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年1月19日新高考九省联考四套作文题述评及教学启示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4-01-30 发布于甘肃

2024年新高考九省联考四套作文题述评及教学启示

大同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麻文

【文题展示】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报考大学时选专业是关系到个人发展的决策。你想选择哪个专业?为什么这个专业对你重要?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亲人、朋友之间互赠礼物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现象。一些人认为接受礼物的一方可能并不需要这个礼物,与其精挑细选不如直接把买礼物的钱送出去,这样对方就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I提到自然带的边缘交错地带较为敏感,当环境出现波动时,它们会最先发生改变,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其实,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交错带”。

请以“交错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学校校刊准备开设“文化遗产”主题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三种。

1.向读者介绍一项文化遗产。注意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

2.陈述某一项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在此基础上,谈一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

3.通过讲述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来展示这项文化遗产的魅力。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过往经验】

2024年1月19日上午9:00新高考九省联考准时开考,此次参加新高考九省联考的省份是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甘肃、河南、新疆、广西和贵州。

根据2023年2月教育部组织的四省联考的经验来看,全国性的联考其价值远远超过各省市自己命制的高三模拟考试,以去年云南、安徽的试题为例,其作文是一道与现代文阅读Ⅰ相联系的读写结合类作文题,在6月7日的新课标Ⅱ试卷中作文就是同一类型,唯一不同的只是作文题与语言运用题发生了联系。对于做过云南、安徽试卷的考生来说,这样的作文题并不陌生,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做过本试卷的考生(特别是山西考生),这种较为全新的命题方式令他们在考场上不知所措,于是很多考生将这种命题方式当作了传统的材料作文,认为观点必须是在引述原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于是可以看到大量考生的作文都是第一段引述语言运用题材料,大谈特谈“耳机一戴,谁也不爱”的现象,由此生发出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原因、社会危害、解决办法的论述,更有甚者,将文章写成了对“长时间戴耳机对耳朵产生危害”的科普文,探讨了为什么戴耳机会造成耳聋的病理原因。要知道,当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围绕着“安静的空间”谈青少年“放松、沉淀、成长”的问题,显而易见那些学生的作文都和真正的作文题意失去了紧密的联系,根本没有抓住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导致大量的偏题跑题作文,也因此造成很多考生的语文成绩不理想,高考总分不尽如人意,当然后面自然会出现录取时与心仪的高校失之交臂。

因此,对于参加2024年高考的所有考生来说,认真研究今年九省联考的试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本次九省联考一共命制了四套作文题,每一道作文题都值得认真推敲,细致分析,为后一阶段的作文复习指明方向,确定思路,找准办法。

【综合述评】

四套作文题分别属于四种命制类型,可见教育部考试院是有意在九省联考中向社会展示今年高考作文可能的命制式样。这四道作文题可以说较好地继承了2023年教育部命制的四套高考题的精髓,集中指向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关注青年成长,贴近青年生活,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没有“高大上”的理论阐述,也没有笼而统之的宏大叙事,而是紧接地气,注意从小切口展现大问题,从身边小事体现核心价值观。应该说每一道作文题考生都有话可说,但是要写好却又需要调动语文综合能力。同时也延续了新高考作文侧重考查考生思维能力的特点,尤其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通过语言建构与运用带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让语文核心素养齐飞共进。

对于考生来说,如何写好考场作文呢?我认为不妨从四个方面来思考:1、能否形成观点。2、能否合理推理。3、能否严谨论证。4、能否准确表达。因此,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快速行文都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扣题意识在考场作文中至关重要。

【分题评述】

第一道作文题是关于“选专业”的题目,可以说不回避社会热点已经是高考命题的共识,尤其是对于考生切身利益的问题成为了预测的重点,相信很多地区和学校在平时的模考中都有类似的作文题,因此这个题目看起来并不难,而且命题人为了降低难度还有意设置了两个问题“你想选择哪个专业?为什么这个专业对你重要?”那么考生在写作时基本可以确定必须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当然肯定是第二个问题最重要,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这个问题。

但是这样的作文题很难写出精彩,因为这更像是一个问卷调查,大家虽然选择的专业不相同,但到底怎么就产生重要性了,可能原因会极为雷同。建议考生认真思考“对你重要”这个点,因为这篇文章不是让你去论证一个专业对人类、对国家、对他人很重要,而是“对你重要”,我想这是本题目最难的一个部分,如果考生忽略了这点,作文很可能偏题。那么一个专业对你怎么就会重要了?我想考生如果只是一味谈能挣大钱、当大官这些原因,也许是真心话,但还是会被认为格调低下。不建议考生唱高调,但也不建议考生眼界狭隘、心胸狭窄、品格卑微。所以可以从自身出发,谈谈自己的理想,谈谈发展的方向,如果能联系起祖国的命运和民族的复兴,那么可能更好一些。

本题目写纯粹的议论文难度较大,写成夹叙夹议的文章可能会不仅体现真情实感,也能体现深刻思想。

第二个作文题是关于“送礼物”的材料作文,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恐”似乎也是一种流行病,很多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心只读圣贤书”,往往失去了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智商高不代表情商高”似乎也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最近几年的高考题目越来越关注青年的身心全面发展。“送礼物”还是“直接送钱”?这是一个问题,对于人际交往的发展,这不亚于“生存还是毁灭”。建议考生用提问的方式打开审题思路,比如“为什么要送礼物?”“礼物如何界定其价值?”“礼物难道仅仅是一种物吗?如果不是,那还代表什么?”“送出的礼物对方一定会喜欢吗?”“如何才能让接受方喜欢你的礼物呢?”“直接送钱的方式一定不好吗?”“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送钱?”“直接送钱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诸如此类,并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行文时回答,但是在一环套一环的追问中,让自己的思维逐步深入,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逐渐清晰,让写作的思路渐渐严密。

建议考生多使用条件思维的方法思考,毕竟人际交往没有固定的套路,送礼物还是直接送钱也没有唯一的答案,条件不同,方式自然不同,效果随之也不同。

第三道作文题是一道带有创新的读写结合类作文题,创新点就在于给出了“交错带”的话题,但是这又不是传统意义的话题作文,因为原题不仅勾连了现代文阅读材料I,还给出了“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交错带’”的文字材料,所以还带有材料作文的意味,也就是写作时可以从题目给出的这些方向任选其一或多种组合,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谈“交错带”是如何“最先发生改变,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

可以说这道作文题真正体现了开放中限制,限制中开放的辩证关系。考生需要在读懂现代文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弄明白“交错带”的概念,这是一个很陌生的科学名词,要想完全读懂原文,需要调动科普说明文的知识和能力,这又体现了考教衔接的特点,因为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里就有科普文的阅读。

但是作文肯定不是要写科普文,因为题目明确了现代文阅读只是一个引子,引出了“交错带”这个话题后,文章的立意应该是针对真实的社会生活,所以考生必须要化实为虚,将科学概念转变成人文概念,因此重点是思考在“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交错带”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去论证为什么会产生巨大的作用。这对于考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挑战,既有形象思维,又有逻辑思维,还有创新思维,而且对于考生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建议考生联系高中教材中的优秀篇章,比如《沁园春·长沙》思考历史发展中的“交错带”;《跨界者钟扬》思考科技创新中的“交错带”;《哦,香雪》思考社会变迁中的“交错带”;《我与地坛》思考生活中的“交错带”;《反对党八股》思考文化传承中的“交错带”。当然也可以联系课外阅读和日常生活去综合思考“交错带”。

在界定了“交错带”的概念后,关键是要论证它如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运用内因、外因的思维模式,去深入探讨“交错带”之所以会产生重要作用的原因。

第四道作文题是设置了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型题目,为校刊“文化遗产”主题专栏投稿,“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段文字为考生界定了“文化遗产”的概念,因此考生只需要从中选择一个方面即可。

本题目非常突出地体现了新高考考教衔接的特征,必修上册就有《家乡文化调查》的语文活动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中就有类似的题目设计,如果吃透教材,可以说这道作文题没有难度。

同时作为创新,本题目不仅设置了鲜明的任务导向,而且在文体上也做了既开放又限制的规定。

第一个选项明显是以说明为主的文章,高中教材中《中国建筑的特征》是逻辑性非常清晰的说明文,而初中教材中《中国石拱桥》则是在说明中渗透浓厚文化气息和爱国情怀的典型。题目非常明白地要求考生“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这正是需要考生在运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时结合记叙、议论、描写和抒情等其它表达方式。

第二个选项则是明显突出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注意在叙述的同时,不要忘了保护措施的建议,而提建议则是有了议论的色彩,所以也体现了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考查。

第三个选项则是要求叙写“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来展示这项文化遗产的魅力”。讲故事明显是记叙文的长处,展现魅力则必然用到描写和抒情,初中教材中《安塞腰鼓》等课文都是这方面的佳作,汲取其中的写作技巧可以很好地完成本题目。

【教学启示】

九省联考的四套作文题对于后一阶段的语文复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四个核心素养的提高,教材与考试的衔接,课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互相促进等,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引起注意。个人认为,在高三二轮复习中,所有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改变观念,打破传统的靠刷题提高成绩的陈旧做法,放弃高考只考议论文一种文体的狭隘认知,继续固守一种文体训练,很有可能在高考考场上措手不及。对于教师来讲,教学中一定要打通初中高中的教材,结合教材,应教尽教,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实现文化传承。对于学生来讲,学习中一定要紧扣教材,理解教材,从教材中学习语言运用的知识和方法,学习并内化优秀作品的思维方法,学会深刻思考,进而在阅读与写作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