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在春天登超然台,写了一首词,含蓄深沉,其中名句流传天下

 谁家庭院木樨香 2024-01-27 发布于山东

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苏轼

飞蓬一词,可谓苏轼一生的代名词,从他离开杭州调往密州开始,直到去世,再也没有在一个地方安安静静度过三年以上的时间。他像一只海燕,在政治的狂风暴雨中倔强地翱翔,不屈不挠,让人为之感叹、折服。

苏轼比弟弟子由大两岁,不过看似拘谨、寡言,实则沉稳、务实的子由,看起来更像哥哥,处处维护苏轼;而活泼、好辩,性情天真,心直口快不计后果的苏轼,很多时候更像弟弟。子由为人处世谨言慎行,而苏轼却喜欢玩笑戏谑,直言不讳,因此很容易授人以柄,招致祸端。他们二人政见相同,他们深知,一个国家的存亡,不在于城郭的坚固、兵甲的多少,而在于上下的礼义、君子的道义。    

苏轼在写给好友的李常的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1074年9月,苏轼在杭州的三年任期届满,为了能与子由相聚,他自请调到密州。因为当时子由在济南任职,两地都在山东,相隔不远。          

杭州,是苏轼记忆里最温馨的一段时光。他与南山、北山寺院的方丈交情甚好,临行前跟他们告别,然后携带家眷北上。此时,苏轼的妻子买了一个丫鬟,才十二岁,名叫朝云,聪明伶俐,乖巧可爱。缘分就是这么奇妙,此时的苏轼,或许也猜不到,这个朝云会成为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存在。    

杭州到密州,一千五百多里的路程,舟车劳顿,其中辛苦可想而知。苏轼一家,没有选择更为舒适的乘船,而是坐着马车,一路颠簸,来到密州。这个穷苦的北方小城,与繁华富庶的杭州有着天壤之别,当地种植的主要有长麻、枣、桑树。

当时,官员的薪俸已经减低。苏轼与大家同甘共苦,他在《菊赋》的序言中所说,可见其苦中作乐的幽默风趣。          

“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俸,殆不如昔。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延式循古城废圃,求花菊食之,如腹而笑。”

苏轼离开杭州装修精致、风景优美的住宅,来到这偏远的北方小城,栖身于粗木造的简陋屋舍。湖光山色的西湖美景,成为记忆。呈现在眼前的,是桑麻丛生的荒野。苏轼的前任,给他留下了多不胜数的案件。    

江南的富庶,与密州的困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苏轼初到密州,这里的农业连年歉收,盗贼却无处不在。待处理的案件层出不穷,只有厨房里空空如也,每日只能以野菜充饥。很多人都觉得他自请来密州,会后悔,会过得不开心,却不知苏轼来到后,大刀阔斧,政绩斐然。

苏轼很喜欢这里淳朴的民风,他也自得其乐,每天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园子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苏轼便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当时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为此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其灵感来自于《老子》的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苏轼也找到了自己无论到哪儿都很快乐的原因了,原来是他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

超然台修葺一新,苏轼时常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尽情游玩。登上超然台,向南望去,马耳、常山的风景隐约可见。台的东面,便是卢山,秦人卢敖曾此隐遁。西面是穆陵关,依稀可见像一道城墙。    

想当年,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痕迹留存,让人慨叹万分;而淮阴侯韩信,赫赫战功,却不得善终,令人哀叹。怀古思今,苏轼不禁觉得当下的风景,更加美好了。

超然台虽高,却非常安稳。台上的居室虽幽深,却明亮,加之冬暖夏凉,实在是观赏休闲的好去处。无论是细雨如丝,亦或雪花飞扬的清晨,或者是风清月明的夜晚,苏轼都会约上好友,登台游览,随兴赋诗。

苏轼带领大家在园子里采摘蔬菜,去池塘里钓鱼,煮糙米,饮自酿的高粱酒。条件有限,快乐却无限。密州的这段艰难时光,这位大诗人却写出了最好的诗歌。而且他写诗的风格,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之前的愤怒与苛酷的火气消失不见。    

密州便是今天的诸城市,属于山东潍坊市。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小城,因为这儿,给了苏轼很多灵感。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都是写于此时。         

公元1076年的暮春,苏轼登超然台,远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了一首词。这首双调望江南,比原来的单调的增加了一叠,内容更为丰富,豪迈不失婉约。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宋代〕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上片诗人写登台时所见景象,包括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仿佛一个特写镜头的导入,然后是大场面的铺叙,最后,诗人居高临下,看烟雨笼罩下的一城春色。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诗人在春天登上超然台,远处风景尽收眼底。春未老,说明春色尚未褪去。暮春时节,和风习习,细长的柳枝随风摇摆。风细柳斜斜,将微风拂柳的姿态也得浪漫唯美。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超然台筑在密州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壕意为护城河。登高望远,在超然台上看到的风景,铺展开来,那半壕春水,一城春花,醉人心扉。蜿蜒流淌的护城河,让这座小城焕发生机。一城花,突出密州春色之美,可见其在苏轼治理下,旧貌换新颜。    

“烟雨暗千家”,形象地写出雨中密州城的风景,烟雨蒙蒙中,远处房屋依稀可见,一时间仿佛置身江南。这也为下片的抒情,触动乡思埋下伏笔。

下片写情,紧承上片所写之景,触景生情,自然而生。“寒食后,酒醒却咨嗟”,咨嗟意为叹息。寒食节已过,诗人酒醒后,因思乡而叹息不已。这句诗点明诗人登临超然台的时间。寒食在清明前二日,为了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休对故人思故国”,此处故国指故乡、故园,诗人自我排解,还是不要在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寒食过后,便是清明,回乡扫墓遥不可及,诗人想回故乡,却不可能。在密州,苏轼写下了有名的两首《江城子》,风格迥异,《密州出猎》豪放洒脱,被选入中学教材;《已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深情婉转,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是堪称绝唱的名句。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唐朝和宋朝的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意为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年华意为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对应。

不如点上新火,煮一壶新采的茶,趁着年华尚在、人还未老的大好时光,饮酒赋诗,岂不乐哉?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正是诗人超然物外,忘却尘世烦恼的写照。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诗人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全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煮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活动,以及思乡之情。暮春之景与思乡之情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含蓄深沉的词风,清新自然的文笔,独树一帜,可见诗人深厚的功力。

如今的苏轼,心境安详平和,顺时知命。他不似之前执着,变得更为洒脱,甚至对于大自然和生活琐事,也能发现其中之美。果真如罗兰所讲,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没有了年轻时的恣意任性,而是让自己与自然浑然成为一体,宁静满足。

心如止水的苏轼,对于陶渊明的诗越发爱好,他那首《西斋》诗,与陶诗相比,难分高下。诗中写道,“西斋深且明,中有六尺床。病夫朝睡足,危坐觉日长。昏昏既非醉,福祸亦非狂。寒衣竹风下,穆然中微凉。起行西园中,草木含幽香。榴花开一枝,桑枣沃也光。鸣鸠得美荫,因立忘飞翔。黄鸟亦自喜,新音变圆吭。杖察观物化,亦以观我生。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    

得到解脱,超然物外的苏轼,其诗词更加宁静淡然,读来如饮清茶。无论是《吏隐亭》中的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昨日清风眠北偏,朝来爽气在西山;还是“望云楼”诗中所写,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都让人耳目一新。          

世间万物,皆有可观。既有可观,皆有可乐,寻常风景,日常琐事皆可。一杯米酒,足以令人陶醉;水果蔬菜,亦可饱腹;花草树木,怡心养情。无论身处何方,置身何境,都能怡然自得,处之泰然。

这些豁达超脱的观点,灵感来自于苏轼。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则是苏轼一生追求的人生态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