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窑口的白瓷,和定窑不相上下,但便宜!!

 自华居 2024-01-31 发布于广东


图片艺拍直播 一触预约

瓷器是土与火的结晶,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中国在世界上有'陶瓷的故乡'之美誉,一部中国瓷器史,蕴藏着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

山西陶瓷在中国瓷器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山西陶瓷是山西先民人文精神的凝集,工艺智慧的结晶,它深深植根于丰厚的三晋历史文化中,具有兼容并包、臻微入妙的气质。三晋大地千百年来一直窑火炽烈,其窑址从北向南包括:大同窑、怀仁窑、浑源窑、榆次窑、平定窑、交城窑、平阳窑、介休窑、霍州窑、河津窑、长治窑等。见于历代文献记载的就有30多个县烧过窑器,山西无疑是中国古代窑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图片

图片

Intro

前言

图片

唐代 “南青北白”的格局创立后,中国北方白瓷的工艺水平达到相当高度,山西众多窑场也有突出贡献,不乏高质量产品。在为数不少的山西白瓷窑场中,霍州窑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霍州窑原称霍县窑,也称“霍州窑”或“彭窑”,窑址在今山西省霍州市白龙镇陈村南,占地25000平米,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图片

陈村为西周周武王弟弟霍叔处霍国封地遗址,后世子孙以祖先封地霍为姓,陈村为霍姓源头。陈村历史悠久,留存古迹众多,保存完好的有明代玉皇庙等古庙宇5座,明清民居20余座,穿越千年,古意盎然。
1975年,故宫博物院的学者在临汾地区文化局的协助下调查了该窑址,并将之认定为元代霍州窑址,此后,一些学者根据调查资料对霍州窑遗址的烧造情况进行了介绍,霍州窑逐渐受到古陶瓷研究者的关注。元大都遗址发掘的遗存与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1987年市区朝晖路出土的元代窖藏都有有力说明了霍州窑产品为当时上层社会广泛使用且珍视。
图片
霍州窑瓷器以艺精、瓷白、胎薄而闻名海内外,大英博物馆、台湾故宫、上海博物馆等均有珍藏。
山西省文鉴所孟耀虎发表在故宫博物院院刊上的一篇文章《山西汾阳东龙观宋金墓葬出土瓷器的产地问题探讨》,文中确认部分精美瓷器为金代霍州窑产品,虽然金代的出土瓷器中霍州窑所占比例较小,但已足以推翻了一些学者的霍州窑元代起源说。墓葬考古是最有效、最有说服力的。《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山西卷》一书收录了一件晋南侯马墓葬出土的内底刮涩圈的霍州窑白釉盘,涩圈上墨书'明昌三年十二月廿买了一十个”非常明确地标明了金代章宗的纪年月日,故宫博物院馆藏的霍州窑印花碗也有明确的纪年墨书。

图片

州窑精细白瓷较常见的器形大多为碗、盏、洗、高足杯、钵、盖罐等常见器形,高档器形偶有仿宋代鋬耳杯、板沿洗等。一般走清秀小巧路线,杯盏与印花碗类大多小于其他窑口同类物件,轻盈秀美。霍州窑在器型上的特点可以总结为:胎薄体轻列恰当,小巧玲珑,美感十足,甚至是人见人爱。

图片

Enjoy

工艺特征

图片
霍州窑物件,均为器壁纤薄、制作精细,器型比例掌握得非常恰当。一些杯盏类器物常在利坯成型后外壁压制凹凸线条,使器壁呈瓜棱状,或在折沿器物的口沿压制裙褶花边,这种做法明显不利于清洗保存和使用,但却增加了美感,这样的制作方式在别的窑口鲜见;罐钵类器皿均微敛口,底部都以弧面急收至足墙方式处理,器形饱满,刚柔有济,并不失摆放时的稳健。
图片
盘托一类器物多见折腰或折沿工艺,在器表外壁线与面的衔接处理上明显技高一筹,非常得当,一些光素的托盘类,也会力求低矮,采用大弧面、微敛口来体现美感。在制作工艺上,霍州窑无疑是精工细作的典范。
少量的早期金代产品中,制作已经趋于规整,但器物的手工拉坯旋痕、接胎痕仍隐约可辨,因工艺与胎土至密度等问题,利坯过程中偶见坑洼与纹裂。
图片
至元代成熟期后产品出现多样化器物制作水平有较大提高,精致度的提升使霍州窑有了比肩定窑的基础,此时的器表圆滑平整,之前的手工利坯痕迹已经不再出现,只可见釉下纤细密集的竹刀刮削痕。这点与定窑所谓的“竹丝刷痕”如出一辙,而同期其他窑口器物的旋坯痕少有如此精细此时定窑使用覆烧工艺,出产了大量“芒口”产品,而霍州窑产品全部仰烧,从未见覆烧的芒口器,出于效率产量方面的考虑,霍州窑产品烧制时大多采用叠烧与支烧。
常见的大多数盘、碗、盖类物件内底刮涩圈就是叠烧时防止上下器物釉水粘连的方法之一;支烧方式多见于高足杯、小口径茶碗等精致物件,方法是底足粘接三至五只支钉,使圈足与下面物件相隔离,下面的碗碟类器物往往会在内底釉面上留有支钉痕,这种支烧方式大量应用在霍州窑与邻近介休窑。霍州窑的支钉圆润饱满,钉脚纤细,附件也是做得如此精致,是其他窑口鲜见的,从出土物件的支钉保留大多完好的情况来看,支钉与器物胎土质地完全一致,所以粘结性较好,这种精致支钉几乎可以作为霍州支烧器物的标志性特征。
图片高足碗的底部有小粘钉
图片

图片

Enjoy

胎质

图片

正如“格古要论”中“土脉细白”一说,此类白瓷胎土淘洗极其细腻,烧结密度相对很高,烧结成品有一定的透光性。在无釉的霆胎部位和残件断口处肉眼几乎看不到颗粒感,月白度极佳,基于胎土致密的前提,在北方尤其是山西黄土高原的沙质干坑保存环境下,露胎部位受沁程度微弱,大多数出土器物只进行简单的水洗,大多可见到当年胎釉的真容,难怪在古代都可以冒充定窑来牟取利润。经科学测定,胎十中A1203含量明显高干定窑,在烧制温度上也应略低,加之器壁纤薄,保存不善极易损坏碎裂,所以又有《格古要论》中“极脆”一说。

图片

在胎质呈色上霍州窑呈“干”“白”感官,露胎部位有白粉状质感,与定窑胎质的'黏糯”感有较大区别,而比它的“近邻”介休窑相比更加细白。

图片

Wen

图片
众多古文献中不难发现,古人谈及霍州窑,均把其白瓷认定是仿制定窑的,至今仍有不少专家学者认为霍州窑是仿定最成功的窑口。不可否认,古代窑工间的人员流动、技艺交流以及工艺上的借鉴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在大量实物面前,仔细观察比较,还是能发现霍州窑在纹饰方面与定窑差别较大,具有独自的风格特点。

图片

莲花芦苇香蒲纹

图片

水波禽鸟

图片

婴戏莲纹
霍州窑全部为印花器物,这方面与定窑装饰上印、刻、划多措并举的技法有很大不同。常见纹饰有水波、花草、蔓枝轮条轮花,动物纹有鱼鹤、雁、海兽、鹿、鹅等,人物方面只见俯卧婴戏纹,少见的还有一种文字款识,一般为三字款或四字款。霍州窑印纹也有简单与繁缛之分,简单如只饰海水纹,繁缛类多采用组合纹饰,含动物、花草以及文字款识的多用平面出筋的方式予以分区。霍州窑印纹物件多为碗盏类,共同的特点是内底刮涩圈,涩圈内仍印纹饰,纹饰以轮花居多。
霍州窑纹饰的整体特点是纤细硬朗、简洁明快、层次清晰、布局对称,线条流畅,偏重地域风格,民俗风气浓厚,除文字款有伦理训义之外,几无政治色彩。
陶瓷有有官窑和民窑之分。从唐代到元代,大多数官窑都是指贡器,模式一般是“官监民烧”,民窑烧出的瓷器,百里挑一,将最好的上贡给统治阶级使用,人们将这类瓷器叫做贡瓷。
明清开始盛行官办的窑厂。特点是,形制釉色都要按照朝廷的标准要求执行,烧造不惜成本,用最好的原料和工艺,精益求精,并且所有瓷器均不能流入市场,不合要求的产品也要打碎掩埋,因此官窑器,存量少,个个精品,收藏价值是最高的。
霍州窑属于民窑,专门烧造民间实用器,烧造的物品基本进入社会成为商品,在商铺或者集市售卖。烧出的瓷器普遍供应给城乡居民作为日用品的瓷窑。产品形制大多是碗、盘、罐、枕等,无论造型还是纹饰都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