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好自己的心(深度好文)

 黎松松 2024-01-27 发布于北京

唐代诗人杜荀鹤在诗中写道:“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

真正的修行不是躲在深山里,而是在生活中修炼自己的心。

红尘即是道场,你我皆为行者。

管理好自己的心,令其保持清静,不被外物所干扰,便再没什么事能难倒我们了。

1  心定了,就不累了

长江边上有座寺院,名叫归元寺,寺中有个信徒,参禅时,常常被江中来往的船只所影响。

有一天,他就问住持老和尚:“我们参禅打坐,如何才能心外无物呢?”

住持伸出手指,指了一下右边的弟子,弟子便把右边的窗户关了起来。

信徒仍然疑惑:“右边是看不到江中的船只了,可左边还是看得到啊。”

住持又指了一下左边的侍者,侍者把左边的窗户也关了起来。

信徒指着大门问道:“师父,大门开着,江中来往的船只,还是会扰乱我们啊。”

此时,住持闭上了眼睛。

信徒一看,了然于心。

老住持闭上眼睛,就是在告诉信徒,不该看的不要看,不该听的不要听,不该说的不要说。

日本的“日光东照宫”,也借此典故,雕了三只“不看、不言、不听”的猿猴,以此警醒世人。

《小窗幽记》中有云:“耳目宽则天地窄,争务短则日月长。”

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诱惑太多,便会觉得天地都变得拘促而狭隘。

少一些欲望,少一些纷争,把心专注在该做的事情上,时间也会变得清闲而悠长。

花花世界,诱惑太多,唯有保持内心的安定,才不会被外物所干扰。

心定了,便有了面对无常的底气。

2 心静了,就不烦了

佛家有句偈语:“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

只要我们自己不动心,不起念,不攀缘,就不会被外境所烦扰。

保持内心清静不乱,你就已经赢了。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名叫战遮,被人买通,企图破坏佛陀的名誉。

有一天,她趁着佛陀向大众说法,就把自己扮成孕妇,在偌大的讲堂上突然站起来,指着佛陀的鼻子道:“你满口慈悲道德,但我肚子里的孩子,你打算怎么办?”

佛陀的弟子中,那些相信的人,顿时惊慌失措;而那些半信半疑的人,见此情景,也开始动摇起来。

唯独佛陀处变不惊,依旧继续说法。

战遮见佛陀不为所动,便急了,她跳起来大叫大嚷,想要扰乱清静的道场。

谁知在蹦跳之间,藏在她衣服里的小盆子掉了出来,她一看计谋暴露,只得抱头逃走。

星云大师曾说:“只需不动心,外离相,内不乱,便能超越一半的纠葛,照见清明的本性。”

遇事沉着冷静,内心不乱,方能看破一切。

管好自己的心,不急不躁、从容淡定,再艰难的困局,也能化险为夷。

心不随外境而动,便不会被世事所困。

此心不动,才能随机而动。

3 管好自己的心,万事皆可成

《庄子·达生篇》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去楚国时,在树林中遇到一个驼背老人,他用竹竿粘蝉,技术娴熟,百无一失。

孔子问他:“您的技术这么巧妙,是有什么方法吧?”

驼背老人说:“我站在这里,就像木桩一样稳当;我举起手臂,就像枯树枝一样纹丝不动。虽然天地广阔无边,万物五光十色,但我却只专注在蝉翼上,心无二念,外界任何东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怎么会粘不到蝉呢?”

《十住毗婆沙论》中说:“是人能系心一处则能得三昧,得三昧故有理事皆能办成。”

不管什么工作,若是杂念太多,心猿意马,再简单的工作,也难以做好做精。

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管好自己的心念,将其制于一处,集中精力,反复练习,任何一件事都能做到得心应手,甚至出神入化。

学习技艺是如此,修行之道,也是如此。

心不散乱,不起妄念,不生烦恼,终能彻悟。

摄心于一处,便是功德林。

4 写在最后

宋代廓庵师远禅师曾绘制《十牛图》,寓意“制心如牧牛”。

管理我们的心,就像管理牛马。

牛马若放纵不管,就会乱走乱闯,踏坏庄稼。

心,若不加调伏,就变得纷扰杂乱,无处可安。

任境乱心,不如以心转境。

关注我,管好自己的心,让它变得清静、安定、澄明,则一切皆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