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一张照片改变一生:8岁就飞渡怒江火遍全国的溜索女孩,16年后怎么样了?

 富书 2024-01-30 发布于北京


读书对那些大山中的女孩来说,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改变命运。像飞鸟一般飞往属于自己的山,走好人生路,这大概就是“溜索女孩”的意义。
富书作者:苏纳

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原创

在如今这个时代,有了关注度便有了一切。有人一夜出名成为网红,也有人深陷流量怪圈无法自拔。

溜索女孩余燕恰无疑是幸运的,一张照片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许多像她一样的女孩们的求学路。

2007年,因为有媒体来到马吉乡采访,刚好抓拍到了余燕恰过江的一幕:

穿着粉红色上衣的小女孩,正仰着头溜索过江,而她刚好看到了镜头,这个画面被记者永远定格。

正是这张照片改变了她的一生,她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溜索女孩”。

这个小女孩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现在的她又怎么样了呢?余燕恰的故事,还在激励着无数女孩走出大山……

悬在溜索上的童年,一张照片改变命运

1999年,余燕恰在云南怒江州福贡县的布腊村里出生,在傈僳族的语言中,她名字中的“恰”是老三的意思,在她的上边还有两个姐姐,她是家里面最小的孩子。

可是在这个信息闭塞、交通落后而且遍地是山的小村子里,许多人从未上过学,从未走出过大山,他们的命运早就被注定了。

可余燕恰的父母不同,她的母亲坚信,小孩子只有不断读书,不断上课学习,以后才能有出路。

在余燕恰很小的时候,就常听母亲念叨:“你们就算害怕也要学会溜索,不然以后没办法上学的。”

溜索就是利用绳索渡河,余燕恰的家在怒江这头,而山村里唯一一个简陋的小学在怒江那头,再加上这里贫穷,还没有修桥,溜索就变成了村民们唯一的渡河方式。

而余燕恰的母亲为了能让她尽快适应,在她只有3岁时,就开始慢慢培养了。

每到周一,母亲就会把她和几只鸡绑在自己身上,溜索去马吉乡赶集。在集市上,母亲会把养的鸡卖掉换钱,然后带着余燕恰去吃米线。

日复一日,余燕恰的童年就这样在溜索中度过,因为母亲的培养,余燕恰不像其他小孩子那样害怕溜索,而且6岁那年,她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独自溜索上学了。

不过村里人看到孩子们独自溜索时,一颗心也是悬着的,总是对他们反复叮嘱:“你们都是小娃娃,腰上没有力气,一定要在脖子上再多套一个绳索,不然的话,很容易后仰着翻下去!”

小孩子们也只被允许溜平索,因为平索倾斜度不大,相对安全,不然的话,很容易撞到对面的岩石上而受伤,后果不堪设想。

而余燕恰就算溜平索也十分艰难,因为体重太轻,她每次只能滑到半中央,然后用手慢慢爬到对面。

虽然余燕恰每次都非常谨慎,但还是出过一次意外,全程令人心惊胆战

那天,余燕恰身上的绳索还没绑好,滑轮就自己溜出去了,她整个人身体后仰着,几乎倒挂在溜索上。

当时小伙伴看到余燕恰的危险状态,立马行动起来,离得近的人眼疾手快,抓住了她的脚,有人去旁边找来结实的树枝让她抓住。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她拉回岸上。

好有其他同行的小伙伴在场,拉住了余燕恰,不然她可能就会被卷入奔涌的怒江之中

了这样惊险的遭遇,要是其他孩子可能早就哭闹着不上学了。可余燕恰不一样,她的脑海里是母亲说过的话:“不上学,就没有出路。”所以她没有畏惧困难,还是坚定地选择溜索上学。

但溜索的困难一直都在,除了可能掉下去的风险,还有天气的影响,晴天时还算顺利,雨天和冬天就显得格外难熬。

要么是直接全身湿透,被淋成落汤鸡;要么是脚被冻得又红又肿,鞋子都脱不下来。

只不过那时候的她以为大家都一样,只能靠溜索过河,所以她也不曾抱怨过,就这样靠溜索上了两年学。

20078月的一天,这个闭塞的小村里来了一位记者。 

余燕恰像往常一样,系好绳索,准备溜索渡江,刚好滑到怒江中间时,被记者抓拍了下来,从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她的命运发生改变。

这张惊险的照片被发到网上,不仅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而且引起了众多关注

这时候广大网友们才惊觉,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条件恶劣的小山村,这里的人只能靠溜索渡江。

而且,余燕恰坚定求学的心也深深地打动了大家,被亲切地称为“溜索女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这之后,余燕恰第一次见到外面的世界,有爱心人士带她去北京游玩,还告诉她说,一定要好好读书,以后可以自己出来看看这个世界了。

可能只是他们为了鼓励小孩子随口说出的一句话,被余燕恰记在了心里。

就好像曾经漆黑的道路上,多了一盏灯,余燕恰默默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去大山外的世界看看。

生活很苦,但还有父母和爱心人士始终支持她;求学很难,但还有溜索这种方式,让她从山这头走到了学校那头。

拼命读书,她成为村里第一位大学生

爆火之后没多久,全国20多家媒体联合就发起了“用爱,架起希望之桥”的捐款活动,许多爱心人士纷纷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两个月时间就筹集到了140多万。

在他们的资金支持下,马吉乡的第1座桥开始施工,虽然只是座吊桥,但比起溜索,已然方便和安全了许多。

那个时候,余燕恰每天溜索上学,总能遇到同样拴着绳子,在怒江上修桥的工人们。

擦肩而过之时,他们还会亲切地打招呼。

在所有人的见证之下,第1座吊桥终于在20083月完工,因为许多爱心人士的捐助,所以这座桥被命名为“爱心桥”。

余燕恰是第1个走上这座桥的人,溜索时无所畏惧的她,站在桥上的时候反倒有些迟疑了。

吊桥虽然很坚固,但却会随风晃动,余燕恰心中很是忐忑,她是在大家的陪伴下,一点点走到对岸的。

从溜索到桥,余燕恰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她也对大山外面的世界更加向往。

但当一切都在变好时,余燕恰的家里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0年,余燕恰的爸爸因为车祸去世,家里的顶梁柱没了,她们家也一下子坠入谷底。

悲痛之余,生活还要继续下去,她的大姐辍学去城里工作,补贴家用,二姐也在读完初中后,辍学回家帮忙干农活。还在坚持读书的余燕恰,一下子变成了全家人的希望。

对余燕恰来说,她的生活就跟溜索过江时一样。

先是依靠惯性往下滑到怒江中间的最低处,但她并不会止步于此,而是凭借心中的希望,靠着读书这条路,再一点点用手爬到对岸。

从小学到初中,和余燕恰结伴同行的人越来越少,有一拨人觉得自己成绩不好,继续读书浪费钱,索性直接放弃了。

而更现实的情况是,辍学的学生中,女生居多。不读书,她们就只能早早地嫁给别人,然后开始生儿育女,一辈子就这样被困在大山里。

这并不是余燕恰所想要的结局,她也不甘心就这样辍学,然后接受命运的安排。

于是她选择一步步地向外挪,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重点高中,这个过程十分不容易,但她都从未想过放弃。

只是来到高中之后,面对激烈的竞争,余燕恰压力很大,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曾经被夸聪明的她,在重点班里变得十分普通。而且因为之前的基础不够牢,她的成绩明显掉队了,跟其他同学差了一大截。

英语方面,其他城里的同学很早就开始上英语的兴趣班,而她却在初一才真正开始接触“哑巴英语”。

而且为了省钱,她吃饭十分不规律,导致自己患上了胃炎。有一次数学考试,她因为没有吃早饭而胃痛,无心答题,最后只考了60多分……

这样的次数多了,她才慢慢意识到,身体是学习的本钱,照顾好身体才能更好地学习。

她开始按时吃饭,周末的时候跑到图书馆里学习。

至于她曾经认为最难的英语,也因为遇到了特别好的老师而变得不那么困难。老师会在晚自习的时候,免费给底子薄弱的学生补课,而她也抓住机会来提高成绩。

一想到自己的每一步都走得如此不容易,她更加拼命学习,想要抓住生活中这唯一的一束光。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余燕恰以568分的成绩考入昆明医科大学,她成了村里第一位走出来的大学生。

之前她因为求学吃过的所有的苦,在这一刻都化为甘甜。

大学毕业,她选择回到大山,反哺家乡

余燕恰一路求学,当她的模样随着时间发生改变时,她的家乡也是这般。

过去几年,从马吉乡坐大巴到怒江州,需要在路上晃荡整整一天。不仅路坑坑洼洼地不好走,而且还时不时会有急弯和陡坡,不走运的时候,大巴车更是会直接坏在半路上。

而现在,因为修了路,坐车只需要4个小时,而且道路也十分好走。

余燕恰的家里也焕然一新,他们从大山上搬到了国家出资盖的新房子里。

不仅住房的条件改善了,而且家里的经济压力也变小了。 

2017年的时候,国家还专门结合了当地情况,给大家指了一条致富之路,让村民们种草果。因为马吉乡那边雨季长,阴坡地比较多,非常适合草果的生长。

面对村民们对新事物的质疑,我们国家还给大家打了包票,卖不出去就由国家来卖。

这下子,当地人纷纷种了起来,不仅产量高,而且有专门的企业收购和销售,大家的收入逐渐提高了。

余燕恰的母亲和姐姐也加入了种植草果的行列,现在她们家里的草果林更是差不多有10亩地,平均下来1亩草果收入至少4000元。

她们的收入跟之前相比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而这个曾经交通闭塞的小村子,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变得越来越好了。

20226月,余燕恰顺利从大学毕业,之后她便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云南省怒江州。

大学4年,她的初心一直没有变:“家乡的医疗资源不够充足,从事医疗工作是我的梦想。”

4年的学习,让她有着非常扎实的专业知识,所以毕业后,她顺利地成了怒江州人民医院的一名医务人员。

虽然每天面对的工作非常繁杂:为患者采血,进行样本的化验等,但她不曾叫苦叫累,轻言放弃。

工作没多久,她就渐渐熟悉了自己的任务和工作的要求,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医务工作者了。

而且休息时间,她会不断地夯实理论知识,报名参加各种下乡镇和进社区的义诊活动,为医疗事业的宣传尽一份力。

虽然家乡在慢慢变好,但怒江州却只有一家三甲医院,医疗水平还是比不上其他地方,所以她愿意在这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6年前,她是那个靠溜索渡江上学的小女孩;16年后,她是毅然决然反哺家乡的大学生。

许多人都很好奇,为什么余燕恰一定要选择回到家乡呢?

面对这个问题,余燕恰总说:“是爱心人士帮我走出了大山,从那个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回馈家乡。”

可说实话,这个问题可能还有另一个未曾提起过的答案,余燕恰出神地望着湍急的怒江,她说:

在一年四季里,我最喜欢的,是冬春之时的怒江,那个时候怒江是不“怒”的,它收敛了锋芒,有一种深邃如玉的静美。

除了怒江,家乡的大山也曾进入她的梦乡,清晨时,墨绿色的山尖在云里若隐若现,真是美极了。

曾经她想要逃离的大山,现在也变得让她魂牵梦萦;曾经凶险不已的怒江,现在在她眼中也有了别样的静美。

这个生她养她的土地,她终归是难以割舍。带着小时候的记忆,她也期待着,自己能够在未来见证家乡更多的变化。

“溜索女孩”余燕恰是靠读书改变命运的范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也是如此。

同样出身贫穷,甚至17岁才真正开始上学,但她最终凭借自学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读书对那些大山中的女孩来说,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改变命运。

除了余燕恰,当初一起溜索上学的小伙伴们,人生也都因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余春花专升本考试通过,成为马吉乡卫生院的一名护士;

余才妹初中毕业后回到村里种草果,发展自己的产业;

霜晚秋大学毕业后成为摄影助理,用镜头记录家乡的点滴……

她们没有早早结婚,没有因为性别歧视而被迫辍学,没有沦为家庭主妇被困在大山,她们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读书的苦是暂时的,因为那是我们看世界所必须经历的,而且更现实的是,不主动在读书上吃苦,就要被动地在生活中吃苦。

在读书上吃苦,靠读书改变命运,像飞鸟一般飞往属于自己的山,走好人生路,这大概就是“溜索女孩”的意义。

溜索已然成为过去,但属于她们的未来,还在继续。

作者简介:苏纳,富书作者,一个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种能力来支撑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富书第4本新书《屏蔽力》正在热销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知乎、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责编:青允、香克斯,排版:闵晶,校对:jenny、陈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