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玺印(6)

 书楼寻踪馆 2024-01-29 发布于河北
铜柱钮“辽州之契”印,明崇祯,印面8.4×8.4厘米,通高11厘米。  印铜铸,柱钮。印面阳线宽边框内铸阳文叠篆书体印文,右上起顺读。印台楷书刻款“辽州之契。癸未年十二月 日造。天字二百五十一号”。  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后,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西安定国号“大顺”,建国后各项制度逐渐完备,其官制仿效明代官制。李自成为避其父名“印家”之讳,其政权印信不称“印”,称“契”、“符”、“卷”、“章”等。此印即李自成建“大顺”国号当年所颁行的地方官印,是目前所见“大顺”政权最早的官印。
 
石章白寿山石制,长方形,童子牧牛纽,侧款。印文篆体,白文,右上起顺读“白发向人羞折腰”7字。印面有阴线边栏。边款阴刻隶书体“天启四年十月二十有五日。宏度。”  此印印文出自宋代陆游《剑南诗稿·卷九·醉中出西门偶书》诗句。此印相对汪泓早期的篆刻灵动略逊,而以规整风貌示人。文字笔势硬折,中含险峭,略有凿刻之意。整体布局均匀,印文力求对称,密而不繁。
 
【青玉制《清文翻译全藏经序》册】长16.85厘米,宽10.2厘米,厚0.5×6厘米  《清文翻译全藏经》以汉文《大藏经》为主要底本,兼蒙古文《甘珠尔》和藏文《甘珠尔》为底本翻译刊刻而成。完成之日,清乾隆帝作序以记之。玉册6片,刻《清文翻译全藏经序》,制为玉册典藏。  乾隆六十年(1795),湖北巡抚惠龄进献。
 
【黄铜柱纽“中正殿念经处图记”印】满汉文篆刻。为方便使用,印钮顶部贴“正”,印台上亦刻“上”字样。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下旨中正殿供奉佛像和喇嘛念经,由扎萨克达喇嘛管理。清雍正元年(1723)专设“中正殿念经处”,由内务府管理。雍正元( 1729)开始为该处铸造图记,成为管理宫中佛教事务的机构。此方图记由礼部制造于乾隆十八年(1753)。
 
【“戊辰翰林”寿山石章】清,印面2.1x2.1cm,高3.9cm  寿山石质,印随形,雕山水树木纹,方形印面,白文“戊辰翰林”印文。此印为清代金石收藏家陈介祺自用印之一。戊辰年是清嘉庆十三年(1808)。陈介祺之父陈官俊于该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陈官俊深受道光帝赏识,恩礼始终不衰。
 
【“壬辰进士”象牙章】清,印面1.9 x1.9cm,高2.9cm  印光素。方形印面。朱文“壬辰进士”印文。
 
“甲辰榜眼”寿山石印,清,通高6.9cm,纽高2.5cm,印面方2.6cm  寿山石狮纽方形印,阳文篆书。此印为清末民初文学家朱汝珍所有。朱汝珍于光绪三十年(1904)殿试一甲第二名,成为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名榜眼。
 
【“读书乐”青田石章】清,长1.9cm,宽1.9cm,高5.9cm  青田石质,印圆雕兽钮,兽蹲身而坐。白文印文。  宋人有“读书乐”劝学诗,古代读书人发奋读书都要参与科举考试,成为一时风尚。朱熹训导弟子们读书要熟读精思、循序渐进,将圣贤言语身体力行,提出了系统的读书方法论,在科举时代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生惟有读书好”石章,清,长2.9cm,宽1.5cm,高5.0cm  石质,印透雕梅花喜鹊,朱文印文。  “人生惟有读书好”出自南宋翁森的劝学诗《四时读书乐》,记述春夏秋冬无时不宜读书。
 
【金龙纽“皇后之宝”】皇后之宝,通高10厘米,纽高6厘米,印面14×14厘米,重1800g。  金质,龙纽,附系黄色绶带,满汉文篆书。  清朝对皇后之宝有严格的规定,据《大清会典》载:“皇后金宝,清、汉文玉筯篆,交龙纽,平台,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二分,用三等赤金五百两。宝盝高七寸八分,方八寸;宝色池,高二寸,方四寸八分,均金制。外椟绘凤文。”制作亦有严格的程序,首先由礼部依据成例奏报皇帝,然后由造办处制成印样,手写宝文,呈皇帝御览。皇帝钦定后,再由礼部发印样于铸印局,铸印局官会同内务府官于造办处祭炉监造。铸造完毕后交广储司银库以待镌字。镌字时,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礼部奏报批复,届时把宝印送至内阁,在内阁大堂行礼后,按内阁翰林院预先撰发的宝文镌刻,竣工后,收存内阁大库,待行礼时提用。最后再由工部办理制造宝盝、印池等一应物件。  皇后之宝作为皇后身份的证据,只有在举行了相应的册封礼之后才有效。经过册封程序后,宝玺便被置于皇后宫中,以证皇后的身份和地位。
 
【白寿山石双狮纽“所其无逸”印】清末,通高8.7厘米,纽高3.1厘米,印面3.2×3.2厘米。清宫旧藏。  印为白寿山石,双狮纽,为溥仪闲章之一。  印文典出《尚书·大禹谟》:“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遵照旧例,朝廷所颁谕旨必须用皇帝特殊指定的印章方能生效。此印为溥仪退位后在天津时用于其“谕旨”上的玺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