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派秋高气爽处——郭熙《窠石平远图》

 夕妙斋 2024-01-31

#名贵字画鉴赏#


郭熙(约1000~约1090年),北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阳府温县(今属河南)人。他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

郭熙的绘画艺术,正是一个迷人的避风港,让我们拥有放松和沉思的空间。他的画作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色彩运用,勾勒出了一个个令人陶醉的景观,点亮了内心的艺术之火。

郭熙,北宋时期的杰出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以其清丽细腻的笔墨著称,作品中的花鸟、山水皆展现出他独特的艺术才华。无论是绣球花盛开的田园风光,还是流水潺潺的山间溪流,每一幅画作都散发出一股令人心醉的美妙气息。


一派秋高气爽处——郭熙《窠石平远图》

《窠石平远图》轴,北宋,郭熙绘,绢本,纵120.8厘米,横167.7厘米


北宋时期的绘画作品以其细腻精巧而受到广泛的欣赏与崇敬。而其中一幅代表作品,即郭熙创作的《窠石平远图》,更是以其独特的构图和绘画技巧,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细细观察这幅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画面的近景。清澈浅水中,岸边的岩石展露无遗。它们体态各异,有的光滑圆润,有的棱角分明。而岩石之间,错杂地生长着一丛丛的杂树,树枝蜿蜒曲折,枝干盘旋交错。一些树木已经没有了鲜绿的叶子,只剩下枯黄的树枝;而一些树木依然长满了叶子,为画面增添了一抹生机。画家运用淡墨渲染的手法,为这些树木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意境。


一派秋高气爽处——郭熙《窠石平远图》

'山水之美,画中有诗。而《窠石平远图》就是这样一幅以山水为题材的名画,让人沉醉其中的画卷。这幅画作以近景的方式呈现,画面中溪水清浅,岸边岩石裸露,石上杂树一丛,枝干蟠曲。有的树叶已经落尽,有的依然青翠欲滴。画家通过淡墨渲染,将大自然的恢弘和神秘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观赏《窠石平远图》,我们仿佛置身于山间小溪旁,可以感受到青山绿水的宁静与和谐。画面中的石头和树木都是如此栩栩如生,仿佛可以伸手触摸到它们。这幅作品让人心旷神怡,仿佛能闻到清新的溪水和泥土的芬芳。


一派秋高气爽处——郭熙《窠石平远图》

画面的远景更加壮观。寒烟笼罩在苍翠的群山之间,给人一种宁静与安详的感觉。而石砾满布的荒原,展现了一片荒凉与辽阔。这种遥远的景象与近处的生机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深秋的壮丽画卷。

郭熙的《窠石平远图》以其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了北宋绘画的卓越之处。无论是近景的细腻描绘,还是远景的壮丽景色,都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绘画的魅力和艺术的卓越。


一派秋高气爽处——郭熙《窠石平远图》

在郭熙的山水画理论中,他主张深入真山实水进行观察和体验,将其作为创作的先决条件。在深入实际体察时,郭熙采用了对比的观察方法,通过对比观察,他对北方山水的特点有了更深的体会。

《窠石平远图》是郭熙创作的一幅作品,画的是北方深秋的景色。从对比观察中,他感受到了西北地区山水的浑厚和壮美。他说:“西北之山多浑厚”,形容了西北山岳的厚重气势。“其山多堆阜,盘礴而连延,不断于千里之外,介丘有顶而迤逦,拔萃于四逵之野。”这段描述展示了山岳的延绵和壮丽,窠石和远山的描绘正是体现了这些特点。

郭熙的山水画创作方法着重于通过深入实际观察和对比来抓住山水的特点,使画作更加逼真和传神。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美丽的画面,更是对自然景观的深入理解和表达。


一派秋高气爽处——郭熙《窠石平远图》

窠石用卷云皴法,以表现北方山水的浑厚和盘礴。他通过巧妙的构图和利落的笔法,展现了秋天山水的明净和壮丽,令人心驰神往。

在郭熙笔下,秋天的山水呈现出一种庄重肃穆的美感。他说:“秋山明净而如妆”,这种明净并不是一种空无一物的寂静,而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枯黄的落叶在秋风中舞动,山谷中草木的凋零交织出一幅幅壮美的画卷。

特别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鲜,不激不怒,且清且浅。和曲线修饰的山石相互呼应,给人一种水墨画中“水落石出”的感觉。这种美感远离了世俗的喧嚣,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和平和。正如郭熙所说:“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他通过画面传递出了秋天特有的肃穆之美。

在郭熙的北方山水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这种美感富有凝重和庄重,给人一种清神的感觉。欣赏这些作品,仿佛能够真正进入画中,与山水相融,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


一派秋高气爽处——郭熙《窠石平远图》

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构图方式和写意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而其中,郭熙是一位堪称天才的画家,他总结出了中国山水画构图的重要法则之一——“三远”法则,即高远、深远和平远。

在中国山水画中,景物的排布往往符合“三远”法则,而其中的“平远”法是郭熙首次提出的。他解释道:“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所谓“平远”,就是将视线注视平线下方的约三分之一位置,使画面更具纵深感,营造出广阔空间的效果。郭熙的《窠石平远图》便是典型的例子,虽然着墨不多,却展现了广袤辽阔的山水景致,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郭熙的“三远”法则不仅仅是一种构图技巧,更是他独特的艺术理念。通过运用“三远”法则,他能够将画面中的景物层次分明,同时表现出山水画的纵深感和空间距离,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仿佛身临其境。

中国山水画构图的“三远”法则是郭熙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它的传承使得中国山水画能够流传至今。无论是艺术爱好者还是学习绘画的人,多了解和运用这些构图法则,将能更好地欣赏和创作出具有纵深感和空间感的山水画作品。


一派秋高气爽处——郭熙《窠石平远图》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被广泛认定为真迹的并不多,其中《窠石平远图》是一幅备受赞誉的杰作。

▲▼‍郭熙晚年杰作《窠石平远图》(1078年)

这幅画创作于1078年,即元丰元年戊午。它是郭熙晚年的代表作,也是欣赏他的画作和理解他的美术理论的绝佳作品。

这幅画以山景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构图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郭熙善于运用传统的造型和技法,创造出层次感丰富的画面,令人仿若身临其境。

▲▼郭熙晚年杰作的独特之处

郭熙晚年的作品体现了他对山水的独到见解和深入思考。他通过突出山石的形态和质感,以及运用细腻的褶皱和明暗处理,表达了自然山水的壮美和宏伟。

此外,郭熙还在《窠石平远图》中运用了独特的色彩处理,使整幅画呈现出一种富有韵味的古朴风格。他善于利用不同的颜料和技法,创造出层次感丰富的画面,从而使观者产生无限遐想。

郭熙晚年的杰作《窠石平远图》凭借其出色的创作技巧和精湛的表达,成为了人们理解他的美术理论和欣赏他的画作的窗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