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展书法创作,行草书“涨墨”的使用,我们可以向王铎大神偷师

 彤彤的知识宝库 2024-01-27 发布于山西

原创 四海易术 四海易术 2024-01-24 08:10 发表于广东

图片

书法行草书创作,特别是大字作品,合理的利用墨色变化,会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在评审时,大胆利用涨墨的作品,可是一个很好的“加分”手段。首先我们先欣赏两件往届国展涨墨的作品,然后再举例说明,阐述向王铎大神偷学涨墨的技巧。

以下属于四海易术个人言论,阅读需谨慎,照搬有风险!

书法中的涨墨,说来说去同创作工具有密切的关系。宋末明初,生纸生绢的普遍应用,为书法涨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从很多古迹中可以欣赏到,先贤们书法创作时,大量的墨水通过生宣生娟晕化的痕迹,仔细观察痕迹,可以看出作者用笔的奥妙,涨墨中水墨分离,水墨溶合等多种自然变化。早期创作者刻意利用涨墨法,可以认为是涨墨技巧的“萌芽”阶段。

图片

涨墨法利用非常成功的,应该首推王铎。有人认为涨墨是对作品的一种破坏,小编极为反对。王铎利用这个破坏性,让墨水出现层次化,出现了类似国画的“小画面”。适当的利用这种“小画面”,会让作品在墨色变化上更加贴近自然。通过历史的验证,王铎大胆涨墨法,被后辈认可,开创了书法的新境界。按现在流行的话讲,王铎竖立了墨色变化的新标杆。从此以后,另一种表现形式出现了,涨墨的层次,墨块的块面,墨团的视觉震撼,极大地丰富了表现形式,让作品更具内涵。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每届国展都有人大量的利用这种技巧,不光用在行草书上,隶书、篆书、楷书都不例外。

看下图作品,就大胆的利用了这一技巧

图片
图片

王铎大量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涨墨的使用,涨墨的利用,让节奏感变得更强烈。无论谁欣赏到涨墨的作品,涨墨写的字,首先就会吸引人的视线,很嚣张的跳入人的视野。涨墨写的字和普墨写的字互相搭配,让空间的变化更加明显。“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效果也更加明显。涨墨在纸张和水的作用下,墨色分了几个层次,“筋、骨、血、肉”,特别是发力的中锋,一道道的锋线变化,似人的脉络,写出这种涨墨的效果,才是涨墨法的精髓。反之不懂此墨法,又想使用这种技巧,便会写出江湖传闻中的墨团子,也就是无骨无肉的“墨猪”。

早期王铎运用涨墨,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说他写得太快,属于应酬创作,认为晕染的不好看。

图片

一种说法,生宣吸墨不强,墨停而不走,加水行笔就会快,书写创作的效果很好,随着时间的延长,蘸水的地方慢慢的晕染开,因为晕染的有层次,一样保留了墨痕,王铎能看到的变化,由他自己控制,纸张材料的变化,交给晕染的大自然处理,创作的字写得大,自然不影响辨识,这种情况下创作,起初控制不了自然变化,后来材料的选用越来越熟悉,墨水涨到哪里便能掌握的很准确。

例如在自己门口倒水,门口比较宽敞,倒两盆水就会流到隔壁,一盆或者一盆半,水是不会流到隔壁的,这就是“心中有数”。也就是说,王铎创作时,人在不停的写字,墨在不停的变化,你写你的第三行,第一行和第二行的涨墨还在变化,笔下在变化,除了笔下之外的墨色还在变化,“一切尽在掌握中”,这就是王铎涨墨的最高境界。

图片

王铎从尝试创作,到“涨墨法”的故意为之,刻意的涨墨运用,当成与笔法、结构、章法等技巧一样,让“兵器库”多一种工具。

王铎如此大胆地运用涨墨,是因其娴熟,否则稍有不慎,就变成“多肉微骨”之“墨猪”。涨墨的使用,使其作品用笔雄强刚劲,无论使转提按,轻重缓急,都能“骨力洞达”,绝不绵软。所以大胆使用涨墨,使作品显出层次更丰富,画面更丰盈。

图片

当然,一个不会用笔的人,笔下软弱无力,叫他运用这种技巧,应该也是不敢的。“墨猪”“涨墨”之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短文属于个人见解,有错漏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