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公有制企业的性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

 昵称6801184 2024-01-31 发布于江苏

  在《公有制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周其仁先生所应用的企业理论是什么呢?

  今日读到了《读周其仁<公有制企业的性质>一一基于方法论的角度》(贤成毅作,道客巴巴网)一文。

  文章中谈到“《性质》一文堪称方法论的典范,它运用了科斯的契约理论、产权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它不单单提供一种对市场里企业组织的新理解(即市场里的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合约),也把这几种理论(契约理论、产权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融会贯通起来,运用到公有制企业性质的理解上来,由于公有制下人力资本产权的丧失,导致了人力资本所有者无法自由选择市场合约(市场合约的自由选择是产权最重要的功能,它是市场校正企业和企业家出错的最重要机制),从而合乎逻辑地得出公有制企业是非合约'企业’。”

  一,合约是市场交易的概念,而不是企业生产概念。

  在《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周其仁,)一文的第一部分开头谈到:“科斯企业理论的重点是解释在市场机制起作用的条件下,为什么还存在着企业。科斯(1973)的发现是,在真实世界里的市场机制并不免费,交易费用为正;而'企业’组织由于节约交易费用而存在。企业能够节约交易费用,是因为'在企业内,市场交易被取消’,组合在企业内的各生产要素,不必彼此签订一系列买卖合约,原来用于签订和执行这些市场合约的费用被节约了。所以,科斯说,'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从这里说明的科斯的关于企业的概念,它应该是取代市场机制的另一种机制。这就是企业与市场的本质区别。

  在这里,我们给出市场经济理论和企业经济理论的区别:市场经济理论就是关于市场机制的理论,而企业经济理论则是关于企业经营机制的理论。

  如果上面关于市场经济理论和企业经济理论的区分是科学的、合理的,那么,周其仁先生关于企业就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特殊的合约的企业定义,不能算作是企业经济理论的内容,而只是一个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个内容。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不论是合约还是契约,都只是市场交易的概念,而不是企业生产的概念。在市场经济理论中,研究的是市场机制的作用机理,因此,企业作为一种市场主体,它也是市场机制作用机理研究的一个内容。而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考察企业与市场的作用,这是把企业当作市场主体来研究,这依然处于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围之内,而没有深入到企业中去对企业经营机制进行研究。周其仁先生谈到的企业家的出错纠错机制,说的是商品生产者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应对方式。这是市场机制的作用形式,而不是企业经营的作用机理。

  二,公有制企业已经是另一种企业,需要另一种市场经济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公有制企业已经不是科斯意义上的'企业’,因为它并不是基于一个或一组市场合约”。为什么公有制企业已经不是科斯意义上的企业了呢?因为它的建立不是基于一个或一组市场合约。反过来说,科斯意义上的企业,就是基于市场合约而形成的,而其显著特点是,劳动力是作为商品出卖的。而一旦劳动者不再需要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买卖,那么资本的生产方式亦即不存在,因而由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也将不存在。

  公有制企业,由于不需要进行劳动力的买卖或不存在劳动力买卖,因此,它与资本生产方式的企业也不是相同性质的企业。由此,以公有制企业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也将是另一种市场经济。市场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存在而存在;一旦商品经济的形式发生了性质的变化,那么,市场经济的形式也会发生变化。市场只是交易的场所,当市场交易的主体一一商品生产实体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当商品交易的内容或范围发生变化时,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特征也必然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从周其仁先生的关于公有制企业性质的揭示中,我们可以很容易推导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当然,在周其仁先生这里的市场经济事实上也应该加以限定,即应该是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因为假如还存在着另一种市场经济,例如工本主导的市场经济的话,假如还存在着另外的交易方式(不包含劳动力买卖的交易)的话,说公有制企业不是基于市场合约的说法就不成立。

  三,公有制企业的产生消除了产权型企业经营机制,那就会形成另一种企业经营机制一一劳权型企业经营机制。

  “市场合约的可选择性就是资源所有者有权出错和纠错。这是产权最重要的经济功能,也是市场经济保证资源有效配置的最基本的机制”。而“公有制企业消除了企业的市场合约基础,同时就把市场校正企业和企业家出错的机制也消除了。”既然劳动力的买卖已经消失,那么资本经营方式也会消失,自然,与这种产权型企业相适应的按资分配机制也会消失。因为公有制本身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而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因此,劳动者的权利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的体现将会形成另一种保证资源有效配置的机制一一按劳分配机制。

  四,从劳动力所有权到劳动所有权转变的必然性

  周其仁讲到,公有制还“否认了个人对其生产性人力资源的合法所有权”。在周先生看来,劳动者个人的生产性人力资源(例如劳力、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技能,学习能力,以及努力、负责,创新,冒风险,对潜在市场机会的敏感等等),是“天然属于个人的资产”,但公有制否认了个人对这些资产的所有权。在这里,周其仁讲的个人资产所有权,对劳动者而言,就是劳动力所有权。事实上要真正体现生产性人力资源,如劳力、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技能,学习能力,以及努力、负责,创新,冒风险,对潜在市场机会的敏感等等,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生产劳动的状态或结果来说话。因此,我们最应该体现生产性人力资源的办法是把他们的权利与其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提供状态和结果结合起来,也就是要明确其劳动所有权,而不是什么资产所有权。在这方面华为模式作出了最好的说明。生产性人力资源的存在状态是活劳动状态,只要区分了活劳动的个体差别状态,那么,才能有效地反映每个人在生产中作用状态,并在结合的分配上体现出来。因此,在这里又揭示出另一个必然性,即从体现劳动力所有权到体现劳动所有权转变的必然性。

  五,认识公有制企业条件下的生产目的与产权企业的区别。

  公有制企业“根本没有办法追逐经济学意义上的利润”。“因为消除了个人对生产性资源的产权特别是选择市场合约的权利,严格说来市场价格,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等等概念都无法存在,利润概念也因此无法存在”。在这里,周先生己明确意识到公有制企业已经不是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它的生产目的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

  公有制企业客观上是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因此,劳动者成为新的生产主体,而劳动者的利益要求表现为消费价值。这使社会生产的目的由剩余价值转变为消费价值。相应地企业的利润、工资、成本及交易成本等概念都应该、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利润可能转变为消费金,工资相对应的可能是“公资”,股份相对应的可能是“工分”,占股比相对应的可能是“工分比”等等。

  六,劳权企业相比产权企业更有优势。

  周其仁先生还讲到了公有制企业的国家租金制与市场企业的利润体制有着本质区别和明显劣势。

  显然周其仁先生这里讲的国家租金制是指改革前社会主义国家在从暴力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之间采用的公有制与产权制度结合的产权公有制模式。而这种模式只是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工业化时期的过渡经济模式。随着工业化的实现,这种产权公有制模式应该向社会主义性质的劳权公有制模式转变,即形成真正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按劳分配企业。当传统的公有制模式转变为“人人为主体、按业绩付酬”的新的劳权型企业时,就如常规列车转换成了动车。动车相比于常规列车的优势,就是不仅机车有强大的牵引力,而且每个车辆都自带动力。因此,常规列车只能跑个100多公里速度,而高速列车轻松就能跑到三、四百公里的速度。

  企业是商品生产的主体,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市场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商品生产存在和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但是西方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却把市场和企业用交易的范畴统一起来,这显然是本末倒置了。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易的核心范畴是价值,只有从价值角度才能真正定义企业的性质和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