犁河谷。

▲ 伊犁的乌孙古墓。图/《丝绸之路》,摄影/赖宇宁

真正让夏特古道声名远播的,是唐朝的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凌山之路的艰难险阻。

“国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碛,至凌山,此则葱岭北原,水多东流矣。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

有一种说法是,此处的凌山,就是夏特古道上的木札尔特冰川。玄奘的故事深入人心,所以直到今天, 夏特古道还被人们称为“唐僧道”。

正因为夏特古道的险峻和塔勒奇达坂的默默无闻, 汉朝时天山南侧的丝绸之路和北侧的草原丝绸之路都绕过了伊犁,直到隋唐时,自弓月城(今伊宁县境内)经由塔勒奇达坂进入北疆的线路才成为商队行进的选择之一。

▲ 昭苏的天山古道。图/《丝绸之路》,摄影/秦杰

相比于连通南北疆的困难, 伊犁向西则是一片坦途,伊犁河奔腾千余千米后注入世界第四长湖—— 巴尔喀什湖,沿途只有广袤的平原和低矮的丘陵, 伊犁河谷是控制这片区域、进而交通中亚的关键,因此在孙中山眼中,牢牢地握住伊犁,对于华夏文明至关重要。

曾经的中心

清朝时候,伊犁的地位被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乾隆皇帝在平定了天山南路大小和卓的叛乱后,就立即下令 重开废弃千年的夏特古道,随后,2万多移民自南疆由此路进入伊犁,以开发这座西北重镇。在进入伊犁的2年后,这里的屯垦就解决了西北军粮的问题,于是,清朝正式设立 伊犁将军一职,统领新疆全省。

▲ 伊犁昭苏草原上的哈萨克人。图/《丝绸之路》,摄影/刘辉

▲ 哈萨克牧民的鹰。游牧民族大多崇拜鹰隼,维吾尔族古称回鹘,鹘就是鹰隼的一种。图/《丝绸之路》,摄影/秦杰

那时,伊犁城并非是今天的边陲重镇,而是新疆的中心,这一中心的概念,既是经济上的,也是地理上的。伊犁将军管辖范围北起额尔齐斯河和斋桑湖,南至帕米尔,西至巴尔喀什湖,东到哈密,地域极其辽阔。

▲ 清朝鼎盛时期边疆的地标位置图:西边是巴尔喀什湖,北面是斋桑湖和额尔齐斯河,萨彦岭在地图的更北面,图中紫色的线为今天的国界。制图/Monk

但是,随着晚清内外交困局面的到来, 沙皇俄国开始一步步蚕食伊犁西北的领土,以至于伊犁成了边陲城市。由于这里喇叭口样的地形不易防守,新疆的中心也不得不从伊犁迁往了乌鲁木齐。

▲ 伊犁河谷内的村庄。图/《丝绸之路》,摄影/赖宇宁

1871年,沙皇俄国趁新疆的阿古柏叛乱之际,再次蚕食了伊犁及周边的9个城市,他们本以为清朝无力收回西北,谁知 年过六旬的左宗棠在1876年临危受命,抬着棺材远征西北,仅用了1年多的时间就收复了除了伊犁之外的全部国土。

▲ 清军收复新疆进兵图与军队统帅——晚清名臣左宗棠。图/Wikipedia

时间来到了文章开篇处,也就是 1879年的10月2号,崇厚在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几乎放弃了整个伊犁,若条约得以履行,恐怕中华文明会再次失去西域。好在外交官 曾纪泽临危受命,利用英、法制约俄国的心思, 探虎口而索已投之食,老臣左宗棠也继续整兵备战,为曾纪泽增添底气,伊犁才最终得以保全,直至今天。

如今,天山已不再是伊犁融入新疆的阻隔:北面的塔勒奇达坂已架起了 连霍高速,纵贯天山南北的 独库公路也在河谷东侧穿行而过,2004年,自北疆进入伊犁的 精伊霍铁路通车,今年,链接伊犁首府伊宁和南疆阿克苏的 伊阿铁路项目也正式启动。

▲ 连霍高速伊犁段的果子沟大桥。这是伊犁牧民心中最伟大的建筑,有了它,牧民转场时间

伊犁,从未像今天一样,与我们紧密相连。(张雨晨)

两进伊犁收复千年失地

清征达瓦齐之战

清征达瓦齐之战,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至六月,清军奔袭伊犁,征讨准噶尔汗达瓦齐叛乱之战。

乾隆十年(1745年)九月,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死,其部因争夺汗位大乱。十七年年底,达瓦齐于伊犁(今新疆伊宁西)继汗位。十八年秋,杜尔伯特台吉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孟克因不堪达瓦齐的民族压迫,而归附清廷。十九年秋,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和硕特台吉班珠尔、杜尔伯特台吉纳默库等,亦率众投奔清廷。达瓦齐的骁将玛木特见其势孤,也脱身来归。

时达瓦齐众叛亲离,正与哈萨克部交战,为清军征讨创造了良好战机。为出其不意,快速行动,乾隆帝接受了熟悉准噶尔内情的阿睦尔撒纳和玛木特的建议,将出兵时间定于乾隆二十年春,并预先派出1万兵丁,于额尔齐斯河地区(今蒙古福海、富蕴一带)屯田备饷,防止准噶尔来犯。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清军两路出师:定北将军博尔济吉特·班第、定边左副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北路,额驸科尔沁亲王博尔济吉特·色布腾、郡王成兖札布、内大臣玛木特为参赞,于二月十二日由乌里雅苏台(今属蒙古)出发;定西将军董鄂·永常、定边右副将军萨赖尔率领西路,郡王班珠尔、贝勒札拉丰阿、内大臣西林觉罗·鄂容安为参赞,于二月二十五日由新疆巴里坤出发。其中,阿睦尔撒纳和萨赖尔各率先锋部队先行出发,主力随后。

为抓住战机,一举取胜,清军采取长途奔袭伊犁的作战方针。

五月初,两路清军骑兵5万于博罗塔拉(今新疆博乐)会师,稍作整顿,便进军伊犁。清军突至,达瓦齐措手不及,率领宿卫亲兵1万人,退往伊犁以南180里处的格登山,布阵防守。

格登山居高临下,面前有沼泽为障,且空旷无际,便于骑兵机动。

五月初五,清军占领伊犁,随即兵分两路,渡过伊犁河,向格登山挺进。十四日,清军秘密接近格登山。当夜,副将军阿睦尔撒纳派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察哈什等22名骑兵,前往侦察。发现达瓦齐叛军毫无戒备,便当机立断,突然发起进攻,达瓦齐慌忙带领2000余人逃跑。次日晨,清军主力赶到,收降准噶尔兵7000人。

六月,达瓦齐被乌什城首领霍吉斯抓获,献给清军。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平定达瓦齐之乱时,原准噶尔汗国大汗噶尔丹策零的女婿、准噶尔汗国当世第一名将阿睦尔撒纳,因为被达瓦齐排挤后来投降清廷,结果在清军攻打达瓦齐的军事行动中,阿睦尔撒纳做起了清军的“带路党”。俗话说帮别人打工远不如自己创业,阿睦尔撒纳好歹曾经也是当过“一把手”(大汗)的主,他才看不清乾隆给他的亲王头衔,再加上在征讨达瓦齐时,阿睦尔撒纳一直是清军的前锋,他收编了大量的达瓦齐部众,实力骤然上升,阿睦尔撒纳的野心也跟着膨胀了。

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及大小和卓叛乱

乾隆年间,辉特汗阿睦尔撒纳与准噶尔汗达瓦齐为争夺厄鲁特四部的统治权互相残杀,阿睦尔撒纳兵败,不得已率所属2万多人归顺清廷。达瓦齐贪婪残暴,到处攻城掠地,遭到厄鲁特四部人民的反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乾隆二十年(1755),清政府派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为一路,另命永常为定西将军为一路,进军伊犁。准噶尔部台吉、宰桑纷纷归降,达瓦齐见大势已去,率军逃往格登鄂拉。清兵两路追击,达瓦齐被迫逃往南疆,后被维吾尔族军民捉获,送至清廷。

阿睦尔撒纳是在势穷力竭的情况下投归清王朝的,他的野心不仅要攫取准噶尔部汗位,而且要做漠西厄鲁特蒙古的“四部总台吉,**西域”。因此,尽管清廷晋封他为双亲王,给予双倍俸禄,亦不能遏止其野心。于是,乾隆二十年(1755)阿睦尔撒纳在伊犁公开发动叛乱。

阿睦尔撒纳的叛乱,使清军措手不及,驻守伊犁的定北将军班第兵败自杀。不久,喀尔喀蒙古的青滚杂卜郡王亦起兵叛清。西北边疆一时变乱四起。乾隆帝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先派军队平定了喀尔喀蒙古青滚杂卜的叛乱,然后西向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经过一年多的战争,清军进驻伊犁。叛军头目阿睦尔撤纳早与沙皇俄国相勾结,兵败后投奔沙俄。清廷认为“俄罗斯既已收留叛贼,必且抚而用之”,事后必然是西北边陲不得安宁的祸根,因此通过理藩院一再通牒沙俄,将阿睦尔撒纳送回。沙俄托辞推诿,不予交回。直到阿睦尔撒纳患天花病死之后,在清廷的强硬交涉下,沙俄才不得不把阿睦尔撒纳的尸体送交清朝政府。

从康熙二十九年(90)噶尔丹进攻开始,中经策妄阿拉布坦侵藏,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阿睦尔撒纳叛乱失败为止,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前后67年。清廷为了平定准部,不断用兵西北,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但对准噶尔部的平定,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了清朝政府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统治,打击了沙皇俄国的侵略势力。

定乱安回

乾隆二十二年(1757),天山南路维吾尔族上层首领波罗尼都、霍集占,即所谓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史称大小和卓叛乱。

康熙十年(71),准噶尔汗噶尔丹出兵占领了天山南路,将当地的“回部”(维吾尔族)首领阿布都什特扣押到伊犁,并对当地的维吾尔族人民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康熙三十五年(96),噶尔丹被清廷击败,阿布都什特得以解脱,清廷护送其返归南疆叶尔羌,管辖南疆“回部”事务。阿布都什特死后,其子玛罕木特继位,因欲极力摆脱准噶尔部的控制,被准噶尔汗策妄阿喇布坦俘劫到伊犁,并禁锢起来。玛罕木特长子波罗尼都,次子霍集占也同时被押解伊犁禁锢。

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打败达瓦齐,占领伊犁,波罗尼都、霍集占兄弟同时获释。清廷将波罗尼都送回南疆叶尔羌,继续管辖“回部”事务,而留霍集占于伊犁,管辖伊犁地区的维吾尔族事务。阿睦尔撒纳在伊犁发动叛乱时,霍集占助纣为虐,参与叛乱。清廷迅速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霍集占逃亡南疆,投奔其兄波罗尼都。

波罗尼都自返归南疆叶尔羌后,与清廷一直保持密切关系,一切“听候大皇帝谕旨”。但霍集占逃归南疆后,以“准噶尔已灭,近地并无强邻,收罗各城,可以自立”煽惑波罗尼都。在霍集占的蛊惑之下,波罗尼都终于赞同其弟之议,杀害了清廷派往南疆库车执行招抚使命的副都统阿敏道,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兴兵作乱,欲图独据回疆。

清廷得悉霍集占兄弟叛乱后,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五月,以都统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率领清军以及维吾尔族阿奇木伯克鄂对所统领的维族士兵1万余人,由吐鲁番出发前往镇压。战争开始,大小和卓曾迷惑了数十万维吾尔族群众参与其中,但霍集占叛乱破坏了当时南疆刚刚安定的局面,把维吾尔族人民又重新推入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很快大批维吾尔族伯克、人民纷纷逃离叛军大小和卓,归顺清帝。清军占库车时,霍集占弟兄逃至阿克苏和乌什,当地维吾尔族首领闭城不纳,只好又返叶尔羌,波罗尼都则占喀什噶尔,互成犄角之势。清廷调定边将军兆惠率军南下,先攻叶尔羌。由于清军长途跋涉,兵员又处于劣势,致使兆惠所率的三四千士卒被回军包围在叶尔羌城东黑水营达三个月之久。

乾隆二十四年(1759)初,清定边右副将军富德所率援军到达,方解黑水营之围。是年六月,清军分两路出击,兆惠率军由乌什取喀什噶尔,富德率军由和阗取叶尔羌。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之下,霍集占兄弟弃城夺路西窜,部属纷纷归降,最后在伊西洱库河谷叛军几乎全部被歼。霍集占弟兄逃入巴达克山部,为其首领擒杀,后献尸清廷。大小和卓叛乱被彻底平定。

清廷在平定天山北路准噶尔部和天山南路的“回部”之后,随即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清廷对新疆的统治。

首先强化新疆地方的统治机构,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置“总统新疆南北两路事务”的伊犁将军,驻扎伊犁,统辖全疆军政事务。然后在新疆北路设置乌鲁木齐都统和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管辖乌鲁木齐、巴里坤、吐鲁番、塔城诸处军政;又在新疆南路设置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下辖叶尔羌、和阗、英吉沙尔、乌什、阿克苏、辟展、巴里坤、哈密等处的办事大臣,以及吐鲁番的领队大臣。对于天山南路的“回部”维吾尔族聚居区,仍承袭原有的伯克制,各城仍设阿奇木伯克(即正城主)和伊什罕伯克(即副城主),但均由参赞大臣奏请皇帝简放,品级自三品至七品不等,管理当地的回城民政事务。


其次,为了发展新疆经济和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清廷在新疆各地大力开展屯田。东起巴里坤,西至伊犁河,广泛垦田开荒。早在康熙、雍正年间用兵准噶尔时,即于新疆屯田,乾隆年间,屯田范围日广。据不完全统计,乾隆三十一年(1766)仅新疆绿营军的营屯亩数已达179290亩;到乾隆四十年(1775)时,仅新疆募民屯垦的户屯亩数已达280253亩。在大兴屯田的同时,为了繁荣工商业,清廷在阿克苏设铸钱局,铸造“乾隆通宝”铜币,发行新疆各地。再次,新疆地处西部边陲,交通不便,为了及时传递消息,清廷在天山南北主要交通线普遍设立“军台”。

乾隆二十一年(1756),师复定伊犁,阿睦尔撒纳窜死俄罗斯。博尔济吉特·班第丧还,上亲临奠,令三品以上大臣齐集,并令执克什木、巴朗等,馘耳以祭。又以萨喇尔同陷贼不能死,令监往旁视。入祀昭忠祠,谥义烈。寻以班第义烈,仍如傅清、拉布敦故事,京师建祠,亦曰双忠。乾隆二十六年(1761),复命图形紫光阁,御制赞曰:"元戎率师,平定伊犁。而何阿逆,叛乱乘危。变出不期,投躯西漠。故里榇归,痛哉酹酌。"

乾隆帝《双烈诗》:昔有傅介子,手斩楼兰头。通权建殊绩,芳名播千秋。况乎统三军,既悉彼逆酋。一武夫之力,何事仍夷犹。逡巡大军撤,偏师五百留。彼枭有密约,入觐中逗遛。八月廿五日,三处共一谋。阿睦尔撒纳,来阿尔台陬。将合其部众,挈妻孥以迯。是则豫有旨,其妻孥尽收。厥阿巴噶斯,断我军书邮。克什木巴朗,伊犁逞刼偷。两路如期发,猖狂肆叫詉。蜂屯更蚁杂,不可爬与梳。二臣知不敌,全军将内投。而彼截归路,加以聚蚍蜉。巴朗谍致辞,权假为我逑。徐当备马駞,送之返皇州。二臣怒唾骂,天朝无此偷。効死视如归,背义生肯求。奋旅更前进,气发冲兜鍪。终知事不济,毕命饮属镂。问罪重整师,岂辞雪载途。旋复定伊犁,胁从宽厥尤,一二助恶者。系虏皆虔刘,渠魁窜异域,王师奋遐捜。亦闻哈萨克,缚献深同雠。命求二臣骨,灵舆返首邱。临奠例双忠,惜哉泪涌流。初若听我言,宁有今日不。忠于国有济,烈惟已不渝。究匪偷生比,使我悲心悠。朱门歌舞辈,青史文章俦。我岂为彼哉,长歌旌乃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