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瑗病逝,8天后昏迷中的钱钟书突然喊道:阿圆,转去自己家

 随安观照 2024-01-29 发布于江苏
来源:民国风文艺范

1997年3月4日,86岁的杨绛赶到北京某医院,前来看望她和钱钟书唯一的女儿钱瑗。此时的钱瑗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只有一口气在维持生命。

杨绛坐在女儿的病床前,看着奄奄一息的女儿一直奋力地保持着那一口呼吸,心里难过至极。她深知,女儿是放心不下她和丈夫。

最后,杨绛起身伏在钱瑗耳边,温柔地说了一句:“女儿,安心地睡吧,我和你爸爸都祝福你睡好!”

杨绛话音刚落,钱瑗这才放心地“走了”。

世间最大的悲苦,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面对唯一女儿的去世,年过八旬的杨绛,心里难过得好像失去了什么支撑点。

图片


但留给杨绛思念女儿的时间并不多,她也顾不上过度悲伤,因为此时在北的病床上,病重的丈夫钱钟书还在等待她的照顾。

在钱瑗病逝的次日,杨绛就炖好了鸡汤,一路奔波来到了北看望丈夫。虽然此时的钱钟书已经不能自主进食,只能靠输液维持生命。

但出于爱和关心,杨绛还是希望通过鸡汤为丈夫滋补身体。虽然杨绛从未向丈夫提及女儿的病情,但已经住院四年的钱钟书已早有预感,因为女儿已经很久没有来看望自己了。

而就在钱瑗病逝的8天后,昏迷中的钱钟书突然背对着杨绛大喊“阿圆”七八声,并说让“阿圆转去自己的家里”。

图片


当杨绛再问丈夫时,钱钟书再度陷入了昏迷,她陷入了沉思,不知道钱钟书所说的家里,是不是三个人共同生活的家呢?

但杨绛知道,一定要趁着钱钟书意识稍微清醒的时候,将女儿病逝的消息告诉丈夫。

于是,有一天,当钱钟书虚弱地提到“阿圆”时,杨绛贴着丈夫的耳朵说了一句:“阿圆走得很好,我祝福她了。”

钱钟书一听既懂,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从眼角落下了两行冰冷的泪水,随后很久才对杨绛说了一句:“你最辛苦。”

钱瑗病逝这年还不满60岁,这年,她也是“一家三口”中第一个离开人世的.....

1


1937年5月,钱瑗出生于英国牛津。

在她出生前,父亲钱钟书就曾多次对妻子杨绛说:“一定要生个女儿,像你一样的女儿。”最终,钱钟书果然如愿得女。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拥有这样的父母,钱瑗无疑是幸运的。她自从出生起,就深得父母的喜爱,尤其是钱钟书,简直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在钱瑗1岁多的时候,钱钟书夫妇接到了清华大学的邀请,诚邀他们回国担任教授。就这样,懵懵懂懂的钱瑗跟着父母踏上了回国之旅。

因为脸蛋圆圆的,又穿着可爱的娃娃裙,在归国途中,钱瑗很受同船旅客的喜欢,大家都称赞她像极了洋娃娃。

图片


身为才子和才女的女儿,钱瑗继承了父母的聪慧,她刚两三岁的时候,就已经能识字。不过有一个很有趣的事,她当时认字都是倒着念的。

原来,当时钱瑗和母亲住在外公家,家里的长辈们教表姐们认字,但是从钱瑗的角度看,字都是倒着的。

某一天,钱瑗突然将字倒过来念给母亲听,杨绛一看吓坏了。寻找到原因后才开始纠正女儿要正着读字。

不过,钱瑗很聪明,没几日就将这个习惯改掉了,认识的字竟然和年长自己几岁的表姐们不相上下。

钱瑗除了聪慧外,也非常的活泼可爱,这主要是因为,她有一个极其有趣的父亲。

图片


虽然钱钟书是赫赫有名的大才子,可是在家里他一点也不古板,尤其是和女儿在一起时,简直就是大小孩。

钱钟书经常研发一些小游戏,比如将一些小物件藏到被子里,让女儿去寻找,美其名曰“寻宝”。

正是有了这样的父亲,才让钱瑗养成了乐观、坚强的性格。同时,因为父亲和母亲极其相爱,所以他们三口之家,处处透着温馨和幸福感。

2


因天生聪慧,又有父母的引导,读书后的钱瑗,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1955年,18岁的钱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进入大学后的她,保持着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几乎没有任何个人时间。

钱瑗的同学曾回忆说,读书期间,大家周末都会去郊游,唯有钱瑗要么就是上课,要么就是待在图书馆里,她之所以如此努力,就是立志要当“教师的尖兵”。

钱瑗如此说,也是如此做的。

大学毕业后,优秀的钱瑗直接留校任教,就竭尽全力地当“尖兵”。最初,钱瑗教授的是俄语,后来她又跨界教英语。

其实当时钱瑗的英语水平并不低,但是她自我要求很高,总觉得自己的英语没有达到心中的要求,于是她拼命努力,边教边学。

那会钱瑗既是教授,又是博导,在外人看来,钱瑗的身份是光鲜且受人尊重的。但其中的辛苦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当时因为学校人手不够,钱瑗除了是博导外,还开了本科课,课程安排得十分紧凑。

而且她居住在城里,来往并不方便,于是钱瑗几乎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精神始终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

为了不耽误课程,钱瑗每天都起得很早,吃完早餐后风风火火地去赶公交车。

图片


那个年代北京的车也不多,每天都是拥挤,一向温柔的钱瑗为了赶上早班车,也不得不像战士一样,拼命地往车上挤。

因为时间太赶,她还闹了一次笑话。那次好不容易上车了,她刚喘口气,才发现自己竟然穿错鞋子了,一只脚是黑色的,一只脚是黄色的。

从这件小事上,我们可以看出,钱瑗真是一门心思扎在了教学上,甚至没时间打理自己。而且,钱瑗不但对自己的学生尽职责,对其他学生也如此。

当时,有一位外系的学生经常来钱瑗班级旁听,钱瑗看他如此勤奋,便主动提出帮他审批作业,还亲自指导她读书,这一坚持就是好几年。

最终,在钱瑗的帮助下,那位同学考上了人民大学的研究生。钱瑗很高兴,但她从未邀功,只是夸赞同学,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图片


在教学上,钱瑗几乎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对工作她更是认真到了极致。

当时,钱瑗主审了上海某高校编写的《英语精读课本》,她几乎是逐字逐句去审核,很多书页上都留下了密密麻麻的字迹。

可以说,钱瑗每天都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样。

同事们都看不下去了,经常劝她:“要注意休息。”

可钱瑗总说:“我已经在虎背上了,要一直坚持下去。”

但人都是肉体之身,过度的劳累还是消耗的钱瑗的身体,甚至让她过早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3


有段时间,钱瑗经常咳嗽,并伴有腰痛。身边人都劝她赶紧去看看,可钱瑗害怕耽误工作,就一拖再拖说:“不要紧,休息下,吃点药就好了。”

有时候,疼得实在挺不住,她就在回家的路上买点止痛药。只可惜病情非但没有缓解,反而越发严重。

1996年春天的一个早晨,钱瑗竟然无法坐起。此时,她的父亲已经住院两年多,85岁的老母亲天天操劳着,孝顺的钱瑗不敢惊动母亲,于是只能打电话跟同事求助。
最终,大家强行将钱瑗带到了医院。医生诊断的结果非常不乐观,是骨结核,脊椎有三节病变,而且可能有癌细胞。

之后再检查,又发现钱瑗的肺部有问题,最终被确诊为肺癌,而且癌细胞已经扩散了。当时同事们都很悲痛,但并没有人将病情告诉钱瑗。

随后,钱瑗听从医生的安排,住院治疗,虽然她不知道自己的病,但从大家的反应中,她心里已经清楚了。

但钱瑗从不主动去问,她仿佛只是换了一个办公地点。在病床上依然保持着高度集中的工作状态。

身边人都劝她注意休息,可她却说:“这是欠下的债,不好不还的。”到了生命的后期,钱瑗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

图片


因为癌细胞扩散,入侵到了骨髓,每天只能平躺。悲伤得褥疮溃烂,都露出了骨头,因为每天输液,她的静脉已经扎烂了,医生不得已只能在她的左右肩胛骨下开输液口。

当朋友来探望她时,她却假装不在意地说:“在身体上随便打洞,真是残酷啊!”友人忍不住落泪了,谁都不能明白,如此善良的钱瑗为何会遭受这般折磨。

整个生病期间,钱瑗都是坚强的,只有一次提及父母她哽咽落泪了,她说父亲也在住院,我俩会通信,我妈妈负责传递,我的妈妈最可怜,86岁了,还要照顾两个病人.....

到了生命最后阶段,因为害怕母亲看到自己痛苦的样子,钱瑗就不让母亲来医院,母女二人每天晚上都会通电话。

最终,钱瑗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先于她父母,离开了人世,终年59岁。相比于父母的高寿,钱瑗的生命是短暂的。

而钱瑗不但寿命不如父母,婚姻也不如父母那般幸福,她一生中先后有过两段婚姻,且没有留下子女。

4


钱瑗的第一任丈夫名叫王德一。他们是大学同学,王德一不但人长得英俊,还很有才华,婚后他们过得很幸福。

杨绛和钱钟书对于这个女婿也很满意。只可惜,婚后不到两年,因为种种原因,王德一就丢下了自己的年轻的妻子而自杀了。

图片


可以说,王德一的去世,给钱瑗带来了很大的打击。此后,她就搬回家和父母同住,也许是内心需要关爱和温暖吧。

在王德一去世五年后,钱瑗再婚,对方名叫杨伟成,比钱瑗年长十多岁,最大的孩子也已经18岁了。

作为“继母”,钱瑗也是合格的。

因为不会煮饭,她心里很愧疚,就想用自己的方式去弥补。每到周末,她总是专门去给家人买各种好吃的,包括一些很稀奇的西式点心。

而为了不和子女们有代沟,一向珍惜时间的钱瑗,也会坐下来和大家一起看电视剧,讨论剧情。

除此外,尽管工作很忙,可钱瑗也会坚持为子女们辅导英语,她努力地融入到这个新家,并努力做好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一切,为此她赢得了丈夫和两个孩子的爱和尊重。

图片

只可惜,钱瑗没有自己的孩子,所以钱钟书和杨绛也没有见到第三代人,这个家只有他们仨,也仅有他们仨。

很多人说,因为父母名气太大,所以钱瑗就略显得平凡了。但其实钱瑗的优秀也不亚于父母,只不过她一直很低调....

虽然钱瑗的一生只有59年,但她却活出了自己的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