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券业(二):债券承销是与非

 阳城书生 2024-01-30 发布于广东
  

写在前面

PART 1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债券承销。作为一只前债承狗,再一次回顾这个名利场,既是对懵懵懂懂两年债狗生涯的交代;也希望通过对这个行业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打破部分小朋友们对投行的迷之幻想......

债券承销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环节。券商通过一系列操作,帮助企业发行债券,从而直接对接市场投资者的资金与企业的融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券商理论上可以起到充分发掘企业价值、暴露并提示投资风险、督促企业在内控和财务方面规范化、监督企业募集资金运用等功能,是债券发行的牵头中介机构。国内企业发行债券历史并不长,相比于股权投行业务,券商的债券承销业务发展较晚,在爆发期为券商带来了大量收益,但之后也为券商埋下了不少隐患。作为一只前债承狗,我来对这个行业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打破部分小朋友们对投行的迷之幻想。

背景

PART 2

为便于理解,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国内的债券体系。按照发行主体,债券可分为利率债和信用债两类。

利率债主体为各级政府或特定机构,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政策性银行债、政府支持机构债(包括铁道债、汇金债等)等几类,共同特点就是发行主体享受主权级别信用等级;

信用债就是剩下所有主体发行债券的统称。信用债中,首先有金融机构债,非金融机构债券按照监管机构的不同,可分为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审批的非金融机构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商主要为银行)、发改委审批的企业债(主承销商均为券商)、证监会/交易所审批的公司债(主承销商均为券商)三类。

券商可以参与利率债承销,但利率债承销费率向来很低,毕竟券商在利率债承销过程中既不匹配资金,又不沟通监管,纯粹就是一通道,债券承销收入主要来自于信用债品种。而信用债中,非金融机构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商主要由银行担任,银行一方面匹配资金能力强,另一方面对承销费要求低,券商很难竞争得过银行。企业债由发改委审批,债券资金必须匹配募投项目,有适当项目的发行主体毕竟是少数,数量有限。公司债是券商债券承销最重要的战场。

自2008年以来,主要由银行担任主承销商的债务融资工具占据了信用债的绝大部分,公司债在2015年前规模一直很低,2015年起规模又较大增长;企业债近十年来年发行规模每年波动很大,但均未超过7000亿元。也正因此,2014年及以前券商债券承销主打企业债,2015年以后主攻公司债。但企业债毕竟规模有限,每年最高不超过7000亿元融资额的市场不足以促使大券商拉下身段大打价格战,债承行业也因此享受了几年岁月静好的日子。

这几年间,由于债券承销业务量不大,一般将债承业务并入投行部门,少数券商并入固定收益部门。并入投行部门的券商债承业务一般由投行项目组兼做,固收部的债承业务一般专门设置项目组负责。

狂欢

PART 3

2015年1月,证监会发布了《公司债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发布之前,公司债发行人只能是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融资渠道众多,债券融资只能当个添头;《管理办法》则规定,满足一定条件(真的很宽松)的公司,无论是否上市均可发行公司债券。从此,公司债券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一发不可收拾,在2015年以后迅速上升,券商债券业务也赚得盆满钵满。

2015年以前,公司债最高年发行规模为2623.31亿元,而2015年当年,公司债规模就增长到了10283.55亿元,2016年更是达到27859.68亿元,公司债一跃成为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工具之一。

而多年来利率单边下跌,无疑从资金端创造了极为宽松的局面。2014年以来,债券利率持续下降,固收投资躺赚两年。资金的格外宽松,加上刚兑信仰的维持,使得中低评级企业发行的大量债券获得认购,极大刺激了债券市场的繁荣。

多年来债券市场违约极少,强化了债券投资人的刚兑信仰。2016年前,虽然有影响较为恶劣的东北特钢、大连机床等违约案例,但违约债券数量总体较少,难以构成恐慌情绪,市场普遍对债券(尤其国企债券)违约风险缺乏重视。

评级也呈现出中国特色局面,许多资质极差一眼就能看出来药丸的公司,评级机构也能强行评到AA,而AA以上的评级一共就只有AA+和AAA两个级别,外部评级区分度极差,可以说几乎无法为投资者起到有效的投资建议。这到现在也是个老大难问题,买评级现象层出不穷,评级滞后情况无法解决,制约着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市场营造了安定和谐的假象,未能充分暴露违约风险。

在这样的行情下,项目组制有效地提升了出货量,当然代价就是项目质量低劣、风控流于形式。烈火烹油时项目组制如脱缰野马,大干快上极大提升了各项目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很显然,重视短期回报的项目组制和薪酬分配体系,让很多承销团队根本未能勤勉尽职,甚至忘记了正常的勤勉尽职应该如何操作。当年业内都是债券投行短平快,一个项目全流程三个月搞定,而三个月对一个正常的投行项目而言,甚至连尽调都做不完善。按照目前债承业务的人员配置,一个项目3-5个人,前期工作2-3个月,还不会一直趴在这个项目上,确实很多问题无法暴露。

项目多了自然人手也要多,2016年债券承销从业人员数量比2015年增长了92%。大量新进人员一方面提升了债券业务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对债券业务部门的职位数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债承业务人员也着实过了两年好日子,奖金爆发、职级快速上升、三年从业经验跳槽就当团队长,让债承人员有点飘。而债承业务也为券商带来了大量收入,2016年,券商债券承销业务收入合计达到339亿元,撑起了投行的半壁江山。

烈火烹油中必然孕育着危机,而债券承销业务的危机来的比其他业务更快。2015年债券承销业务爆发,到2017年就出现了大量问题。

危局

PART 4

《管理办法》放宽发行主体限制,注定让很多资质极差的企业浑水摸鱼发行了公司债券,大量中低评级的公司债券于2015年以后获批发行。而大多数公司债券的期限为3-5年,从2018年开始,大量公司债券到期,出现了一波债券违约潮。而在未来一两年,如果不出现大放水,违约趋势难有显著好转。国内的放宽监管一向是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2018年起证监会、交易所大幅提升了公司债的审批标准,并优先向能管得到的机构——券商痛下狠手,对大量券商,甚至包括很多老牌券商进行了处罚,仅2018年就有9家券商受到了警示函及以上的处罚措施。16年底,债券利率突然提升更是雪上加霜,资金面突然进入收紧节奏,利率单边下跌躺着赚钱的年代从此过去了,债券投资者对投资债券更为谨慎,资质较差的发行人拿到批文债也卖不出去。

而券商依据2015年的行情大幅扩张债券承销部门人员配置,到了2018年显然没这么多活给他们干了。2015年至2017年,债券承销人员分别是约2000人、3840人、4240人,两年间增长一倍还多。而等2018年数据出来可能就要提减员的事情了,萝卜多了坑没多,慕名而来的新朋友们可能要失望了。

项目组的高流动性和短期激励也为违约债券处理带来了一定困难,许多项目组做了所谓“重口味债”(风险和费率都极高的项目)之后当年拿了项目分成直接走人,等项目出问题了券商只能让新来的小朋友一脸懵逼地接这个烂摊子,小朋友处理烂摊子劳心劳力破事一堆又没奖金自然干不长久,恶性循环。

新项目也不能立刻扭转颓势。债券承销综合费率(当年券商债券主承销收入/主承销金额)自2015年起直线下降,2015年该比例达到1.207%之高,而到了2017年该比例已经降至0.382%。2018年数据尚未公布,但看看市场上价格战的传闻,2018年的日子不会比2017年更好过。潜在发行人已经充分接受教育,了解券商实际服务质量和公允收费水平,短时间内就算有行政手段干预也很难将费率提升到2016年以前的水平了。

能发债的发行人已经基本挖掘完毕,增量债券空间少,大家都得盯着存量抢地盘了。费率下行、违约频发、监管趋严、成本高企,债券承销业务走入了尴尬的境地。

现状

PART 5

2018年7月1日起,《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类业务内部控制指引》正式实施。该指引细化了投行类业务,包括债券承销内部控制的规定,本质上讲要求债承业务正本清源,回归资本中介勤勉尽职的本职。但从实践上看,指引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进一步增加了债承业务的成本和工作量。

从本质上讲,券商在企业债务融资的过程中应该起到充分尽调、充分发掘并提示风险、引导企业在内控和财务等方面正规化、匹配资金等作用。然而目前来看,券商在债券业务中仅仅起到了通道和背锅侠的作用,对于部分资质较弱的企业,匹配资金的作用比较明显,而对于资质本身较好的企业则可能无需券商匹配资金。在绝大多数违约案例中,主承销商和受托管理人一没有尽职履责,二无法阻止发行人违约或提前提示违约风险,三在违约发生后无法有效代投资者追偿。

在目前情况下,券商在债务融资业务方面与银行相比优势较小,银行分支机构和发行人常年紧密接触,对企业了如指掌,一有风吹草动就能行动起来,显然比券商大猫小猫三两只现场一周的底稿收集工作完善的多;托管行(一般是主承销商银行担任)还能有效控制发行人流水(当然,违规操作的情况也不少见),比券商事到临头还一脸懵逼高到不知道哪里去;即便对发行人而言,银行帮自己发债匹配资金效率高,说不定还能以此为由增加授信,一举多得。

证监会为券商量身定制了公司债这一业务,券商靠着监管的厚爱在债承业务上舒服了两三年,但这并不意味着券商就能在这块业务中高枕无忧。目前来看,券商的公司债创新品种金额有限,专业水平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很多券商债券申报材料基本上是实习生搞定的。证监爸爸的饭好吃,但被圈养久了,就很难在市场上竞争。

而另一方面,前几年招了那么多人得有项目才能吃饭,而券商在债券承销业务上同质化确实过于严重,因此只能靠大打价格战拉项目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近几年来券商债券承销金额不断增加,但债券承销收入却不增反降。当前拥有公司债业务资质的券商和从业人员实在太多,在一场市场自发的供给侧改革完成之前,价格战不会结束。而在这痛苦的供给侧改革之中黯然离场的,必然是规模较小、其他业务收入供不起债承吃饭的券商了。

也正因此,券商债券承销业务进行了大量改革,现在已经很难看到纯粹的项目组制了。券商为债券承销部门配备了大量合规、质控、风控、法务人员,走集团化、规模化运营的方式,投行业务人员的自主权越来越低。更有券商将项目组直接打散,承揽、承做、承销人员各自分离,互不统属,承揽人员拉来项目后,由公司将项目分配给承做、承销人员。承揽端开始成立地区投行团队,承揽人员专门负责某一地区的发行人接触。这两个趋势是现在券商债承业务的必由之路,但在此改革之中,利益受损的原项目组大佬、抱有不切实际期望的承做萌新等人员也势必进行反弹。

无论如何,债券承销业务的巅峰时期已经过去了。存量战场的厮杀仍未决出胜负,违约趋势短期内难有减缓,监管要求愈发严格、处罚日益严厉,业务人员对奖金下滑和职级晋升缓慢的现状不满情绪日盛一日,券商需要找到债承业务在自身业务体系中的定位。大型券商全面开花,加大投入完善体系,扛过这两年供给侧改革说不定又是一条好汉,而小券商的债承业务,基本就是改革中的代价。对于中小券商来讲,随着市占率和费率日益下降,债券承销业务近两年将越发无利可图,而债券项目带来的监管风险却不会随之消失,也许战略收缩这部分业务是更为理性的选择。

而我,也算见证了行业的烈火烹油,以及风光不再的迷茫。

的自我修养

聚焦金控平台观察

事件 | 深度| 市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