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品百练:论语/史记·孔子世家

 一中大语文 2024-01-30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选自《论语》,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①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荀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②,编次其事。  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股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股、夏所损益,  曰:  “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③:“乐其可知也。始作翁如,纵之纯如,缴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股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④,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错:通“措”。②秦缪,即秦穆公。③鲁大师:  即鲁太师,鲁国乐官。④枉席:床席,喻夫妻生活。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后虽百世A可知也以一文B一质C周监D二代E郁郁乎文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契,人名:是商朝建立者商汤的始祖。契曾担任司徒之职,佐禹治水有功,后封于商。

B.“追迹三代之礼”与“虽至大夫之相乱家”(《兼爱》)两句中的“之”词性用法相同。

C.材料二中“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与“去其重”两句中的“去”含义不同。

D.韦编三绝:书,熟牛皮;穿连竹简的牛皮绳断了多次。后多用此成语比喻读书勤奋。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颜回问的怎样才能践行仁的问题,孔子表示,要用礼的要求约束自己并提出了四条具体措施,对此,颜回态度也很明确,即按先生说的话去做。

B.孔子认为,乐律是可以知晓的,演奏的几个步骤连成一体,就构成一支完美的曲子。而后孔子订正了音乐,使《雅》《颂》恢复了原来应有的曲调。

C.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孔子删定了大量诗篇,删定的标准为是否符合君臣父子的政治纲常,是否可以用来配合礼义教化。

D.孔子晚年喜欢《易》学,他阐述了《象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用《诗》《书》《礼》《乐》做教材来教化学生。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5.材料一第一段与材料二第三段都谈及了“礼”,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3分,选对一项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ACE

【解析】将来即使经过一百年(那增减的)也是可以预知的,因为一种是重视文采,另一种是重视朴实。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在参照了夏代和殷代的基础上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呀。

2.(3分)B【解析】“追迹三代之礼”的“之”是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虽至大夫之相乱家”的“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3分)C 【解析】“标准为是否符合君臣父子的政治纲常”属于无中生有。

4.(8分)(1)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则(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得分点:“迩”“ 事”“ 识”各1分,句意1分)

(2)季康子担心盗贼(丛生)(或者翻译为“季康子以盗贼为忧患”),孔子说:“如果你自己没有贪欲的话,就是给奖赏,人们也是不会去偷窃的。”(得分点:“患”“苟”“虽赏之不窃”省略句式各1分,句意1分)

6.(3分)材料一第一段孔子侧重解说“礼”的作用,即礼是实现“仁”的手段——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能实现“仁”。

材料二第三段司马迁侧重叙说孔子探究梳理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的过程与结果。(每点1分,答对两点得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略)

材料二:

孔子离开鲁国一共经过十四年又回到鲁国。

鲁哀公向孔子问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说:“为政最重要的是选择好大臣。”季康子也向孔子问为政的道理,孔子说:“要举用正直的人,抛弃邪曲的人,那样就使邪曲的人变为正直的人了。”季康子担心盗窃,孔子说:“如果你自己没有贪欲的话,就是给奖赏,人们也是不会去偷窃的。”但是鲁国最终也不能重用孔子,孔子也不要求出来做官。   

孔子的时代,周王衰微,礼崩乐坏,《诗》《书》也残缺不全了。孔子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编定了《书》传的篇次,上起唐尧、虞舜之时,下至秦穆公,依照事情的先后,加以整理编排。孔子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还能讲出来,只是夏的后代杞国没有留下足够证明这些的文献了。殷商的礼仪制度我也能讲出来,只是殷商的后代宋国没有留下足够证明这些制度的文献了。如果杞、宋两国有足够的文献,我就能证明这些制度了。”孔子考察了殷朝对夏朝礼仪制度所作的增减之后说:“将来即使经过一百年(那增减的)也是可以预知的,因为一种是重视文采,另一种是重视朴实。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在参照了夏代和殷代的基础上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呀,我主张用周代的礼仪。”所以《书》传《礼》记都是孔子编定的。

孔子曾对鲁国的乐官太师说:“音乐是可以通晓的。刚开始演奏的时候要互相配合一致,继续下去是节奏和谐,声音清晰,连续不断,这样直到整首乐曲演奏完成。”孔子又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就开始订正《诗》乐,使《雅》《颂》都恢复了原来的曲调。”

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时,他把重复的删掉了,选取其中合于义的用于礼义教化,最早的是追述殷始祖契、周始祖后稷,其次是叙述殷、周两代的兴盛,直到周幽王、周厉王的政治缺失,而开头的则是叙述男女夫妇关系和感情的诗篇,所以说:“《关睢》这一乐章作为《国风》的第一篇,《鹿鸣》作为《小雅》的第一篇;《文王》作为《大雅》的第一篇;《清庙》作为《颂》的第一篇”。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能将其演奏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颂》这些乐曲的音调。先王的礼乐制度从此才恢复旧观而得以称述,王道完备了,孔子也完成了被称为“六艺”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编修。

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他详细解释了《彖辞》《系辞》《卦》《文言》等。孔子读《周易》刻苦勤奋,以至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也弄断了多次。他还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

孔子用《诗》《书》《礼》《乐》作教材教育弟子,就学的弟子大约有三千人,其中能精通礼、乐、射、御、数、术这六种技艺的有七十二人。至于像颜浊邹那样的人,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诲却没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