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绩”往开来 为公立医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whendr 2024-01-29 发布于广西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开展五年来,有效引导公立医院加强内涵建设,落实功能定位,找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事实上,绩效考核不只考医院,也考地方政府。近日,在由《中国卫生》杂志社、健康报社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联合主办的“'绩’往开来推动高质量发展——2023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思'考’汇”会议上,来自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围绕如何加强政策引导和科学管理,以及如何为公立医院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做法。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持续推动实现“三个转变”“三个提高”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方向性、全局性、规律性的政策要求,转化为4个维度的56项具体指标,旨在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和管理,高位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政策的落实。

  五年结出累累硕果

  五年来,参加绩效考核的公立医院逐年增加,考核指标体系不断优化,结果运用逐步强化。

  第一,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功能定位不断得到落实。三级公立医院解决疑难复杂疾病的能力稳步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稳中向好,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逐年下降。检查检验同质化水平和结果可比性不断提升,三级公立医院实验室检测能力持续提高。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医疗服务行为更加规范。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

  第二,公立医院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公益性得到进一步体现。全国近八成三级公立医院设立了总会计师,总会计师在医院重要经济事项分析决策中的专业优势进一步发挥。医院普遍更加重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智慧医院建设,重视节能降耗,推动绿色转型。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人员支出占比、辅助用药收入占比明显下降。

  第三,公立医院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注重人才技术要素,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一是人员结构更趋合理。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比例逐年增加,麻醉、儿科、重症等紧缺专业医师数量和占比均较2018年有所增长,医护比基本保持稳定。二是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增强。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整体稳中有升。三是学科建设能力不断提升。四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文化得到加强。公立医院一方面着眼于及时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就医需求,让看病就医更便捷、更舒心;另一方面聚焦于建立关心关爱医务人员长效机制,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和执业条件。

  分级分类实施考核评价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的有关要求,继续全面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完善以公益性为导向、以健康产出和服务质量为主的绩效考核体系,增加分级诊疗相关指标的权重,按照管理层级和机构类型分级分类实施考核评价。

  一是深入总结经验做法,持续优化深化绩效考核工作。科学充分运用考核结果,持续深化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薪酬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让外部政策凝聚合力,提高政策衔接和系统集成性。引导三级公立医院持续优化医院内部管理和服务流程,促进资源有效分配和使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运行效率。对绩效考核积累的数据资源进行深入分析,为卫生健康领域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和服务高效化提供数据支撑。

  二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要求,持续推动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统筹考虑辖区内居民人口分布、年龄结构及老龄化发展趋势、疾病谱特点、就医流向,提升三级公立医院疾病诊疗的综合服务能力,推动三级公立医院落实功能定位。在高水平公立医院网络建设、临床重点专科群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提升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医疗服务流程,提升患者看病就医体验;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升医院管理规范化水平,提升临床科研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三是进一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以“双中心”建设为引领,积极发挥行业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平移输出;以临床重点专科“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提升三级公立医院疑难危重患者的综合服务能力;以“信息化”和“医联体”为支撑,拓宽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渠道,落实分级诊疗。不断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缩小城乡、区域、人群之间资源配置和健康水平差异。

  四是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希望公立医院根据考核结果加强内部改进,将考核的压力转化为破解难题的内生动力。各地要强化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并加快推进医保支付、医疗服务定价、薪酬分配等配套制度改革。

  五是着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坚持指标精减、可操作、可衡量的原则,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有效衔接,引导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全面贯彻落实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各项要求。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副主任钟东波:“国考”“京考”融合 为医院“问诊把脉”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制度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立医院最重要的治理工具之一。北京市开展了多主体、多层次和多方式的绩效考核工作,既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既有收获,也有难题待解。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组织推动各级公立医院参加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培训指导,开展质控工作,并对考核结果和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引导公立医院加强内部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2022年,北京市共有57家三级公立医院、41家二级公立医院参加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

  除了落实“国考”要求,北京市结合实际所需谋划自选动作,以问题为导向建立科学指标体系,严格考评,强化结果运用,形成了全流程多维度的绩效考核工作闭环。

  从2012年起,北京市就建立了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对22家市属医院实施绩效考核评价。根据深化医改形势发展和市属医院实际情况,北京市动态调整绩效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国考”启动后,北京市将“京考”与“国考”深度融合,力争实现“绩效指标相统一,'国考’'京考’同提升”的目标。

  达到预期效果

  北京市构建起科学、系统、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坚持突出公益性,对群众满意、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政府指令性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坚持党政考核一体化,党建工作专项独立考核。坚持指标构建系统化,充分考虑综合、专科医院的特点,设置专科医院特色指标,体现出对不同类别医院不同的发展要求。坚持绩效考核科学化,强化与“国考”指标融合,坚持应纳尽纳,分设考核评价指标和监测指标,每年动态调整,使考核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北京市充分运用绩效考核结果,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资源分配、落实奖惩的重要参考,设立“绩效考核奖励专项经费”,按照考核等级对应奖励标准;作为核定医院工资总额、重大项目立项等的重要依据;作为医院班子评价、干部履职的重要参考。

  北京市的绩效考核工作达到了预期效果。一是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二是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显著增强。患者满意度逐年提升,从2012年的85.96分提升到2022年的92.56分。市属医院服务效率明显提高,门诊、住院费用控制较好。三是调动了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全系统职工满意度和人才满意度分值持续提升。四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长足进步,科技创新推动市属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拓展结果应用

  自2008年起,北京市开展了基于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住院医疗服务及重点专科评价,涉及能力、效率和安全三个维度,从病案首页抓取数据。该套考核促进医院加强了内部管理,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病案首页数据质量逐年提高。

  为客观评价北京市公立医院经济管理能力、水平和结果,促进医院经济管理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2017年,北京市启动了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绩效考评工作,考评内容主要有经营风险、成本管控、运行效率、费用控制、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内控风险点、信息化等。将年度考评结果向各区级主管行政部门通报,在医改及卫生健康考核激励资金分配中应用。各区针对考评结果及存在问题,加强对医院的监督指导。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绩效考评工作的推进,一方面夯实了医疗机构现有运营管理工作基础,着重完善了院内重大运营管理工作流程;另一方面促使医疗机构以经济活动全流程管控为核心落实整改要求,结合实际探索推动业财融合的有效措施。

  下一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将研究制定《北京市“三医联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价工作方案》,会同市医保局、市药监局共同研究建立“三医联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拟从医院功能定位、就医安全、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与创新、服务满意度、医保综合管理7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并将结果反馈至医保、药监、发改、财政、人社、组织部门和各办医主体,实现考核结果的拓展应用。

  建立良好机制

  今后,北京市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

  第一,绩效考核指标必须全面、准确、恰当地反映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与目标使命,并且可操作。

  第二,考核指标必须具体明确、可测量。指标数量应在20~40个,太少或太粗糙会导致数据“颗粒度”不够,太多会导致每一项权重太小,无法对医院发挥调控引导作用。强化信息化支撑,逐步实现自动化、智慧化考核。绩效考核工具并非一成不变,必须根据实践发展,不断完善指标内容和考核方式,分级分类考核评价。

  第三,强调闭环管理,加强结果应用。从医疗机构层面,纵向要持续改进质量,横向要与同类型医院对比,自觉主动分析发展中的问题。从办医主体层面,要进一步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公立医院领导班子成员、给予医院资金补助等的重要参考。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层面,要加强监督指导,建章立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及时指导医院做好精细化管理。

  总体来看,北京市要建立考核结果共享、多方应用的良好机制,形成监测主体多元化的绩效考核闭环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好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任王兴鹏:以综合绩效管理体系落实战略规划

  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应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视角出发:在公立医院管理者视角下,须回归公立医院公益性本质;在办医主体视角下,应落实政府办医要求,为医院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示方向;在政府视角下,应筑牢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

  规划优先 构建综合管理体系

  2005年9月,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申康中心)成立。作为市级公立医院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运营的责任主体和政府办医的责任主体,申康中心的成立是上海市推进市级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并提高其运行效率的重要举措。

  从市级医院院长绩效考核、医院内部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改革、诊疗难度考核到临床专科绩效评价、成本绩效分析、资源配置绩效分析、病种绩效评价、临床专科能力评价,申康中心以发展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坚持规划优先、机制创新,构建了包括市级医院整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医院院内规划在内的战略规划体系,推动市级医院明确定位、科学布局。

  历经多次变革,2022年,申康中心明确,在财务、质量、装备、后勤、临床研究五个综合平台基础上,构建可以实现内外部联动的综合绩效管理体系,促进市级医院更加安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数智赋能 保障评价客观高效

  客观开展医疗机构评价工作、提升评价效率,引导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的重点任务之一。自2006年起,申康中心逐步实施市级医院临床信息共享项目(医联工程),为畅通市级医院临床信息“高速公路”奠定基础。

  申康中心在医联工程基础上提出的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可以用“六个一”来概括,即一套职责清晰的数字化推进工作机制、一套涵盖各业务层面的《上海市级医院综合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一套定期印发的《上海市级医院综合绩效简报》、一套基于大数据的上海市级医院综合绩效的监测与评价平台、一套基于计算机系统的数据质量校验规则和数据校验核对系统、一份《关于深化推进市级医院综合绩效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包括医疗服务和支撑保障两大系统。医疗服务系统关注医院的诊疗能力、医疗质量及科研创新的结构,以医疗质量评价与促进平台推动医院感染类、合理用药类、重返类、患者安全类指标进一步改进,以临床研究评价与促进平台推动全链式临床研究整合平台、医企协作平台、专病队列数据库、生物样本全息库等的建设。

  支撑保障系统关注业务运营、资源效率及成本管控的结构,设立后勤运维评价与促进平台,专注于成本管控、能源资源运维保障和安全运行;设立医用设备评价与促进平台,包括使用效率、配置管理、就医体验和科研创新四大板块;设立经济运营分析评价与促进平台,助力资产运营与预算执行,引导实现收支平衡。

  两大系统、五大平台主要依据恶性肿瘤手术、急危重症、重大手术、微创介入手术、学科代表性疾病等的数据,完成病种绩效评价。根据临床服务能力、临床技术水平、临床医疗质量与临床发展能力,完成临床专科能力评价,并从社会满意、管理有效、资产运营、职工认可等方面完成对院长的绩效考核。

  深度融合 抓好医院日常工作

  通过上述五大平台建设,上海市级公立医院医疗质量显著提升。

  医疗质量评价与促进平台汇集了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上海市级医院院长绩效考核指标。根据此平台的数据,申康中心每年发布涉及274个病种的《上海市级医院医疗质量评价与促进平台字典》与《上海市级医院医疗质量评价与促进研究报告》,按照综合性医院、中医类医院、妇儿类医院和其他专科医院类别分别排序,进一步引导各医院找准自身与其他医院的差距。

  临床研究评价与促进平台包含全链式临床研究整合平台与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两大系统,前者整合了全市327个临床研究项目,后者囊括了71家企业的169项临床试验申请,覆盖25家医疗机构、12个专科的50余种适应证,实现了对上海市级医院重大临床研究项目的全路径管理。2019—2022年,上海市级医院共完成成果转化512项,累计转化合同金额为18.22亿元。

  后勤运维评价与促进平台、医用设备评价与促进平台接入了近70个院区,通过构建智能化管理平台,在后勤成本管控、能耗使用管理、设备运行保障、日常安全管控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引导各医院实现降本增效。

  经济运营分析评价与促进平台是医院的“驾驶舱”,在院际比较、趋势分析、对标管理、因素分析、动态预警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经过多年的建设,上海各市级医院的业务取数规则统一,上海市实现了跨医院间数据的可比性,综合绩效评价更趋客观、准确,实现了考核体系标准化、考核指标信息化、考核结果自动化。同时,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可通过横纵向分析评价数据,全面反映医院学科优势和劣势,体现同临床学科和同类型医院间的水平差异。

  下一步,申康中心将继续借鉴其他地区的优秀经验,进一步丰富公立医院综合绩效管理内涵,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作更上层楼。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俞新乐:优化政策体系 推进浙江实践

  浙江省的三级医院大部分是市县级医院。可喜的是,自2018年起,浙江省所有参加绩效考核的医院的成绩都在B以上,体现了浙江省内医院发展的均衡性。“国考”不仅是考医院,更多的是考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如何协调好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医院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如何充分授权和放权,推动医院顺应功能属性向前发展。浙江省卫生健康委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全方位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建高峰 全体系提升医疗水平

  第一,建设医学高峰高地,打造高水平医院。2019年,浙江省成为第一个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签订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协议的省份。2021年9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入围首批“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

  第二,加强专科能力建设,提升各级医院医疗水平。2022年,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制定《浙江省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确定国家、省、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的建设目标。2023年,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被写入《浙江省医疗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对于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要实现11个设区市全覆盖和省级医院全覆盖;对于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每个项目由省财政、属地财政和建设医院共同投入资金300万元;设区市开展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财政投入情况作为国家、省级项目数分配的参考;每年建设不少于500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各地建设情况纳入健康浙江考核内容。

  第三,创建重大创新平台,提升医院发展可持续性。聚焦传染病、器官移植、出生缺陷及罕见病等优势学科领域,浙江引导支持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重大创新平台,目前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建有国家、部委级平台62个,省级平台247个,其中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

  促均衡 全方位筑牢发展基础

  第一,实施“山海”提升工程,加快补齐医院服务能力短板。2021年3月,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启动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由13家省市三甲医院重点帮扶32家山区海岛县医院。

  第二,强化政策保障,持续推动医疗质量全面提升。浙江省通过医疗质量提升四个行动、五大攻坚战,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推进不同层级医疗机构收治病种结构调整,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2023年,浙江省启动医疗质量“强基提质培优”行动,“强基”即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更健全、医疗人员准入授权更严谨、病历内涵质量更可靠、急危重症救治更有效、医疗风险管理更精准;“提质”即医疗质量评价指标更完善、手术质量管理更系统、临床诊疗更合理、临床路径管理更规范、基层医疗服务更安全、中医药服务更优质;“培优”即医疗服务模式更丰富、多院区间服务更同质、质量管理文化更普及。

  增投入 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第一,加强政府财政投入,减轻医院运营压力。2022年,全省公立医院财政支出比“十三五”末增加15.11%。浙江省积极推动公立医院特别是市县级公立医院化解长期债务。

  第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优化医院收支结构。浙江是全国第一个实行药品零差率政策的省份,并从2014年开始每年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优先将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点学科建设及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纳入新增范围。

  第三,推进人事薪酬改革,激发医院发展内生动力。2018年6月,浙江省下放卫生高级职称评聘权限,推进医疗卫生单位自主评聘,落实医疗卫生单位用人自主权,逐步形成竞争择优、能上能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打破聘任终身制。各地在核定的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和总量基础上,相应增加公立医院薪酬总量。浙江省实行“一院一定”的报备员额制,对承担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任务,承担医疗应急救治、政策性援助等任务,承担教学任务、全省性特殊公益服务职能的医疗机构视情况增加报备员额。

  优服务 全流程改善就医感受

  第一,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通看病就医堵点。从2018年开始,“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延伸,持续深化升级。

  第二,推进数字化改革,提升医疗服务便捷性。近期,浙江省卫生健康委依托省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健康大脑”和“健康数据高铁”,目前已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实现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覆盖。

  第三,改善就医感受,增强患者获得感。推行全流程“无感就医”,严格处方外配管理,加快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创造友好的儿童就医环境,建立线上入院服务平台,加强患者照护服务管理。进一步优化“浙里急救”上车即入院功能,积极探索非急救转运服务,整合资源,建立区域院后接续医疗服务平台,提供转院、护理、康复等出院连续性服务。积极探索就医陪诊新模式,大力推行线上开单预约服务,推广普及人工智能临床辅助决策支持应用。

  下一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将聚焦打造高水平医院和高水平专科,提升县医院技术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冰:聚焦四个维度 强化结果应用

  近年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以“国考”为“指挥棒”,聚焦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四个考核维度,强化结果应用,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落地见效。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在全国率先建成独立运行的省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平台,先后发布三级和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强化组织领导,细化任务措施,明确部门职责。省、市、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成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参评医疗机构成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办公室,省、市成立数据质控专家组。定期举办分片区培训,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短板开展专项培训,个性化指导C等级医院提能升级;省级工作专班24小时在线答疑,为所有参评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撑,切实保障数据填报质量。

  严格质量管理

  完善质控体系。省、市、县三级分别建成60个、1002个、3549个医疗质控中心,33个重点专业质控中心实现市级全覆盖。围绕国家年度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建立月调度、季分析、年总结机制,织起片区监测协作网,按季度发布质控工作简讯。连续8年发布《四川省医疗服务与质量报告》,连续5年发布《医疗不良事件典型案例汇编》。围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大培训。

  加强考核评估。先后两次修订《四川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对两次年度考核不合格的质控中心解除挂靠关系,累计投入240万元奖励考核结果为优秀的质控中心。

  提升运营效率

  持续优化收支结构。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完善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决定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深化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18个统筹地区实现DRG/DIP(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按病种分值)实际付费。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深入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三级公立医院配备总会计师占比提高至76.5%。

  着力抓好医疗控费。采取季度和年终通报方式监测医疗机构控费情况,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连续8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全省6000家医疗机构、20万名医务人员实施精准动态监管。

  持续提升“三力”

  激活临床专科内生力。印发《四川省“十四五”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规划》,目前已累计投入各级资金近10亿元,创建50个国家级、161个省级、441个市级、629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

  增强人才引育支撑力。四川省着力打造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一体化的医学教育体系,基地数和招生容量居全国前5位。近年来累计投入经费23.2亿元,遴选、引进、自主培养各类人才1万余人。重点加大对民族地区、盆周山区县级医院的帮扶力度,2022年以来,累计选派医疗人才约9000人。

  提高科技创新推动力。实施“十四五”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成立川渝临床研究/试验区域伦理联盟和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同时加强国家级科技成果申报,荣获国家级科技奖5项,新建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

  改善医疗服务

  持续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针对诊前、诊中、诊后等环节制定措施97条;推广检查检验结果互认,2022年至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互认检查检验结果1123.95万例次,节约费用7.12亿元。

  不断加强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工作。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卫生高级职称自主评审;全面兑现抗疫补助27.23亿元,202个集体、707名个人获国家和省级抗疫表彰。

  扎实推进医疗领域系统治理。会同省纪委监委连续4年开展“大处方、泛耗材、欺诈骗保”“不合理医疗检查”系统治理,推进落实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和廉洁从业行动计划;全面推动全省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

  四川省多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运用意见》,将考核结果与人社部门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发改部门的“双中心”规划、医保部门的总额付费、财政部门的高水平医院采购进口设备资格认定以及等级评审、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省级“双中心”建设等挂钩。近期,四川省组织对该《意见》进行修订,将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纳入结果运用范围。

  下一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将重点抓好六大行动:一是实施医学“三高”(高地、高原、高峰)攀登行动,争取更多的国家“双中心”落户四川,有序规划省级“双中心”建设;二是推进临床专科扩容行动,稳步推动临床重点专科培优提质工程;三是狠抓质量安全促进行动,加快医疗质控中心建设;四是细化落实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行动;五是规范运营管理行为,借助信息化手段精准管控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六是深化行风治理专项行动,启动部署新一轮大型医院巡察。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医改药政处副处长张荣: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当前,随着综合医改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为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监管,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成立,自2017年起,对全自治区55家公立医院逐年开展绩效考核。

  分类细化规则

  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方案》,要求围绕健康宁夏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和完善公立医院管理,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引导公立医院进一步落实功能定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023年,自治区政府在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管理委员会,具体管理职能不变。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管理委员会参照国家三级和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建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综合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同时,参照综合医院的考核指标体系,剔除部分专科医院不适用的指标,对专科医院进行考核。值得一提的是,在对所有医院的考核中均增加了“社会效益”这一指标。

  二级指标分为负性指标和指令性指标,负性指标关注医院是否存在违反准则和违法违纪等问题;指令性指标关注宁夏互联网 医疗健康一体化平台和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和运行情况,包括两个平台的医疗机构接入情况和电子健康码的使用情况等。

  宁夏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平台于2019年建成,考核团队由联络员和质控专家组成。宁夏绩效考核的评价规则有四个。一是设置目标值,将“达到目标值”定为满分。目标值会根据国家公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满分值和中位数进行动态调整,达不到目标值的医疗机构按照未达标的占比进行减分。二是与同级别医疗机构情况进行横向对比。三是与前一年情况进行纵向对比,按照上年指标分数的80%设置基础分值,以是否符合考核导向为依据,按比例加减分。四是对于进步空间较小的指标,按照三级指标的单项分值的80%设置基础分,以是否符合导向为依据,按比例加减分。

  持续优化指标

  宁夏逐步形成了各级医疗机构全员参与、主要领导主抓、动态调整的绩效考核良性格局。各级医疗机构根据考核结果对自身运行情况作出全面分析,持续改进不足之处,提升综合实力。

  近年来,通过绩效考核,宁夏三级公立医院逐步落实功能定位,下转的门急诊患者数和住院患者数逐年增加,处方点评占比也呈逐年优化的趋势,2023年点评处方数量较2022年增加31.81%,辅助用药收入占比由2022年的0.67%降至2023年0.31%。2020—2022年,三级公立医院年诊疗量由549万人次提升至1015万人次,出院患者手术占比稳步提升至29.75%,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

  此外,三级公立医院内部运营管理能力显著增强,2022年,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比较2021年下降5.1%,较2020年下降7.38%,中医药制剂收入占比指标逐年优化。

  仍有问题待解

  实施绩效考核以来,宁夏医疗机构运行情况整体向好,但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

  部分指标的设置高于实际需求。以二级中医医院为例,对标“国考”指标,需设置病理科,但宁夏人口最少的县约有8万人,最多的县约有30万人,县级中医医院设置病理科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并不是很强,而这也成为影响考核结果的一大因素。此外,大部分医疗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较弱,在这类指标上的改善较小。

  宁夏公立医院整体服务质量还不够高,服务能力还不够强。由于宁夏人口基数小,区(属)管医疗机构对周边地市级医疗机构的虹吸效应比较明显。地市级医疗机构在四级手术和微创手术领域虽能够给患者提供更方便的选择,但服务能力仍与部分区(属)管医疗机构有一定差距。




扫码可看会议直播回放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 杨金伟 王依依 谢文博 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