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爱玲:她写了一生,也写尽了自己的人生

 苏澜曦 2024-01-28 发布于贵州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

我们坐在车上,

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衙,

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惊心动魄。

— 张爱玲·《烬余录》 —

张爱玲,作为一个民国传奇女子,她的一生如同一部未完的《红楼梦》,引得世人对她进行各种解读。

在这喧嚣的世界,我也曾以自己固有的认知来批判这位天才女作家,我喜欢读她的只言片语,但不喜欢看她的整篇小说,她的感情观太过极端,不够敞亮。她的风格不如鲁迅的犀利,也没有林徽因诗歌的浪漫,也无法如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带给我心灵的宁静。

一直到最近,我在书店翻开了《红玫瑰与白玫瑰》,起因是为了学习小说里的白描手法,书籍看到一半,我的心不由自主跟着《花凋》里的角色川嫦的命运飘荡了起来,见证了川嫦的凋零,直到最后一句“她死在三个星期后”,再次翻开重读依旧让我怅然不已。

作为一个读者,我认为有权利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但今天作为一个笔者,在描述张爱玲之前,我想说上几句话:

《有风的地方》里说:“每个人能承受的重量不一样,不要用自己的想象,去轻易评价自己经历的人生。”

《民国奇探》里说:“记者的笔可抵三千毛瑟枪,但有时候,他们的笔,就是三千毛瑟枪。“

《小说的艺术》里说:“人有一种天生的、难以遏制的欲望,那就是在理解之前就批判。”

就三种语言的艺术运用来说,有风以简单而直白的方式,以此来作为告诫众人的人生哲理;民国奇探以受害者视角,警示了媒体人发声需慎言;对于网络舆论,小说里的艺术更是直接指出了人类的通病,在理解之前就进行批判。

对于个人来说,在既定的标签下被人批判,本就是不公平的,但在多方面情绪的支配下,只有少数人才会去在意真相。

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我们能做到的,是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那对于这样一个普遍的社会现状,张爱玲是怎么去描述的呢?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抛开对倾城之恋里的解析,她用了一个词也许,在那个抗日救国的时期,她把人们的目光短暂的从政治拉回了人间

——请允许凡人去表露自己内心的不堪。

在那个旧式家庭里的剥削下,无论男女,皆没有独善其身的自由,以另外一种角度来看,她让人们慢慢与生活里矛盾的自己和解。

正如许子东说,“鲁迅是一座山,而张爱玲是一条河。”对于现代文学来说,鲁迅作为一座高高的山,把后面的那些小山都挡住了,但张爱玲是一条河,无论山再高,也无法阻挡,她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留在了每一个平民百姓心中。

时至今日,我也认为自己是不够理解张爱玲的,但她的文字与事迹总是让人想要一探究竟,一次不成便两次,两次不行便十次。

只要每看一次,都能得有所获,那便值得我去努力。

01

少女张瑛

说回张爱玲,我们总是会想起,她那强大的家族背景,她的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女儿,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其母也是名门之后,可以说从出生开始,就是那朵华贵的牡丹花。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原名黄素琼)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出走的娜拉,是旧社会中国第一个主动与丈夫离婚的女人。作为世家少奶奶,她有着新时代女性的坚韧,她不认同周围官宦家庭出身的旧式女子,好些人嫁了的都类似《红楼梦》困在大宅院的女子,只得由着丈夫胡作非为,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为了家族荣辱、世俗脸面,忍气吞声过了一辈子。她不甘心与这般腐朽的丈夫蹉跎一辈子,在张爱玲(原名张瑛)四岁的时候,她远渡海洋,走上了一条离经叛道的路。

张爱玲曾这样形容自己的母亲:

我最初的回忆之一是母亲立在镜子前,在绿短袄上别上翡翠胸针,我在旁边仰脸看着,羡慕万分,自己简直等不及长大。

在张爱玲八岁的时候,母亲选择回国,这也是张爱玲人生里少有的幸福时光,他们一家搬回了上海。

一座花园洋房,院子很大,为了弥补自己缺失的母爱,黄逸梵开始教学女儿知识,教她读英文单词、弹钢琴、画画,送她去学校读书,

她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摆脱旧式家庭的桎梏。

她希望能把爱玲培养成心中另外一个自己,但张爱玲是个好强、敏感的人,她在生活里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努力才学会补袜子,在学校里天赋异禀的学生,成了她眼里“蠢笨”的女儿,“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

这么糟糕的话,否定了张爱玲存在于这个世间所有的价值,在年少张爱玲的心中,狠狠扎上了一刀。

出生于不幸福的家庭,造就了张爱玲阴郁、爱恨分明的风格。

看到这里,人们总是忍不住叹息“没有任何一个人能逃离原生家庭的阴影。”

张爱玲是一个狠绝的人,她的小说洞察人心,人的卑劣和算计在她的笔下无所遁形,所以,不喜欢她文字的人很多。

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值得歌颂,但张爱玲却用她放纵不羁的笔,揭开了血淋淋的外衣,触目惊心;也有人说张爱玲的文字格局太小,整日心里不是在琢磨男欢女爱,就是那点家宅的破事。

在那短暂的民国三十年,以爱国青年主义的情怀渲染下,张爱玲却是一个在“五四”以来主流文学史上无处安放的作家,她对外界的声音置若罔闻,她将中国旧式家族里错综复杂而暗流汹涌的关系描述得惟妙惟肖,在人性的仿徨下,却延伸出了无以名状的悲叹。

02

低入尘埃的 “倾城之恋”

“不爱是一生遗憾,爱是一生的磨难。”很多人看不懂张爱玲,她在与胡兰成的感情纠缠,是典型的才女爱渣男的悲情故事。

对她来说,人生如同一叶飘萍,无论落在那里,那里都不属于她,在那烽火连天的民国时代,她能够抓住的只有一个知心人。

她以为胡兰成是懂他的,所以她告诉他:“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在认识她之前,胡兰成有过两任妻子,而且生性风流,但张爱玲却倾尽自己所有来爱他,毅然与他成为了夫妻,没有婚礼,只有一纸婚约:“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生,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后来他明白了,这不过是他口头的一句话,从未当成一句承诺去完成,他无意给他岁月静好,终究不是她的良人。

《倾城之恋》中张爱玲以香港沦陷为契机,成全了白流苏对婚姻的向往,兵荒马乱的时代,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以及他们的一点真心。

胡兰成后来在《今生今世》里回忆起张爱玲说:
“我已有妻室,她并不在意我有许多女友,乃至狭妓游玩,她也不会吃醋,她倒是愿意世上的女子都欢喜我。”

在张爱玲所出版的小说里,有被生活压得抬不了头的女子,有被家庭束缚了一辈子的女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图谋,白流苏想用自己仅有的青春建立与范柳原的婚姻关系,从而获取安稳的生活;郑川嫦被迫以“女结婚员”的方式,依附于嫁人来逃离家庭……

但是,我从未见过一个女子,因为爱,而把自己低进尘埃里,欢喜得能够在尘埃里开出花儿。

而张爱玲就是这样的人,但是她的人生信条却是,深爱的时候尽情去爱,不爱的时候,抬起头来姐依然是那高贵的女神。

在胡兰成与范秀美暧昧不清的时候,张爱玲寄去了一封决绝信:我已经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唯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了,我亦是不看的了。

随信附赠了三十万分手费,是她刚刚完成的电影剧本《太太万岁》和《新不了情》的全部稿费。

03

晚年张爱玲

1956年3月,从香港辗转到美国的张爱玲遇上了落魄剧作家赖雅,在那个美国专门用来接济拮据文人的地方。

麦克道威尔文艺营——专为有才华的作家提供免费住宿。

赖雅年轻时,他在23岁就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文艺学硕士学位,之后在麻省理工大学任教,其前半生可谓是过得风声水起。

创作力极强的他,仅仅只需要一个晚上他就能创作一篇短篇小说,登载在《星期六晚邮》上。

只可惜年少时的赖雅是个享乐主义者,花钱如流水,没有给自己存在一点积蓄。

最后,不得不在免费住宿的文艺营讨生活。

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个大起大落相似命运,迅速拉近了两人的关系,同年10月,36岁张爱玲与65岁赖雅正式结为夫妻。

婚后的前两个月,赖雅父亲般的照顾体贴,填补了张爱玲多年来的情感空虚。

张爱玲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他就主动揽下了三餐家务;她喜欢咖啡,他就早早起床去研磨咖啡,亲自动手烹制;她喜欢大城市,他就陪着他多次搬家。

日子虽清贫,但张爱玲的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张爱玲的朋友炎樱,曾在文章里谈到赖雅对待张爱玲:“我从未见到一个人如此痴爱另一人。”

然而,幸福的时光太过短暂,婚后两个月,迟暮老矣的赖雅不幸中风,大小姐出身的张爱玲,毅然接过了养家糊口的责任。

笨拙的她,不善交际,只能拼命地写一些文章,然后四处投稿,换取生活费。与此同时,她尽心照顾着赖雅,用尽全力给他舒适的生活。

赖雅情况好的时候,会带着妻子旅游,逛商场,购物,喝咖啡,看电影,尽其所能的让她开心。

赖雅搀扶着张爱玲,两人漫步在公园中,张爱玲听他讲述自己的见闻,笑声弥漫了整个园里,张爱玲看向赖雅的目光里充满了感激。

1967年,75岁的赖雅在多次中风之后去世。之后的三十多年,张爱玲再未他嫁,一直以赖雅夫人自居。

在张爱玲的所有文字里,她很少会提到赖雅,晚年所写的《对照记》也不着一字,甚至没有一张留影,她曾在一封信件中这样评价:“他是粗线条的人,爱交朋友,不像我,但是我们很接近,一句话还没说完,已经觉得多余。”

1995年,张爱玲在公寓里去世,彼时,她75岁。

04

世间唯有张爱玲

世间再无这样的奇女子,她的文学天分极高,她写起来故事,惊艳得令人吃惊,她说:“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

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一种袖珍戏剧。

“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一道裂痕,阴凉地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

“一件暗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地穿着,就像浑身都生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在冻疮的疤——是那样的憎恶与羞耻。”

这样的句子,只能靠天分。

张爱玲比她笔下任何一个女主都够真诚。

有人说张爱玲的一生孤独而悲惨,但是这样以自己意愿去过的生活,何尝不是另一种圆满呢?

她爱得深情,纯粹,又决绝,她活得骄傲,清冷,孤寂,但又很清醒。

世间唯有张爱玲,也仅有张爱玲。

有些传奇,是不会落幕的。

未来,它会被某个不小心途经的人再次拾起,重返人间。

作者:苏澜曦

公众号:零点一度

这里是

城市里最后一盏灯火

等待着你的开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