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土识小|江南“祭灶”与小年夜

 沪学 2024-02-01 发布于上海

民国时期的灶神爷与灶神奶奶画

  现在许多人都说腊月廿三日“小年”,其实,“过小年”是北方人的习俗。江浙一带,特别是上海、苏锡常、杭嘉湖等吴方言区,原本并无“过小年”的习俗,送灶就是祭祀灶王爷,上海以及江南吴地,只有将除夕夜叫“大年夜”,除夕的前一天则叫“小年夜”。

  先说“送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云:腊月二十四日“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其俗极简。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腊月送灶,也称祭灶,这个习俗的名目仪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越来越繁复。

  风俗习惯是讲究地域性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其实所谓“民俗”,就是一种文化认同,腊月廿四“祭灶”,北方地区将这天称为“过小年”,江南吴地则没有“小年”之说,江南吴地就是送灶或是祭灶,但江南吴地有“小年夜”,如年初一前一晚叫“除夕夜”,腊月三十,俗称“大年夜”;而腊月二十九的夜晚就是“小年夜”。

  上海人的“小年夜”的 习俗,与北方地区腊月廿三或廿四祭灶被称为“过小年”有了细微的差别,习俗的差异还不止于此,例如,祭灶日北方吃饺子,江南吴方言区的人则吃“谢灶团子”,习俗也是相左。

  送灶的日子,不管是廿三,还是廿四,总是迎年的开始,祭灶神、掸掸尘,忙得有滋有味,开启忙年的节奏,所以北方“过小年”也有合理性。至于送灶或祭灶到底是哪一天?宋代《东京梦华录》说是在腊月廿四日,南北各地都是腊月廿四这天祭灶神。到了清代,南方和北方为何会差一天?有人说“官三民四”,实际上流传也出于偶然,清雍正年间,腊月廿三日,雍正帝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祭祀诸神,雍正说,顺便把灶王爷也一齐拜了,王族随之效仿,逐渐传到民间,王室是廿三日,遂有所谓“官三民四”的差别。受官家影响,北方民间也逐渐演变为廿三祭灶,而南方仍遵旧习。

  先秦时期,祭灶的日子并不是在腊月廿四日,郑玄注《礼记·记法》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这说明至少到汉代,灶神已经具有侦查人民的过错并进行报告的职能。同时也暗示出,当时人们祭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民间活动。《晋书》卷十九《礼志上》中记载载,祀灶这一活动最终被确定为国家仪轨最早是确定于汉朝,汉武帝“以李少君故,始祀灶”,并规定“立夏祀灶”。晋司马彪撰《后汉书·礼仪志》中写有:“立夏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赤,至季夏衣黄,郊。其礼:祠特,祭灶。”班固在《白虎通义》卷二《五祀》解释说,夏天属火,是生养万物的时节。而灶神则是主掌火的神仙,人们在夏天祭灶神是希望能得到神仙的保佑而得到身体和运气上的滋养。

  后来祭灶活动被安排在腊月,这还要归功于《搜神记》中记载的一则故事。故事是说,汉宣帝时有一人叫阴子方,因他做人孝顺、仁恩,腊月小年这一天早晨做饭的时候看见灶神显形,于是把家中黄羊杀了用来祭祀。从此后,阴子方交了好运,身家巨富,并且恩荫三代之后。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此流传下来,腊月祭灶的习俗也开始逐渐形成。民国时期,鲁迅还写过一首小诗《庚子送灶即事》:“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诗中提到了封灶神口的“胶牙糖”,还有“黄羊”都是和祭灶有关的风俗。“黄羊”一词,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成为了祭灶的代称。

民国江南腊月廿四日送灶图

  南宋以来,江南各地还是恪守廿四日送灶,范成大《送灶》诗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上天预言事。云车风马尚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范成大是苏州人,讲的固然是吴方言区的习俗之规矩。吴俗祭灶,甚为隆重,《吴县志》谓祀灶必用糯米粉团、糖饼,俗谓此二物胶粘性强,可胶粘住灶神之口,这是以贿赂方式堵住灶神之口,使之不言此家过失的谑言。糖饼即麦芽糖,所谓胶牙饧,便是此物。各地祀灶,普遍用此物,非吴地独然。糖饼制成元宝状,便是《清嘉录》所谓糖元宝。

  既然没有“小年”之说,那么,吴地百姓过年,习惯将除夕为大年夜,除夕前一晚被称为“小年夜”,这是为什么呢?一种说法,男女婚嫁后,已经出嫁的妇人当然是在男方家里吃团圆饭、守岁,在除夕的前一晚,男方会在这一天去女方父母家中团聚,和和美美,共享天伦之乐,于是有了“小年夜”之说;还有一种说法,过去人丁多,兄弟各自成家后难得在一起过年守岁,于是一大家子错开过年,长幼有序。老大年三十,老二年二十九,老三老四依次往前推一日,久而久之,有地方特色的“小年夜”习俗形成了,这种风俗延续,有过年的喜庆,更见骨肉亲情。虽说是小年夜,与大年夜一样隆重丰盛、祥和欢乐。

  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各地生活习惯不同,民风民俗也各有差异,“大年”“小年”的认同也有些许不同。如西南部分地区,人们会在除夕过“小年”,他们的大年是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同样在江南的古城南京,也有地方把正月十五元宵节叫作小年。我想,不管是“过小年”还是“小年夜”,都是我们美好生活中的部分,每一年都会有精彩瞬间,留下每个人对生活的回味与畅想。

  民俗的地域差异,也提醒我们要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保护和传承各地的文化遗产,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02421日于沪上“凝风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