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雷地豫卦(2)礼乐是衡量文明的绝对标准

 慧然 2024-02-01 发布于广东

《周易》溯源

图片

  

(视频内容更丰富)

《象传》:“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子夏易传》:“雷始发,震奋而出地,物遂其豫也。震先而得其乐乎?故谓豫之为乐得于心,而形见于外,兴物而动其情,曰乐。故先王之有天下者,乐也。礼,平天下之志,以修诸内也。故合其钟、鼔、竽、瑟、管、磬之声,而与众共乐也。礼者,重本崇德而敬其上也,故禘郊宗祖皆崇有德,而配之上帝天神焉。以与众同敬而节诸外也,故作乐崇德,殷荐上帝,合礼乐之化,设内外之敎,而天下顺也。”

雷出地,奋豫。雷地豫卦的卦象,下卦是坤卦,代表大地;上卦是震卦,代表雷动。大地上一片寂静,平地一声雷,从大地上响彻人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奋豫。奋,本义是鸟振翅高飞,在这里指积蓄了很久的力量,就要发挥出来的样子。豫,是指快乐、兴奋的状态。凡是有大气象的变化,不是凭空而来的,就像雷地豫卦的卦象所表达的现象,先要有一个大背景,或者说描绘了很久的蓝图,这最后的一笔就是这一声雷动。我们所说的滚滚洪流、荡涤尘埃的大的革命运动,也是如此呀,想想已经酝酿了多久。在所有的雷声中,只有大地上的这一声春雷,才最能带给人类激情振奋的喜悦。因为,冬天实在是太长久了,终于春天来了,还是爆发一样的响动。这一声雷,不是响过就算完了。震卦的一阳动,是春天的刚刚开始。

《子夏易传》对雷地豫卦的卦象表达更为具体,更具有情感。“雷始发,震奋而出地,物遂其豫也。震先而得其乐乎?故谓豫之为乐得于心,而形见于外,兴物而动其情,曰乐。”春天的到来,总有一种力量提前行动,就好比说做大事业总有带头人振臂一样。这一连串的动作,是一个蓬勃气象的按捺不住的春天的到来。雷始发。雷开始在大地上发动,这个时候人们也许还在沉睡,也许充满了期待,但是春雷马上就要响起来。震奋而出地。终于等来了的希望,这一声宣告带着源源不断的力量,我们要一起走向成功啦。这种“震奋”,就好比太阳终于喷薄而出,十年寒窗的学子接到了状元高中的喜报。物遂其豫也。一声春雷,唤醒了整个春天,复苏了万物。这种春天里的喜悦,不仅仅属于哪一个物种,不仅仅是春天到来的一刹那,而是万物与人类共有的喜悦。从曾经沉睡的“大地”,到从大地发展壮大而采取行动的“震”,就好比一个人经历了奋斗历程,终于到了宣告成功的阶段。我们探究一下,这种“震”的喜悦之情,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呢?也就是说,任何伟大的事业,从开始到艰苦发展,再到成功到来之后,众人跟着分享成功的喜悦,而在成功之前很多人是感受不到“豫”之快乐的。

震先而得其乐乎?“震”的力量,就好比带头的人,他是率先为春天到来奋斗的,它是什么时间得到这种喜悦的?是从一开始有初心的时候,就有了这种喜悦,是对未来的渴望,不管经历多少磨难,这种喜悦一直在。在奋斗的历程中,从奋斗者的面孔上,从奋斗者的言行里,也许看不到这份快乐,但在奋斗者的心理,这份快乐一直存在。因为奋斗者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所以,我们再看子夏对“豫”之“乐”的描述,就明白了我这样说的原因。也就是说,我们都成功了,大家一起分享这种快乐了。实际上,在没有成功之前,这份快乐一起存在着。“故谓豫之为乐得于心,而形见于外,兴物而动其情,曰乐”。因此说,豫卦所传达的做事业的快乐是从内心就存在的,最初并不一定表现在言行里,即使表现出来,众人未必相信呀!所以表现出来的快乐是真心的快乐,当我们看到这份快乐的时候,要相信那是内心快乐的外在表现。兴物。兴,本义是众人喊着号子一齐发力,举桩夯地;《说文》的意思是“众人合力举起”。众人合力举起一样东西,就是“兴物”。这说明大家是一条心做事的,并且对这件事是动了真情并且用了真情,才是“豫卦”的快乐。我们总结“雷出地,奋豫”,这种震奋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是通过奋斗并且等待已久的,是大家共同的快乐。

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象传》的这几句话,有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就是“先王以(之)”,第二就是“作乐崇德”,第三是“殷荐之上帝”,第四是“以配祖考”。先王,古代圣王,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位有名的帝王。以,用。这里省略的“之”就是关于雷地豫卦卦象所传达的智慧,就是“雷出地奋,豫”。我们要明白,后面三项内容,都是从卦象获得的智慧。 作乐崇德。乐,人生有各种各样的快乐的事情,而最大的快乐就是事业的成功。而世间最大的事业,就是圣王建立起的伟大王朝。所以,针对一件事情的始末,针对个体的人生成功,针对国家的建立,都包含在雷地豫卦的卦象所表现的状态。再看雷地豫卦的九四爻,作为唯一的阳爻出现在大地上,正如一声春雷的响动,宣告事业成功了。因此,这种快乐和喜悦,就是“豫”所包含的快乐。能够一起庆祝这种喜悦的方式,就是音乐歌舞。因此,古代圣王为了和民众一起享受这种成功的喜悦,就“作乐”,制作音乐歌舞。

《子夏易传》解释说,“故先王之有天下者,乐也”,因此,古代圣王能够拥有天下,能够管理天下,是其最大的快乐。民众不能只是沉浸在享乐之中,最主要的是接受国家的管理。管理民众的目的是让民众遵守天地的规则,就是以“礼”行事。“礼,平天下之志,以修诸内也”。平,平静、安定。志,意志。修,培养(学问、品德)。内,心灵。意思是说,礼的作用,能使天下人的意志得到安静,并用“礼”的规范培养人的学问和品德,然后净化人们的心灵。“故合其钟、鼔、竽、瑟、管、磬之声,而与众共乐也。”乐,在礼教的范围之内。因此,调和钟、鼔、竽、瑟、管、磬这些乐器的音声,并且和民众一起享乐。我们总结一下,古代圣王从豫卦中获得智慧来管理国家和民众一起享受这种喜悦,因此就制作出乐器和创作出音乐。

崇德,尊崇天地之德和先祖之德。从古代圣王开始,虽然他能够管理天下,并且能与万民享乐,但始终没忘记这不是自己的德行所致的结果,而是天地之德和先祖之德。古人为什么尊重天地之德,因为他们知道所有的美善的以及人类享用的一切,都是天地所赐,所以时刻不能忘本。本,就是一切的根本,就是天地,就是先祖。我们回头一看乾卦的“元亨利贞”,“元”就是根本,生命的根本来自祖先,世界的根本来自天地。我们要有的能称作“德”的一切,都是有来历的。正因为明白“崇德”的道理,于是“祭祀”必须要做,“孝”的礼仪必须要提倡。人类文明的本质,就是明白根本是什么。如果忘记了根本,就是无源之水,就是无本之木。没有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存在于世间的价值。所以,一种文化的伟大与否,就从两方面验证它。第一看这种文化是否有信仰,真正崇尚根本;第二看是否讲孝道,而这一切最切实的表现,就是祭祀天地和祭祀祖先。就拿孝道来说,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每逢重要的节日就要祭祖,尤其是过年,要把家谱供上,要把祖先请回来过年。正因为有了这个祭祀活动,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才会不忘本。所以,家谱上所写的八个字“慎终追远”和“本支百世”,其意义就在于此。我们再总结一下,古代圣王从豫卦的卦象获得智慧,对人类的作用和教化从两方面来着手,作乐与万民共享,崇德不忘记根本。

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这属于不忘本的表现,就是祭天和祭祖。殷,《说文》:“殷,作乐之盛称殷。”即举行盛大的乐舞庆典叫作“殷”。

荐,进献,奉献。上帝,天帝。古时指天上主宰一切的神。殷荐之上帝,意思是说,人类举行盛大的乐舞并不是单为人类所享用,而是进献给天帝的。以配祖考。配,匹配、配合。祖考,祖先、远祖。同时,让祖先也得到了这种音乐歌舞的配享。《子夏易传》解释,“礼者,重本崇德而敬其上也,故禘郊宗祖皆崇有德,而配之上帝天神焉。”为什么要制定“礼”的规范呢?就是教化人类要尊重根本和尊崇天地之德和先祖之德,正因为有了这种“礼”,整个社会才会自下而上的尊敬长者和居于上位的人。

因此说,祭祀祖先的仪式就是为了尊崇先祖的德风,并且天帝和天神一起配享祭祀的仪式。这样我们就明白,“礼乐”教化的来源是什么?对天地和祖先的不忘本,就是“礼”。与万民共享快乐而制定的音乐歌舞,这就是“乐”。“礼乐”的教化,是衡量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是否符合文明的绝对标准。有了礼乐,就可以“以与众同敬而节诸外也,故作乐崇德,殷荐上帝,合礼乐之化,设内外之教,而天下顺也。”节,节制,自律品德。外,和下文所讲的“内外”之分别,是指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品质,即内心的修行;行为,即外在的德行。用礼乐的教化与万民一起共同敬天地敬祖先,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外在的德行能够以“礼”为标准自律。故作乐崇德,殷荐上帝。因此,制作音乐歌舞是用来尊崇天地和先祖之德,通过这种音乐的仪式奉献给天帝。

教化,我们现在用作一个词,而“合礼乐之化,设内外之教”,“教”和“化”的含义是有明显区别的。化,是指教化施行的过程,也就是通过教化而改变的过程。教,《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在上的操作,在下的效仿,也就是整个教育的过程。礼乐的制作,是符合天地之德的。因此,教化的内容是不能违背符合天地之道的礼和乐。子夏在这里所讲的“设内外之敎”,我们可以理解为品德的修养和行为的规范。内,是自身素质提高的内容。外,是社会行为规范规定的内容。我们所说的一个人的“德行”,“德”就是“内”,“行”属于“外”。对于德行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师氏》有,“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意思是说,用三种德行的要求,教育王、公卿、大夫、士等贵族子弟。第一,以崇高至极之德,就是至高无上的道德,作为立身行道的根本。第二,以勤奋勤勉之德,这属于人类道德规范的内容,作为立身行事的根本。第三,以孝敬父母之德,这属于个人道德的具体要求,作为能够明白悖逆犯上之恶。而天下顺也。就会得到天下人顺从的结果。教化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天下的民众顺从你。天下民众为什么顺从你,因为你所实施教化的内容是符合天道、地道的。

初六。鸣豫。凶。

《象传》:“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子夏易传》:“初有上应,乐有得志也。夫君子之心,静而自居,知得丧之终始,而不迁其正,故其乐不极,其忧不沮,何患之及哉。小人之始得志,夸其大而极其志,极而不及,于祸者无之。”

初六。鸣豫。凶。对于豫卦初六爻的爻辞,如果认为整体是一句话的话,既然是“鸣豫”,豫代表快乐,又何来“凶”的结果呢?显然,古人在这一爻所表达的含义,既有正面的“豫”之快乐,又有另一面的凶险的结果。这种表述,是从两方面来说的。由此,我们结合《象传》的断句,发现也应该是两方面的含义,再看《子夏易传》的内容,更说明了这一点。因此,雷地豫卦初六爻的爻辞是三部分,一是对爻位和爻象的表述,即“初六”;二是爻辞的吉利的一面,即“鸣豫”;三是爻辞凶险的一面,即“凶”。那么,正是明白了这个结构,《象传》也应该这样来断句,“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初六。初六爻属于雷地豫卦的第一步,也就是“豫”之喜悦、快乐在事业开始的时候,该是如何的状态。喜悦,或者在心,或者在颜面,或者在言语,或者在行为,可以通过这些方面感受到、观察到和接收到。雷地豫卦的卦眼是九四爻,初六爻从爻位来说是与九四爻相应的,一个是下卦之始,一个是上卦之始。正所谓,虽然身为君子且有远大的志向,初六爻只是能想象到希望,心中的喜悦是对理想的仰望和心中对未来追求的决心。人生的痛苦不在于当下是否有逆境和苦难,而是在于人生没有希望了。初六爻的君子,正是因为有了希望,并坚信希望,才使得自己心中装满“豫”之喜悦。《子夏易传》说,“初有上应,乐有得志也。”初六爻有居于上位的九四爻相应,心中的喜悦是因为志向能够得以实现。我们在学习这一爻时,要明白初六爻和九四爻之间,有两方面的距离。一是爻位的距离,也可以在同一时间段,比如初六爻爻位的人和九四爻爻位的人之间的关系;二是时间的距离,初六爻和九四爻代表奋斗过程的两个时间点。

鸣豫。在地山谦卦中,六二爻的爻辞有“鸣谦”,上六爻的爻辞也有“鸣谦”。鸣,发声,发表言说,把自己的想法和事情告诉他人。鸣豫,就是把这种对未来成功的喜悦告诉他人,与他人分享,同时也是在提醒自己,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初六,其志向在九四爻,其位置在初六爻。此时的初六爻,因为位卑不能得其位,因为时机不到,处在事业的起始阶段,即不得时,拥有的只有心中的志向。所以,对初六爻来说,只有心中的志向是存在的,是真实的。九四爻,对奋斗者来说,就是未来的希望,能够得到实现的希望,这希望不是肥皂泡,是的的确确可以实现的。有了这个目标,心中是自然有快乐的。豫,这份喜悦的作用是什么?对自己来说,能让心力源源不断地增加,无论是当下的困境有多么大,都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他人来说,你需要同道中人一起做事呀,把这种喜悦也让他人感受到,一起与你充满信心。这就是“鸣豫”的目的和作用。《象传》没有具体解释,是因为爻辞的含义太明显了,“初六,鸣豫”。

《子夏易传》解释,“夫君子之心,静而自居,知得丧之终始,而不迁其正,故其乐不极,其忧不沮,何患之及哉。”夫君子之心,静而自居。居,处于。自居,即“自居(于静)”。君子内心的安定,是常态的,并非是想安定的时候才求得的安定。即使是独处的时候,也是处在安定的状态之中。如果不安定了怎么办?这就是“静”的《说文解字》的含义:“静,审也。”即自审内省。当君子的内心出现问题的时候,他能够通过自己对内心的审视,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调整和改进。知得丧之终始。君子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审视,对任何事物的判断和把握,都能够做到什么时候该得到,什么时候该失去,在人生的得失选择上,是非常清醒的。而不迁其正。君子能够做到不因外物的变化,也不因内心的得失观念,而改变其本有的正道。坚守正道与不坚守正道,往往是由于内心的得失和外物的变化而造成的,君子能守住那颗安定的心,不管怎么变化也不会改变。这里的“不迁其正”,对初六爻的君子来说,就是认定了九四爻的目标,不管世界怎么变化,自己为理想奋斗永不改变,就是“矢志不移”。故其乐不极,其忧不沮,何患之及哉。极,顶点,终结。沮,灰心丧气,悲观失望。君子不会因为得到什么和获得人生的成功,而快乐到极点,甚至到了得意忘形的状态,毕竟那颗安定的心一直在那里。君子也不会因为人生的不如意而忧愁,甚至悲观失望,同样是因为那颗安定的心在那里。君子能安定其心,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不用害怕、担心。

凶。爻辞的部分,因为只有一个“凶”字,我们就把它作为“鸣豫”的断语了。这里为什么不加爻辞而确定具体内容的吉凶呢?因为初六爻的位置,君子可以居之,小人也可以居之。同时呢,君子若不明事理且逆道而为,自然也有凶险的一面。因此说,这里的“凶”,君子和小人都会有凶险。《象传》说,“志穷,凶也”,就是思想、意志、情志到达了极点,就会是凶险的结果了。君子的“鸣豫”,就是表现出来的对未来的快乐,表达出来的对未来的快乐,是有限度的。而有一种人则不同,就变成了“志(鸣豫)穷”,乐极生悲,因为九四爻这样的希望存在,高兴地过头了。或者全把九四爻作为依靠,弱化了奋斗,躺平去等待;或者强化了希望,反正希望一定会实现,把该为之奋斗的希望当做了依靠,最终自然是凶险的。《子夏易传》说,“小人之始得志,夸其大而极其志,极而不及,于祸者无之。”小人最初看到人生的希望,有了未来的蓝图,表现出来的是夸大其词,使他的情志高兴的极点,表现出范进中举的疯狂。为什么会这样呢?和君子相比,小人没有一颗安定的内心,得到了便喜形于色,看到成功就会欣喜若狂,最终会乐极生悲。所以,一个人内心的平静,其表现应该是:得意不嘚瑟,失意不失态。于祸者无之。小人得志,没有不是灾祸的。的确如此,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希望就不知道自己是谁。无德而富贵,人生之大不幸。豫卦之初六爻,若是小人,增长的是一颗自私和贪婪的心,露出的是虚伪和奸诈的笑脸,怎么会没有灾祸呢?

图片

王宏杰

河北沧州人。

钟情于先秦诗文,尤其《诗经》之文风。自少年起,喜欢用诗词记录人生足迹,自诩为用诗词记录人生历程的写诗之人。

数十年来,深入研究传统经典,对儒、释、道三家学问皆有修学。

研究古今对《论语》解读的版本,采用从“追根溯源”到“正本清源”的治学路径,“集百家之说,近一家之言”,前后历经九年,完成100多万字的“《论语》溯源”。“溯源”之含义,即沿着中华文化的长河逆流而上,直接回到源头上,去寻找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编辑《论语》的本义。对《论语》的注解,不以汉儒以后注解为准确答案,只是作参考,直接回到先秦的语境,参考先秦诸家经典,结合历史进行解读。走进《论语》,自觉:波澜起伏,荡气回肠。

数十年来,深入学习和实践《周易》学问的理论与外用,对传统相学、天干地支四柱学、梅花易数,皆有深入学习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四年前,重新解读《周易》,通过“十翼”结合卦辞和爻辞,主要以被后人称为伪书并收录在《四库全书》中的《子夏易传》为金钥匙,沿着中华文化的长河逆流而上,直接回到源头上,去寻找和发现《周易》的本义和传承,即名曰“《周易》溯源”。走进《周易》殿堂,自觉:开天辟地,惊天动地。

现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东林净土学院儒学课教师、儒学研究生导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