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治疗痛风的良方:痛风方

 李创先生 2024-01-27 发布于广东

痛风被人们称为“不死的癌症”,越来越多的人被它折磨得痛不欲生,尤其在夜深人静时突然发作,那种感觉,真是难以言表的苦楚。

从现代医学来看,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过高,沉积在关节或其邻近组织引起;从中医理论分析,血热而又感受外寒、湿邪,血凝气滞,经络不通,以致四肢百节、上中下走痛,而其病理特点在于“浊瘀滞留经脉”,治疗当泄浊祛热毒。

首先我们要了解痛风的病因,才能想办法解决。中医认为,痛风多与湿热有关。有的是平时血热,血分有热就像热水翻腾,这时候恰好感受风寒湿邪气,热血得寒,就会凝滞生湿生瘀,痹阻经络。还有的人是平时饮食上,吃了太多肥甘厚味,这些食物不好消化,容易伤害脾胃,化湿化热。所以你看痛风的患者,忌口的东西特别多。湿热在身体里郁结,堵住经络,并且湿性黏滞趋下,比较容易沉积到身体下部,所以你看,痛风很多都是腿脚先痛风。那知道了痛风的根本原因是湿热,我们就要去祛除湿热了,下面给大家推荐一个痛风方,叫做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痛风方是朱丹溪治疗痛风的名方,《丹溪心法》不出方名,仅说“治上中下疼痛”,《金匮钩玄》命名为“上中下痛风方”,《丹溪治法心要》称作“治上中下痛风方”。《丹溪心法·卷四·痛风》:治上中下疼痛。南星(姜制)、苍术(泔浸)、黄柏(酒炒)各二两,川芎一两,白芷半两,神曲(炒)一两,桃仁半两,威灵仙(酒拌)三钱,羌活三钱(走骨节),防己半两(下行),桂枝三钱(行臂),红花(酒洗)一钱半,草龙胆半钱(下行)。上为末,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汤下。

丹溪痛风方以苍术、羌活、威灵仙、防己、桂枝、白芷祛风湿,黄柏、胆南星、神曲、龙胆草祛痰热,川芎、桃仁、红花行瘀血,诸药合用,散风邪以温通,泻蕴热以清泄,行瘀滞以祛肿痛,不失是治疗痛风的有效名方。只要能对证有所侧重,收效显著。

这个方子来源于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书里说它“治上中下疼痛”。下面我们来看看它的组成。

首先是祛湿。它以姜南星为主药,姜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它尤其善于化经络之间的痰浊之气。接下来是黄柏和苍术,这两味搭配起来就是二妙丸,可以健脾燥湿清热,再搭配龙胆草清理肝胆湿热,增强祛湿的力度。还用了神曲,神曲辛散,可以行脾胃之气,消食导滞,防止积食生湿生痰。

接下来用了四味祛风的药,分别是防己、羌活、威灵仙和白芷。防己祛风止痛,利水消肿。羌活善于祛除风寒湿诸痛,白芷善于祛头面的风邪,威灵仙可以祛十二经络的风邪。

最后,燥湿清热之后,我们还要活血化瘀。这里加入了桂枝,桃仁、红花和川芎。桂枝取的是嫩枝,具有生发之性,可以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桃仁活血祛瘀,红花活血痛经,散瘀止痛。接着是川芎,川芎的作用很独特,首先它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它的特点就在行气上,川芎之行气,不仅能升,而且能降,可以通畅十二经络的瘀血。这个方,正是因为川芎这个血中气药,走窜经络,才达到上中下诸痛通用的效果。

论发病,重“热血得寒,瘀浊元代名医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就设有“痛风论”,《丹溪心法》设有痛风专论,对痛风有深入阐述。认为痛风发病,因血受热已自沸腾,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瘀浊凝涩,所以作痛。“热血得寒,瘀浊凝涩”是痛风发作的原因所在,而涉冷水、立湿地、扇取凉、卧当风等外部寒凉因素,仅是诱发因素。

精选佐药丹溪痛风方的另一个特点是重视祛风:羌活祛百节之风,白芷祛头面之风,桂枝、威灵仙祛臂胫之风。祛风药有温行流散的作用,有助于解除“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等发病因素,也体现了“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的治疗主张。临床应视疼痛部位的不同,选取相应的祛风药物;使用祛风药的目的在于流散结滞,用量宜轻不宜重。

痛风方中用了神曲,虽说消中州陈积之气,但于顾护胃气有一定作用。治疗痛风药,除燥湿药温辛与胃不相忤外,清热、泄浊、祛瘀类药,对脾胃运化功能都有一定影响,故施仁潮重视神曲的应用,强调用薏苡仁、陈皮、炒山楂等健脾养胃,胃阴虚者配用石斛、生地、百合、北沙参等。本病后期,有胫骨酸软,神疲乏力,足底痛,足心热,盗汗等阴精亏虚的表现,应选用熟地黄、枸杞子等调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